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无名凹的深秋(散文)
一
“偷得浮生半日闲”,周末,趁着深秋暖阳,踏秋去。目标:无名凹,县城东隅一座山凹,一杯茶的路程。
吃过中饭,带上保温杯,骑上电瓶车,一路向东。出梅城、过徐村、到尙合。尙合的尽头横亘一座山。山南,一条盘旋山路伸向大山深处。路口有白色大理石镂空的立体字——三条岭,立体字嵌在路边的草地上。上“三条岭”,赏梨花雪,春天里不知去过多少回,闭着眼,都能说出沿途十八弯的山势。山前岔口北面,没有路标,沿着这条山路向北便是无名凹。车子北拐,入凹,分东西两座山,凹口成“八”字型,八字外是菜籽田,刚才路过徐村、尚合时,因秋旱无雨,田里的油菜,苗瘦叶枯,一棵棵耷拉着脑袋,病恹恹地匍匐在地上,似有气无力地呻吟,仿佛听得见一片片呼风唤雨的嘶哑声。可八字内的油菜苗青乎乎,绿油油一片,肥硕的叶片遮住了土壤,整个田块,就像铺上了绿毡子,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样子。真可谓“隔山不同雨,十里两重天”。我感到非常的诧异。后来才知道原因有三:一是进入深秋时节,山涧雾气朦胧,空气湿度高。二是上午东边日出西边阳,下午西边日斜东边阳,山势造成,一天之内,半阴半阳,可:阴阳交替,苗木生金。三是无名凹的溪水终年不断,凹口山脚地势较低,土地常年湿润。如此看来,八字内是一块风水宝地。
过了凹口八字,路两边,零星散落着几户人家,白墙红瓦,山野别墅,多为两层,少数三层,户户门前有院子,大都像新盖的房子,两边加起来也只有十来户。琉璃瓦、防盗窗,房子装潢时尚。院内都有花木盆景,人文景观各具千秋,一看就像是富人部落,一问才知道叫邓村,是邓姓客家人。
路过一户庭院,我被院内一处风景迷住了。一根一米多高,杯口粗的树桩,桩干骨质嶙峋表皮光滑黝黑,上面分出十几个粗细不均的枝丫,枝丫剪平,冠如伞状,枝头上停满了彩蝶。哇!红边黄翅,在阳光下褶褶生辉。场边的一位中年妇女笑盈盈地告诉我:那不是蝴蝶,那是枫叶,那树叫彩枫。我感到吃惊,明明是漂亮的蝴蝶,怎么成了树叶了呢?走近一看,果然是叶,鹅黄的叶片,淡淡的红边,咖啡色的叶柄脉络,远看像蝴蝶,挤挤挨挨拥在一起,钉在枝上,风吹叶动,像展翅欲飞的蝴蝶,太美,太令人激动了!我赶忙拿出手机,拍下深秋里最美最稀有的画面。
二
骑在车上,慢悠悠地向山涧里行驶,路道越来越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两边是茂密的树林,蓊蓊郁郁的。我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曲径通幽。两边的山不算高,褶皱的峰峦,连绵不断,峰随路转,高低起伏,凸显层次美感。没有悬崖峭壁,没有参天大树,没有奇石怪兽,是江南丘陵地带最普通的小山了。我忽然明白什么叫“无名凹”了。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别说仙家了,这里就连亭榭古迹也见不到一个。我忽然想起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了。我也有这个意思?不过,我是偷得半日闲,寻找离家路近,踏秋寻景而来的,第一次接触这“无名凹”,还没有“相看两不厌”的情愫呢。
忽然间,眼前一亮,右边山边,是一片金灿灿的野菊花,花间还点缀些不知名的白花、红花、紫色花,向前走,沿边都是,像给山们镶上了花边。走近野菊花,芬芳扑鼻。花朵娇小,花瓣舒展,嫩黄欲滴,招来蜂飞蝶舞。这是深秋的景象吗?这分明是诗意盎然的春天。我一直往前走,花边望不到尽头。整个山涧氤氲在浓浓的花香里,令人陶醉。东流镇和元潘村前不久都举办了菊花节,花展上,花色艳、花品多、花朵大,但就是闻不到这里沁人心脾的香味。这令我想起几年前到梅山春游的一件事,走在深谷,或闻一阵清香,顺香觅踪,忽见悬崖旁一棵盛开的幽兰花,我高兴极了,如获至宝,小心翼翼地把它挖起来带回家栽在院子里。从此,院子里香气四溢,引来路人驻足。可到了第二年,就闻不到那种香了。我很诧异,咨询花师,花师告诉我:幽兰花生长需要一种环境,即气场,只在那种气场里,吞吐那里的日月,吸纳那里的氧气、湿气、地气,然后才能酿出那样的香气。如此而来,这里的菊花气场不凡,所以香气逼人。
