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丰都行记(散文)

绝品 【文璞】丰都行记(散文)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357发表时间:2023-10-29 10:43:37

【文璞】丰都行记(散文)
   我们坐在一家酒店十三层楼的茶房里,就着长江月色,饶有兴趣地聊着文学与人生。
   那是一间极为精致的茶室,即便在蓉城众多的茶楼中,也难得一见:它的装修除了古朴别致外,茶室里充满着书香味道;茶桌一律按功夫茶的样式设置;老板也带着丰都人特有的热情和周到。一时间,一壶茶的热烈伴着我们的话题氤氲开去。
   隔江而望,灯火辉煌的地方,就是丰都著名的景点——鬼城。
   老板说,来丰都游玩应该首先从南天湖开始,那是极好极美的地方。
  
   二
   汽车沿着弯曲的公路在山谷中前行。
   公路一边靠着悬崖,一边临着称为“龙河”的一条溪水。同车的陈老师一路上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解南天湖的景色,他指着车窗外蜿蜒的河流介绍,流经丰都县城里的河流有两条,一条是长江,一条便是身边的这条龙河。
   那河流在高山峡谷之间穿梭,峡谷有多宽,河面便延展得多远。我原以为,山谷的水,应该呈梯级流向而显现出奔流湍急之态,透明的水质可以看见水底的砂石,它奔流的姿态,应该给人带来一阵震撼。然而身边这河水,却像一条绿色的飘带,静静地在山谷之间游动。它也许开始于一滴泉水,或者来源于一阵秋雨,但在山谷里,这些水流汇聚起来,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长江却博大壮观,浩浩荡荡,龙河却纤弱婉约,从山谷到城市,一路静静地,像个羞赧的小姑娘,脚步轻盈地汇入到长江中,形成了丰都特有的景色之一。
   汽车绕过山谷,开始在山间盘旋,掠过眼前的,除了喀斯特地貌形成陡峭的崖壁外,那些裸露的石头缝里,凡有泥土的地方,都长满了杂乱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一座山,没有绿色的树或者草,那是荒凉的,缺少了生命的热情。所以一路上都有不同的惊喜从眼前飘过。那些高大的树,除了水杉,还有梧桐和桤木,也有青绿的水竹、墨竹;一些零星的灌木,开始在秋风中变幻着颜色——这一片黄与那一片红随意地点缀在绿色之间,像彩衣,像夏天黄昏的天空,任性地在山坡铺满斑斓。
   山中一些稀稀疏疏的芦苇在风中飘荡。康老师说长得高的,开紫色花的那一种,当地人叫芭茅,低矮的叫蒹葭,古时人也称它为“荻”。于是突然想起一句诗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恰好是这样的秋天,漫山中如果有一阵荻花迎风乱飞,也许真能摇曳出离别的感伤。文人的思绪里,总有一些别人无法看得明白的东西,如果不是秋天,不是这样的山景,也许在别人的眼里,只是享受一种颜色,透出一阵惊讶而已。然而,当把那些景色留在笔间,用墨水来浸染出它们灵魂的时候,却无法道尽一抹淡淡的惆怅。
   如果没有留恋和热爱;就没有沉郁和忧伤,诗句也不会从各种景色中跳跃出来。面对南天湖广阔的水面,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注定会生出诗兴。在没有看见南天湖之前,我以为它应该叫“蓝天湖”,因为在脑子里,一直有一种深沉而冷峻的颜色在铺展,在渲染,在期待。这是极少见的一片湖水。在喀斯特地貌的高山上,我还从没有见过这样大的天然湖泊。
   清晨飘来的一阵冷风,不知从哪一片云里挤出一袭秋雨来,零零落落地下,又轻轻松松,很随意地飘,飘在脸上,浸在心里,一阵透骨的凉意。幸好同行的旅游观光车师傅考虑周到,备了御寒的冬衣,穿上了,才能真正地把整个身子融入到这一片山、一汪水中。天空中的云层随意在湖面上萦绕,像从水面升腾起一阵薄雾一般:朦胧、渺远。水声时不时地随风浪游走,拍打着岸边的乱石发出各种声响,像一位美丽的女子,穿着五彩斑斓的缕衣,在湖水中嬉戏沐浴,那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静,如笑,如痴、如泣、如怒,总是让人产生一种追慕的憶想。
   太阳终于透过云层,把微薄的光芒轻洒在这湖面上,此时才可以看得清晰。原来沿着湖畔是一条可行人、可通车的道路。道路随着湖的形状,弯弯曲曲,直穿过树林,延伸到铺满草坪的山脚下。湖水正被四周的山合拢环抱,像一个熟睡的婴儿。
   雨渐渐地停了,太阳的光照在身上,有一阵惬意的感觉。陈老师说写诗的时候,看着这样的水,这样的山,内心总觉得美就在这里,然下笔在纸上时,脑子里却全是理性的东西,似乎又无以言说。一时间我陷入了沉思,久久地看着这一湖清澈的水出神:这样的山,这样的水,其实与诗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不过山水是一种存在——有色,有形,它就在这里一动不动,而诗却是人的情感的内质表达,只有诗人走进山里,融入水中,才会觅到诗眼,获得诗心。
   在风下,南天湖的水,一波接着一波,起伏不定,水涌动的唰唰声,一阵嘈杂,甚为热闹。如果住在湖边,可以抚琴,喝茶,阅读,千万别过于激情,那样的话,这一片水便沸腾了,沸腾的水,是一种疲惫,也是一种纠缠。人生如果走过四季,爬过坡坡坎坎,那些水波在眼里,必然就会成为一种回忆,更会成为一种感伤。然而,风过后,水平如镜,山中的树,空中的云朵与飞鸟,都映在水里。特别是一只掠过水面的苍鹭,它轻盈的姿态,生怕打破了一湖静水,所以它回头的那一瞥,总是那样的优雅和随性。而这一汪清水,开始变蓝,变得透彻,变得深邃,幻化出秋天的缤纷之色。只有心是静的,才能观照内心,山水万物,便自然融入诗意之中。
   立在山的高峰,看到的南天湖,只有水的静寂。无论是有风还是无风,在高处看,水都没有波澜,纯纯的一片蓝色,或者是一眼幽幽郁郁的泉。所以,敞开自己的胸襟,在脚下,在眼里,踏着的步子、看见的景色,都不过是从容和淡泊的凝固之美;而动的东西,却在人的内心深处。
   人们喜欢在它最美的时候来朝圣山水,比如享受夏天的凉爽,娱乐于冬天的白雪,然而却忽略了秋天的静美,春天的烂漫,——真正对于山水的享受,应该怀着敬畏和谦卑、宽大和仁爱。所以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如果放下尘世许多的牵绊,与这山,与这水,与这草木,或者飞鸟同行,也许就会像山一样岿然矗立,崇高安宁,也许更会像水一样宁静智慧。
   其实,此时我只想作这山上的一抹青苔,绒绒软软地卷缩在一块冰冷的岩石上,与树根为伴,与山常青……
  
