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不结权贵的法官(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不结权贵的法官(散文) ——古代清官的故事(四)


作者:田荷 白丁,9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9发表时间:2023-11-21 11:14:02

【菊韵】不结权贵的法官(散文) 利用奴才控制人才,这是一切专制制度的通病。这种专制的通病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宦官专权。那些长年生活在深宫中的最高统治者,对于执掌着国家各方面权力的高级官员们常常很不放心,为了加强对臣下的控制,他们往往更宠信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奴才,即宫中的宦官。
   这种现象到了明朝,更是推向了极端。
   永乐年间,明朝正式建立了以宫中大太监为长官的特务机构——东厂。东厂的任务是专门刺探百姓对皇帝的态度,刺探的主要对象是朝中和地方上掌握各方面大权的高级文武官员。除此以外,朝廷还常常派遣太监出使外国、巡视地方、监军出征等重大任务。明朝的大权实际操纵在宦官集团——阉党手中。
   有一个比阉党头子刘瑾、魏忠贤(他们祸国殃民被人唾骂)更早的阉党头子,那就是明英宗正统年间的大宦官王振。王振在明英宗即位之前,曾做过他的教书先生。因此,明英宗当了皇帝后对他特别宠信,仍尊称为“王先生”。
   王振的权势究竟显赫到什么程度呢?史书上记载这样一件事: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明英宗为了庆祝乾清宫和奉天殿的落成而大宴群臣。按照明朝开国时定下的祖训,宦官是不能同公卿大臣一起参加公开的宴会的,因此,明英宗还特地派人去探望王振以辅慰。派去的人正碰上王振在大发脾气,他拍胸跺脚、指天划地对来人道:“我好比那辅佐成王的周公,想不到朝廷的宴会连我的一席之地都没有!”
   派去人赶紧将这情况报告了明英宗,明英宗还为他的王先生伤心了好一阵,于是决定打开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的东华门,让王振出入。当使者告诉王振时,连王振自己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王振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在宴会这天,就专门等文武百官散宴出宫时,傲慢地迈着方步从东华门踱出来。众官员一看到王振竟然从东华门出入,一个个吓得胆颤心惊,忙跪下拜起来。此后,内外大臣甚至王公贵戚,都称王振为“翁父”,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干爸爸”。甚至朝中的工部侍郎王佑不长胡子,王振开玩笑问他为什么不长胡子,王佑谄媚道:“为父的不长,当儿子的怎么敢长啊!”(太监都不长胡子)。
   然而,百人百性,也有没长媚骨的,看不惯王振这种人的,大理寺少卿薛瑄就是这样的人。
   王振是山西大同人,有了权势后提拔重用了不少同乡作为自己的羽翼,但这些人的名声都不好。王振很想拉几个有社会声望的同乡入伙,以壮大势力,装潢门面,表示自己举贤任能。
   一日,王振问大学士杨士奇:
   “我的同乡中,有没有名望很高,可委以重用的人材呀?”
   杨士奇当即向他推荐了提学佥事薛瑄。不久,薛瑄就从山东任上提升为大理寺少卿,到京城做官了。
   薛瑄为人忠诚耿直,不但学问好而且有胆识,在民间和士大夫中颇有名气,平素最瞧不起那一班巴结权贵、不学无术的官僚。俗话说,朝上无人不做官。这次升迁到京城,他明知道是王振的面子,但进京后就是不去王振门下走动。而王振一心等着这位名士同乡登门拜望。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王振也没见薛瑄的面,心里纳闷,就专门跑去问大臣杨士奇:
   “为什么老不见薛瑄来看我呢?”
   因为是杨士奇推荐的,他赶忙向王振道歉,说也许很忙的缘故吧。王振又让人去把大臣李贤唤来,王振知道他和薛瑄关系好,要李贤把他想交结名士的意思转达给薛瑄。
   第二天上朝时,李贤就把王振的话转告薛瑄。薜瑄道:
   “你老兄怎么也替他来传话?我做的是大明朝的官,为什么要去私人门下谢恩?这种事我一概做不到!”
