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不夜:历史的留影(散文)

精品 【东篱】不夜:历史的留影(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261.0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97发表时间:2023-12-15 08:21:20
摘要:不夜,这个名字原本属于古邑,那段丰厚的历史,就像“不夜”之名,永远光亮灿烂。不夜,是一处未深度开发的历史。我就去给它留下影像吧,努力挖掘并留住一处边陲明珠的辉煌。


   不夜,在胶东半岛天尽头西十公里处,是一座古城。为春秋时莱国所筑,颜师古注引《齐地记》曰:“古有日夜出,……故以不夜为名。”
   不夜,唯美的城名,就是拿到今天也是光彩夺目,不输任何形容词。
   关于“不夜”,我引诗句注疏吧——
   “三更蟾魄应无色,永夕乌踆不掩光。”(清于克襄《不夜城》)蟾魄,即月精;乌踆,即太阳。月无色,日不掩。月华日炳,明彻一城。
   “春来日日无休息,那有黄粱入梦来!”(清李天鸷《不夜城怀古》)想做黄粱一梦,太难啊!
   “离别莫言关塞远,梦魂长在子真家。”(唐独孤及《海上怀华中旧游》)子真,西汉隐士。战乱攘中原,不夜虽是边塞,却令人向往。不夜,长昼,却生梦魂,痴人说梦,却还是要说。边陲净地,着梦的温床。
   那些诗句,仿佛就是一面面浪漫的镜子,给不夜留下了日行无夜、无梦又梦的影子。在相机和胶卷没有发明出现的漫长时空,诗歌摁下了快门。留下了精彩。
   诗句留影,逼真,不会斑驳褪色,诗人,无一例外地都是摄影家,他们截取的镜头,绝对可观。我在不夜,找到了诗句的历史留影,据说现在的不夜村民,也都能脱口而出许多关于不夜的诗句。不夜,也成了一本流传至今的诗集,不在纸上,而在现实。“不夜”是诗的永恒主题。
   太多的历史,都被制作成景点,修饰的味道太浓,也有伪作,让我怀疑,历史的真相到底有无。返璞归真,还是存在着模拟的痕迹,我喜欢的是历史的原貌,哪怕太沧桑,太模糊,于是,我多次赶往不夜,走进历史的留影里,哪怕看不到完整,只是一点痕迹,都觉得我距离历史是那么切近。切近,才能获得历史感的体验。有时候,我宁愿做一个残破古书的修复者,那些历史的残页,即使无法拼接,只读很不连贯的断句残意,也会觉得历史是在期待我,尊重我恣意解读的兴趣。
   不夜,就是这样一本无法拼接不能完整求解的古书,给了我弯腰拾取残页只字的逸兴。
  
   二
   荣成的民间建筑,几乎一个样子,烟囱建在“人”字形的屋坡或屋顶上。不夜走到现在,建筑风格也地方化了,但依然留着远古的影子。
   屋舍的烟囱,居然置于正屋和偏屋之间,大块的古砖,将烟囱砌成塔状,颇有玲珑感,这些古砖的颜色与曾经发掘的不夜残存陶制品一样,以“泥质灰陶”为主,不是做旧,经过岁月的染色,黑褐色与古色在巧妙地衔接,仿佛是在一个角落长出了古物,我宁愿把这些看作是博物馆的陈列,村民告诉我,这是秦汉颜色。胶东的瓦当,以相对平面为主,而在塔状的烟囱两侧,却是半圆的瓦当,拼成了规整的花瓣形状,村民说这是“瓦花”,镂空的艺术感,给了古老的建筑材料,有着珠联璧合的美。透而半掩,掩而微露,这种雕花,已经不仅仅是精巧的雕花工艺,还深藏着古典文化的符号。
   我感觉,这一定不是心血来潮的创造,而是古建思想通过世代相传而保留下来。有什么意义?我知道这样反问,本身就是一个无知,但我还是想追溯,历史遗韵,被写进村民的心中,成为一个历史情结。对自己历史的自信态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村民或许说不清为何如此,但他们坚持着这样的历史传承。自秦汉,换朝更代,历史没有被抹掉,堪称奇迹。我视为一张难得的留影,摄进我的手机相册吧。
