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荒 地(微小说)
这是一块荒地。
荒地是一个小山包上面的一块平地,不大,长不过五丈,宽不过三丈。四周没有山头遮挡,也没有树林遮荫,早上太阳一出来就照样在上面,一直到天黑。荒地是一个向阳地。
这一小块荒地原来是荆棘丛生的,遍地的茅草里长着几丛灌木,还有一些没有名字的刺藤,从没有人在意过。
这块荒地属于牛铃村八组。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处处土地显得不够种,农民们都来开荒,扩大土地面积。牛铃村八组的年轻农民王小二就利用早晚时间,把这片荆棘地开垦出来,成为组里的耕地。为此,组里奖励给王小二50个工分。把这个小山包的土地取名为“向阳坡。”
向阳坡小山包被开成梯田,一梯一梯地种上茶树。山顶上这一小块耕地没有种茶,只是种植一些玉米,洋芋,大豆等粮食作物。由于这块耕地面积不宽,不过二三分地,每年也就收粮不多,最好的年景不过收玉米一百斤,洋芋二百斤,大豆五十斤,但是农民很是爱惜它,虽然收粮不多,还是每年都种着,始终让这一块平地成为耕地。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这一小块耕地和下面的梯田就由生产队划分到王小二名下,成为王小二家的责任地。地虽然不好,但是阳光充裕,又是王小二自己开出来的,他也就应承下来,精心地耕种着。
到了1981年,打工潮汹涌而来,在农村种地根本不如南下打工赚钱。38岁的王小二决定带着妻子和儿子到深圳打工,为了不造成荒地,王小二就把梯田和这块平地让给自己的亲哥王大福耕种。
王小二对王大福说:“我是要去打工了,你是我的亲哥,我们是同一个父亲的兄弟,我不把土地给你给谁,你就把我的土地全部种起来吧,你也可以多一些收入,万一种不过来,就随便栽些苗苗,只要不变成荒地就行。”
王大福因为年纪将近五十岁,又担负着照护老父亲的责任,因此不能离开家,只好依旧在家种地,好在他那时身体还好,多一些责任地也就多多收获粮食,于是就答应下来。
“好吧,弟弟安心去打工,土地我种就是。”王大福点头答应下来。
王大福成天劳累在这些地里,种植着庄稼,这样又过去了四年。1985年夏天,王大福种地时不幸从坡顶摔倒到沟底,折断了腰杆。经过一年多的救治,王大福才勉强可以走动,但是,他的确无力再继续耕种两家人的的责任地了。于是就放弃了王小二的向阳坡,只是在自己的那几亩责任地里劳作。王小二的土地无人耕种,杂草疯长,许多荆棘刺藤把那片梯田和平地都封了起来。从此向阳坡耕地又变成了荒地。
王小二一家在深圳打工,一直干了20年,积攒下近千万资金。他和儿子王大江在深圳都有了自己的楼房,还兴办起自己的“万金产业公司”,心里根本就忘记了自己在家的责任田,也忘记了在家还有亲哥王大福,还有自己的年近九十岁的老父亲。王小二醉心地当着富翁,醉心着自己的家业,已经有20多年没有回家了。父亲王九满好几回叨念着王小二,王大福也多次给弟弟发去信息,王小二都是没有回音。因为,他心里早就没有老家的责任地了,也似乎没有了自己的父亲。
