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面对西南旱魔肆虐应该反思什么

精品 面对西南旱魔肆虐应该反思什么


作者:空中飞 榜眼,2461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59发表时间:2010-03-26 08:15:27

【江山·时事述评】报道:截至3月23日,西南地区旱情已经持续了200多天,横跨去年秋天、冬天和今年春天。国家防总的最新监测显示,3月中旬以来,西南旱区绝大部分仍无有效降雨,旱情呈持续发展态势。西南地区旱情十分严重。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654万亩,作物受旱709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57万亩。目前旱灾已导致西南五省区1805万人、1017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3月24日光明日报)。
   整个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降雨量大,大江大河纵横交错,水资源丰富,云南的水资源占有量在全国还排在第三位,但为何会出现如此罕见的干旱呢?专家表示,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加上去年秋季以来降雨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当然也还存在水库蓄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成以上,抗旱基础设施薄弱,大旱来临时,就难免会措手不及。
   西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绝收、饮用水奇缺,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心。在电视画面中我们看到温家宝总理来到云南省曲靖市,深入旱灾最严重的地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当地干部告诉总理:全省目前有58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310多个小水库和3600多个小坝塘干涸。库底的泥土,严重龟裂成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缝隙,密密麻麻的泥块像梅花桩一样。总理站在“梅花桩”上,紧锁双眉、沉默良久后说:“政府不仅解决当前困难,还要从长远解决问题。要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从根本上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温总理沉重的语气,让我们无不为这一罕见的旱情所震撼。尽管造成严重旱情的直接原因是持续高温少雨,是老天爷的罪过,但其中也很难排除人为的因素。“做好最好的准备”,这不只是温总理对当地官员群众的叮嘱,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这样的意识。
   应对西南旱情,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主持召开抗旱会商会议。由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和国家防办参加。传达温总理指示精神,对当前旱情必须保持清醒认识,要把形势和困难分析得更充分一些,把办法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推进得更扎实一些,从最不利的情况出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千方百计减轻旱灾影响和损失。举全部之力、全行业之力,调动一切资源和力量,全力开展抗旱减灾工作。对缺水情况逐县、逐乡、逐村、逐户进行排查摸底,区别不同缺水类型,制定完善人饮解困的方案,落实供水保障措施,启动各类抗旱设施。采取水库供水、调水、打井取水、拉水、送水等各种应急措施,要想尽一切办法,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旱区每家每户每一位群众的基本生活用水。
   旱灾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做好抗旱救灾工作、切实解决好城乡居民饮水困难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受灾群众积极自救,社会各界积极伸出援助之手,打响了一场抗旱救灾的攻坚战。财政部下拨中央旱灾救灾补助资金1.85亿元,会同水利部安排抗旱资金1.55亿元;水利部协调发展改革委提前安排农村饮水等工程专项资金;农业部安排抗旱资金3000万元,各项有效措施迅速落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的困难牵动了社会各方的心弦。参加全国两会的澳门代表委员捐献的400多万元善款送来了;“中国首善”陈光标先生向西南旱区捐助价值一千多万元的3600吨矿泉水,同时倡议企业家们要立即行动起来,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为西南抗旱做出贡献。载着广西爱心人士深情厚谊的15万公斤“爱心莴笋”送来了;取自千岛湖的38万箱,计120个车皮农夫山泉天然饮用水送来了……。各类救灾款物紧急运往灾区第一线,如“及时雨”洒向旱区解危。
   中央气象台近日连续发布干旱黄色预警,旱灾至今仍无缓解迹象。中国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3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全军和武警部队全力支援地方抗旱救灾。通知强调,驻灾区部队要把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摆到抗旱救灾工作的第一位,想方设法为群众运水送水、找水打井,帮助地方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尽快缓解人畜饮水困难。根据当前春耕生产的需要,积极支援地方抢修水利,实施人工增雨,尽量减少旱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配合地方搞好疫情防治,及时派出卫生防疫力量到灾区巡诊。加大对受灾群众特别是重点旱区、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军民共同对付旱魔,促进灾区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旱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旱情袭来,让一直“靠天吃饭”的人们猝不及防。何以陷于如此被动境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在旱灾面前,那些小坝塘、小水库根本起不到蓄水应急的作用。水利资源被官员们忽视了,只顾抓经济,却没有把农业的基础建设搞上去,造成了水利设施坏、毁、旧等现象严重。很多年前已建成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工程存在“跑冒滴漏”的现象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县城、集镇供水工程损失率高达50%以上,数万座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库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无法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前,全国每年都要开展轰轰烈烈的大修水利的活动。那时,人们抱着“人定胜天”的理想,每年冬季农闲时节,各地都在开展冬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各省都要有主要的水利工程,各县要有大型水库,各个人民公社要有池塘、水渠、以及引水设施。在水利工地上,人们常看到这样的大标语:“水利建设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兴修水利、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等,那时人们都是抱着一个信念,就是改变靠天吃饭的思想。改革后,农民分田单干,人们的思想散了,集体经济遭到破坏,再也拿不出资金和人力去维修水利设施,至使现有的水利设施遭到逐年损毁,有的只是个摆设。显然,这是我们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缺失应有的防灾意识、长远观念,忽视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所致。这次大旱表明,既要建设大型水利设施,也不能忽视小型水利工程,必须要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对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也不应忽视抗旱意识的培养。工程不仅要建设好,而且更要管理好。
   干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因素包括区域降水变化、气温变化和河川径流变化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水资源刚性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较低、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等。为了减轻干旱灾害影响,需要从现在开始,强化抗旱责任制落实、开展抗旱规划、加强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抗旱应急能力建设和抗旱保障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作出努力。
   为了经济效益,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变差,这也是造成旱情的人为因素。为了GDP指标,当地政府毁了大批生态林而种植速生林桉树、经济作物橡胶树造成环境恶化,最终导致干旱会得不偿失。如果桉树、橡胶树如此蔓延下去,西南地区的旱情可能会愈演愈烈,这是大自然的报复。灾害后政府应该思考,是否应该科学规划,不能盲目大开发,尽快恢复当地的原生态森林与草地植被。保护自然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认为,西南部分地区出现这样的特大干旱原因复杂,除了气象因素之外,与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等问题也不无关系。旱情警示我们,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绝不是嘴上说说,重视与否无所谓的事情。它不仅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更与我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
   这一场特大旱灾,从一个侧面表明西南地区水利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我们知道水利基础设施,原本是抵抗旱灾水灾的重要屏障,是人类能动作用于极端天象的有效办法。操作得当,大旱面前仍可保障人畜庄稼无虞。把这个有力武器弃之不用,或者投入不够,或者搞些疑似“豆腐渣”工程,一旦非常之时来临,岂能不束手无策?针对这样的旱灾,最需要做的就是当地政府要有一个长远和全局的考量。比如在雨季时加大蓄水力度,为可能出现的旱情做好用水需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出现的旱情。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政府预防旱灾的有效手段之一,解决干旱的长远途径是退耕还林还草。
   水是生命之源,绝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物质。面对西南旱情,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长远看,抗旱应该从危机管理、应急管理向风险管理与常态管理转变,实现长期、中期和短期管理的有机结合。有些自然灾害看似离我们很遥远,甚至与我们毫不相干,其实离我们很近,冷不防就会给我们一个下马威,让有些人出点洋相。因此,多一些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时时抱以最坏的准备,善待环境,保护环境,需要我们的政府切实地拿出行动。这次旱情,说明我国的三农问题还有很多方面不足,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不是造几个人造的景点糊弄了事,也不是弄几桌“农家菜馆”来应景,更不是为了所谓的GDP做一些表面文章,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政府官员为了捞取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基础问题,而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林权改革、土地流转,那些只能是更加削弱农业,招致更大的灾难。
   (2010-03-2516:56:56)

