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我家的老屋(散文)

精品 【晓荷·暖】我家的老屋(散文)


作者:清风垂柳 秀才,132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1发表时间:2023-11-27 14:02:09
摘要:老屋的样子,即使过去了十年,还是清晰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就算是再过几十年,它的样子依旧会在我的脑海里,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离合悲欢。

以前,我家有两座老屋,一座是堂屋,一座是西厢房。不过在二零一四年,都被扒掉盖了楼房和平房。这两座老屋,陪我度过了人生中的二十多年的时光,二十多年的回忆历历在目。如今,时光飞逝,老屋的样子依旧清晰地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父亲说这两座砖瓦房,是他和母亲结婚之前盖的。两座新房就是为了父亲结婚而盖的,之前一家人还住在茅草屋。结婚后,爷爷奶奶和几个姑姑住在堂屋,父亲和母亲住在西厢房。堂屋是三间瓦房,用的是红砖,屋内房顶用的也是那种老式的正方形薄砖。西厢房是两间,用的是小青砖,屋内房顶用的是棉花秸杆编的箔。而且,西厢房要比堂屋低很多。不过,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房子也算可以。但是,越住越糟心。堂屋地面打了地坪,而西厢房地面是用大青砖铺的。而我和妹妹,都是出生在西厢房。
   在我一岁多,妹妹几个月时,奶奶在堂屋内去世了。所以,我们对奶奶没有什么印象。奶奶的人生在堂屋内结束,我们的人生在西厢房开始。我们慢慢长大,几个姑姑也逐渐出嫁。在我们六七岁时,堂屋里就只剩爷爷一个人居住。而我们一家四口,就挤在两间西厢房里。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一个人既要照顾我们,又要忙家里和地里的活。两间西厢房,里面一间是卧室,外面一间是客厅加厨房。案板常年在外面一间放着,母亲每天在屋里擀好面条,再用锅拍端着去灶火下面条,而面缸就在门后面靠墙放。由于房间小,所以东西放的很拥挤。母亲陪嫁的沙发和八仙桌,在客厅里放着。八仙桌下面常年放着一些农具,而沙发紧靠南墙放着,西边挨着八仙桌。我和妹妹经常在沙发上打闹,后来再大些,就拿着削铅笔的小刀,在沙发上划着玩。沙发的面是革的,小刀轻轻一划就是一条口子,里面的棉绒就露出来,就这样,沙发葬送在了我和妹妹的手里。没办法,小孩子天生就是调皮的。没多久,沙发就在前些年彻底退休了,而那张八仙桌至今还在,只不过放在楼房里显得特别小。而且,盖了新房,客厅里的条几都是新款的,八仙桌与新房格格不入,父亲就把它放在了卧室的外面那一间。
   起初,除了中堂上挂着一幅画之外,墙面上很干净。自从我上学后,墙上才每年多两张奖状。其实,第一年上学也是闹着玩,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每次考试只能考十几分。升级的时候不像现在,不管成绩好坏都跟着升级,而是按成绩喊名字升级。老师喊着谁的名字,谁可以搬着自己的课桌进入新年级,学习差的是不可能榜上有名的。第一年老师没有喊我的名字,我们几个学习差的学生,就自己搬着课桌往二年级挤。但是,班长拦着不让进,因为着急挤进班里,还把母亲给买的新拖鞋踩坏了。最后,我们几个也没能挤进二年级,只好乖乖搬着自己的课桌再回到一年级,做了留级生。回到家,我哭着向父亲诉委屈。
   父亲劝我说:“想升级,不是靠抢的,是要靠成绩说话的。别哭了,留了级就好好学,不然明年还让你留级。再留级的话就变成了老鸡爪子了,熬都熬不烂。”
   听了父亲的话,我很羞愧。俗话说“知耻而后勇”,从此我就发奋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放寒假时拿回了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奖状领回家,父亲比我还开心,小心翼翼地把奖状给我贴到客厅的墙上。从此以后,每学期都能领回家一张奖状,也使得光秃秃的墙面增添了色彩。
