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箩筐】红岩沟的笑声(散文)

精品 【箩筐】红岩沟的笑声(散文)


作者:乡笛 秀才,148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90发表时间:2023-10-31 14:35:58


   “有女不要嫁高山,天晴落雨把门关,顿顿都吃包谷饭,脚杆烤起火斑斑。”这是五十多年前,红岩村人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山高边远,贫穷落后成了贴在贵州息烽县红岩村的标签。
   这里,地处息烽县著名的西望山南面的半山腰上,从山上往下看,一条又宽又深的沟壑直通山底,因沟两边的岩石和土呈红色,红岩村由此而得名,有的又称它叫“红岩沟”。沟两旁星罗棋布住着四五百户人家。记得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恰遇暑假,父亲要给居住在山背后红岩村黄岗组的尹开兰姑姑家送东西去,当时我在看罗广斌、杨益言的著名小说《红岩》,许云峰、江姐等革命烈士身处逆境、宁难不苟的革命精神让人油然而生敬意。一听“红岩”二字便向往至极,吵着闹着要和父亲一起去。
   父亲实在拗不过我,带着我先爬过一座又高又徒的山,然后走一段平路,接着下一个缓坡,道路狭窄弯曲,坎坷不平。一路上,父亲见我走得呲牙咧嘴,痛苦不堪的样子,就边走边转移我的注意力,对我说姑父过去曾和他一道挑油到几百里远的贵阳城做油生意,和他感情很深。这些年,每次姑父、姑姑来家里,都要把家里种的洋芋、红苕什么的,背上一背篼来。他们待人热情大方,但因家里贫困,兔子拉犁耙——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不,为了大儿子婚事,新修一栋房子,还是修的土墙房。
   走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了姑姑家。一看,正如父亲所说,旧的那栋土墙房又窄又矮,房前院坝里长满了青苔,我一不小心,在姑姑家门口摔了个四脚朝天。姑姑见状,赶忙把我扶了起来,还好,只是把裤子弄湿了,身体没伤着。进屋一看,床是木凳子搭上几块木板而成,床边露出铺床的干稻草。靠进厨房的那间屋子黑得像墨染一般,暗淡无光。新修在旁边的土墙房还未完工,看上去比旧的那栋要高一些。姑父对父亲说,因家里没啥吃的,不好意思请人帮忙,就自己修。见父亲背了一袋米和一块肉来,一家人有说不出的高兴。
   姑姑家寨里住有二十多户人家,举眼一看,坐的全是土墙茅草房,煮饭取暖全用木柴,照明用煤油灯或松树上劈下的油柴块。那时,村子里只有一条山路通向县城的公路边,到县城上百公里远,到最近的集市也要走四十多公里。村民们上街赶场是半夜摸黑出门,夜晚披星戴月回家,生产生活全靠肩挑背驮。由于泥土是红色,这里的村民走出去,外人一看他们脚上的泥土,就知道是红岩村的人。
   中午吃饭休息时,大家坐在一起,姑姑满面愁容对父亲说,前不久,经人介绍,大儿子与邻村一个姑娘相识,姑娘看到大儿子长得高大结实,待人实诚,同意来家里看看。一家人怕人家嫌弃住房条件太差,就赶忙动手重新修房子。谁知姑娘来后,看到这家穷得叮当响,新修的房子还是土巴墙,媒婆好说歹说,那姑娘死活不同意这门亲事。说到这里,姑姑心里伤心极了,止不住哽咽起来。
   心地善良的姑姑用手抹了一把泪滴,停了一下又说到:仔细想来,也不能怪那姑娘心硬,这地方真的太穷太苦了,嫁到这里来的媳妇,因路不通,走不出去,一年半载难得回娘家一次。一年苦到头,吃的全是包谷饭,有的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只有生病了才吃得上米饭。好多人家穿衣吃饭全靠政府救济。将心比心,谁会睁着眼往这穷坑里跳啊。
   后来,听父母亲说,姑姑家的大儿子因家里穷,娶不到老婆,只好离开村子,到几十公里外的流长乡前奔村当了上门女婿。
  