   村民的建筑,并不为了怀古,我想他们应该是为了某种情调,来凸显不夜的与众不同吧。有几个院墙墙表是砖石拼花的形制。青砖为画框,泛着褐色的花斑石头,按照自然纹理,被镶嵌在框里,成为一种最抽象的画作。不夜一带,没有洞窟壁画,但曾经的不夜古城,应该是雕梁画栋,彩绘城壁,村民们也在以自己的想象做复古的彩绘墙面。只用心思记住不夜之古风,还不够,他们想重现古城斑驳的旧影,装下三千年前的溢光流韵。用一砖一瓦,一石一图,留下历史的丝缕文脉,这是对自己历史的高度自信,我的眼光不能不转向阅读不夜村人的情怀上,建筑艺术,表达的是价值观,虽然没有像哥特式、拜占庭式,华丽典雅,但足以和这些范式媲美,我称之为“不夜式”。
   在一片土地上,文化起起伏伏,这是一种常态,不是所有的历史风貌都可以纳入博物馆珍藏,不夜人自觉选择留下一些历史的视觉档案。每一处古意,都是主人和手艺人对历史的理解,而不是重复,这种美已超过历史的真实。
  
   三
   严格说,只有城市才有正儿八经的街巷名称,而在不夜,依然保留着古城街巷符号,令人惊叹。“烧锅胡同”和“南官头街”,无法追溯起源,但足见这里曾经是酒坊一街,酿香不夜;官分南北,不知古制,但古名无改,显示着古城的风貌和繁荣格局。
   如今的不夜村,依然坐落于古制时的不夜城址,其后外延稍有扩大,所以现在称村南为“南城”,原址为“北夜”“北”“不”音近,常常不分。我们还可以从“东城泊”“西城泊”等称谓上,可想见不夜当年之繁华。据村民透露,有村民正查阅史料,要绘制不夜各个时期的城貌图。或许,他们并不在于留下什么,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的祖先文化的尊重。不夜是厚重的,厚重,在西方往往不值一提,甚至可以轻易用炮火摧毁,但中华民族,视若身体里的基因,传承保护一直没有中断。我想,那幅城貌图,就有了基因图谱的价值。对待历史的态度,不仅仅是从专业考古人士的多寡上看,连村民都动起手来,拿出精力玩“村史”“村志”,查阅古籍,唯今天为盛。
   20世纪60年代,全民学大寨,修大寨田,包括本世纪初修建301省道,不夜村南的土地被翻动,于是有了发现。沉于地下1—1.5米深度处,发现大批瓦砾和城墙地基,出土了秦汉瓦当无数,也曾发现西汉高后时期钱币一罐,足有10斤重。在村东南处,还发现6口古井,井栏古朴,井沿石花纹精美。乡井,即今天的家乡,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出处。还发掘出大面积的红烧土痕迹,出土了各式的陶器残片。不夜城区,到底多大,一时难以划定。这些地下的遗存,还是被封存起来了,不夜人说,留给后人吧。他们是无法决定古迹哪一天见日,但留下的情怀无比温暖。历史总要退居边缘,只能作为参照,不必都要挖掘出来。能放在地下的就放着吧。已经放置了三千年,再放下去又有何妨。他们的记忆里,留着的影子,永远不会消逝。
   有人说,爱情之温柔,就像陷入一片沼泽地,越陷越深。我想用“沼泽地”来比喻我走进不夜的感觉。走在不夜街巷,漫步城北城南的土地,幽情古思,就像绑在脚步上,缓缓地陷入。博物馆可能保存古籍更安全,但历史的影子被移出了原背景,显得精致,但魄力不足了。越陷越深,但用不着担心,此时的脚步反而铿锵起来,就像踏响一段不知经年的青石板,古韵悠然,收纳感特别厚实。真正的历史原创,不加修饰的韵味,从不会匆匆谢幕。如果再来三千年,我们的后人会踏响怎样的节奏,无法猜度,但留下了影子,他们一定会追着影像而来。
   我知道,太多的“不夜”历史可能都已经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王莽修改“不夜”名为“夙夜”,且建“不夜亭”,我从网络上看到过那座风亭飘摇的样子。我也寻找过“虫达公衙”的所在。西汉初年,虫达曾率家乡37人随从刘邦起事,定三秦,破项羽,被封为曲成侯,后改封夜侯,食邑四千户。这里的“夜”是指当时的“不夜”。太多的历史,都在沉睡,我们只能从历史的册页里找到一点线索了。
  
   四
