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一碗削筋(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一碗削筋(杂文随笔)


作者:闰土 举人,3896.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04发表时间:2023-11-23 22:18:43
摘要:一碗削筋面,是我上山割柴时才会吃到的,用母亲的话说,吃了削筋耐实,上山割柴是吃力活,能多坚持一会儿。

一碗削筋面,是我上山割柴时才会吃到的,用母亲的话说:“吃了削筋耐实,上山割柴是吃力活,能多坚持一会儿。”
   关于削筋,相传秦穆公大寿,爱女弄玉欲献父王长寿面,遂亲自下厨。但公主何曾入厨过,一番手忙脚乱,一团面翻来翻去,擀杖上下,却也香汗淋漓,终不得要领,仍一案厚面,再也无力继续,拿起菜刀一番切削,条条筷箸状面条倒入锅,终成一碗面献父。秦穆公见面状甚多惊奇,但女儿拳拳孝心,强忍入口尝之,只觉面条特筋道而且与众不同,遂大喜,命御厨照样做来众大臣分享,却赢得赞声一片。后此做法传出宫闱至雍城各地,民间争相效之。因其切削而成,又特别筋道,被称作削筋面而流传千年不衰 。
   听说,以后削筋就从凤翔府(今风翔区)传出,流传宝鸡、岐山、扶风、武功又涉及到陕西和周边地区。
   削筋的做法是:用适当面粉,加少许盐,加水搓成面絮,然后揉成面疙瘩,扣上一个碗,让面饧半小时左右,再准备菜,把饧好的面搓成约胳膊粗的长条,然后用手或擀杖压扁,直到宽十公分到十五分公左右,厚度约一厘米的长饼,再撒上面粉,放在锅盖或一块长形厚板上,把板担在锅上,把压好的面放在木板上,锅里水烧开后,算向锅里切削筋,锅里水也开着,扶风妇女通常把这都叫“鳖跳崖。”
   七十年代未,人们生活还不富裕,少吃缺穿是常有的事,一天正儿八经吃麦面的时候不多,除过红白喜事或家里来客,才能吃上臊子面、白面馍。比如上山割柴,才能吃上厚厚的削筋。
   用母亲的话说:“吃削筋费面,有两人吃削筋的面,擀薄可供三四人吃。记得有次母亲把我家四个人面都和好了,突然间来了一个客人,还带了一个小孩,父亲看到后让母亲再和一下面,母亲忙说:“不用了,常言:添人不添面,擀杖转一转。”那次母亲把面擀的很薄,客人和家里人都吃饱了。
   后来,父亲夸母亲还本事大地很。
   在那个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年代,人们生活困难,削筋都很难吃到。那时,我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人都说臊子面好吃,说实话我却不大爱吃它,原因是它没有嚼头,稀稀薄薄的臊子面,吃了也不耐实。那削筋吃到嘴里,有嚼头,正儿八经的香。我那个年龄,正长身体,饭量也大,爱吃削筋的我,又不敢给母亲说,母亲虽然爱我,但有时也爱莫能助。
   有一次,父母亲走亲戚去了,上午我放学后,看到冰锅冷灶,馍盆里只有几个麦面加玉米面做的“笆笆馍。”我肚子饿了,心想何不乘父母不在,挖些麦面,自己学着做一顿削筋,解解馋。
   我打开面瓮一看,那麦面还有半瓮,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挖了一点点面,意思是刚做上一碗,够吃就行了,也不能让母亲看出破绽。
   面倒在和面盆里,没想到心一急,倒水时倒多了,成了面糊糊,又从面瓮舀了些干面,不想又太干了,这又倒了些水,不知不觉面比原来又多了一倍还多。我笑了,突然又想起母亲做饭时说的一段笑话:“刘三做饭,干了掺水、稀了和面。”我不正是那个刘三吗?
