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东篱】谢炳中举(小说)

精品 【东篱】谢炳中举(小说)


作者:谢尚尧 布衣,29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0发表时间:2023-11-07 06:18:56
摘要:一介追梦书生,一腔耕耘激情,一程攀援足迹,一把辛酸泪滴。你虽远去,梦幻仍萦绕天际,你虽远去,血脉仍流淌在子孙身体。

一介追梦书生,一腔耕耘激情,一程攀援足迹,一把辛酸泪滴。你虽远去,梦幻仍萦绕天际;你虽远去,血脉仍流淌在子孙身体。
   ——题记
  
   一
   谢炳是南江县关路口老家山人,清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家族直系十世祖。
   谢炳自幼聪颖好学,酷爱诗书。父亲谢天爵读过几年私塾,在当地也算得上一位文化人,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在培养子女上舍得花费功夫,谢炳四五岁时,父亲就教授《三字经》《千家诗》。谢炳记忆好,只要读上三五遍,便能熟记于心。
   老家山是谢姓人家的聚居地,五十多户人家散居于这片崇山峻岭之间。谢姓人家重视教育,家族联合出资在学堂湾办了一所私塾,长三间两头转的一座三合院可容纳学生数十人,算是规模很大,私塾主讲是谢家一位秀才,一位五十来岁的先生,八字须、瓜皮帽、长袍衣,干瘦精明,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很受人尊重。
   谢炳家离书院只有两里路程,由于家境不宽裕,六岁时还未入学堂。他便经常跑到学堂门口外,听孩童们读书,听先生讲课。
   一天课间,谢先生与童生们对诗:江城如画里,山色望晴空。孩童们一时答不出下两句。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门外一稚嫩童音传来。
   谢先生寻声而去,见是小孩谢炳,很是兴奋,随口又吟诗两句:细草微风岸,桅樯独夜舟。
   小谢炳不慌不忙,脱口而去: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老先生连连称赞:稚童不凡也!问能背多少首“千家诗”,小炳答不下百首。先生很高兴,遂告知其父天爵,愿收小炳为生,不收学费分文。谢炳成了先生的门生,进了梦寐以求的私塾学堂。
  
   二
   小谢炳入私塾,学习非常用功。先生所布置的功课,一般是提前完成,别人还在学所教功课,他已进入下一课程。每每放学回家,他就端出火盆,练写课文。
   火盆书写,这也是他想出的土办法。家里经济拮据,缺钱购置墨笔纸张,他就将一闲置火盆盛上细灰,均匀抹平,拿着木棍,在上面习写文字,写了又抹,抹了又写。
   年少的谢炳因学习入迷误事不少,挨了不少责骂。一日,父母到山坡劳作耕种,嘱托小谢炳在家操持家务做饭。晌午时分,他把柴火烧起,在铁锅里盛上水,然后就端出火盆,拿起木棍写起《笠翁对韵》里的诗句来,一时竟忘记做饭的事情,直听到邻家大吼:房子着火啦!快扑火呀!
   小谢炳听到呼声,如梦初醒,灶房已是浓烟滚滚,熊熊大火烧得啪啪直响,幸亏左邻右舍众人前来帮忙,锅桶瓢盆上阵,用水扑灭了大火,但灶房已成一堆瓦砾。父亲天爵气愤不已,拽过小谢炳就是一顿教训。
   还有更让人哭笑不得的事,一天从私塾回来,小谢炳牵着水牛去放牧,只顾读手头的书,不知水牛什么时候挣脱了绳索,待小谢炳牵着牛绳回家却不见牛,立即回头去找牛,牛已把邻家田里的庄稼吃了一大半,邻家心痛粮食,又哭又闹。父亲天爵只好背上粮食带上小炳上门赔礼道歉。
   私塾四年,谢炳熟读了《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神童诗》等古典书籍。雍正六年(1728年),谢先生见十一岁的谢炳学业进步很快,私塾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望,遂举荐他到县城最高学府公山书院继续就读。
   小小年纪,寄住书院,生活自理,半年才能回一次家,其艰难可想而知。但谢炳从未曾退缩,在求学路上勇于攀行。
   他将《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工整书写,帖于简陋卧室墙壁,时时警醒自己,勤耕苦读,从不懈怠。
   雍正十年,谢炳参加县试获案首。翌年参加府试,考取廪生。谢炳学业有成,十八岁被聘为公山书院讲学。开启了他讲学和进一步求学之路。
  