   不夜,处于巍峨的伟德山北麓。登山而观,千户村落,四方四正,这样的格局,好像透着昔日古城的格局。云霞抚慰着古城,气派不减。北海镶边,古城依偎于海的怀抱,仿佛是一粒珍珠,海水漾着,濯着,不必担心蒙尘,不夜人守着这粒珍珠,过着安详富足的日子,历史这般沉厚,风光如此独好。
   历史,放进了史书里,立即变得寡味,或者说只剩下线索了。视觉里的历史,哪怕只是蛛丝马迹,都会有呼之欲出的动感。文字的叙事方式,追求的是逼真,而视觉叙事,得到的才是真实。不夜,还在丰富着它古有的历史叙事方式,用时光,一层一层地叠加它的厚度。
   历史是丰富的,我怎么可以捋清它的完整脉络,尽述它的每个细节呢?怅惘里,并不失落,反而觉得我还应该做一个规划,不断去挖掘。
   没有胶片胶卷,我只能用文字记下它留下的一点影子。那些影子,比我读一本书收获还丰。
   塔状的烟囱,袅袅的炊烟,可能是历史长河里的慢镜头,此时只留下一个象征性的影子,历史的光亮在塔形的烟囱上亮着。那一幅幅青砖为框镶嵌的彩石,将斑驳的历史影像复原到庭院的墙壁上,创造着这个时代的壁画。那些还挂在村民嘴上的古城街巷地理名字,留下了吟诗怀古的线索。那些依然沉睡在地下的古迹,擎着满目的嘉禾,成为丰收的最深底色。
   在中国,即使是一个现代移民村落,都和故事一起安顿于一处新址,打上历史的符号。何况像不夜这样具有三千年的底蕴,凭我的史学眼光,挖掘难免肤浅,但我感到了史海拾贝的美妙,更有是踏行在诗句铺设的古道上,平仄韵响。
   面对不夜,不夜就像一个诗意的盆地,给了我捧取不尽的历史遗产,同时也让我的历史情怀更浓起来,感慨顿生。
   不夜,是一幅不曾做任何修饰加工的历史黄卷,笔画模糊了,甚至我们找不出它的连贯性,但这恰恰给了我们去填充的机会,让我们在想象的土地上,将古城涂上浓墨重彩吧。
   那些秦汉的墓塚,大概十几座,都有了电子眼在注视着,一双双眼睛,让历史不再沉默。
   我相信,历史就是一条血管,总是流淌着热血,就像“不夜”的名字,闪着血液滚涌的亮点,我就用影像学的方法透视一下它的瞬间吧。
   历史,也总是等待着热爱它的人,一遍一遍地留影,这也是我们慰藉历史的很好方式。
   不夜,原汁原味,就像现代史前的黑白照片,未经PK,正在期待着有史学情怀的人前来,收集整理,把它连贯的影像传播到很远。
   前往不远处的天尽头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无一例外地选择在“不夜”这个古驿暂时歇脚。不夜人总是热情迎接,跟他们简述不夜的历史,他们是在炫耀,也是在引起那些有兴趣的人的注意,希望他们中的某人,能够以专业的眼光挖掘不夜的辉煌历史,让不夜的影像更清晰,用沉睡的力量唤醒未来的梦想。
  
   2023年12月15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1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老师写的关于“不夜”的第二篇文章,可以看出老师对“不夜”的热爱。不夜,日行无夜、无梦又梦,追寻你的历史,透视你的瞬间,你是一幅不曾做任何修饰加工的历史黄卷,只是笔画模糊了,甚至找不出你的连贯性,但这恰恰给了老师去填充的机会,老师无数次的去探访,在诗歌中去寻找你的历史留影,不夜,也成了一本流传至今的诗集,“不夜”是诗的主题。只是太多的历史,都被制作成景点,修饰的味道太浓,老师走进不夜历史的留影里,哪怕只是一点痕迹,每一次都距离历史是那么切近,虽然是一本无法拼接不能完整求解的古书,老师弯腰拾取残页只字,这种获得历史感的体验让老师着迷热爱,心甘情愿做一个残破古书的修复者不夜历史的残页,即使无法拼接,只读很不连贯的断句残意,也让老师感受到与历史之间的互相尊重。不夜走到现在,建筑风格也地方化了,但依然留着远古的影子,难道是古建思想通过世代相传而保留下来?