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暖】井(散文)

精品 【晓荷·暖】井(散文)


作者:一路顺风 童生,77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83发表时间:2023-12-09 12:14:18


   大西北永远是缺水的。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村子只有三十多户人。村子的人都在庄后的沟里挑水吃,每天早晨,在生产队出工之前,都要起得早早的,把一天的用水挑回来,再出工。
   有时候,起来迟了,来不急挑水,就急急忙忙地出工去。到中午散工回家做饭,桶子里干干的,没有水做饭,再去沟里挑水,饭吃不完又要出工了,有时万不得已,只好去邻居家借半桶水应付一下。
   村子里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有人起床挑水了,舀水声、说话声、扁担的咯吱咯吱声,大沟里可热闹了。如果后半夜有月亮就好,如果是阴天或没有月光的时候,沟里的陡坡路,黑灯瞎火的,那时候的人也没有手电筒,时不时有人挑上一担水走不稳,人摔倒了,水也倒了。更糟糕的是摔坏了木桶子,就无法再用了,就得再买一个。
   下雨天,家家户户都用能接水的东西,放在房檐口下,接雨水。天下的雨多,那么,家里所有能装水的东西都装得满满的,洗衣服做饭,好几天半夜三更再不去沟里挑水了。
   我们那条沟里,有两处冒水泉,连在一块的。靠北一侧叫凉水眼,地势高高的,大家都吃水,也常常有人义务把泉的周围收拾得很干净。那个泉的水量,刚够一村子人用。靠南的则地势稍平坦,那个泉是生产队的牲口饮用的。泉周围牲口采踏,粪尿遍地,比较脏。女人们洗衣服也在这个泉边上洗。
   供人吃的那个泉,水量一年比一年少了。一天冒出的水,不够一村子的人用。水少了,半夜早起抢水是自然的事。午夜起来抢水也不是个办法,于是我们村的人凌晨起床,去邻村的沟里去挑水。挑别的村子的水,人家也不说什么,自己也难免不自在,但有什么办法呢?
   一村子人的岁月,就在这半干涸的日子中度过。那时候,住址和生产单位是不可能选择的,居住在那里,就受那里自然条件的制约。
   二
   那时候的生活困难,再加之缺水,日子就更难过了。
   父亲说:“这样经常缺水,也不是个办法,在咱们家院后的埂子下面能不能挖一眼井?如果能挖出水,一家人的日子就好过了。”
   我们家的院子是靠山而建的,父亲有了这个想法,大哥二哥都同意。父亲说:“咱们村子里都没有挖过井,也不能确定咱们家这山根里是否有水,在川地里居住的人家挖的井也要六七丈深,才挖出了水,哎!”父亲虽然想挖一眼井,但吃不准是否有水,说着,也一脸茫然。
   又过了几天,父亲叫来一个山后的井匠,是专门叫来相水的。所谓相水,就是根据山形走势来判断地下是否有水。如果院后能挖出水,就下定决心挖一眼井,彻底解决长期缺水吃的困扰。叫来的井匠,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单薄而瘦弱,满脸的皱纹,灰尘尘的,手里拿一根长长的旱烟管,走路佝偻着腰,时不时咳嗽几声。老人家是一个阳光开朗诚实憨厚的人,据说,老人家给别人挖了一辈子井,靠这个苦力手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老人家在我家吃了一顿饭,父亲引上他上了山,从山顶向下边走边看,一直从山顶看到山下。他说:“山高水也高,只是你们这里在并不厚的黄土层下面是红土层,红土很坚硬,向下再挖比较费力气”。老人家说得也很准确,因为我家院靠的山下,有一条小沟,沟底全是红土。老人家相水之后的结论是:院后有水,并且挖得不是很深,在黄土层和红土层相接的地方就有水层。
   父亲和大哥二哥听井匠说能挖水,都很是高兴,于是就和井匠商量好价钱,挖一丈深一元五角钱。
   父亲问了一下阴阳师,择了一个能动土的好日子,叫来那个井匠老人。
   那是六五年的秋天,老人家这次来,和第一次来不一样,穿了一身垢痂明明的旧衣服,头上戴着一顶用柠条编成的安全帽,安全帽边缘还有约一寸宽的向外敞口檐子。安全帽里是用旧棉花和破布做的垫子,两边还有麻绳子的帽系子,戴上安全帽,系好麻绳子,稳稳当当,以防吊土时土块砸伤了头。肩膀上扛着一个井铲,井铲我是第一次见那玩艺儿。不足一米长的直直的粗木棍子,一头镶的铁凿子,比木匠用的凿子宽一点,约一寸宽,棍子的另一头镶着一个铁杵子头。我问父亲:“井铲另一头为什么要镶一个杵子头?”父亲笑着说:“那是为了挖井省力,人只要双手提起井铲,猛然向下,井铲就自然挖进下面的土了”。
   在后院东南墙角处,二哥铲出平平整整的一块地方,借来一个石杵子,用力夯了几遍,这样井口的土就瓷实了,井口就不容易蹋了。
   二哥向生产队请了假,用竹篾筐子(方言叫竹蔑畔笼)拴上麻绳,吊土。
   开始那一天,挖了一丈深,第二天又是一丈,二哥说:“这老人家厉害,单单薄薄的一个老汉,一天能挖这么多的土,而且在那么窄小的空间”。二哥又说:“我一个年轻人,紧连连吊土,老人家也能紧连连地供上土”。
   我那时上小学,下午一放学,一路飞奔,回家看看,二哥和井匠挖出水了没有。第三天,挖了六尺深,果然挖出了红土,二哥说:“这红土太硬了,老人家挖老半天,才能供一筐土,而且在井上能听老人粗粗地喘气声,井铲凿在红土上,能听见像砍树一样的声音”。挖出的红土湿湿的,太阳一晒,红中泛白,像打碎了的瓦砾一样坚硬。