王大福一边种地,一边看护着衰老地父亲。时间转瞬就到了2001年,王大福已经是70多岁了,父亲也到了94岁高龄。这年冬天,疫情突然严重,90岁的父亲王九满突然高烧不止,不吃饭,不喝水。年过古稀的王大福没有办法,自己无力支撑,就拿出钱来请人、请车把父亲送去县城医院救治。医院收下王大福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八万元钱,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将王九满治好,王九满只好挂着液体瓶回到王大福家里,呼吸微弱,眼见老父亲奄奄一息……
王大福连忙给深圳打去电话,要王小二赶紧回家料理丧事。王小二在电话回答说:“我也是花甲过了的人,又是企业的总经理,怎么也走不开,亲哥你代我劳一下就是……”
王大福没有办法,只好含着眼泪,护佑着老父亲,眼见着老父亲闭眼断气归西去了。
王大福安排丧事,请来一个风水地里先生,把坟墓地址就选在那小山包的平地上。风水先生说:“这个墓地虽然不好,但是很向阳。再说,如今乡村里都多地方都没有好的墓地,如果不是自己的土地山林,别人都是要收取墓地费用的,而且都是很贵的。”
王大福说:“这原来是我亲弟弟的土地,埋葬父亲他应该没有意见,再说我也没有钱去另外买墓地了。”
风水先生说:“可以。你就请人挖墓穴吧。”
王大福给王小二打去电话,说了墓地的事情……
王大福请来劳工帮忙,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点挖下墓穴。
王大福拖着疲劳的身子操办着父亲的丧事。准备三天急葬,因为他自己也已经是不大能够支撑下去了。
就在第二天下午,一辆桑塔拉小车驶进王大福的家门。车门打开,走出来的人正是衣冠楚楚的王小二——如今改名为王有钱的亲弟。
王有钱没有去灵堂向父亲行叩拜之礼。一下车就大喊:“哥哥,你出来,我有话说。”
王大福疲惫地、步履蹒跚地走出来,叫弟弟进屋坐下。王有钱说:“不坐了,我就和哥你说一件事。”
“什么事,弟弟你说就是。”王大福很是和蔼地回答。
“哥,听说你要把父亲埋葬在我的那个向阳坡地上是吗?”
王大福点头回答:“是的!已经挖好墓穴了。”王大福等着弟弟表态支持。
王有钱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说:“你要埋葬可以,但是我要收取墓地费用十万元钱。你拿得出十万元钱,我就准许里埋葬,拿不起这些钱,那你就另外想办法!”王有钱把话说得死绝,没有商量余地,“十万元墓地费,拿来!”伸出双手,迫不及待的样子。
王大福顿时傻眼了,他没有想到弟弟一下把事情做得这样绝情,顿时无语。旁边帮忙的人说:“王小二,王九满也是你的父亲啊!你为何这样?”
王有钱哈哈一笑:“如今我就只认得钱,拿来吧,十万元,一点不能少……。”
“天王老爷,我给父亲治病就把十几年种庄稼的积蓄钱花光了,哪里还有钱啊……我没有钱了……”王大福捶胸顿足地大哭起来:
“没有钱,那就另外选地方,我的向阳坡不准埋葬。”王有钱走到桑塔拉车边,对司机说:“我们住城里宾馆去!”又再次对王大福说:“不给钱就不准下葬。”
就这样,为了给父亲有一个墓地,弟弟逼迫亲哥交出十万元钱。王有福没有办法,只好再次请人,在自己的责任地边上,随便挖个坑就把父亲埋葬了。
那个向阳坡,如今依旧还是一片荒地!