还是说是村民对自己历史的态度的自信,这也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这是不夜村人的情怀,建筑艺术,表达的是价值观,足以和这些范式媲美,作者称之为“不夜式”,这种美已超过历史的真实。不夜,依然保留着古城街巷符号。“烧锅胡同”和“南官头街”,感受到古城的风貌和繁荣格局。20世纪60年代,不夜村南的土地被翻动,出土了很多古物,还有地下的遗存,被封存起来,留给后人,这种留下的情怀无比温暖。老师走进不夜,就像走进沼泽地,古韵悠然,是真正的历史原创,不加修饰的韵味,从不会匆匆谢幕。文字的叙事方式,追求的是逼真,老师用视觉叙事,得到的才是真实,老师在想象的土地上,将古城不夜涂上浓墨重彩,一层一层地叠加它的厚度。拜读学习怀才老师作品,古韵悠悠,情真意切,不夜的历史与人文在老师的时光影像中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了怀才老师对历史真实的追寻、瞻仰到追述、补充,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相映相衬!好文力荐各位文友赏读!【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215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2-15 08:33:08
  怀才老师“不夜”的第二篇文章,老师多次探访、触摸不夜的每寸土壤,追寻、瞻仰、补充不夜的真实历史,愈加厚重的不夜历史留影一一呈现,古韵悠悠,情真意切,史、景、情完美融合,无缝衔接,让我感受到文学创作的唯一技巧,一定是深爱,拜读学习怀才老师佳作,受益匪浅.遥握问好老师,注意保暖,日日安好!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0:14:04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编,谢谢雅评。不夜,我写过一篇,那一篇侧重于不夜名字的诠释,对阳光情怀做了历史挖掘,试图读懂中国文化的主题色彩。而这一篇,在于对不夜留存下来的历史影像做收集整理。当然,不可能一网而收,还有很多遗漏。如果还可以找到角度,我还会为不夜再写一篇,试图让我笔下的不夜丰满起来。我不是史学家,掌握的历史,也是支离破碎的,但我觉得,这并不影响我对不夜做历史思考。文学不是历史,但可以表现历史,再深再远的历史,都可以被文学开掘,正如欣然老师所言,带着爱,历史的深浅都会是有波澜的。遥握,问候冬祺,预祝欣然老师的演讲,精彩纷呈,荣获头奖。期待你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岚亮        2023-12-15 09:32:24
  患了重感冒,在浑浑噩噩中读不夜,还是被一方水土惊艳了眼眸。不夜很独特,很历史,很文化,很诗意,也很厚重。这样的地方,很引人入胜的,也是让人感怀的。此文字字珠玑了,写得真精彩,点赞喝彩!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0:05:29
  谢谢岚亮老师在患感冒时还执笔为小文留评鼓励,感谢!是不是登仙女山,山风太烈所致?仙女的力量,不光是美,这种美的力度有时候是可以让人一时无法忍受的,我想,仙女山的那些花草应该可以治病,没带回几株?被总觉得自己体力比我盛就不当回事啊。的确如岚亮老师所言,不夜很独特,很历史,很文化,很诗意,也很厚重。我非常喜欢不夜留下的鲜明独特厚重古朴的历史,未加修饰的美,让我并不觉得粗糙,反而感觉很精致。这种感觉很特殊。怀才若有岚亮老师的笔力,一定更出彩,愧疚啊,总是不能深入其中,做精彩的传递。如果让岚亮这个旅行家来,不夜这个名字,才会真的如此。期待。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作,并祝及早康复!
