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记忆中的柳条筐(散文)

精品 【晓荷·暖】记忆中的柳条筐(散文)


作者:赵声仁 秀才,190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4发表时间:2023-11-22 00:09:30
摘要:柳条筐,是各种条子编织的各式筐的泛称。是我小时候生活的一部分。盛着乡亲们的苦乐,载着乡亲们的命运,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愁。

柳条筐,不全是柳条编的。紫穗槐、荆条、桑树枝等,都是编筐的好材料。柳树最普遍,柳条最柔软,柳条筐自然最多,这大概是人们把所有条子编织的箩筐,泛称柳条筐的原因吧!紫穗槐,是一种灌木。坑沿上,坡棱子,坟圈子,这些没法种粮食的地方,就有人种上紫穗槐。紫穗槐长势旺盛,分蘖快,释放出一种类似樟脑的香味,质地比柳条坚硬些。条子编筐,叶子和花积肥,浑身都有用。桑枝、荆条,我们那儿用的不是太多,可能是柳条、紫穗槐就足够的原因。但荆条,一定是韧性不错的条子,要不古人怎么将“荆条”当作刑具呢?春秋战国时期,赵国蔺相如到廉颇家“负荆请罪”,就是以荆当鞭,意寓主动鞭笞自己。荆条来源久矣!
   事实上,我们家乡那更多地是根据筐的形状或用途称呼它。笆篮筐,方的。有大有小,大的至少一米见方,小的也要七八十公分,四面中间好多孔。一般用双肩背着用,就像现在的小学生背书包一样,把筐背在身后。这种筐,最能盛东西,是我们出去割草、拾柴的必用家具。抬筐,顾名思义,拴两根绳在筐上,两个人用扁担抬着用。圆的,径有一米,高约一尺,适用于近距离积肥、倒土、运垃圾等。笼筐,也叫篮子或竹篮子。有提梁,径约一尺,高约半尺,出去挖野菜、拾花生。在家放几个萝卜,盛几块咸菜,是最常规的用项。小媳妇们带几个鸡蛋,拎双布鞋,跨在胳膊上,踮儿踮儿回娘家,也常用这笼筐。粪箕子,专用于捡粪。上边有提梁,下边是小筐,梁在单肩上,筐在屁股后。勤奋早起的老人背上它,绕柴禾垛,转大坑,走土路,钻墙角旮旯。捡起牛马驴骡丢下的或人们内急时,排出的一摊摊的粪便。积累肥料,为院子里的小苗施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机肥。那时的粮食蔬菜好吃,与用的肥,有直接关系。还有小浅子、小笸箩、大簸箕、小簸箕等等……都是柳条、紫穗槐等编织而成。是筐的衍生物,拓展品种。盛馍馍、放针头线脑、晒粮食、扬米去糠等,用途极其广泛。
   为了适用大水管、小推车的运输,人们还量身定制,编织扁平和长方形的筐。扁平的,上边担上两根木条,横跨在大水管后衣架上,可驮三四百斤重物。长方的,拴在小推车两边。长宽合为一体,看着整齐,推着轻松。
   各家的筐,大都是从集上买来的。各个集市,专门有个卖筐的区域,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筐,艺术品一样,散发出一种奇异的草木混合香味。也有灵巧的人家,从柳树上撅来柳条或自种些紫穗槐,自编自用,省了买筐这笔开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势低洼、水流充沛的村庄,适应柳树、灌木生长。原材料就地取材,就催生了一批编筐专业户。这些地方,往往形成一个专业化协作的产业链。种植采集条子,对条子进行前期加工(泡水、去皮、去刺、劈开等)编织,一直到销售。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编织是个技术活,开头,决定筐的大小、形状,而筐是否耐用漂亮,就取决于收口了。到收口的时候,条子要粗些,韧性要好些。把长出来的条子稳妥,紧致地塞进相邻的箩筐缝隙里。严丝合缝,成为一体。好的编织手艺人叫篦匠。和瓦匠木匠齐名,都是农村的好把式,倍受人们尊重。