幽兰、野菊需要气场,人呢?也如此。我的朋友有一个弟弟,三十年前在山旮旯一所小学,每天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册课本,一块黑板,围着二十几个学生转,只看到深山里的那片天,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后来调到镇教委当主任,管理二十多所学校,他不再是那个山旮旯里的教书匠了。每天想到是一个镇的教育事业。再后来,调到县城当校长,他的平台更高了,视野更宽了,格局更大了。接触的人不一样,遇到的事也都不一样了,最能历练人,培养气质,锻炼能力。人们常说,人需要平台,那个平台就是气场。
望着风中摇曳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的野菊花,仿佛遇到了故人,悠然想起“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佳句来。
菊花边,出现一种亮晶晶的红豆豆,名叫相思豆,这豆豆太熟悉不过了,故乡天井后山,春天里随处可见。可好吃了,酸后綿甜,能填肚子,多吃无碍。多年未尝,仿佛又吃回到童年。今天,不但吃好,还要带回家给家人尝尝。吃了相思豆,又遇到几棵高大的板栗树,路上推满了板栗蓬。板栗刚上市,看来有人来这里捡过板栗。我用脚踏蓬,还能踏出板栗来,板栗很大,用牙咬,壳裂露出雪白的米肉,去掉壳,轻嚼,脆、甜、香。
板栗是尧乡一大特产,生吃熟吃皆可,尧城还有专卖店,有水煮的、有沙炒的。有沙糖栗,盐炒栗,最上档次的就是饭店大堂里板栗烧鸡,慢火清炖,鸡烂、栗也烂,炖缸透着金黄的光泽,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当你咬下一块软糯的板栗,馥郁的香气在口腔中弥漫开来,渐渐混合着鸡肉的鲜嫩,勾勒出一场味蕾的交响乐。半日之内,齿留余香。
三
山涧的左边沿路是一条小溪,溪随路转,一路攀高。溪间是一个个大小不均,横七竖八的鹅卵石,迹象表明,春夏季节,溪水爆满自上而下一路像脱缰的野马,咆哮奔腾,直冲下来,想象当时的景象定是磅礴壮观,可是现在,溪水沉底,涓涓细流。有时,叮叮咚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滴滴答答,仿佛像辽远的草原深处马蹄的声音;有时,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又像月下跳动的“二泉映月”的旋律般扣人心弦。从小溪边飞出一对画眉鸟,追逐嬉闹,落到我的跟前,没有畏惧的意思,叽叽喳喳,小眼睛注视着我,样子挺可爱。我不懂鸟语,或许在询问,或许在欢迎我吧!
到达半山涧,抬头望,西山背阴,东山正阳。阳光洒满东山,勾勒出多彩旷世的巨幅画面,美得让人窒息。红色,黄色、青色、绿色、灰色。各色相间,相互映衬。红色是枫叶,紫红、水红、黄里透红,是画面的主色调,也是深秋的主色调。有的红色聚集在一起,像一团火,烧红了秋天,有的分散在青翠之间,彼此映衬,各显风骚。有的独立峭壁,身披红杉,迎风婀娜。展示最美深秋。无名凹的黄色,最吸引人,银杏树是代表,鹅黄、浅黄,满树无杂色,黄的可爱,像模特展示季节的时装。看不到季节衰亡的景象,秋风里,依然抖擞精神。其他树叶,都在表现出深黄、焦黄,枯黄,这更是深秋的本色,翠竹呢?算是山中怪人,满身碧翠,不随季节更换,不随冷暖变颜,从未畏惧生命的存在,抱团群居,节节向上,只要给点风,它便摇曳起舞,姿态万千。除了翠竹,山中还有一颗颗如云帐篷的大青树惹人注目,树叶黑郁繁茂,透不出一丝阳光,树干骨骼突出,粗大的根茎像巨大的鹰爪箍住大地,这算是无名凹山涧树中最给力的风景了。
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因为北宋文豪欧阳修的一篇传世美文《醉翁亭记》,让琅琊山名闻遐迩,千古名扬。如今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引来无数游人。宣城市宣州的敬亭山,就因为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优雅名句,引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以至享有“江南诗山”的美称。
我久久伫立在无名凹巨幅风景画前,我想,欧阳修、李白若能到无名凹来留下墨宝,这里肯定能成为人们想往的风景名胜。可惜,我不是作家,更不是名家,只能算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的笔太拙,不能将无名凹深秋的美景逼真地描绘出来。此文发到江山文学平台,这里有许多爱我、包容我的老师,不怕他们见笑,就让我的文友们也知道我的家乡深秋时节还有一处大美“无名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