   时间久了,王振明白了薜瑄是决心不与自己来往了,他心里虽很不是滋味,但也不便说什么。
   又过了些日子。一日,大臣们正在朝房里议事,王振摇摇摆摆地走进去,大臣们一见都赶忙站起身,一个个上前打躬作揖,唯独有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王振不看也知道是薛瑄,便假惺惺上前施礼打招呼,说同乡入朝多日没去看望抱歉之类的话。心里却恨透了薛瑄,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报复惩治他。
   王振有个侄子叫王山。这王山依仗叔父王振的权势,在京城里欺男霸女,无恶不做,甚至勾引奸淫朝中官员的妻女。此时,王山正看中了一个武官的妻子,碰巧这期间那位武官得病去世了,王山就想公开霸占她,那女子十分气愤,严拒了王山。王振就暗中唆使王山,让武官的小妾诬告武官的正妻,用毒药毒死了丈夫。树倒猢狲散,小妾得了王山的好处把状告到都御史*王文那里。王文是王振的亲信党羽,当然明白这个“案子”应当怎样审理。果然,亡者的正妻屈打成招,定了死罪。但按照明朝的法律制度,都御史管辖的都察院是监察机构,审理的案子必须移交给大理寺量刑处理。
   大理寺少卿薜瑄感觉这案件漏洞大,无实证,几次都驳回了,并为亡者的妻子申辩。王振结伙王山,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唆使御史们弹劾*薜瑄。他们诬告薛瑄“贪受贿赂,为杀人犯辩解。”皇上明英宗当然听从王振一伙的,竟然毫无根据地把薛瑄定为死罪,投入了大牢。
   薛瑄知道皇上是个好人,但好人不等于是个好君王,也知道是王振在害他。但他在狱中镇静自如,安静地读书学习,他说:
   “我作为法官,为受冤屈的人申辩,按国家的法律办事,这是我的本分。我为此而死,死而无愧。”他的三个儿子听说父亲定为死罪,三兄弟就上书给明英宗,要求一人代父去死,两人去边疆服苦役,来赎父亲的死罪。但王振不置薛瑄于死地,死不眠目,明英宗全听他的。
   薛瑄的冤情惊动了朝野有良心的人。王振家中有个跟随他多年的,从老家山西大同带来的老仆人,听说朝廷要杀薛瑄,就跪在王振面前痛哭不起。王振问老仆这是为什么?
   “听说薛少卿要被处死,我为他而哭。”
   王振感到奇怪:“朝廷里的事,你怎么知道的呢?”
   “大人忘了薛少卿是咱们家乡的人,家乡的人都在为他哭啊!”
   王振听了更是不解。老仆人趁机告诉他,薛瑄学问大,人正派,品德高尚,为官清正廉洁,在全国很有名望,在山西大同影响更大。听说朝廷要杀害薛少卿,全国有许多人都为之愤愤不平,有的还准备劫法场。
   王振听了,心中不由害怕起来。他怕杀了一个薛瑄,引起全国的官员、百姓对自己不滿。他害怕在家乡大同留下坏名声,因为他一直自以为自己在老家有很高的威望,甚至会流芳百世。
   王振思来想去,辗转反侧,觉得还是不杀薛瑄为好。正巧,朝中侍郎山西大同王伟,上书皇帝明英宗,为薛瑄说情。
   王振经过前后权衡,就顺水推舟,把人情送给了同乡,准了王伟的要求,免去薜瑄的死罪,除名放回了原藉。

共 258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明朝宦官专权是历史的诟病,其功过自有人评论,一些宦官遗臭万年,而为人正直,赤胆忠心的清官会名垂青史。文中明英宗时期大理寺少卿薜瑄就是一位正直的官员,他不巴结权贵,把当朝宦官王振不放在眼里,为自己留下祸患。为了执法公正,宁愿受死,虽被宦官王振裁脏陷害,却无法伸冤,但公道自在人心,他三个儿子都愿意替他赎罪,王振的老仆人说情,山西大同老乡听说这位好官判死罪,都为之愤愤不平,有的准备劫法场。迫于舆论压力,王振最终放了他一马,得以保命,可见卿薜瑄是位受人爱戴的好官。岁月流转会带走许多伟人,但他们的事迹却永远流传,读此文让人更加历史人物。感谢作者赐稿。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明月千里]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3-11-21 11:17:58
  薛瑄是一位好法官,他秉公执法,将生死置之度外,受百姓爱戴,他的事迹将名垂千史。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3-11-21 13:53:03
  学习历史上的好法官,今天的也有吗
活到老学到老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