共 36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干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人为的因素不容忽视。是的,我们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了,但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却缺失了应有的防灾意识、长远观念,忽视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只顾抓经济,水利资源被忽视了,造成了水利设施坏、毁、旧等现象严重。作者说得好,“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不是造几个人造的景点糊弄了事,也不是弄几桌“农家菜馆”来应景,更不是为了所谓的GDP做一些表面文章,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政府官员为了捞取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基础问题,而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林权改革、土地流转,……”但愿这场旱灾能够促人警醒,扎扎实实做些事情,造福于民。【编辑:夏冰】【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003026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夏冰        2010-03-26 08:15:43
  干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人为的因素不容忽视。是的,我们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了,但是,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却缺失了应有的防灾意识、长远观念,忽视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长期以来,我们只顾抓经济,水利资源被忽视了,造成了水利设施坏、毁、旧等现象严重。作者说得好,“新农村建设不只是一句漂亮的口号,不是造几个人造的景点糊弄了事,也不是弄几桌“农家菜馆”来应景,更不是为了所谓的GDP做一些表面文章,新农村建设也不是政府官员为了捞取向上爬的政治资本。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扎扎实实解决好基础问题,而不是什么华而不实的林权改革、土地流转,……”但愿这场旱灾能够促人警醒,扎扎实实做些事情,造福于民。
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一直在文学的路上走。目前致力于文字表达无限可能性的探索。
2 楼        文友:李征义        2010-04-03 10:42:28
  为了经济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态林,大力种植橡胶林和桉树林。而这两种速生丰产林,都被形象地称之为“抽水机”。大面积种植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变差,这也是造成旱情的人为因素。为了GDP指标,当地政府毁了大批生态林而种植速生林桉树、经济作物橡胶树造成环境恶化,最终导致干旱会得不偿失。如果桉树、橡胶树如此蔓延下去,西南地区的旱情可能会愈演愈烈,这是大自然的报复。灾害后政府应该思考,是否应该科学规划,不能盲目大开发,尽快恢复当地的原生态森林与草地植被。
  
   作为云南人,对作者的这番论述很有感触。记得小的时候,村后的山上四五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还有很多,短短十年之间,这些树都被贱卖了,变富的,只是村里的几个领导。十年之间,森林变成了荒山,然后最近的五年,荒山又变成了桉树林。
  
   我想,对于一个80多年从来没有干旱过的地方,植被的破坏是导致干旱的最主要原因。加之桉树等外来物种的栽培,使得干旱变本加厉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