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农家走失的用具(散文)

精品 【晓荷·暖】农家走失的用具(散文) ——小推车


作者:赵声仁 秀才,190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51发表时间:2023-11-15 21:32:19
摘要:一个轱辘的小推车,在我们家乡那,曾经是用的最普遍的运输工具,给农家艰苦的日子,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是乡愁的重要载体。。却早已成了历史,

一个轱辘小车——推(忒)好。这是我们家乡的一个歇后语。流行很广,用的频率也很高。但现在细想起来,一轱辘的小车,不是推(忒)好,还是一般好的问题,而是一个轱辘小车,只能推,不能拉——拉,掌握不了平衡,会立马倒去。我小的时候,一轱辘小车用得太多太熟,体会太深了。
   车不大,一米多宽,两米多长,都是木质的。制作也简单,两个车辕,两个支撑腿,一个轱辘和一个车架子。轱辘和腿正好形成个三角形,小车往地下一放,非常稳当。我认为,我们家乡一轱辘小车最突出的特点,是上边不是车斗,而是开放型的车架子。车架子中间凸出,轱辘的上半部分就在里边。车轱辘两边,各伸展出一尺多宽,这是承载重物的关键所在。这种车架子,较之车斗,显得大气,也带来了多载重物的无限空间。这在运输工具少,而我们力气大的年代,极大地拓展了小车的用途。我们在使用中,往往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小车的这个潜能。
   小推车的用途非常广泛。收拾自留地、赶集上店、拾柴捡粪、走亲访友等,都要靠它。甚至有的妇女回娘家,孩子小,坐不了自行车,干脆把个柳条筐拴在车上,把孩子放筐里,嘎悠嘎悠地推着去。小孩子坐在筐里,欣赏着蓝天白云,感觉特别新鲜。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小推车。为了满足不同的用途,适应不同的环境,有的灵巧的人家,还对小车进行改造,使之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的也打上车斗。为了干活的方便,为了生活的更好些,我们的父辈们,显示出了无限的聪明才智。
   小推车,发明于哪个年代,使用历史多长,没有考究。后来看书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一个轱辘的小车。这终究是历史故事,其用途也不完全一样,但至少一个轱辘小车的原理,那时就有了。这样算来,小推车距今,也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了。那是远在大西南的蜀国,是在蜀道之难于上青天的崎岖山路上。那么何时流传到北方,推广到一马平川的北方平原上,也没有知晓。但历久不衰,又这么广泛地使用,就可足见小推车的优势和顽强生命力。它的优势,一则制作材料节省,对木质没有特殊要求,槐、柳木均可,体量也小,易于存放;二则运载货物灵活性强,可用条筐,也可散装,重物可随意摆放两边,轻物可捆好绑实码放一人多高;三则适应各种道路,坎坷不平无关紧要,弯曲狭窄无所畏惧,软硬泥泞照样前行,平原山区都遍布着它的身影;四则好操作,大人、小孩,只要试过几次,很快就会掌握平衡要领,停走自如了。它的朴实简易的品质,它的忍辱负重的胸襟,就是我们勤劳肯干的父辈们的真实写照。这也一定是一轱辘小车,在我们家乡使用悠久、广泛的原因了。
   我们家也有一辆这样的小车,很旧了,车辕子被两手磨得亮亮的。车轴发旷,推起来,不完全走正,而胶皮轱辘的胎面,也早被磨得光光的了。我五六岁的时候,就试着推车,但毕竟胳膊短,力气小,往前没有几步,就车倒人歪,把我也带着摔了几次跟头。但我没少坐车,父亲、二哥推着小车下地干活、赶集上店,只要车上有空地,我就“嗖”地跳上车,坐在中间凸起部分的上边,一晃一晃地去兜风。父亲、二哥,也愿意推着我,一是喜欢我,二是几十斤体重的我,对他们来说,形不成什么负担。
   但坐车兜风的时光,很快就结束了。从十岁以后吧,我就独立推车,帮着家里做活了。我记得第一次推车是去姥姥家。姥姥家在我家北面十二华里的新庄子村。两个舅舅、一个姨都在市里,姥爷在二舅家做小买卖。姥姥就一个人在那个小厢房里过活。她的性格强势,脾气不好,妈妈、姨、舅们都张罗接她一起生活,但她哪也不去。我们就经常去看她,给她送去吃的用的。这年秋后,白菜、大葱、萝卜下来了,妈妈装满两个袋子,有四五十斤的样子,分两边绑在小车上,试试掉不下去了,就和我说:“给你姥姥送去吧,问还需要别的不?姥姥肯定给你做饭吃,吃完早点回来!”