3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2-15 09:37:43
  怀才老师的笔法从不落俗套,不管写什么,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此文也不例外。文章是写村庄不夜,可怀才老师没有去描摹不夜的自然景观,而是引用古诗,抓住一些历史的积淀,用极具表现力的细节来刻画,让不夜获得了内在的生命和独特的美感,让一座繁华的不夜复活在读者眼前。如果说前一处描写的指向是过去,是历史,那么后一处就是现实和未来了,不夜过去和现在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文章能量充沛,蕴涵丰富,情境深邃,肌理细腻,语言精致优雅又不乏幽默风趣。好文,绝品!湘莉拜读学习点赞!遥握问候老师,谨祝冬暖,一切都好好的!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0:44:12
  谢谢湘莉老师总是带着十二分的激情给我的小文留墨,韩感动,也非常感谢这份呵护之情。湘莉老师的文章也是我学习的典范,常常惊叹那种读风景的特别视觉和眼光。开头怎么写,我琢磨了几个写法,都不如意,那就从是手头的一本《风雅荣成》的诗词汇编里摘句吧,于是有了一点变化。不夜村庄已经巨变,泛泛描写,和别的村庄就显不出特别了。但不夜还留着历史的影像,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拼接的过程,思考的过程,都很美妙,所以不能不这样去连接。据说,莱子建不夜,也有故事,但我把握不够,没有涉及。但愿我再去考察,结合古书所及,能够还原一点影像。遥握,问候冬祺,期待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2-15 10:24:49
  这是老师从另一角度写“不夜”,历史往往都是碎片,由后人来拾取。老师就是在这纷繁的历史中,串联起一些闪光的碎片,使其成为珍珠。老师写到村民都玩起村史村志,这彰显了时代的进步。这样的文化散文,非一般作者能驾驭,感佩老师深厚的历史底蕴,运笔自由洒脱,思想深邃新奇。拜读学习,长知识了,祝老师冬暖,笔健!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0:38:27
  谢谢韩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鼓励。走进不夜,我也在努力捕捉当下村民的精神状态和与历史有关的情怀,有人想绘制村貌在各个时期的样子,这是大工程,不一定准确,但情怀满满。胶东半岛的古村落很多,写作村志的不在少数,我觉得,唯有盛世才治史。读孟飞老师的文章,我还想,如果孟飞来,一定会让不夜焕发光彩的,孟飞老师擅长地方史志的编纂。历史的确是零碎的,是残缺的碎片,要拾取,拼接,难度极大。我们只能就这一些蛛丝马迹,去尽量还原。我常常佩服那些古迹研究者,整天拿一把放大镜在古物上寻找历史,这次我也有了体验,感觉美妙。遥握,问候冬祺,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5 楼        文友:代启权        2023-12-15 11:42:33
  看了怀才老师写“不夜”古村落的两篇文章,让我想起了前不久,莫言老师在参加武汉文学季,亲临聆听他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他说他最早来武汉是在上世纪的1985年夏季吧,来武汉看黄鹤楼,为什么看黄鹤楼呀?因为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就他而言是先看诗然后才知武汉黄鹤楼的,最后他说:人们千万不要低估文学的力量!莫言老师说这话很有份量。
   怀才老师用自己独特的叙述语言,将古村落“不夜”描写得这般精美绝伦,不得不令人敬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不夜村将会流光溢彩,焕发出她应有的魅力。希望更多的文人墨客关注我们的民族遗产——古村落文化。
   品读学习怀才老师精心创作的村落文学佳篇,向怀才老师问好,向怀才老师致意!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2:07:17