   我急的头上都冒汗了,赶紧烧水,水开后学着母亲的样样,拿了家里的一块厚板,盖在锅上面,然后就切开了。
   常言道:“忙人干不下好道场。”这话一点不假,越急越出事,在切削筋时,一不小心,把手切了一条口子,鲜血直流,我一看急了,放下刀和面,也顾不上烧火,忙找东西止血。我过去听母亲说过,洋火沙(火柴引火的黑沙)可止血,忙撕下一点贴上,又找了一点布,然后找了一点线扎紧。
   等手忙脚乱忙完后,回到锅上一看,锅眼火灭了,锅上那板上一点面还在,我用手随便压了一下,一只手拿上铡刀,胡乱扎了一下,全倒在锅里,又重新点火烧开了。
   架上柴禾,烧了一会儿,我估摸着上课时间快到了,也不管削筋生熟,打到碗里,调了些盐醋,把一大碗削筋,三下五除二填到肚子里,看到还剩了一碗多,我又放开肚皮,又加了多半碗,再一看还剩了多半碗。我急忙放在一个小碗里,藏了起来,又把锅急匆匆洗了一下,我不想让母亲知道我做削筋的事儿。等赶到学校,那预备铃已经打响了,我坐在教室,头上冒着虚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母亲回来后,一直没有问削筋的事,只问我手咋了,我说在学校不小心蹭破一点皮。她老人家也没有说什么。我心里清楚,母亲一定是发现了蛛丝马迹,她只是不说罢了。
   说实话,那一碗削筋是用血换来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心有余悸。
   我爱上山割柴,出点力倒没有什么,割柴可以吃上母亲用麦面掺和一点玉米面做的削筋,有时母亲用纯麦面做。它特别筋道,在嘴里嚼不烂,也耐饥。
   还有一次上山割柴,母亲做的三个人的削筋,我一个人就吃了一半,母亲望着我说道鹚:“我娃能吃的很吆,以后等生活好了,我一天三顿给我娃做削筋。”
   以后生活好点了,我也被招录到一家乡镇企业工作,在单位常常早晚是馒头、稀饭,上午就吃面,时间长了,我就怂恿灶夫做顿削筋,灶夫说厂子人多不好做。
   有一次厂子休假,留了五六个人加班,我提议上午饭吃削筋,没有想到那几个人也异口同声的叫好,我搭手让灶夫做了一顿削筋,记得我吃了三碗,灶夫说我真能吃,其码超过一斤了。
   后来,我因工作需要,在外跑采购、销售,每到吃饭时间,我总看饭馆的目录,有削筋了就吃,没有了转身就走。有时为吃一碗削筋,要坐两站路,甚至有时要走十多分钟。
   记得有一次去青海省西宁市出差,原来住的旅社旁有家陕西饭店,他善于做削筋,后来不知怎么搬走了,没有削筋吃了,我又退了那家旅社,另找了一家陕西面馆卖削筋的。就住在饭馆旁边。
   你说巧不巧,电话预约也没有那么巧,我碰到的正是原来那家面馆。那天我和老板都高兴极了,吃了一大碗削筋,老板又给我加了个拼盘凉菜,一共三十元,老板一分钱没收,以后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常常联系。每年我去西宁三四趟,成了那里的常客。后来他回宝鸡开饭馆,我们还联系着。
   削筋,是我的美味,更是我的美餐,特别是偷做削筋切破手的故事,常常在眼前浮现。
  
   (原创首发)

共 23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杂文,非常富有生活气息,也具有深刻内涵思想,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令人回味无穷的好文章。作者既介绍了削筋面的历史传说,也讲解了削筋面的做法,回忆起当年母亲给孩子们做饭的情景,又追忆起自己的一次做削筋面的难忘经历,整个文章精彩纷呈,妙趣横生。既有对往事的怀念,又有对亲情的感怀,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追溯,又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写起来一波三折,让人欲罢不能。一碗削筋面,让人浮想联翩,百感交集;普通的削筋面,寄托了多少亲情和难忘回忆。作者既有丰富的生活,又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既有对现实生活的无限热爱,又有对人间真情的情深意长。读这样的文章,总是害怕结束总觉得太短,每次读到感人片段又觉得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几个片段的描述,非常精彩,难以忘怀。特别是自己做饭那段回忆,更是跌宕起伏,让人感慨万千。全文如一根线串起的珍珠,主题突出,精美无限;又如一根藤上开出的一串花朵,芳香四溢。好文章,值得推荐阅读欣赏。 【丁香编辑: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3-11-23 22:19:47
  非常喜爱闰土的文风和文笔,致敬老师,祝福老师创作丰收
回复1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3 23:24:21