   别看老屋不咋滴,当初新盖时也引来了小燕子在屋里筑巢。屋门后的墙上有一个,屋顶上有一个,不过在我记事起,里面就没有小燕子居住了。估计是,天天锁门,它们出行不方便,就放弃了巢穴。
   除了小燕子,还有一个让人又怕又厌的邻居,那就是老鼠。以前盖房子,都是用泥土填缝,而且房顶上也是泥土抹的,所以很容易有老鼠。小时候,最害怕老鼠了。一到晚上,母亲去哪,我们去哪,前后跟着,就怕遇到老鼠。晚上一关灯,就能听到老鼠们窃窃私语。房顶上的土,由于日久年深很容易脱落。经常躺床上睡着觉,就会有泥块或者灰尘落下,有时还会落眼里。其实落土还好,就怕掉下来老鼠。俗话说:“怕啥来啥”。有一次,还真的掉下来一个老鼠。那天早上,我醒来还没起床,歪头一看,枕头上有个黑色的东西。我揉揉眼,仔细一看是一只小老鼠,吓我一大跳。吓得我赶紧喊父亲,父亲过来笑着说:“一个小老鼠有啥害怕的啊?”说完,父亲把老鼠捏走了。但是,我仍旧惊魂未定,对老鼠一直有阴影,直到现在还是有点儿害怕老鼠。
   以前家里都会养鸡鸭鹅,我家当然也养。养鸡是在家里条件稍微好点以后才养的。母亲说当初跟爷爷分家时才分了七袋麦子,人还不够吃呢,怎么可能养鸡呢?还说那时爷爷家养了十几只老母鸡,也没有分给我家一只。小时候吃鸡蛋,全是姥姥给的。后来,家里粮食够吃后,家里才开始养鸡。开春时,母亲买了几只小鸡,父亲在院子南边,用破砖瓦垒了一个鸡窝。在母亲的精心喂养下,这几只小鸡很争气,很快就变成了大鸡,老鸡,有公有母。老母鸡每天下一个蛋,老公鸡长得非常漂亮。等中秋节时,老公鸡被杀掉吃了,一只鸡就炖了一锅,而且肉质鲜美,现在再也吃不到那样鲜美的鸡肉了。养鸡虽好,但是每天院子里全是鸡屎,因为鸡都是散养的。只有到傍晚,鸡才回到鸡窝休息,白天就在院子里溜达。要是来个人不关大门,鸡就跑出去了。小时候,最常干的就是铲院子里的鸡屎,还撵鸡。院子里的鸡屎一天能铲好多遍,只要看到就马上去铲。鸡只要跑出去,我就赶紧去撵回来,所以母亲说我从小就顾家。
   除了养鸡,有一年还养了几只小鸭子。那时买小鸭子不是现买现付钱的,而是等小鸭子健康长大后,卖鸭苗的老板才会来要账。可见,那时的人都很讲信用,谁也不会赖账。大家见鸭苗不错,于是我们几家邻居都买了几只。养鸭子不能和养鸡一样,小鸭子喜欢到处跑又玩水。院子里要是有一小滩水,就能被它们霍霍的不成样子,所以父亲决定要圈起来养,于是就在院子东北角圈了一个鸭圈。没想到,就是这个决定葬送了几只小鸭子的生命。鸭子养起来还是很省心的,把剩饭和粮食掺着喂就行了。意外在没想到的情况下发生了。那天早上,一家人都在胡同里吃饭,那时大家都喜欢把饭端到门口吃,胡同里的邻居们边吃边聊天。吃过饭,喂鸭子时,发现六只小鸭子已经只剩下一只。其余五只被家里的大狼狗给吃掉了,剩下那只已经没有了头。父亲看到后,非常生气,拿起棍子就打了一顿大狼狗。然后拿着那半只小鸭子放在大狼狗嘴边,它只要伸嘴去闻,父亲就用棍打它的嘴,只把它的嘴打到流血。从那以后,大狼狗就被栓在了院子里的大槐树上,再也不让它到处跑了。等到秋天,卖鸭苗的老板来收账时,六只鸭苗的钱也照样给他了。
   母亲说,虽然小鸭子没有喂大,这只能怪咱自己没有看好啊,但是账还是得给人家的。
   家里也就养过那一次小鸭子,但是每年都会养鸡。鸡下的蛋,除了日常吃,每年麦季都会用来腌一坛子咸鸡蛋。每年麦季前一两个月,母亲就会开始攒鸡蛋,因为咸鸡蛋是麦季时必吃的食物。
   房顶上的瓦,都是那种青色的小瓦片,而且都是泥土口,时间长了就容易松动。父亲常年不在家,所以就没法修补房顶。每到夏天,下暴雨时,屋内墙角处就会渗水,而且地面也很潮湿。不过,小孩子不会想那么多,母亲很担心房子会被大雨渗漏冲塌。所以等父亲打工回来时,让父亲赶紧修补房顶。父亲找来几个邻居帮忙,和一些泥,把松动的瓦片粘结实,把一些烂掉的瓦片重新更换一下。修补好的房顶,母亲再也不用担心漏雨了。