   三
   谢炳好诗词歌赋,更喜楹联。年少之时,就展露出不凡才华。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老家山流传。
   一日,几位父亲私塾同窗相聚,大家围坐一桌,饮酒笑谈,父亲天爵劝酒,以联论酒。他抛出一联“谁人知我口淡?”对上者免罚酒,出联者喝酒,对不上者,自罚酒。
   同窗们苦思迷想,都未对出满意的下联。
   这时,八岁的谢炳跑过来,问父亲出的什么联,父亲把上联重复了一遍,谢炳挠挠额头。
   “哪个叫你嘴馋!”谢炳对出下联。
   “你个小兔崽子!”父亲扬起手臂,谢炳一溜烟跑出屋外。
   同窗好友哈哈大笑,都说小谢炳对得太好了,既调侃了父亲,又对得合情合理。都主动自罚三杯酒,自愧不如小谢炳,谢炳名传乡外。
   又一日,乡邻远房张家亲戚儿子结婚操办喜事,前来恭请天爵帮写迎喜对联,天爵当日生病未愈,就谦恭地对亲戚说,实在对不起,就让我犬子谢炳前去帮写吧!
   亲戚瞪大眼睛:才十来岁的孩子,会写吗?
   犬子谢炳字比我写得好,联也作得不错,你放心吧!天爵把文房“四宝”放进竹篮交与亲戚,谢炳跟在亲戚身后,一路蹦蹦跳跳前往张家。
   来到张家,已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见一个娃娃来写对联,众人倍感惊奇。只见谢炳把竹篮里文房四宝摆放桌上,铺开鲜红纸张,仰起胖呼呼脑袋问:“张伯伯,我先写堂屋对联,请报上新郎新娘姓名。”
   “小侄儿,新郎张渊洋,新娘陈氏,乳名香莎。”张家伯伯捋着胡须。众人围在书桌旁,里三层外三层。
   谢炳左手撑起下巴,若有所思,随即一手秀美刚劲的隶书对联跃然纸上:张府结彩,鸳鸯(渊洋)成对戏水渡爱河;陈宫绕祥,香莎鸾俦比翼宿情树。
   众人拍手叫好,满堂喝彩。谢炳不仅字写得隽秀,而且此联把新郎新娘名字嵌入联间,合情合理,意境生辉。
   在场一乡土秀才不服气,看看才十来岁的毛孩子,想借机显示自己的才华,便出联想杀杀要小谢炳的才气:小娃崽,俺出一上联你可答否?
   “小子才从何处得。”秀才捻着山羊须,洋洋自得。
   “大人书自苦寒来。”谢炳即口对出。秀才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
   从此,小谢炳在山乡小有名气。乡里乡亲凡逢有大小喜事,必请谢炳前往题联写对。
  
   四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谢炳年少英俊,才气洋溢,谁家的女孩子不喜欢呢?
   特别是十里八乡的大户人家千金小姐,早已盯上这位未来才俊,纷纷托媒妁之言,踏破门槛,上门穿针引线。
   毗邻红岩山彭姓人家,有良田数百亩,牛羊上百头,是名显一方的大财主,家里三个女儿,如花似玉,对谁也不上眼,待字闺中。闻听谢炳名气,托媒人前往说亲,闺女任挑选,愿以百亩土地、二十头耕牛相送为陪嫁。
   相距不远的大河口朱姓人家开店经商,街道门面十余个,家财万贯,托媒人牵线,夸赞小女子小脚如何“三寸金莲”,容貌如何闭月休花,针线活如何了得。并说,只要同意婚事,家产半可归小女。
   多少穷家子弟做梦也想着有这样的好事,不但有美女可娶,还可直接奔康入富,这不是天上掉下“馅饼”吗?可谢炳并不为所动,一心攻读诗书。
   彭朱两家见谢家无反映,相互猜疑,互以为是对方在从中作梗,争夺公子。一日当场天在场镇街道相遇,言语不和,大打出手,差点出了人命。
   其实,谢炳既不羡慕彭家小姐富贵高傲,也不喜欢朱家小姐佯做花瓶,更不喜欢以钱财作诱饵成婚论嫁。他内心已有心仪佳人。
   在学堂湾私塾同窗的杨氏是同村人,出身贫寒,父母靠种几亩薄田为生,那个年代很少有女孩子读书,杨氏父母思想解放,把闺女送入私塾读书识字,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杨氏不缠足,通文墨,娴淑大方,尊老爱幼,谢炳很是喜欢。
   谢炳外出公山书院读书,杨氏私塾辍学后,他们还经常传书往来,谢炳每回老家,必去杨氏家探望,他们同吟李白诗句“我悦子容艳,子倾我文章。风吹绿琴去,曲度紫鸳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心里满是甜蜜之感,对未来充满憧憬之情。
   对这桩婚事,谢家及亲戚坚决反对,认为不门当户对,设置重重阻拦。谢炳急了,对父母耐心倾说杨氏之好:勤劳不娇侈,貌端不粉黛,知书又识礼,足大能犁田……最后一句话,非杨氏不娶!
   父母拗不过,只得给他们操办了婚礼。谢炳与杨氏喜结良缘。
  