2023年12月13日卧薪斋原创首发
-----读微小说《荒地》有感
最近在江山网菊韵社团读到一篇题为《荒地》的短小说,出动起我的思绪,几乎彻夜不眠,引发我对当今人性的思考。
《荒地》题材很小,情节也不复杂,人物也不多,但是读来就是撼动人心,使人陷入对现实的沉思。因为小说来自社会底层的现实生活,不仅写出了一块荒地的历史变迁,更是写出了人性的变化,写出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小说写道这一块荒地属于牛铃村八组,是一个小山包顶上的小块平地,四周没有山头树林遮挡,太阳从早上可以一直到晒到天黑。小说简明的交待了荒地的特点:荒地是一个向阳地,巧妙地为后文设下伏笔。
接下来小说写这一块荒地的历史变迁。原来是一块荆棘丛生的从没有人在意过的荒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缺少耕地,年轻的王小二就利用早晚时间,把这片荆棘地开垦出来成为耕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落实承包责任制。这块耕地划分为王小二家的责任地。王小二爱土地精心地耕种着。1981年汹涌地打工潮来了,农村种地不如打工赚钱,王小二带着一家人到深圳打工,为了不荒废土地把这块耕地让给亲哥王大福耕种。王大福接受了耕地,在地里辛勤劳动。到这里我们还看得出人们是很热爱和珍惜土地的。后来王大福还因为劳动受伤,无力继续耕种,于是只好让杂草疯长,让荆棘刺藤纵横,向阳坡耕地又回归原始,变成了荒地。王小二打工一去二十年,也从没有提起和关心过荒地。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农村的人开始对耕地淡漠起来了。这里就小说就暗示出人心在随着社会而变化着。
王小二打工很是走运,赚了大钱,有了自己的城市之家,有了自己的产业,对土地自然是不闻不问。心里眼里都只有“赚钱”二字,只有没有门路,又无力去打工的农民还被捆绑着土地上。王大福就是一个被土地牢牢捆住的农民,他只有依靠土地活命,尽管自己年近古稀,还得坚持下地劳动。
向阳地从“荒地”到“耕地”,再到“责任地”,又到变成“荒地”,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土地变化,被废弃的土地到处皆是。土地的变化也反映出人心的变化:“爱土地”到“爱金钱”,进入城市富起来了,就忘记遗弃了曾经依赖生活的土地。人心的变化,也就慢慢引起人性的变化。
小说很是平稳的继续写着,后来王大福的父亲(也是王小二的父亲)高龄得病,王大福用心费力的照护,送父亲到医院救治,显示出一个乡村农民的朴实,大孝的本色。可是王小二呢,忘记了家里的老父亲,心里只有自己的“万金产业公司”,根本就忘记了在家的责任田,忘记了在家的亲哥王大福,忘记了自己的年近九十岁的老父亲。王小二只是醉心于当富翁。王大福多次发给信息,王小二都是没有回音。人富贵起来了,就有了忘本思想,王小二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小说情节继续发展着,2001年,疫情突然严重,王大福年逾古稀,94岁高龄的父亲王九满突然高烧。王大福无力支撑,就拿出钱来请人、请车把父亲送去县城医院救治。最后还是没有办法将王九满治好,眼见老父亲奄奄一息。这时的王小二还是没有回家看护父亲,只是要哥哥代劳。
小说情节继续发展。王九满去世了,墓地选在向阳坡上的那一片荒地里。风水先生说:“这个墓地并不是很好,只是很向阳”。为了安葬父亲的墓地,小说异峰突起,王小二的人性集中爆发出来。他不顾埋葬的是自己的亲身父亲,也不顾与王大福的兄弟情谊,一口咬定要“十万元”的墓地费。王小二改名为王有钱,开着桑塔拉回到家里,向哥哥索要墓地费,读到这里人心无不感叹:如今的人啊,为何总是把金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金钱,什么缺德的手段都做的出来!
埋葬亲身父亲,亲兄弟也要向亲哥哥收取高昂地墓地费,宁肯放着做荒地,也不叫人安葬,着行为真是叫人寒心。世道,人心,人性都在一小块荒地上集中展示出来。这里足见作者选材,构思的独到特色。
从传统的渊源看,在乡下农村死人都是土葬,几十年前都是没有收取“墓地费”的,只要选中位置,谁都可以安葬。可惜进十几年来,这个好的习俗没有了,死人安葬到别人的责任地或者责任山上,都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开始时只是几百元,逐渐要几千元,而今却要上万元,数万元。农村人没有火葬,安葬一个人要数十万元,真的是很艰难,许多人都叫喊“死不起!”是的,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辈子辛劳也难给自己挣一个棺材板的钱。墓地费的出现,无疑是给乡村的农民雪上加霜。人还是要讲亲情的,不要被金钱弄瞎了眼睛,被金钱的魔鬼堵住了心窍,被金钱沦落了道德良心。小说的真实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总之,这是我近来看到的一篇富有现实生活的好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