   我答应着,就拂着凉爽的秋风出发了。开始我是挺兴奋,挺荣耀的。但毕竟我才十岁,胳膊细,腿短,无大气力。走了三四里,过了党家庄,我的脑门就冒出汗珠,两腿也发软了。但我抹着汗,歇歇,走走。路边遇到机井,就洗脸喝水,遇到树荫,就多歇会儿。过老庄了、王庄子、纪镇屯,又穿过一个大沙坑,用了有两个小时,终于进了姥姥的院子,大声叫着姥姥。
   “你妈也真舍得,让你给我送!”姥姥很心疼我,拿出毛巾、笤帚,给我擦汗,给我扫身上的尘土,又捧出一把大红枣,让我吃。我知道姥姥脾气不好,我总看到她训斥我的姥爷、舅舅和舅妈,但好像从来没和我妈妈、我姨和我们耍过,我体会最多的是她什么好东西都舍得给我吃。所以,我愿意来姥姥家,见到姥姥,疲劳也很快就逃遁了。
   姥姥踮着小脚,去肉铺买肉,用我给她带来的白菜,专门给我包饺子。临走,又把大舅前几天给他买来的桃酥,死乞白赖地给我带上二斤。说:“你爸爸身体不好,给他吃去吧!”不容拒绝的口气。我心里偷着高兴——半路上,我可以先吃为快啊。
   回来就快了,一溜小跑,好像不到一个小时,就把二斤(减去我吃的两块)桃酥交给了妈妈。妈妈给我烧了半盆热水,叫我好好泡了泡脚。
   这回的顺利,就有了以后的多次。包括去市里舅舅家拉粮食、锯沫、劈柴(求援)等,都要让我去。
   最受累的,是我和三哥去市里捡煤渣。家里烧的和吃的一样,好像从来没有够过。拾柴捡煤渣,是我和三哥干得最多的事情,小推车,是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市煤建公司在西北井大坑对面,距离我家要有二十五华里。我们都是五六个伙伴、三四辆小推车一起,形成一个小推车队,浩浩荡荡来到煤建公司门口。每个小推车,上边拴两个矩形柳条筐,筐里垫上破布、旧油毡之类。煤建公司门朝冲西开,是个大坡,石渣子路,非常颠簸,来往拉煤的汽车、马车、老头乐,怎么慢开,也会掉下一些煤渣煤面。我们就从后面抢着扫。拉煤的车一天不断,往外飘洒也一天不断,我们就不断地扫。有停着的车,主人一不着眼,我们还去偷几锹。中午,啃一个带来的冷馍馍,喝几口带来的凉水,就接着扫,接着偷。到了傍晚,我们以脸黑、嘴黑、眼睛黑为代价,把两个大筐全扫满了,足有四百多斤重(有很大成份的石渣,只是表面有点黑色)。我们换着推车,又浩浩荡荡地回来了。一个个早都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了。即使是冬天,不用到家里,棉衣也早就湿透了,冰凉。
   这样的情景,每年要有二十几次。小推车,就这样风里雨里地陪伴着我们。一家人的三顿饭、两头猪的猪食等,无不流淌着我们的汗水。咕嗒咕嗒的风箱,每一下都有小推车的颂歌。
   去市里捡的煤渣,是远不够一家做饭取暖的。我和三哥,还要经常去拾柴禾,一年四季不断。我们村地里可捡拾的柴禾,早被大家镐刨、耙子搂,弄得比光头还干净了,我们往往去郊区。我们村往东、往南二里地之外,就是唐山郊区。郊区农民的生活水平,要比县区高出很多。到了秋后,郊区的地里,落下的柴草就多。这是我们长期出没的地方。和捡煤渣一样,我们也是成群结队地搭伴去,三五辆小车,排成一队,有些威武,到人家郊区的地里,壮胆。小推车,自然仍是我们唯一的运输工具。天蒙蒙亮的时候,把大耙拴在小车上,推着小车,我们就出发了。越往东,距离市里越近,柴草越厚。当然,地表面好捡的秸杆之类,也早被当地人捡走了,给我们剩下的大都是枯草败叶,我们就以放大耙(一米见方,底下有托,用扁担撑起,放在肩上拉着走)为主。三哥是最能干的,走路快,眼尖,会找柴禾多的地儿,不一会儿,就搂一大耙,卸下,再搂。半天下来,就搂了几大堆,小山似地堆在地里。收摊的时候,把一堆儿堆儿散柴草,打上铺儿,用双手和双膝使劲压实,一铺儿铺儿地码在小推车的两旁,直码到一人多高,再用事先备好的绳子勒紧。远远望去,一辆小推车,全被柴草包裹起来,俨然一个草垛。