   五
   桂子花开,稻谷金黄。
   老家山,稻子黄了,玉米熟了。山坳里的人们忙碌起来。
   “炳儿,秋收到了,家里忙,我们也不能陪你前去阆中,你就自个去吧,我们等着你秋闱消息。”父亲谢天爵催促儿子谢炳赶快启程,前往阆中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爸,还是我陪炳一起去吧,一路上好有些照料。”杨氏不放心。
   “一个妇女家,外出这么远吃苦可受不了的。”谢炳心疼杨氏。
   “爸,炳,你们都放心好了,我吃点苦算什么,只要炳能安心赴考,我什么也不在乎。”杨氏态度坚决。
   父亲和谢炳只得同意。八月初一启程赴阆中贡院赶考。谢炳、杨氏背上干粮盘缠,怀揣前往阆中线路图,磕头向父母道别,踏上赶考路途。
   南江到阆中,二十二座山,三十三道河,里程二百二十华里。一路奔波,一路辛苦。脚走痛了,每晚烧热水洗;身体劳累了,每晚按摩。谢炳不胜感激夫人的关爱。
   乾隆三年八月初七,谢炳提前一天到达阆中古城。阆中贡院,人满为患,来自四面八方的考生云集于此。人们都在期待着三年一次的秋闱大考。
   初九日第一场考《四书》《五经》,十二日第二场考《孝经》及诏、诰、表、判,十五日第三场考经史时务。九天时间,对考生来说,既是一次身体煎熬,又是一场人生洗礼。多少人屡试不中、名落孙山,多少人困于名场、怀才不遇。在奋发中失败,在失败中奋发。这个中滋味,只有亲历者才有更切身的体会。
  
   六
   “捷报、捷报!”乾隆三年九月二十日,地势偏远的关路口老家山,一名邮差飞马而来:“谢公子中举啦!谢公子中举啦!”
   紧随其后的是南江知县王森直。王知县翻身下马,送上捷报,与前来接报的谢炳平身施礼:恭贺贤弟,乃我南江五十年来一举人啊!
   “南江县谢炳乾隆三年戊午科举人。”消息传来,老家山轰动了,南江轰动了。一家人忙碌着,端茶倒水,宰猪杀羊,招呼着前来贺喜的远乡近邻、亲朋好友,大办宴席,酬谢宾客。
   谢炳弱冠之年方能中举,实为少有,亲朋好友都为他高兴,候取个教谕或者知县,那也是指日可待了。谢炳年轻气盛,心里却还有梦想,虽已博取“举人”这一功名,但他的目标更高更远,早日“进士及第”才是他的梦想。家人也只好作罢,全力支持他刻苦攻读,上京会试。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谢炳发愤苦读,整天沉溺四书五经,等待三年一次京城会试。
   一晃眼三年过去,乾隆七年壬戌会试在即。经过三年备考,谢炳申报参加会试得到批准,政府发三十两银两作为差旅费用。南江到京城四千多里路程,考试、往返得需半年时间。常言说,赴京赶考有“三怕”:一怕盘缠耗尽,愁吃愁喝愁住;二怕交通意外,到达不了考场;三怕疾病缠身,卧床不起误科考。
   农家出生的谢炳,其他什么都不怕,最怕的是银两不够,这么远的路程,三十两白银,吃喝拉撒,算来算去不够,妻子把把家里生蛋的几只母鸡都背到市场卖了,好歹凑足了十两银子,乡里亲戚友人、达官贵人也纷纷纷纷慷慨解囊,又赞助了二十两银子。乾隆七年春节鞭炮声中,谢炳启程赴京赶考,王知县亲自带官员登门送别,妻子杨氏相送数十里,千叮嘱万祝愿,挥泪相拥道别。
   四月春闱前夕,谢炳一路风雨,吃尽千辛万苦,提前十天赶赴京城。但由于北方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折磨得精疲力竭。会试结束,结果可想而知,金榜无名。至七月,谢炳回到老家,累垮了身体,身体瘦得不成人样。父母、妻子心痛至极,精心调养月余,才逐步恢复了体力。
   谢炳没顾得歇息,居家研学,备战三年后的乙丑会试。期间,妻子杨氏生下儿子学瞻,谢炳高兴万分,成天宠爱着孩子,放松了攻读,妻子训斥:大丈夫以学为本,切勿宠儿分心。谢炳连连说,夫人所言极是!于是又废寝忘食攻读诗书。
   乾隆十年乙丑会试,谢炳及家人早早筹集好盘缠,做好赴京赶考准备,大年刚过,谢炳就拜辞父母妻儿,信心十足踏上赴京路途。
   可天有不择风云,行至西安,由于所坐公车烈马受惊,翻车于沟壑,腿骨折损,养伤半月,仍无法行走。时不等人,屈指一算,会试时间已经不可达京,加之治伤疗理,已花去银两大半。寄住西安古城,每当夜晚降临,望着北方的星空,群星闪烁,他都会思忖,那遥远京城的上空,应该有一颗发光的星体属于自己,而如今举足不前,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不由泪湿衣襟。月余后,谢炳不得不拖着病体,艰难地踏向回川路途。
   回返家后,由于带伤跋涉,伤势感染,高烧不治,危在旦夕。谢炳仰天长叹:志向未达,天难我也!乾隆十年十月,谢炳含恨离开人世,年仅28岁。
   呜呼,斯人已逝,痛心疾首。一首悼念先祖谢炳的诗作写尽了他人生沧桑:毕生功名浮云间,荣华富贵亦梦然。一曲清歌唱不尽,青春为伴撒人寰。
  