   抬筐,生产队用得多。其他筐,大部分就是家用了。我使用最多的,是笆篮筐。十二三岁以前,用小筐,以后就全是大号的了。记得最多的是给羊割草。每年夏秋两季,放学后,随便吃口东西,便把镰刀往筐里一放,背上大筐走了。远处,偏僻处,坟圈子,去的人少。草多,我就去这样的地方。特别是坟圈子,其他小孩子不大敢去,怕闹鬼。我看过有关鲁迅先生踢鬼的一篇文章,知道世界上根本没鬼。有鬼,也是人闹的,就胆大,就比别人多割不少的草。谷友子、狗尾巴、牛筋草、节节草,嫩绿、茂盛,羊最爱吃。我把大条筐压得结结实实,又扛尖扛尖。用绳子绑好,拄着镰刀,猫着腰,气喘吁吁地回到家里。一摸筐里的草,已经被压得热乎乎的,冒热气了。
   打高粱叶子,也是笆篮筐于我的一大用项。高粱,不同于玉米等其他高秸杆作物,它的特点是,长到一定高度后,秸杆下边的叶子要人为打落一部分,有利于高粱通风生长。这些高粱叶子,绿油油的,正是羊的好饲料。我们几个小伙伴,就把笆篮筐放在地头,钻进高粱地里,刷刷地打落高粱叶子。够一抱了,就送回筐里。够一大筐了,就用绳子拴好,送回家再去。为了打落得多,打落的快,我们哪顾得只打落底下的几片叶子。我们总是就手中的高粱杆往上够,上边的还嫩。这就肯定影响高粱进行光合作用,输送营养,减少产量。定性,可以叫破坏生产。护秋的就追我们,追上就罚我们。为了躲避他们,我们就像打游击一样,和他们周旋,在青纱帐里乱钻。但我们忘记了一件致命的大事——筐子丢在了地头。护秋的都是精明人,早就抓住了这个要害,也不追我们了,只在地头上喊:“把筐拿走了,到大队上去取啊!”
   地里藏着的我们,全身的热汗立时变冷,哆嗦着不知怎么办了。到大队取筐,不啻为“自投罗网”,会挨打受训被罚。第二天,村头大喇叭就会全村通报批评我们。我们的家长,自然也会被叫到大队,一同受训。我们只能一咬牙,舍筐保人,反正筐上也没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我们从青纱帐里猫儿似地绕着回家。挺好的一个笆篮筐,就这样捐赠给大队了,我们认做了一个亏本的买卖。下次再去打落高粱叶子,我们就不带筐了,只带绳子。趁护秋的不在,捆一大捆,背回家。
   最丢人最难堪的一件事,是去偷猪粪。我们村东南四公里,是个飞机场。飞机场的解放军叔叔们,养着肥猪,猪圈在机场东土围子里边,比较偏僻。这个星期天,我们几个各自推着一轱辘小车,车上拴着长方的笆篮筐,来到机场。我们把小推车放在土围子外边路上,就手持铁锹,肩背粪箕子,越过土围子,跳进猪圈,往粪箕子里划拉成型的猪粪。机场派出所的一个曹所长,非常厉害。他知道周边村庄的坏小子们,经常出没机场,小偷小摸,淘气。他就经常到猪圈,玉米地,花生地等处巡视。一提他,我们的心跳就会加快。所以,偷粪的过程,是个慌慌张张胆颤心惊的过程。哪顾得上专门找干燥成型的猪粪,只能连稀带糨一起划拉,装满粪箕子,就送到小车上。尽管我们把粪箕子,条筐里边垫上了硬纸板破烂布等,还是弄得浑身都是粪水,臭气扑鼻。还没等我们把小车上的筐装满,不知谁小声嘀咕了一句:“曹所长来了!”我们几个就像兔子发现猎手一样。嗖嗖逃离猪圈,飞向路边,推起小车,撒腿就跑。
   “站住!”曹所长洪亮的声音果然从身后追过来。
   道路疙里疙瘩,我们魂都散了。不顾小车上下颠簸,猪粪不停四溅,一口气跑出七八百米,进了吴庄。认定曹所长没有追上来,才放下小车,大口喘气。这时,已有几个村民围过来,看着我们发笑。我们才缓过神来,注意到我们浑身上下,除去猪粪就是汗水。筐里的猪粪,也早已溅出,只剩一半了。我们每个人、每辆小车,全成了臭味的释放源。
   “这群偷粪的傻小子!”在我们沮丧地推起小车,继续赶路的时候,后边不时有人指点着我们说。我直觉得后背发热。
   另一个使用笆篮筐的镜头,至今还在我的脑海回映。1976年夏日,我在社办中学当民办教师。学校组织勤工俭学,号召学生割草,晒干后卖到奶牛厂,为学校创收。我记得,班长陈美芬,是个个子不高、肤色较黑的姑娘。家庭生活最困难,但最能吃苦干活。学习好,组织能力强,学生威望高。为了作出表率,那天,她割回来的草,是尖尖的一大筐,足有一百多斤重。我看见她从玉米地里出来时,两腿弯弯,蹒跚着脚步,漆黑的头发贴在脸颊上,肩部被勒出深深的两道红印。我去帮她把筐放到地上,闻到一股浓浓的汗臭。恢复高考,她考进了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一个人民教师。在上学期间,她还曾写信给我。