   三
   真正能够与山常青或者与水相融的,必然是深藏在思想里的东西。比如画竹,胸中有竹,笔下才有自我之竹;心中有诗,那墨黑纸白之间折射出来的东西,才是一种真实的情怀。
   归根到底,这既是艺术的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文化的熏陶。中国人的含蓄、沉默、儒雅、风趣全藏在这种文化的气质里。就像眼前的陶家宗祠上的画一样——它敞开的正堂上挂着孔老夫子的画像:双手重合,躬身向前,目不斜视,正传达着一种谦卑、崇礼、诲人不倦的师长之风,穿越万古长夜,照亮人类思想的天空。
   陶家祠坐落在长江边的一座半山腰上,是陶氏一脉的宗祠。宗祠侧面正是一所学校,只不过岁月让它改变了风貌,现在它只是静静地陪伴着这一所宗祠——它用静默的态度,给自己镌刻了一方无字之碑。在过去的时光里,陶家祠堂既是一座宗庙,也是一间学堂。这陶家坪也因众多姓陶的人聚集而得名,从文化与渊流上而言,正可以追溯到晋代的浔阳柴桑。所以它的家风古朴而厚重,既蕴藏着耕读的传统,又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
   这是一座融历史意义和传统美学为一体的祠堂。远远看去,正堂飞檐翘角,檐上灵兽异像,那形态正如要腾飞的鸟儿一般。正堂上的屋顶,有脊,全用青瓦重叠堆砌,光滑而呈弧形,宛如一条游走的龙。屋下的梁、栱、门、柱及窗,全是木头制作而成。梁与柱之间,榫卯相连,或者折角,或者平行,交织起来形成栱和飞昂,一起支撑着屋顶。这种交织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梁的长度,柱的大小曲直,榫的扁平与孔的配合程度,其实都在工匠的墨绳之间。
   中国古时的建筑中,最喜好用木材。一根木头,在深厚的土地里时,是一个茂盛的生命;用在建筑上,便是栋、是梁、是柱、是窗,它能屈能伸,可圆可方,真正地体现着中国人那种坚强、柔韧和勤劳的性格。木格的窗子具有典型的明清时代的特点,窗的雕花有蝠形、菱形、莲花等图案,代表着人们对富贵、平安、吉祥的一种期盼。旧时的建筑,特别注重于窗的设计,窗是内外的一个通道,有了窗,室内便有了一种人与外界交流的空间。人可以通过窗,看见外面的自然美景,而由于光线明暗的对比,外面的人却很难看见窗子内的景象。窗在旧时的建筑中,除了美学的意义,更有一种“隐”的意味。也正因为“隐”,才出现了今天高峡出平湖、深山藏书院的情境。
   祠堂的正堂与厢房是高低错落地布置。正堂地面用巨大的条石砌成,条石边沿被青苔布满,与整个祠堂深褐色的颜色融为一体,显得古朴而清幽。那些条石一阶一阶,高于地面一二米,所以从敞开的院子进入正堂,得顺着三四级台阶方可上去。这里除了有一种远望的姿势外,含蓄的是体现着旧式家族的尊卑观念。儒家伦理思想里的君亲父子、长幼之序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中,也体现在建筑学上,这所宗祠,就具备这种典型的儒家文化特征。也许每一次祭祀祖宗或者家族聚会之后,都会在宗祠的正堂上演一出戏,无论戏台上的白脸、红脸,青衣、武生,所扮、所唱的一定传承着仁义礼智信,以及忠勇之气节。锣鼓琴瑟之中,真正表达对本土文化的自信。
   宗祠的外面,一片广阔的田野,一池碧绿的鱼塘,只是有一点遗憾,这里并没有种上菊花。此时正值九月,菊花盛开之时,趁着一段月色,在花前品茶读书,才能想起陶渊明三径草庐之中的意境。或者来了故人,杀一只鸡,摆上酒,推开窗户面对着这一方田野,谈笑四季的春耕秋收,时有虫声应和,该是一种美好的田园梦境!
   中国人真正的传统文化来源于耕读。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中,我们沿着文化的烛光从刀耕火种的时代走来,追随自然的人性,也寻觅高尚的德性,由此我们的文化里才会积淀一种和谐和包容的内质。
   在这种和谐包容里,我们看到了一种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命世界的重新认识。
  