   我家买电视机很早。九几年时,我们没上学之前,父亲就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台黑白电视机,花光了父亲出去几个月挣的钱。但是,家里有了电视机,也为家里增添了很多乐趣。使得老屋里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买电视机时,带了一个天线。为了绑天线,父亲在姥姥家拉回来了一根竹竿。这根竹竿特别粗,大概七八米长,比房顶还要高。父亲在屋子东北角栽了一根一人多高的木桩,先把天线绑到竹竿顶上,然后把竹竿用铁条绑在木桩上。竹竿和木桩之间留些缝隙,以便转动竹竿。以前电视机的外接天线,都是这种需要手动旋转的。电视机不清晰时,妹妹在屋内看着电视,我去外面转动天线。电视清晰后,妹妹就在屋里大喊好了。其实天线也就在窗外屋面,随便一喊就能听到。这个天线,一直用到我们上小学三四年级。天线是铝制的,时间久了就风化锈坏了。最后,被风刮得就剩下两根铝条。就这样,一直没有买天线。后来,我把竹竿解开放倒,用仅剩的一根天线铝条,在两头各绑上一个铝篦子。然后在妹妹的帮助下,把竹竿绑好。没想到,真的可以搜到电视台。母亲下地回来,还直夸我聪明。二零零五年时,家里的黑白电视机,换成了彩色电视机。彩色电视机有了新的天线,我自制的天线终于随着黑白电视机下岗了。不过,家里的黑白电视机,送给姥姥看了。后来,那种小天线也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了,被卫星天线和有线电视取代了。而现在电视机也被手机取代了,已经很少有人再看电视了。
   我上小学时,基本一直住在西厢房。大概四五年级时,爷爷让父亲和大伯在外面给他盖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后,爷爷就搬走了,我们才搬进堂屋内居住。虽然堂屋的条件比西厢房的条件好一点儿,但是也好不到哪去。当初打地坪时,地下全是用煤渣铺的,而且没有铺塑料布。所以,一到下雨天,屋里地坪上能渗出水。从此,西厢房改成了牛屋。牛槽是父亲自己垒的,起初只喂一头老牛。老牛每年生一头小牛,小牛成年后再卖掉。那年的小牛没有卖,一直养了好几年。这样,就需要两个牛槽了,于是父亲又靠西墙垒了一个牛槽。
   那些年,盖房子的大梁都是木头做的。所以,家家户户都喜欢攒木料,就是为了以后盖房子用,父亲也攒了很多。家里没有专门放木料的房子,于是父亲就在牛屋的四个角各垒一个垛子,把两根最粗的木料东西横在垛子上当做支架,然后再把所有的木料南北横放在两根支架上。分别靠墙放在东西两侧,中间留约两尺宽的空隙,方便上下装卸木料。经过多年的积攒,堆放的木料都要挨着房顶了。可惜,家里两次盖新房都没用上。东屋盖平房时,用的是水泥预制板,不需要上梁。盖楼房时的大梁全是水泥钢筋浇筑的,而房顶的斜面也是用水泥预制板铺的,没有用一根木料。这些木料只能用来做一些桌椅和厨房的门,至今还剩下很多木料在二楼放着,都是盖房时用吊机一根一根吊上去的。现在基本用不到了,前年有一个下乡收木料的,一根才给二十块钱。父亲觉得辛辛苦苦攒那么多年,而且那么好的木料只给二十块钱,还不如劈了烧锅呢,于是就一直在那放着。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东边两间没有门的破瓦房灶火连同土砖坯垒的门楼,终于扒掉盖成了三间平房。不过堂屋和西厢房,还是跟原来一样。三间平房,一间是门楼,一间是灶火,只剩下一间可以居住。新盖的门楼很宽,家里的马车常年在门楼下放着,正好堵着一扇大门,所以平常出入只开一扇门。这一扇门,就觉得很大,不过跟现在比起来,没有那么大。因为后来家里盖楼房时,门楼又加宽了。
   原来院子里有三棵大槐树,小时候常在其中的一棵下面乘凉。而且每年收了玉米,还会把玉米挂在树上晾晒。在盖平房时,要把北边那棵给砍掉,所以顺手也把另外两棵给砍了。树砍掉以后,瞬间觉得院子比以前更大了。这三棵大槐树,在我出生时就已经很粗了,陪伴了我整个童年时代。每到春暖花开时,槐花的香味就飘满整个院子,我们也会够一些槐花,用来蒸着吃。当时为何没想着煎着吃呢?现在想想应该是那时的食用油很珍贵,很少有人舍得用来煎槐花。