   第四天,大哥和井匠一整天,挖了一尺多深,老人家实在砍不动那坚硬红土了,吃了晚饭,一脸的无奈。对父亲说:“老哥,对不起,我挖了大半辈子井,还没有出过这洋相,把你们折腾了一番,挖了一眼干井”。父亲很理解老人,笑着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也尽力了,工价还是按约定的价钱给你付了,必竟你下了大苦”。老人说:“还敢说工价?我吃了你们家几天饭都不好意思了”。父亲说:“那怎么行,挖不出水,不是你的事,你把苦功放在这儿了”。父亲给了老人三块五角钱,老人无论如何不拿,父亲又放下五角,硬塞给老人三块钱。老人肩扛井铲临走时又说:“对不起,老哥”。
   一家人的日子还是在半干涸中过着,但与往日不同的是,后院多出了一大堆虚土,挺碍眼的。母亲用一个用旧了的草锅盖,盖住井口。
   三
   挖了一眼干井,给一家带来了一种沉闷气氛。村子里的人,知道了我们家挖了一眼干井,都说,你们家坐落在那么高的地方,平川里的井都要挖六七丈深,咱们这山下是红土,根本挖不下去,挖下去也白搭,没有水。我每天放学回家,总要揭开井口的草锅盖,向下投几个小红土弹儿,喊几声,看是不是有水声。
   只要有一件什么事儿占居了人的心灵,那就魂牵梦绕,拂之不去。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那个老人又在挖井,在井下喊出声来:水出来了,清澈得很。父亲连忙拿来木桶,吊下井,打上来一桶清水,我高兴得哈哈大笑,笑出声来,从梦中笑醒了。母亲说,你梦魇了吗?我说,我梦见咱们家的井里出水了,还是那个井匠老人挖出水的。
   父亲回家,总是走进后院,看着那堆晒得干干的一大堆土,长出短气,三番五次地自责说:“我无端地出了这么一个馊主意,白白折了一番,所幸儿子儿媳并没有报怨我”。母亲劝慰父亲:“你也不必自责,挖不出水,那是没水,又不是什么丢人事儿,日子还是依旧过么?”
   依旧还是缺水,依旧还是半夜三更起来挑水。
   时间又过了半年,大哥又突发奇想,要再在干井里继续向下挖。于是大哥到山后井匠家要借他的井铲和安全帽,自己挖,看能不能挖出水来。大哥去后山给井匠说了他的想法,井匠老人很热情,坐在他家院子里给大哥作示范,右腿贴紧井壁,左脚压在屁股下,眼前空出的一点地方,就是下井铲的地方,只挖半径部分,旋转着往下挖,千万小心,井铲很重的,砍在左腿上,那就是重伤。老人说他没力气挖那硬红土了,只要你们有恒心,水一定能挖出来。
   大哥二哥有力气,轮换吊土,挖了两天,才挖了三尺深,红土越来越湿,但就是没有水。
   第三天,大哥在井下喊叫,他挖着挖着,一滴水溅在他的脸上。那一刻,全家人着实兴奋不已了,父亲叫大哥在有水地方再撬几下,大哥朝有水的地方剜了几井铲,水流多了。终于挖出了水,一家人的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自家有水吃,再不用半夜三更起早抢水了,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儿了。
   我家闲置了大半年的干井,居然又挖出水了,连邻居们都高兴了。邻居们如果没有水,就来我家井上吊水。农村的习俗是“水火不出门”,但母亲不讲究这些,给家里人说,无论谁来家里吊水,都要客客气气,不能因为一桶水而得罪人,水火不出门的讲究是没有道理的。
   村子里谁家的孩子感冒发高烧几天,降不下来体温的,大人就拿着碗,来我家要一碗“井畔凉水”来降温,所谓井畔凉水,就是吊上来水,不落地,用碗直接舀上桶子里的水,端回去物理降温,我也不知道究竟有没有效果。
   后来,修了井房,做了一个木质辘轳,又用水泥做了井口,井盖。越来越像样子了。
   再后来,生产队解散了,分田到户,我家养了一头大黄牛。饮牛也不用赶到沟里去,每天早早地吊上一大洗衣盆水,晒得热热的,饮牛。不晒热,井水太凉,会喝坏牛肚子的。
   每年除夕,请家亲(先人)烧香的时候,父亲也在井上烧香。正月十五是重要的节日,母亲做上荞面灯盏,添上胡麻油,插上棉芯,点一盘子灯盏。先端在院心,烧香表,祭拜天官,然后每人点一个灯盏,看灯花,谁的灯花大,谁来年的运气就好。在各人占灯盏之前,首先要给井上放一个灯盏。父亲说:“井上有水龙王,一定要祭”。
   四
   一眼井水,滋润了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近四十年。后来,我买楼进城,供给孩子们上高中。大门紧锁,好长时间回一次家,扫一扫院子,各房子看一看,提开井盖,窥视一下,由于井不深,清清楚楚照见我的脸庞,然后又盖上井盖。
   井水用得方便,但更方便的是前几年又通上了自来水,所有的人,都从缺水的困境里摆脱了出来。
   近两年,把院子又维修了一下,所有的房子上的手工瓦全部推掉,摆上红琉璃瓦,井房也塌了,要硬化院子,整治后院,有了自来水,我就忘恩负义,填了相伴我们几十年的水井,尽管填井时五味杂陈。
   不知是我幼年时候缺水,还是我的命相是水命,我一直是爱水的。我曾去过北戴河、西湖、洱海,一见到碧波荡漾的水,心里就兴奋不已。
   今年六月,回老人家静宁避暑。听说省上给静宁县立了人饮工程的大项目——引洮工程,而且工程已经建成投入使用了。人们普遍反映,洮河水的水质比我们本地的水质好。静宁全县所有乡镇,自来水全覆盖,老百姓又赶上了乡村振兴的好时光。
   我又听说,静宁的人饮工程的大水场,就建在城北的八里川。我想一探究竟,租车去了八里水场,眼前的场景使我震惊,几十亩大的水池建得特别漂亮,池水宝兰色,微波荡洋。
   我在栏杆外面坐下来,点了一支烟,望着池水。蓝天上的云朵,倒映在水面上,一对调皮的燕子掠过水面,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摇碎了水面上的云朵。
   我又想起了过去村子里的人,半夜三更抢水的情形,又想起了使用了几十年,被我填了的自家水井!
  
