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村里那个巧手媳妇(小说)
在上世纪50年代,女人或会纺线能织布,或会纳鞋底能做鞋,或会缝制能剪裁。而她不但会前面所有活计,还能自个染色棉线合成织毛衣线,用这些毛衣线织毛衣毛裤。在村里,都叫她巧手媳妇,她也是村里唯一一个会织毛衣毛裤的媳妇。也因为她手巧能干,所以她总是忙,不是在地里挣工分就是教同村妇女、女孩做活计。后来她女儿叫王琳,大家叫了她一辈子王琳娘,她自己叫什么大家都记不起来了。
她衣着容貌不俏丽,但很干净很端庄,做出来的衣服总有小小潮流,比如她做褂子自己编制纽扣,做中山服能走十多里地找适合的扣子,每件毛衣能织不同的针织花纹。在她身旁,总能听到:
“哎~,王琳娘,你来看看我做的鞋子好看了吧?”
“哎~,王琳娘,这前领后领这么画对不对?你来看看。”
“哎~,王琳娘,我这花织得对不对?是几针上几针下来着?”
是的,王琳娘人缘很好,无论谁喊需要帮忙,她基本做到音落人到。
她只有一个孩子就是王琳这个女儿,她也不是高阶层高知妇女,在那个不是计生时代的农村,只要一个女孩她是这个村的独一份。不是上上层,就是下下层,中间层都不接受这个果。她用最原始最朴素的母爱宠溺着这个女儿,这个女儿一边接受母亲的宠溺,一边困惑自个的境遇。
是的,这个家只有母亲和王琳俩人,她娘告诉过她她爹在哪儿,邻居也告诉过王琳她爹在哪儿,王琳找过爹就见个面就回家了。是的,王琳娘和她爹离婚了,在王琳还没出生的时候就离婚了,这也是王琳娘只要一个孩子的无奈委屈却无可奈何的现实。王琳娘离婚不离家,这在那个离婚书上写明了的,王琳娘离婚不离家,那个二层院落里的那个第二层房屋是王琳娘的,王琳出生归属她娘,王琳爹不要她,也就是说王琳爹甩了这母女俩。
他俩是解放后第一批离婚家庭,那时候离婚好比去死过一回。一个那么手巧能干人缘好的女人怎么会离婚呢?王琳爹长大也不容易,他原生家庭是大地主,他亲生母亲在他跟小时候就去世了,他的后娘对他不打不骂不闻不问。他结婚没多久报名了抗美援朝,中间有过省亲,三年后转业回来,去了当时最让人羡慕的供销社工作,在很短时间当上了供销社主任,因为他是转业军人,也有文化。也是从这时起,他后娘对他比对亲儿子还亲,那场面就是母慈子孝温馨大和谐。但对继子媳妇也就是王琳娘(那时王琳还没出生)是东贬损西贬损,除了性别不能颠倒都颠倒的是否不分——偷懒经常,偷人最能,偷吃小灶第一。看着继子媳妇孕肚经常骂骂咧咧说这孩子不是王家的,王琳娘挺着肚子争辩过,吵吵过,那时没有DIA,那时儿媳妇也不敢跟婆婆怼闹。最后王琳娘惨败收场——挺着快出生的王琳跟他爹办理了离婚不离家的手续。离婚不久,王琳后奶奶把自个娘家侄女婚配给了继子王琳爹。
这对可怜的母女重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平凡日子,如果就这么走下去,也是平凡人的平凡日子。村里有人给王琳娘介绍对象,不知是怕王琳受罪,还是不相信婚姻,王琳娘都拒绝了。
在王琳十八九岁时,王家人来找这对母女,为啥呢?因为王琳后奶奶的儿子多,都到了结婚娶媳妇的年纪,他们家没有可分配的房屋供儿子结婚。他们过来是让这对母女腾地方,说用小独院换。
王琳娘坚决不换,他们不让母女走楼梯,又换锁不让回家。
王琳爹没出来也没捎一句话。
胳膊抗不过大腿,这对母女最后还是去了那个小独院——没有院墙,没有院门,连厕所也是王琳娘后来自个简易磊起来的,家具一件也没搬出来。
自这时起,王琳娘经常不下地逃工,时常手拿木棍在街上点名骂婆家所有人,时常晚上不睡大喊大叫,经常不让王琳出门说外面坏人多光欺负女人。先前队里因逃工扣过王琳娘工分,后来从劳工中划除了名号。大队给过食品粮食补给,王琳娘把这些都扔在了后婆家街边、过道口,谁都不能阻拦,阻拦就抡木棍打。大家都知道,这个女人被毁了,这个灵巧的女人这辈子真的完了。
王琳找过他爹问他自己是不是他的女儿,他没回答。当时他月薪42元,每月给王琳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