   小时候,两座老屋上只有在门口处搭了雨塔,所以每到下雨天也只有屋门口雨水少点。后来,父亲在两座房子的整个房檐下,都安装了雨塔。父亲在市场上买好石棉瓦雨塔,然后自己用木头做的支架,自己打的孔。后来,三姑家的雨塔也是父亲去给装的。这些雨塔,用了十几年还完好无损,直到家里盖楼房时才退休。因为雨塔的支架是用木头做的,所以招来了很多那种黑色大肚子马蜂在木头上做巢。它们做巢不像黄色的马蜂织造马蜂窝,而是把木头啃出一个个小洞,它们就住在洞中。由于支架上被它们啃出一个个小洞,父亲很担心里面被它们啃食空,那样雨塔支架就容易断裂。所以,每次见到它们钻进洞中,就用棉花粘上农药堵住洞口,这样马蜂就被毒死在洞里了。我们看到马蜂在雨塔下飞,也会拿着木棍去打它们。“噔”一下就打落在地上了,立刻上前一脚踩死。石棉瓦的雨塔平常还好,就怕冬天下大雪。小时候,每到冬天都会下几场大雪,房顶上的积雪都能有半尺厚。为了防止雨塔被积雪压塌,早起就要及时清理雨塔上的积雪。清理雨塔和房顶上的积雪,需要用到专用的扒雪工具。那时,每家都会用木板钉一个扒雪用的耙子。小孩子对什么都好奇,每次扒雪时,也都抢着扒。但是那个耙子连带着杆,还是很沉的。举起来支撑不住可能会砸到雨塔上,说不定就会把雨塔砸烂,这样非得挨一顿骂不可。

共 635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老屋是一段记忆,也是过去的许多欢乐。在那个年代里,房子都很破旧,一家过着简陋而温馨的生活。从文中老屋描述出来的环境,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生活艰苦。但即便如此艰苦,一家人也努力着,将农村朴实的生活面貌一件一件地呈现在大家面前。老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经历了一家人的锤炼。后来老屋终于在一家人的努力下完成了它的使命,以一种幸福的新生接替了它的任务,也让一家人走进了新生活。文章内容很丰满,将家乡老屋生活的形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也让我们知道了农村生活真实的样子。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28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27 14:02:34
  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1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1-27 14:30:36
  小雨老师辛苦了,谢谢。敬茶!
2 楼        文友:何叶        2023-11-28 20:22:47
  恭喜清风老师佳作获得精品!加油。继续加油!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1-29 14:40:02
  谢谢社长,加油!
3 楼        文友:何叶        2023-11-28 20:25:02
  这个老屋写得特好,内容饱满。有回味,佳作!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1-29 14:40:27
  谢谢社长,以后会更加努力的!
4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1-28 21:23:45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回复4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1-29 14:40:47
  谢谢小雨老师。
5 楼        文友:萧垦        2023-11-29 07:51:05
  祝贺老师佳作加精,问好,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1-29 14:41:04
  谢谢老师点赞!
6 楼        文友:阔以        2023-11-29 21:25:16
  祝贺老师斩获精品!
智慧到彼岸
回复6 楼        文友:清风垂柳        2023-12-04 09:29:32
  谢谢老师。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