   四
   如果你愿意,可以走进丰都的名山去看一看,丰都的文化厚度和深度,正缘自于此。无论是那种人们难以启齿的生命历程,还是对现实寄予希望的书院、贡院,或者名人的事迹和墨宝,其实都在诉说着一样东西。
   沿着那一级一级的石阶向上,可以看到两边虬枝盘旋的参天古树,树根交错地在泥土里延伸,树与树之间便形成了生命的联系,无论你如何仔细地看,那些盘根错节,都难以分辨出谁是谁的一部分。脚下那些磨得光滑的条石,以及稀松的石纹,在诉说着古往今来的传奇故事和流变的历史。在每一段故事和历史之中,都沉积着一些中国人的信仰、期望和追求。尽管在现实世界里,我们的诉求太多,然而人生所经历的阶段,在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中,却清晰可见。
   也许,我们没有真正宗教意义上的信仰,但我们却往往以一种实在的行为来践行自己的文化内涵。所以我在鬼城看见的第一个神坛,便是财神殿,也许在财神殿拜祭的那一对夫妇,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着为儿女幸福的愿景。尽管这样的祭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作为现实世界的人,都不能否认那是一个身体机能与精神世界统一的个体。人,无论如何,总得有一个精神的寄托。
   起初,我并不理解鬼城为什么有佛教的庙宇存在。菩萨高高地坐在人头之上,俯看着众生,然而他的眼睛一片净空,什么也没有。讲解的小姑娘给我们解说文殊、普贤的故事时,说有心的人应该去拜一拜。佛也许是现实中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反映。但是,那观世音菩萨却与众不同,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诠释。他慈眉善目地坐在莲台上,居于正中,端庄慈祥,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也许,他的观自在之中,正是对人心的观照——人性的本质应该具有慈悲和善良。
   整个丰都鬼城的文化中,似乎都蕴藏着对善良、仁爱的期许。一个“善”,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既体现在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上,也融入于生命的追求之中。
   我格外喜欢百子殿门楣上的那副石雕画,解说的小姑娘出一个难题:让我们猜猜那画上到底有多少人。我数来数去,却只有九十九个。她说没有错的,但是为什么百子殿的百子画,却只有九十九个孩子,而少的那一个又是谁呢?
  
