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璞】开门雪满山(赏析)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
一
窗外,小雪的轻盈舞步刚刚离去,大雪便以庄重的仪态,在暮霭中缓缓降临。
比起小雪的细腻柔和,大雪显得更加豪放而庄重。它如同柳宗元笔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将一切都笼罩在寂静之中;又如同白居易描述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让夜晚的世界充满了雪的厚重和静谧。它是高山之巅的白发苍苍,也是田野之中的宁静安详。
大雪给世界带来了一幅全新的画卷,让一切都变得不同寻常。而古诗词则为大雪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让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古诗词中的大雪,更是一片纯净的世界。诗人们用他们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大雪的庄重和纯净,让人们对大雪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当大雪纷飞时,品一杯美酒,读一首好诗,都是人生一大乐事。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文学作为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数才子佳人的智慧。而在唐朝这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有一位才子独树一帜,成为了文苑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他,就是王维。
王维,字摩诘,自号摩诘居士。他的诗画双绝之才,让世人惊叹不已,而他的诗歌更是享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
王维的诗歌,既没有李白的豪放不羁,也不见杜甫的深沉慷慨。他的诗,宛如山间清泉,流淌出清新怡人的韵味。每一句诗,都像是山间的甘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他的诗,又如春风般柔和,轻抚着读者的心灵。每一首诗,都像是春天的柔风,温暖着人们的心灵。他的诗,还似石竹般高洁,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每一篇诗,都像是石竹的清香,洗涤着人们的心灵。
王维的诗歌,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无论是纯朴的自然风光,还是温馨的市井烟火,都在他的诗中得到了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诠释。他的诗,描绘了山川的壮丽,展现了自然的魅力。他的诗,描绘了生活的琐碎,展现了人间的烟火。读王维的诗,就是在欣赏一幅画,就是在感受那纯朴的自然之美和温馨的人间烟火。
王维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世人的喜爱和赞誉。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也展现了人生的哲理。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生活的琐碎,也描绘了人生的感悟。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情感的真挚,也表达了人生的智慧。因此,王维的诗歌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评价仿佛就是为王维量身定制的标签。
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冬日佳作,如同冬日的暖阳,自然流畅,温暖人心。王维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了冬天的美好和温馨,每一句都值得细细品味,仿佛一杯醇香的美酒,让人陶醉其中。
二
《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唐·王维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在这首诗中,王维以雪为背景,以诗为画,展现了一幅冬日美景。他的诗句如同冬日的雪花,纯净而美丽,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如诗如画的冬日世界。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诗人独自坐在窗前,默默望着窗外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夜色中,那如梦似幻的雪花,如同精灵般在空中起舞,将整个世界装点得如诗如画。他的思绪也随之飘向了远方,王维想起了他的朋友。
窗外的雪花依旧飘洒,王维的心中也充满了感慨。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诗《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这首诗中,王维将对胡居士的思念和对他们友谊的感慨融入了雪的意象中,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意境。在这个寒冷的冬夜,王维和胡居士的友谊,就像飘洒的雪花,纯洁而深厚,温暖着彼此的心,也捂热了千年诗坛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首联这句诗,大意是寒冷的更声已经传报拂晓时刻,明镜中先看到自己的衰老容颜。首联的诗句不仅紧扣主题,还巧妙地勾勒出了诗人自身的形象。在寒夜的寂静中,破晓的更声穿透冷冽的空气,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划破黑暗,带来黎明的曙光。这是一面明镜,映照出诗人那不再年轻的容颜,那是一张历经沧桑的脸庞,每一道皱纹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次眼神的闪烁都透露出生活的智慧。
诗人在凄冷的寒夜中,从镜中独自面对自己,面对年岁,面对生活的酸甜苦辣,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这种对比营造了一种凄清而悠远的氛围,如同冬夜的寒冷与宁静,如同诗人的沧桑与坚韧。在这寒夜中,诗人犹如一棵孤独的树,在寒风中独自坚守,独自思考。一个“览”字,写出了诗人的沉稳与淡定,执着与笃定,庄重与坚定。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慨,包括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洞察,以及对生命的参悟,都通过这一“览”透露出来,也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诗句的前半部分以听觉为主线,更声虽然打破了夜的沉寂,同时也凸显了冬夜的宁静。那种宁静,如同诗人内心的宁静,虽然生活的风浪不断,但他的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一份宁静与淡定,可谓云卷云舒,宠辱不惊。后半部分则转为视觉的描摹,通过诗人的具体动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而使得“冬夜”的静谧更加深入人心。