  谢谢代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谢谢您的广为传播,我代不夜人,感谢你的给力。代老师提到了莫言说的话,我也有同感。很多的人没有去武汉,未等黄鹤楼,但黄鹤楼在心中,已经成为一个唯美的文学符号,那些诗句,因黄鹤楼而生,而飞,已经把国人的眼光染上诗意。不夜,是一处具有三千年的历史古村落,问候底蕴相当丰厚,怀才笔力不济,难以全面挖掘,只能就点滴所闻所见来揣摩,生发,写作这篇文章,我仿佛在不夜的村街上冲突,就是走不出的感觉。历史,需要文学这个翅膀,我确信这一点。不夜,是文化遗产,她的魅力是永恒的。谢谢代老师微信推广小文,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美感。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诚本真        2023-12-15 13:25:30
  本真不是文化人,只专研于数学符号,外语符号,来养家糊口。看老师眼里到处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符号,我嫉妒得发酸了。为了生活,我们渐渐失去感动和爱美之心。老师真是美到骨子里。处处风景,处处温馨。走一路,美一路,咏一路,这样的生活谁不羡慕?我写文章不太敢引用古诗,但您眼里的诗歌是留影机,留情仪,在斑驳残旧历史遗迹里,通过古诗搜寻旧日残梦也是别有情趣。我羡慕你眼里的文化。从现在的历史名称,和城镇的繁化,人们对古城历史的热情,讲述历史慰藉现在人的心。您写历史丝毫没有罗列和堆砌,在人们亲切地探寻古文化中给出答案。讲史更为了暖今。走进历史的是古城人对历史追求的自豪感。如果把研究历史比做爱情,温柔得沦陷,深深地陷入古之幽思,厚重青石板都是有节奏地古韵,沉浸在不夜历史求索中,有点迷茫,有点享受,有点像捕风捉影,有些道听途说,管他呢,找到一点蛛丝马迹,联想一下岂不更好。你的不夜,更是不夜的情怀串联成篇,以情怀为线索,把历史的碎片拼接成诗意的画面,感染别人和你一起追寻那远古淹没在历史长河的光影。这样的玩味不夜的历史是一种沉浸和享受。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3:59:08
  谢谢本真老师对我小文的认可和支持。本真老师与我同行,也是教师出身,只是当下你还在工作岗位,没有时间像我那样出门走一走,数学符号和外语符号里也有诗意和春秋,在岗位就应该深入钻研,踏出一条路,未孩子们铺好前程奠基。利用假期串门走走吧,别心酸了。我陪你吧。每个人的生活样子是不同的,我38年的教学生涯,划上句号,但人生暂时还不能画句号,那就走一走看一看,欣赏大好的山河,感悟时代的色彩,丰富自己的生活。可能是我读了那些诗句,不忍放下,遇到写不夜,就涌出来了,信手搬来,难免有堆砌之嫌,我努力避开。我总觉得,自己解读的历史文化,是一种享受,别人的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加深,但不能替代自己的思考,还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确有过陷入其中的感觉,但我喜欢。这个年纪,要像当年追求爱情那样已经不可能,但我找到了那种感觉,所以就写进去,希望读者也有这样的感觉。玩味历史,的确是一种享受,沉浸其中,然后再跳出来看,当下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找到一条线索。文化就是如此,总会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就像东北的某座山,我想一定是用文化堆垒而成的,老师可以试着解读。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7 楼        文友:诚本真        2023-12-15 13:32:52
  历史,不应该停留在考据上,,为了真假争吵不休,反倒无趣,不如像您一样从历史中品味文化内涵。有乐趣,有情趣,才是高级玩家。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3:48:37