   五
   我思索着,走出鬼城。我的脚步很轻,心思却沉重无比。
   在鬼神的世界里,无论从奈何桥到黄泉路还是最终见到的阎君,其实里面都包含着一种人生的因果的对立关系:前世与今生,在人与鬼的世界里相互映照。这里的鬼文化,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对于生命理解的一种延伸。
   在中国人的生命历程中,儒释道的思想贯穿始终。年轻的时候,要入世,要努力学习,这就是“仁”。一个人成长到一定阶段,或者到了中年,应该更清楚地看到,生命究竟需要什么,人生突然就有一种对经验的积累和智慧——应该自然地追求一种理想的生活。这就是“道”,道的核心是上善。至于老年,就看到空,从容地预见到死。
   许多人说死是一种回归,这很有一种豁然的领悟。当归来的时候,正是一个少年,或者是一个孩子,恰好补齐了百子图的那个缺失的孩子——你的心如孩子一般明净,便是最大的善良。
   伫立江边,江风徐徐。脚下是座据说海拔最低的山,仿佛我一伸手,就能摸到江的脸庞。
   临江而望,莽莽苍苍,对面便是新的丰都城,高楼林立之中,一片欣欣向荣;高峡平湖之上,人于江中,如沧海之一粟,岂能用个人的生死和鬼神把它诠释清楚呢?
   眼际中,江水由远及近,从每一滴水,每一条溪流,每一条小河开始汇聚于此,又在历史的时间轴上凝聚成源远流长的大江。文化也是如此,凝聚了古人的信仰、追索和沉思。面对江水,我们可以观照自己的内心,体会人生的意义,也能够顺着奔腾不息的万里江涛,体味时间沿途生命的倔强、文明的艰难、人类的伟大。
   我转身离开江畔,江水依然在心中奔涌。
  
   2023年10月29日于金堂
   (原创首发)
  

共 547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颇具文化含量的游记散文。丰都之行,作者将沿途景色纳入胸怀,并围绕眼前景色进行拓展延伸,将内心感受与体悟融入丰都特色之中,用文化散记的形式,进行了一趟文化之旅,内涵丰富,视角独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作者的丰都之行首先从南天湖开始,“那是极好极美的地方。”这龙河娇小婉约,而长江却宽广博大,所以龙河的水,从山谷到城市,最后静静地汇入到长江里,形成了丰都特有的景色之一。这是写景状物,恰切生动。而“我立在山的高峰,看到的南天湖,只有水的静寂。无论是有风还是无风,在高处看,水都没有波澜,纯纯的一片蓝色,或者是一眼幽幽郁郁的泉。所以当你敞开自己的胸襟,在脚下,在眼里,你踏着的步子、你看见的景色不过是从容和淡泊的凝固之美——而动的东西,却在人的内心深处。”这是议论抒情,水乳交融。文章多采用这种写法,独辟蹊径,自成一体,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又如:陶家祠坐落在长江边的一座半山腰上,是陶氏一脉的宗祠,宗祠侧面正是一所学校,只不过岁月让它改变了风貌,现在它只是静静地陪伴着这一所宗祠——它用静默的态度,给自己镌刻了一方无字之碑。接着升华主题:它的家风古朴而厚重,既蕴藏着耕读的传统,又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写另一处景观,也颇具思考地提出设问:为什么百子殿的百子画,却只有九十九个孩子,而少的那一个又是谁呢?在文后,作者通过叙述延续思维,揭晓答案:“许多人说死是一种回归,这很有一种豁然的领悟。然而归来的时候,你正是一个少年,或者是一个孩子,正好补齐了百子图的那个缺失的自己——你的心如孩子一般明净,便是最大的善良。”文章主旨宏大,洋溢着家国情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文章别具特色之处在于,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等各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巧妙嵌合,仿佛一件精心雕琢与镶嵌的珠宝,散发出斑斓的辉光,体现了散文随性自由、灵活多样的文学特征。文章语言优美,词意丰富,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嵌入其中顿添华彩,诗意的表达提升了游记散文的质量与人文内涵。一篇上乘之作,足见作者写作功底深厚。感谢作者赐稿文璞,期待新作。【文璞书苑编辑:别似幽居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290003】【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2403019第0013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3-10-29 13:24:29
  欣赏秋水老师散文佳作,洋洋六千余字,辞丰意美,涵盖深广,真乃上乘佳作,力荐阅读欣赏!秋水老师辛苦了,向你学习!
2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3-10-30 16:57:36
  欣赏秋水翁老师的精美散文,移步换景窥世界万物,悟生命之道。一篇游记集文学、建筑、宗教、历史、哲学于一体,静与动的相得益彰,大与小的相辅相成,微观与宏观的价值取向,大道至简,豁达人生,让读者耳目一新,向老师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3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24-03-21 13:52:32
  跳脱以景论景的俗套,以情释怀其中,选其特色,掬其精华,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道释”来解读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心无旁骛展开一次心灵之旅、文化之旅、山水之旅。哲理与思辨的有机结合、历史与现实互为观照的氛围中,融入人生体悟,感受其宗教、信仰、历史、文化、哲理相辅相成,相辅而行之宏观内蕴,文境亦就深远而厚重。推荐绝品。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