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京族博物馆参观记(散文)
一
国庆去广西东兴游玩,最大的收获是参观京族博物馆。
发现博物馆很偶然。到达东出入住酒店,透过窗户,树荫遮掩中,发现马路对面耸立一座建筑很有特色,就询问酒店服务员,回答是“京族博物馆”。一时兴趣盎然,便邀同伴前往参观。
走出酒店,穿过双向两车道的马路,经过一个花卉和绿植环绕的绿化带,就是博物馆的大门。大门外灰色的墙体上方有栅栏,上书“京族博物馆”几个红色大字,大门两侧墙体上,左面雕写着国家领导人对民族团结的释义:“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紧紧抱在一起”,右边有一幅浮雕画,画面是奔涌的浪花、一个像琴的长形乐器,下面书写着“京族”两个字。
走进大门,左侧铁栅栏上方有几幅宣传栏,释义“石榴籽”精神,下方是身着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动漫人物群像。凹型的前庭中央,设置一组雕像,是一对身着京族服饰的青年男女。男青年挑着担,女青年抚着琴,脸上是自然祥和的微笑,他们用各自的姿态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参观博物馆。
二
踏入博物馆的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参观博物馆不需要门票,只需要扫码登记后就可以入馆参观。
我们扫码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的玻璃地面,玻璃下面是各类海螺、海贝壳,色泽艳丽、体形硕大,令人喜爱。看到如此奇妙的生命形态,我忍不住掏出手机连连拍照。
展馆的正面,是馆展“前言”,简要的介绍京族历史,让游者了解京族是我国唯一的海洋民族,具有鲜明的的独特性。京族为越南的主体民族,祖先原来居住在越南吉婆,后迁至越南涂山沿海,以打渔为生。有一次,他们在北海湾追捕鱼群时来到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兴市的巫头岛,见这里荒无人烟,又有较好的渔场,便定居下来,最先居住在巫山岛和江平镇附近的寨头村。后来逐渐向澫尾、山心、潭吉等地发展。历史上,京族有“安南”“越族”等称呼,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我被深深地吸引,充满憧憬,愈发想通过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这个神奇的海洋民族。
进馆的左手边,是几十幅京族百岁老人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们虽然都是百岁以上,个个看上去都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定是这里的好山好水滋养了这里的生命,让京族人寿命绵长。沿着标识向右转,介绍的是京族居住环境、生产生活工具等,很有海洋特色。接下来依次是民间信仰、婚恋礼俗、民族服饰、字喃风采、独弦琴展示区,全面展示了一个民族的面貌,让我们目不暇给,流连忘返。
由于朋友急着去海边,时间仓促,只能走马观花,不能久留,于是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博物馆。第二天下午,团队给了大家自主安排的时间,在酒店午休后,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京族博物馆。
进入馆内,就听到一个甜美的声音在做讲解,内心一喜,来得真是时候,能边听讲解边参观,可以更加了解京族及博物馆内展区的知识。于是,我趋步前行,循声前往,当我看到那位讲解员时,不由得喜上眉梢,原来是一位机器人讲解员。她的四周围满了十几个小学生,小朋友们亦步亦趋地跟着机器人讲解员,在对展区进行讲解时,它不时提醒紧紧围在身边小朋友:“请与我保持一米距离,我才能更好地为您讲解!”