共 509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说是传奇小说,更像是一曲时代的悲歌。少年天才,耕读不辍,举家之力赴京赶考,却两次都没能如愿,最终郁郁寡欢,英年早逝,怎能不让人唏嘘。主人公谢炳聪慧过人,小小年纪就深得私塾先生赏识,分文不取收为弟子,这是侧面烘托;家中拮据,用火盆写字,不慎烧了灶房,这是正面画像;十来个岁的孩子,给人写对联,一众人围在书桌旁,里三层外三层,这是悬念。作者多种手法塑造人物,生动鲜活,真实可信。谢炳身上除了才华横溢,也颇有些见识,不为利益所动,拒绝彭氏女,有读书人的傲骨;不为美色所动,不娶朱家小姐,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门第成见,求娶私塾同窗杨氏女,这是忠于爱情。这个人物可敬可贵,也正因如此,他的死才可悲,可叹,可惜。封建时代选拔人才未有科举一途,财力物力人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每三年一次更是让多少读书人蹉跎岁月,这种机制自有其益处,但也的确让多少有才华的人抱憾终生,因此,也是时代的悲歌。很高兴编辑您的作品,遥祝冬祺!【东篱编辑:粗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11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粗人        2023-11-07 06:20:21
  作品塑造人物真实鲜活,谢炳才华让人赞叹,英年早逝令人唏嘘。
回复1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07 14:59:48
  粗人老师的编者按非常精彩,分析得十分到位,本人确感觉有过誉之感,心存内疚。谢谢老师辛勤编辑点评,感激问候!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7 10:06:19
  一代天才,如果放在今天的时代,可能命运就都不一样了。那个时代,常常让有才华的人抱憾终身,我想这篇传奇小说的意义应该饱含这一点的。细读一遍,谢老师对这种文体语言的把握,感觉很精当,文藻简约,转换自然,带着古味,故事本身也喜欢这样的表达。尤其很欣赏谢老师对作品的精益求精的态度,再次提供修改稿,认真审慎,创作态度可嘉。希望谢老师不断推出佳作,点亮东篱。遥握,问候秋祺,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怀才抱器
回复2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07 20:22:11
  每每读到怀才老师的精彩点评,都会给人以莫大的鼓舞,提振士气,不愧良师益友。特别喜欢怀才老师的文笔,佩服老师的毅力,写了那么多大作,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7 10:17:45
  科举是古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也伤害了不少人,终身只为科举一件事,徒有才华而已。生不逢时,是古人的感慨。
   谢老师对诗词对联的把握很精致,有着丰厚的问候功底,令我佩服。
怀才抱器
4 楼        文友:夕泠        2023-11-07 13:42:29
  文中诗词运用非常精妙,欣赏作者好文采。
回复4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07 20:25:36
  谢谢夕泠老师指导,祝生活愉快。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3 19:05:07
  祝贺谢老师的小说摘精,希望老师加入东篱,谨祝在东篱创作获得快乐。首页有QQ号。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谢尚尧        2023-11-14 11:15:25
  谢谢怀才老师!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