  感谢老师放异休息,连夜编辑了几篇文章,辛苦了。您这编按写的真棒,真正挖掘出了文章的中心,写出了文章内涵,吃透了文章,就这一点令人敬佩,编按语言写的有声有色。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3-11-23 22:21:17
  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好文章,向老师学习
回复2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3 23:29:21
  谢谢谬赞,老师言之有理,在那个年代,吃一碗削筋真好像过年一样,偷吃削筋切破手指,至今念念不忘。
3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11-23 22:48:55
  闰土社长百忙中投稿,文意深厚,文笔老道,行文流畅,引人入胜,好文欣赏,好文欣赏,祝创作愉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3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3 23:33:00
  谢谢总编精彩留言,总编老师言之有理,现在回想,真是哭笑不得。
回复3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3 23:35:06
  谢谢总编精彩留言,向总编学习。
4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3-11-23 22:50:56
  感谢王金启老师倾情编辑,读文认真,理解深透,编按精彩到位,辛苦了!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4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3 23:36:50
  王金启老师编辑到位,编按也写的棒。
5 楼        文友:张若俞        2023-11-23 23:53:15
  削筋,西府民间的特色面食!省事省时耐嚼扛饿,备受出大力的庄稼汉垂怜。削筋面瓷实,所以耐克化。就像皮实的庄稼汉一样,耐摔打!作者用生动的文字道出了自己对削筋的情有独钟!拜读!
回复5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4 19:38:43
  老师言之有理,削筋虽然费面,但吃的耐实,小伙、娃娃就爱吃削筋,到现在我还爱吃削筋。
6 楼        文友:张若俞        2023-11-23 23:59:03
  精彩编按,点睛之笔!谢谢王老师!敬香茶一盏!
7 楼        文友:三宵蟠桃园        2023-11-24 11:12:47
  文笔朴实,接地气,烟火味浓烈,这是一篇追忆往事的美文佳作,值得学习分享!
回复7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4 19:41:07
  谢谢三宵老师精美留言,削筋在西府广为留传,人都爱吃,吃了耐饥。
8 楼        文友:三宵蟠桃园        2023-11-24 11:14:39
  王金启老师编按文笔不凡,道出了文章的精华,编辑辛苦,敬茶问安。
9 楼        文友:志存高远        2023-11-24 13:32:08
  好文章!正如王金启编按所述:“全文如一根线串起的珍珠,祝题突出,精美无限;又如一根藤上开出的花朵,芳香四溢。”既介绍了西府削筋面的历史起源故事;又回忆起困难时期,年少时童心所向,能上山割一回柴,才能吃到母亲做的削筋面,情节生动 ,感情充沛。特别是对自己学做削筋面的描写,既细致精彩,又可信而难以忘怀。以至于出差住宿都以削筋面馆为依靠。感情细腻,手法精妙,章法不俗。真如王老师之说:“读这样的文章总害怕结束,总觉得太短”。说的好!说的妙!爱不释手啊!
回复9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4 19:48:21
  老师留言精彩,也说的头头是道,削筋是西府的名吃,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了耐实。
10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3-11-24 22:00:21
  白面削筋记忆深,
   盐醋辣子美味成。
   日今食品百般样,
   从此不念西北风。
回复10 楼        文友:闰土        2023-11-24 22:22:27
  谢谢精美留言,削筋常常历历在目,忘不了的记忆。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