   这是最能体现推小车水平的时候。柴草少些,不超过头顶,可以看到前面的路,尚好。今天赶上了好的地块,搂得柴草多,舍不得扔,小车装得超高超宽,两手端起车辕,挺直了脖子,也看不到前面的路,其行走的难度,可想而知了。七八里的路程,只能靠经验、靠判断,蒙着往前走。要随时调整方向,调整平衡,这就多费不少气力。这样的情况下,我就推不了,只能让贤给三哥了,我能做的,是拴个绳子,在前面拉,替他分担一点。
   这样一车柴草,可以烧个三天五天,这是妈妈最高兴的事情。多流点汗,我的心里也很舒服。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情,恍如昨日。四十年前开始,一个轱辘的小车,在我们家乡那,就迅速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三轮摩托、电动三轮、小四轮,一水的机械化。拾柴捡粪这样司空见惯的农家行为,也早成了历史。大耙、柳条筐、粪箕子等这样的器皿、用具,更很少有人记得了。以后,还将走失什么用具呢?走失的,只是用具么?

共 34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独轮小推车,在中国广大农村普遍延续了一两千年的历史。它的发明,既是交通不发达时代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交通出行的智慧结晶。独轮小推车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于道路要求不限,而且能够驮非常重的货物。作者在文中非常精炼地记叙了几个使用渡轮小推车载物的经历。小小年纪第一次使用独轮车驮蔬菜去姥姥家,和三哥用独轮车去市里拉煤渣,还有和三哥一起去拾柴禾。这些难忘的劳动经历,都说明着一个道理,劳动使人快乐,劳动让人成长,劳动让人懂得付出和担当。这些通过独轮小推车所承载的劳动同时又应证着一个如同小推车一样的深刻内涵:朴实简易的品质,忍辱负重的胸襟。随着时代的发展,独轮小推车虽然已经成为历史,许多原始的工具也成为历史,可是它们身上所依附的时代精神和独特记忆又怎么能够被抹灭遗忘?全文只在叙事,文末一笔陡然发问,似有无限笔意,余音不绝!感谢赵老师的精彩分享,佳作力荐赏阅。【晓荷编辑:萧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17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3-11-15 21:35:51
  许多农耕时代的用具已然走出历史的舞台,可是它们曾经留下的辉煌记忆以及承载的精神内涵决不应该被遗忘、丢弃!
2 楼        文友:何叶        2023-11-17 20:00:31
  恭喜精品!赵老师真棒!
何叶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17 21:37:44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4 楼        文友:蔚蓝枫叶        2023-11-17 22:56:34
  恭喜赵老师美文精品
5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11-18 07:03:25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6 楼        文友:萧垦        2023-11-18 10:21:32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