机器人讲解员把展区内集中展示的京族民族服饰、字喃风采、生产生活工具、独弦琴、居住环境、民间信仰、婚恋礼俗、地图资料等进行了生动详实的介绍。我和小朋友们一样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小朋友带着纸和笔,边听边看的时候,还不时将听到的、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小朋友们认真的态度,让我心生敬佩,旁边几位老师更是满心欢喜地看着孩子们。这一定是老师带学生来做民族文化研学的,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传统文化通过多种方式展示给参观者,孩子们在收听、观看的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的立体感观,能更有效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吧。
机器人讲解员为小学生们全程讲解完成后,老师带着孩子们开心地离去,馆内工作人员将机器人讲解员关闭后带回休息区。
没有了机器人讲解员甜美的声音,可它对京族的风土人情、发展史,民族特色的介绍让我对博物馆内的各展区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三
我回头从头游览,认真倾听了京族特色风味小吃“风吹饼”的制作过程:先将粘米浸泡后磨成粉浆蒸熟,撒上芝麻晒干,用碳烤后即可食用,口感干脆。在过去,京族人民用一种上部是张开的喇叭形,细腰,下部主体是直筒状的特别竹筐,背到集市贩卖。看着宣传片,真想有风吹过,把电视里那如草帽般大小、薄如纸张的风吹饼吹到我手里,轻轻地掰一小块放入嘴里,细细嚼、慢慢品风吹饼干脆、微甜的滋味。
“独弦琴”和京族人的“唱哈”、“竹竿舞”同被誉为京族传统文化的三颗珍珠,京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做了大量的抢救、修复工作。京族的“唱哈”曾一度停止,哈亭也被损坏。当“唱哈”被恢复后,会唱哈的哈妹却廖廖无几,京族文化保护者们寻找到一位从越南嫁到中国的会唱哈的老妇人,尊她为师,挑选了多位中青年京族妇女去学习。学习时间是在每天劳作后的晚上,在学习过程中,有的人因白天劳作辛苦放弃学习、有的因为不坚持练唱而学未能学透学精。一位“黄”姓女子虽已中年才学唱哈,她每天晚上坚持上课学习,白天劳作的时候还不忘练习记词、唱哈。最终,她成为了一位精通唱哈的“哈妹”,自己的唱哈技能趋于成熟后,又带徒传授唱哈技能,将京族的“唱哈”传承下来。
博物馆内摆放着几张独弦琴,独弦琴结构简单,用大半个竹筒或长方形的木匣做成,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基本长度大约为三尺半。其弹奏方法是用一根小竹片拨弦线。独弦琴的音量较小,曲音清雅。其所奏乐曲音调丰富、单色优美是独弦琴的最大特色。馆内最大的独弦琴有几米长,其书面介绍说独弦琴传承人还用此琴为到访的国家领导人演奏京族乐曲。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的木匣,一端插上一根圆木柱子与琴身垂直,另一端以把手系上一条弦线,与小圆柱子相连的琴时,旁边的介绍让我认识了京族“仙弦”独弦琴,独弦琴是京族特有的民族乐器。也叫“独弦匏琴”。最早独弦琴非京族独有,其历史可追溯到殷商,《新唐书.南蛮传》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张弦为轸,以弦系顶。”后来,古时的独弦琴绝迹于内陆,独有京族地流传至今。
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不少民族只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京族人民在利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本民族文字,即喃字,在京族歌本和宗教经书中仍保留使用。据介绍,现在懂字喃的,基本是老人,且为数不多。在博物馆内,设有一个喃字专区,有喃字造字法、喃字传承与发展、常用喃字与汉字对照表。其中比较新颖的方式采用了语音循环播放喃字与汉字的对照读音。让我们不懂喃字的外乡人忍不住也跟读起来。
在我观看京族高跷捕鱼技术记录片时,馆内已经没有游人了,我坐在搭建的“哈亭”小台阶上,静静的听、仔细的看,沉浸在京族人民劳动智慧中。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那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四
走出博物馆,外面的太阳依然热烈。我回首再看看京族博物馆,心里有点遗憾,没能观看完全部视频、也未能参加到馆内京族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没真正吃到风吹饼、没能抚一抚独弦琴、没穿一穿漂亮的京族服饰。但又觉得满足,至少,了解了这个神奇的民族。人生总是这样的,哪有十全十美呢,有遗憾的人生才会有念想。
夜里,我在京族博物馆对面的酒店香甜入睡,进入梦乡。
在梦里,我寻味香脆的风吹饼,聆听软糯的喃字声。而后,来到海边,一个女子身着京族女装,端然坐在一把独弦琴前,用一个拔片,轻拔琴弦,一曲“爱我中华”,越过海面、迎着太阳飘荡……
那女子是我。
在朋友圈里看北方多地下雪了,冬天来了,遥祝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