首联的诗句以其独特的结构,既揭示了冬夜的寒冷与宁静,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为深远。这是一首富有深度和哲理的诗,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对人生的独特洞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深深的沧桑感和冷峻的思考。
“隔牖风惊竹”,此句的韵味近似于白居易的“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但这里的竹声更急促,更频繁。一个“惊”字,传神地描绘出风的强劲,以及竹影在风中摇曳的情形。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听到竹声时的心理反应。我们仿佛看见,一位诗人卓立于窗前的冬夜里,视角从镜子转向窗外的世界。诗人所见所闻构成了颔联的诗意画面:风声穿过竹丛,带来了一阵阵惊扰的声音,而门外,皑皑白雪已经将山峦装点成一幅纯净的画卷。相较于首联的沧桑感慨,颔联更多地透露出寒冷的气息和冬季的凛冽,形成更为鲜明的视觉冲击。相比首联的沉稳和淡定,更具有生动立体的画面感、雕塑感。
“开门雪满山”,这句诗通过“开门”的动作,瞬间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视觉高远寥廓,将冬天最典型、最饱满、最震憾的形象描摹出来,营造了一种气势磅礴的冬季宏大场面。这一幕肃静、庄重、空旷,而且还不乏高洁,让人在视觉和感觉上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随着诗歌景物的丰富,内容的拓展,意境和情感也愈加变得通透、闲适、飘逸:出现“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的情境。大雪纷纷扬扬地落下,深深的巷子静谧无声,积满了落雪的庭院一片宁静安详,给读者带来一种悠闲与爽朗的感觉。这样的描绘,让读者仿佛也与诗人一起,置身于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宁静的雪夜,感受那份雪花飘落中氤氲的宁静与美好,与雪片一样,身体与灵魂悠然恬适。
同时,随着诗歌的内容日渐丰富,其意境与情感也逐步转换,由风雪带达的猛烈的力度,变得细腻、轻松、清澈、恬静。就像一幅水墨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画面上的颜色逐渐沉淀,变得更为鲜明和深刻。诗歌中的雪花飘洒,深深的巷子静谧无声,铺满积雪的庭院宽敞而宁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这样的情境中,心灵得到了抚摩与净化,仿佛可以听到内心的声音,感受到生活的真谛。
从首联到颈联,作者巧妙地将描绘的空间从室内转向了室外,仿佛牵引读者的手走出房门,置身于那条飘雪的巷子和宁静的庭院。这正是格律写作中所称的“空间转移法”。这种写法让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叙事结构上也产生一种跳跃感,避免了单一平铺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妙趣无穷的审美感受。
从情感色彩来看,颈联在颔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透露出无尽的宁静与舒适。雪花飘落,巷子静谧,庭院宁静;这样的画面一下子就将读者的情感沿着诗句,带回到无忧无虑的童年,让人心生无尽的回味,情绪得到了纾解,心灵也得到了放松,不知不觉沉浸在这美好的世界中,享受片刻的宁静。
在诗歌的尾声,人物形象才得以显现。“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我想要问问袁安,是否依然静心闭关;也想问问胡居士,此刻的你在家中又将做些什么呢?或许,你正紧闭家门,安然高卧,或许,你正闭目冥思,参悟禅意。
诗人在听到风声后,目睹了雪景,最后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不远处的友人,揣摩此时友人正在做什么。这种由物及人的写法,描写顺序合理,自然流畅,充分展现了诗歌中顺畅的脉络衔接。
胡居士,这位隐士,是作者的朋友,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就住在离王维不远的地方。他们的友谊建立在共同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尽管胡居士生活贫困,但他从未放弃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佛教的信仰。每当想起胡居士,他那从容淡定、泰然处之的身影就会浮现在王维的眼前。
王维曾经在经济上接济过胡居士,但胡居士从未因此而感到羞耻。他坦然接受,因为他知道,这只是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无损于他的自尊。在胡居士的身上,王维看到了一种坚韧和不屈的精神,他敬佩胡居士的乐观和坦然。他们的友谊,就像这冬夜的雪,纯洁而深厚。作者在描绘雪景时特意提到了他,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寒冷的夜晚表达思念,展示友谊,更是通过怀念胡居士,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高雅情操的情怀。
“翛然尚闭关”,这句话描绘了胡居士在喧嚣之外,安然守贫,坦然高卧的形象。这种朴实的画面感,展现了潇洒闲适的生活态度,恰好与上面诗句描摹的画面相契合,赞美了胡居士的美好人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笃持高尚品质,不媚俗世的倔强性格。
更值得一提的是,诗歌在尾联中通过描绘胡居士的生活状态,充分展现了冬夜的美好。这使得寒冷的冬夜变得温暖而安逸,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并且透露出某种生命的禅意,令读者回味。
三
读完这首诗,那种美好的味道仿佛还留在唇齿之间,让我陶醉其中。
我轻轻地推开自家那扇门,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怔住。我看到了满世界皑皑白雪,仿佛置身于一个纯净的仙境。千年前诗人描绘的雪夜景色,居然就呈现在眼前。恰好,我们可以吟咏着王维千年之前的情感和禅意,尽情欣赏千年之后的这场大雪,从中领略生命的真谛。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