
【东篱】周氏妹的爱情(微小说)
周氏妹服药了却了生命,傅家大院乱作一团。悲泣声呼喊声四起。亲朋好友、乡里乡邻纷纷聚往傅家,挥泪感慨:多么好的媳妇儿,怎么就这样离去了!她是放心不下琅山呀!
话说咸丰辛酉年(1861年),仁寿县官宦之家周君镜喜得千金,名周氏妹,聪明伶俐,落落大方,深得周家老少喜爱。但谁也没有想到,十七年后,周氏妹花样年华之时,会远嫁到千里之外的川东北南江县傅家,与傅家贡生傅琅山喜结良缘,在当时被传为“千里姻缘”佳话。
这千里姻缘牵线之人,还得从傅家父亲傅雨帆与周家父亲周君镜说起。傅雨帆考取功名后,在远离家乡的井研县任教谕,与来自仁寿的周家父亲周君镜同堂共事,相处甚好。
傅家公子傅琅山年轻有为,年方二十就授例报捐巡检,名享一方。但不幸元配姚氏因病早逝,留下二子一女,琅山里里外外,肩上担子分外沉重。光绪丁丑年(1877年),川东北大旱,饥民遍野,琅山奔赴成都请赈济民,解灾民于水火之中,深受百姓爱戴。
在省城等候救济拨款期间,琅山前往井研县探望父亲,与父亲同事周君镜相识,一段时间相处,周父对琅山颇有好感,特别是对琅山胸怀大志、顾性诚笃、见义必为的品性大加赞赏,欲将年方十七岁闺女许配与琅山。琅山与周氏妹相见,郎才女貌,一见钟情。
光绪四年春(1878年),傅家父子备好车马,周氏妹在父亲及亲人陪护下,从仁寿爬山涉水千里,舟车劳顿二十余天,才来到大巴山深处的南江县城郊张家垭傅家大院。
傅家也是当地名门望族,亲戚朋友、乡邻名流汇聚,摆宴三天,敲锣打鼓、唱戏歌舞,好不热闹,迎娶周氏妹入门。周家众亲戚在傅家陪伴周氏妹半月余,见傅家家境殷实,为人忠厚,乐善好施,将闺女嫁于傅家,心里也就踏实了,然后与闺女周氏妹相拥泣别。
周氏妹远离家乡,虽有婆家关爱,琅山恩爱,但生活环境、生活习惯还是与娘家有些差别,常常坐屋凝思,泪眼盈盈。琅山看出媳妇思乡心情,相拥安慰,生活关心,身心体贴。为让周氏妹对新的生活环境更有亲近之感,琅山苦费心思,把傅家侧房改建成周家房屋模式,还按周家房屋布局,建了路道、花园、阁亭,周氏妹如同置身娘家的感觉。
傅家的关爱深深打动了周氏妹,一门心思相夫教子,身亲缝纫,井臼躬操,食贫安命,少无怨怼。从小受家庭熏陶,周氏妹通文墨,习礼仪,教授子女读书识字、习礼做人,很有教养。特别是对琅山前子女,周氏妹事继母尽礼,抚养前子女如己出。闲时还常与琅山习文弄墨、吟诗作对,生活满是情趣。邻里乡亲见周氏妹端庄贤淑,知书识礼,勤持家道,尊老爱幼,教子有方。无不称赞:琅山娶这么好一个媳妇儿,简直是百里挑一啊!琅山也为娶到这么一位明事理、善持家、懂孝道的夫人而倍感欣慰,处处对夫人呵护有加,夫妻恩爱远近闻名。
光绪戊戌春(1898年),瘟疫流行,乡里很多百姓因医治无效,命归黄泉。琅山同周氏妹一道起早贪黑,走村窜户,送粮送药,拯救百姓,周氏妹和琅山都不幸身染疾病,经过郎中精心治疗,周氏妹病情好转,而琅山年事稍长,劳累过度,一直卧床不起。琅山深情地对周氏妹说:夫人,疫情这么严重,你病情刚刚好转,还是居家安全些,别再操劳了,我们已经尽力了。周氏妹点头应答,一边精心服侍丈夫,一边仍为邻里贫苦人家煮粥送药。
戊戌三月二十九这天,侍候在床边的周氏妹见琅山病情加重,昏迷不醒。周氏妹嘶声力竭:琅山,你不能走啊,你走我只能随你而去!
琅山醒来,声音微弱:夫人,琅山感恩,奈何人生无常,我将不能陪伴你了,你好好撑持家庭……当日,琅山病逝,时年四十九岁。
周氏妹伏在琅山身上,欲哭无泪,神情恍惚,起身从内屋拿出一瓶毒药,哽咽着:琅山死而氏遂不欲独生矣!
继子观国见状,夺过药瓶,跪地哭喊着:娘,您离开我们,我们弟妹如何生活啊!
周氏妹说:观国,你,还有桢国、襄国也成人了,我将随你父亲陪伴,弟妹连累你们啦!你们把小弟小妹抚养成人,我心里也就无怨无悔了!
娘,你不能这样啊,我们一家人不能没有你呀!观国、桢国、襄国、均国等七姊妹哭泣着伏地不起……
好!儿,你们不要悲切,娘不死。周氏妹哽咽着。儿女们都信以为真。
安葬好夫君琅山后,周氏妹日日惦记着九泉下的夫君,痛不欲生。一日,趁家人不在时,拿出藏匿在家中的药物,来到夫君琅山坟前,喝下药物,呼唤着“琅山、琅山”,倒在了琅山坟上。
周氏妹再也没有醒来。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地众乡亲都还铭记着,有这么一位叫周氏妹的贤媳,生于咸丰辛酉年,卒于光绪戊戌年,年仅三十七岁。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