  谢谢本真老师的精彩留言,谢谢你表达的“历史观”。在考据上有功夫,我是外行,历史知识和史学储备都很少,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高级玩家,这个称呼太大,不敢接受。我只是想对家乡的不夜历史做些文学解读吧。遥握,期待你的佳作,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8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2-15 15:43:06
  怀才老师这篇美文佳作,是继上一篇文章,以影像的审美视角,深度挖掘和解读“不夜”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内涵,从古人的诗句、不夜村遗留的古建筑风貌和古街巷名字,以及地下埋藏的古迹等各方面去阐述,去探寻,去表现,文中展现出的精美的文笔、诗意的笔触、真挚的情感、绝妙的构思、丰富的联想和深邃的思想,令人赞叹!也只有怀才老师,才能写出如此高深的妙文!拜读学习,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一切安好!幸福快乐!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5:49:02
  今天,我要从已经现代化的村落,搜罗出古韵古意,实在不易了,我只能从存留的诗词中去揣摩不夜曾经的事宜美。只能从断砖残瓦中,找到蛛丝马迹,从遗存的农舍中苛求古建的风格。这些是蛮有意思的,我在文章里说,就像陷入一片沼泽地,不能自拔,也不想自拔,沉浸其中,无比美妙,可能这种美妙的色彩不及都市的繁华,但朴素的味道,我喜欢。谢谢如菊老师的精彩点评。遥握,很期待你的佳作,问候冬祺,谨祝编创快乐!
9 楼        文友:鲁紫苏        2023-12-15 16:58:08
  初读老师的“不夜”,直觉是浪漫所在,不夜城,繁华美景;但读完全文,老师笔下的“不夜”,发现本文是揭开这座古城历史画卷而写的传奇笔记,滚滚红尘,春去秋来,多少年的花落花开,千年后的人们无法洞察先人的故事,但上世纪60年代的运动,使后人触摸到了那些历史的碎片;也许为了纪念,为了衔接,也许为了历史的河流继续流淌,不夜城的人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结缘,倾听古人先哲声音,世界这么大,历史这么久,感谢老师总能为我们挖掘出一些值得思索的景色,填补我们空瘪的心田。问好老师,注意保暖哦。
……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7:35:16
  谢谢紫苏老师的赐评,谢谢美誉。面对一处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那些陈迹已经斑驳,一眼放过,可能什么都没有了。蹲下来,和那些陈迹对话,于是就有了求索历史的愿望。我无法全面绘制完整的历史图谱,但我不能放过蛛丝马迹。每一次能力角度,可能都是对历史的最好温暖。谢谢紫苏老师的鼓励。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10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3-12-15 19:38:13
  老师就像一个考古学家,不放过一个青砖碎瓦,不放过一个小小的村名,从一些残存的遗迹,一些蛛丝马迹,一些历史碎片,一些诗句中,找寻,求索,思考,联想,写出不夜的篇篇美文,探索不夜的名字,写出不夜的前世今生,不夜的灿烂辉煌。老师既是在考古,又是在为文,敬佩老师才情,祝老师冬日安暖,天天开心。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2-15 19:55:46
  常常为自己不是一个考古工作者而感到人生少了点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啊,我真的有个想法,去做考古学家,提前30年,说不定就改行了。不过,这种情怀还在,加上晚年钟情文学,文学和任何学科都有着可能结合的优势,所以,还是很得意的。不夜,尽管剩下的多是历史碎片,我还是想努力拼接,还原一点点,争取把握一个大致的轮廓。创作的过程很美,沉浸在古代的境界里,任自己率性一番。遥握,问候冬祺,期待淡墨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共 14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