   二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后,这里人们通过自己的辛勤耕耘,加之一些年青人走出山门,到外地务工赚钱,部分人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可仍有大多数村民无致富门路,仍然过着苦日子。那些年,尽管乡村干部千方百计帮群众寻找路子,想尽法子为村民们增收,但由于没有好的产业支撑,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脱贫致富的问题。
   1996年8月的一个赶集天,红岩村党支部书记穆元举去镇政府办事,在路上遇到大寨村五十多岁的村民曾庆斌背了一背篼葡萄去集市上卖。两人边走边交谈起来,老曾对他说,这些年,家里老伴生病住院,儿子结婚,多亏自己种的二亩多地葡萄帮了大忙。还告诉他,早在1993年,他就从外地引来第一株水晶葡萄,通过逐年发展已初具规模,每年能收入上万元。现在,周边有几户人家见老曾家种这东西赚了钱,也跟着种上了葡萄。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听了曾庆斌的话,穆元举好似久病的人找到了一剂良药。村里一些村民家房子周边不是很早以前就种有葡萄吗?只是种得太少,品种老化,形不成规模,每年种的葡萄自产自吃,没人拿去卖过。要是因势利导,动员家家户户都像老曾家那样,把种包谷、大豆等改种成水晶葡萄,连成一大片,形成特色,让村民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这岂不是一条很好的致富门路吗?
   有了这个想法,穆元举第二天一大早,就到曾庆斌家取经来了。老曾是个热心人,立马带着他到了自家葡萄地。唉哟,正如他所说,一排排水泥架上挂满了一串串翠绿色的葡萄,像一颗颗翡翠珠子一样,晶莹剔透。老曾指着葡萄架上成熟的葡萄说,这东西栽种不难,管理难,尤其是成熟后,采摘最关键,采摘时不要伤着葡萄枝丫,要是能有专门的纸箱装最好了。昨天你看我背去卖的葡萄,是用葡萄叶一层一层隔着,这样不伤着它,才有卖样。
   看了曾庆斌家葡萄园,听了他如数家珍的经验介绍,穆元举更坚定了带领村里人种植葡萄的决心和信心。为稳妥起见,从老曾家出来后,他就立马到县农业部门,请求农技人员到本村实地查看,对土质进行检验。经县农技员实地论证检测,结论是本地土壤富含硅、硒、钾元素,海拔在一千至一千二百米之间,气候适宜,水源丰沛,土质优良,简直是种植葡萄的天选之地。
   有了这一科学论证后,穆元举喜出望外,立马组织召开了村支两委会议,谈了自己的想法,统一了大家的意见。接着,村党支部,村委会向镇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报送了发展葡萄种植的专题报告。起初,一些群众听到这个消息后,说村干部是半夜找首歌来唱,想一出是一出。这葡萄季节性强,又是不能储存的货,交通不便,上街赶场要走三个多小时,靠人挑马驮的,哪能赚得了钱,到时怕是扁担挑缸钵——两头都滑脱啊。
   这时,在外地打工的姑姑家幺儿子返回了家中,姑父他们满以为他在外面见多识广,会支持家乡发展,哪知这家伙当头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有板有眼地对大伙说,去年,他打工哪地方的一个村发生了一件事,乡、村干部千方百斗动员群众种西红柿,结果西红柿种出来后销不出去,乡、村干部四处推销,还采取与工资挂勾的办法销售,结果弄得干部群众怨声载道。姑父听后,气不打一处来,指着他说,你这是狗尾巴挂秤砣——拖后腿。这些年,流长乡前奔村你大哥家那地方,满坡种梨子,家家户户都变成了富裕户,早就过上了好日子。而我们还在搞传统种植,怎能不穷啊。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1992年底,支书穆元举和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在自家责任田土里种上了葡萄,并提出了每家至少种十株葡萄的种植计划。为将计划落到实处,村组干部一边带头种植葡萄,一边实行包组包户,逐家逐户上门做群众工作。同时,村里聘请曾庆斌为村葡萄种植辅导员。许多群众在村组干部耐心细致的说服下,纷纷行动起来,当年,全村种植葡萄八百多亩。
  