   筐的寿命,少则四五年,多则七八年。使用好,维护好,可用十几年。细心的人家,找来废旧的自行车外胎,将筐口裹起来。再用铁丝把外胎一道道绑实,筐子就耐用多了。更有会过日子的人家,在筐子里边垫上一层厚布,盛水果、白薯、萝卜的,免得硌坏。也把筐子保护起来,增加一二年寿命,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有的筐条糟了,折了,我就用废旧的麻绳上下穿上几道,接着用。有一次,草装多了,在回家的半路上,后背上突然感觉一阵轻松,双腿有被什么东西砸了几下似的。一回头,是筐底漏了,一筐草全都散落在地上。我跑回家,找根绳子,拴住筐底,又背了回来。穷的年代,筐也如同鞋袜,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不能用了,拆散了,烧火做饭。
   条筐,还是一种包装物,环保、实用,实惠。记得地震前,我们村在村南成立了一个编织厂,和唐山陶瓷厂订立合同。用紫穗槐编织一种长方形筐,长一尺半。宽、高六寸,专门包装各种瓷器,用于运往外地。这种包装筐,将条子一劈两半,又不用太密实,成本不高。唐山是北方瓷都,那时,国营瓷厂就有十家。我们村的这个编织厂,供应两个厂子用筐,为村里增加了一定收入,还培养了不少编织手。我想,我如果不是正读高中,也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编织手。
   那时,没有一家不有几个筐的。没有筐,不用说赶集上店,割草拾柴捡粪,就是自留地也经营不了。送种送肥,回收粮食蔬菜烟草,哪一宗活计,也离不开筐。筐,盛着乡亲们的苦乐,载着乡亲们的命运,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乡愁。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各式的筐,农家的生产和生活将是什么样子。我的童年,也许少了很多快乐的味道。

共 36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柳条筐是在农村用柳条编制的篮子,样式多种多样,一般用于盛装农作物的果实,或者挑土、装粪,用途广泛。柳条筐历史悠久,柳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用柳条编织的篮、筐等简单器物。柳编是我国传统的一种工艺。文章娓娓道来,给我们讲述了柳条筐的编织与作者儿时使用柳条筐的经历。在上个世纪,待过农村的人都体验过柳条筐的用图。文中作者使用了柳条筐的部分编织产品。比如给羊割草时用的笆篮筐,还在那个时候被护秋的人追,以及去机场偷家肥用笆篮筐装家肥被追跑得大汗淋漓的场面。还有一次使用笆篮筐是在1976年在社办中学当老师,学校号召学生割草勤工俭学的经历。儿时一件事一件事在眼前回放,是一幕幕的乡愁。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23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22 00:10:11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赵声仁        2023-11-22 06:03:58
  小雨辛苦啦!
3 楼        文友:阔以        2023-11-23 14:43:21
  学习老师佳作,体会阅读乐趣!感谢老师分享,敬茶!
智慧到彼岸
4 楼        文友:何叶        2023-11-23 19:04:58
  恭喜精品!有文继续哈!晓荷有你更精彩!
何叶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23 20:07:27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