   2023.12.8于银川
  
  

共 42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字详实记叙了“我”家打井的经历。我家地处祖国的大西北,是个极其缺水的地方,而水,是人畜赖以生存的命脉。小时候我最熟悉的生活景象之一就是人们午夜起来抢水以及雨天人们争相接天水的壮观景象。由于缺水,父亲就起了打井的念头,不曾想,井是打了,水却没有。于是令人遗憾的“干井”闲置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哥哥们不遗余力,努力挖井,竟然井里冒出了清水。有了这口井,不仅解决了我家的用水问题,而且还帮助了乡亲。当然,倘使没有母亲的心善,敢于摒弃旧观念,我家老井的作用也不能发挥这么大。日子在推移,人们的生活在变化。令人欣喜的是,省上给静宁县立了人饮工程的大项目——引洮工程,彻底解决了一方人民的吃水问题。文字以“井”为线索,由“小家”而到“大家”,让我们看到了农村生活面貌的变化,感受到来自人和人之间的温暖,国家给人民带来的温暖。全篇文词简约,叙事详略有致,娓娓道来,如清风拂面。感谢老师的分享,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至简至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121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3-12-09 12:15:23
  再次欣赏老师的佳作,感谢老师为晓荷的付出,问好老师,祝老师创作愉快。
2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12-09 13:24:18
  感谢至简老师在百忙中给拙文给的精彩编按,而且你的编接极具指导意义,向你学习写作,向你学习对文学的严谨精神。问好老师,敬一杯清茶,祝冬安!
3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12-09 13:25:50
  “编按”笔误“编接”,致歉!
4 楼        文友:暗夜百合        2023-12-09 19:27:13
  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曲中影,酒中情。莫诉忠良。
5 楼        文友:陌小雨        2023-12-09 23:09:10
  在大西北打一口精不容易,老师文章娓娓道来,处处是情,处处是暖!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6 楼        文友:十月枫叶        2023-12-10 19:24:04
  文章详细叙述了打井的经历,字字入心,句句是暖。
7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12-11 06:29:36
  谢谢百合老师,冬天注意保暖,一杯热茶!
8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12-11 06:31:32
  谢谢小雨老师,向你学习写作,敬茶,祝工作顺利!
9 楼        文友:一路顺风        2023-12-11 06:34:22
  感谢枫叶老师留言,你的鼓励,我的动力!上一杯热茶!
10 楼        文友:朵朵云        2023-12-11 08:19:24
  一口“井”,对于大西北缺水的地方,多么珍贵!作者一家,对一口“干井”,锲而不舍,终于挖出了水。在农村家家户户都通自来水的今天,作者依然怀念和感恩那口“井”。“村里”前前后后取水的变化,也是中国农村在“乡村振兴”利好政策下翻天覆地变化,中国人民正走在实现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上…
共 19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