   三
   要致富,必修路,红岩村干部及群众非常明白这个道理。长期以来,导致村里贫困的症结是交通落后,他们做梦都想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公路。这次,无论如何也要把公路修通。说干就干,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全村男女老少积极投工投劳,掀起了修路热潮。接着,在上级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修通了进村、进组公路,实现了公路“组组通”。公路通了,率先种植葡萄的二百多户人家,户均年收入达八千多元。
   为大力发展好红岩村葡萄产业,小寨坝镇政府和县有关部门把红岩村列为首批“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园区示范点”,投资扩宽硬化了进村公路,修通户与户之间的串户路和进入田土间的基耕道,帮助贫困户改造了住房。在进村主杆道和村寨里安装了路灯四百多盏,在村委办公楼修建了村二千多平米的大广场和二千五百多平方米的休闲长廊,修建了三千五百多平方米现代农业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同时,为改良种植技术,村里在2005年初成立了红岩葡萄专业技术协会,用科技支撑葡萄产业的健康发展。
   红岩村生产的葡萄穗型完整,果面淡黄绿色,果粒饱满,皮薄透亮,肉厚汁多,且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粗纤维以及大量的钙、磷、铁、钾等,它除了补充营养和糖分外,对于神经衰弱疲劳过度均有一定的补益作用。用葡萄酿造的葡萄酒,更具有舒筋活络,开胃健脾、助于消化、提种醒脑的功效,素有“红壤碧珠”的美誉。目前,全村种植面积已达六千多亩,带动潮水,西山、流长等地种植达三万多亩。近年来,小寨坝镇政府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红岩葡萄节。吸引了来自湖南、重庆、遵义等地的果商前来订购。
   富有经济头脑的红岩村人乘势而上,不仅开办起了农家乐,乡村客栈,还挖掘顺山而过的潮水河河岸及红岩溶洞观光景点十余处,打造休闲娱乐,风景游览、观光采摘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和葡萄观光园。近年来,红岩村葡萄已从过去庭院种植变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园示范区。2015年,息烽县红若葡萄园荣获贵州省“最具魅力特产乡村”,2020年,红岩村荣获“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如今,这里不仅有风光旖旎的红壤碧珠田园综合体,而且盛产清脆欲滴的红岩葡萄,从“藏在深山人未识”到“终有时日露峥嵘”。
   金秋季节,我驱车驶进红岩村,去看望姑姑一家。巧了,正赶上镇里举办的一年一度的葡萄节,在路两边成片的葡萄园里、村委广场上、还有白墙黛瓦的村子中,客商、游人和村民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他们有说有笑在一起摘葡萄,吃葡萄,搬运葡萄。那欢快的笑声传遍山寨,在山谷间久久回荡……
  

共 389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红岩村村民走上富裕道路的精彩散文。红岩村地处偏僻,山路难走,经济萧条,贫穷落后。导致有些大龄青年娶不到媳妇,甚至去外地给别人做了上门女婿。土地承包到户后,红岩村党支部书记穆元举路遇大寨村卖葡萄的曾庆斌,看到了商机,请教经验,带头种起了葡萄,有了可观收入。村民们也效仿起他种起了葡萄,虽然遭受到个别村民的怀疑甚至泼凉水,但支书穆元举依旧坚持己见,排除万难,甚至带头修路,上门逐一为群众排除疑虑。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支书的动员下,红岩村村民大规模地种植了葡萄,而且葡萄品质优良,长势良好,吸引了好多外地客商前来订购。有些村民甚至办起了农家乐,乡村客栈,旅游景点。红岩村在支书的带领下,终于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红岩村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富起来,多亏有一个好支书,虽然前期遭到村民的质疑与打击,但他依旧坚持初心,心系村民,坚持原则,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使红岩村快速地富起来。文章情感饱满,富有正能量。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红岩村的前后进行对比,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富有感染力。感谢乡笛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精彩继续!【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03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3-10-31 14:38:00
  贫穷落后的红岩沟,在支书的带领下,终于富裕起来,传出了欢乐的笑声。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3-10-31 14:40:07
  文章选材新颖,构思独特,富有正能量,让人看到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支书。再次拜读欣赏,遥祝生活开心快乐!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乡笛        2023-11-01 11:20:48
  诚谢梦在何处老师编辑并留言。祝老师秋日快乐,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11-01 15:17:26
  文章采用对比手法,描写了红岩村在村支书穆元举的带领下,用勤劳的双手,种葡萄发家致富,今昔改天换地的巨大变化的故事,讴歌党的富民政策,激情澎湃,赞美新农村,情怀高远,充满正能量。文章情感充沛自然,笔触生动形象,人物形象立体鲜明,主题积极,富有感染力。好文章拜读学习,感谢乡笛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老师文丰快乐!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5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3-11-01 15:18:25
  恭喜乡笛老师佳作喜摘红豆一枚!好文章再次欣赏学习,期待更多精彩!
淡淡的云彩
6 楼        文友:蕴儿        2023-11-01 15:37:19
  修了路,改造了住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旅游业,穆元举带领村民一路走向致富之路。欣赏乡笛老师好文,祝佳作连连。
文字是美丽的值得一生追求!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