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书香】荀列并读窥儒道(随笔)

编辑推荐 【书香】荀列并读窥儒道(随笔) ——《荀子》与《列子》比较读杂记


作者:阮兴珠 布衣,322.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0发表时间:2023-12-19 20:42:30
摘要:儒道两家之经典,曾粗读过几本,虽涉及亦尚浅,以我个人拙见,不管儒家还是道家,穿越几千年,都仍有可以借鉴的光辉。倘若将这两种崇高的精神互滋交融,儒道互补,将会受益匪浅!

《荀子》与《列子》是“诸子百家”中儒道两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之所以并读并记,基于三点:一则之前曾读过《荀子:劝学》《列子:愚公移山》,欲再看一些他们的其它文章;二则荀子和列子分别排在儒道两家的前几把交椅,欲了解一点他们的具体思想学说;三则将两本不同学派的代表作比较着读,试探一下能否看出点“道道”,有何倾向。于是乎,断断续续的用了三个多月读完,又返回头看重点、解难点、记识点,然后硬是把两者捏在一起,形成这篇不伦不类之记。
  
   一
   据资料记载: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在生年上晚于孔孟,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当时的公立大学“一把手”,收徒授业,曾培养了两个著名的法家学生即韩非和李斯;晚年著书立说,一部《荀子》奠定了他在儒家学派的历史地位,上承孔孟之学,下启两汉儒学,且其学说更具兼容性,成为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继孔子的”至圣“、孟子的”亚圣“之后,荀子被誉为“后圣”,相当于儒家的“三把手”了。
   《荀子》全书有三十二篇文章,从文体上来看,明显有别于早期诸子散文那种语录体或问答体,不像《论语》各篇题目无实际含义,而《荀子》的篇目就是文章主题,诸如《劝学》《修身》《荣辱》《王制》《礼论》《王霸》《天伦》《富国》《强国》《性恶》等,其内容一目了然,好懂易记。全书前后看了几遍,再联想之前看过的其他儒家学说,就会感到“《荀子》确实不寻常”:他不仅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思想和理论,还在百家争鸣中吸取了道家的“道法自然”、墨家的注重实践、法家的反对鬼神等思想,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等等, 真可谓“体大而思精”。这里不妨摘录几段笔记:
   《劝学》篇是《荀子》开篇之作,也是普及性最广、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近2000字的文章,句句箴言。开头就是我们熟知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全文主旨是论述人的后天努力和学习的重要性,劝勉人们要锲而不舍、长期积累,并且用心专一、无所旁顾,学习之根本目的是积善成德,培养道德操守。当然这里的“学”更多是倡导人们读儒家经典。同样具有积极和现实意义的还有《修身》《荣辱》篇,专门讲述了如何进行道德修养以及最后所达到的境界。“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告诫人们看到善良的行为要审查对照自己,看到不好的行为要心怀恐惧地反省自己;“遍善之度,以治气养生,以修身自强”。意思是说,具备了道德修养的人,就能够做到“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走遍天下而受人尊敬,并获得上天的福佑。
   《非十二子》篇荀子以开阔的视野和豪迈的气魄,对儒家、墨家、法家、名家以及当时的社会贤达代表人物逐个点名评判,乃至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唯独推尊以礼义为宗旨的孔子学说,认为这是“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的最高法则,进而提出“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的愿景,即统一天下,管理万物,养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天论》篇论述了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之关系。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说,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受任何人类意志的影响,批驳了祈神求鬼习俗和迷信思想,明确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和“人定胜天”的伟大思想:“不与天争职,不慕其在天者,敬其在己者”。意思就是说,在顺应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做自己所能做的事;“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广”,即:与其尊奉天、歌颂天,不如利用它的规律造福人类;与其坐待天时,不如利用天时而生产,为人类谋福利。这是荀子非常独特而有价值的地方。
   《礼论》篇创新拓展了儒家原来“礼”的内涵和外延,这里的“礼”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礼仪”,还包含了社会规则、制度及对人性欲望约束等,“争则乱,乱则穷。”所以社会要制定礼义,划分等级,按等级分配,各得其所。通过礼义调节人的欲望,避免纷争,保持安定,同时主张“礼者,养也。”“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大体意思是说,满足人的物质欲望和需求,让欲望与物质相互制约且长久地保持协调。
   《王制》篇集中体现荀子政治思想,分析了王与霸、安存与危亡等政治状况,在推崇“王道”的同时,对“霸道”也给予了肯定,借鉴法家思想和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精神,主张尚贤任能,奖功罚罪,加强集权,提倡重视农耕,保护山林湖泽,加强物资流通,提出““王者富民裕民”,“不富无以养民情”,同时描绘了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的理想图景,“四海之内若一家。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意思是讲,四海之内就像一家人一样,近处的不隐藏才能,远处的不厌恶勤劳,无不乐于拥护服从国家。
   《荀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不是读几遍就能理解透的,这里记下三言两语,只是显摆我曾读过。其中能给我改变印象的至少有三个: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一名言,我原来以为是唐朝魏征最早提出的,然而荀子在《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两者前后相差近千年,这就改变了我原来的认知。二是关于“心学”,之前提到“心学”就以为是明朝王阳明的首创独有,然而在《荀子》多篇中,就有“心”的论述。《解蔽》篇曰:“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也就是说,人靠什么来了解“道”呢?回答说:靠心。心靠什么来了解道呢?靠虚心、专心和静心。又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心不可劫而使易,心容其择也无禁。”这就是说,心是身体的主宰,是精神的主管,它发号施令而不从什么地方接受命令;心不可以强迫它改变意志,心采纳外界事物不受什么限制的。荀子的心论,突出了智性的立场,宣扬“养心莫善于诚”“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三是对于“性善”“性恶”之辩,使我也有了新的认识。“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孩提年代就背诵过的,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而,荀子在《性恶》篇里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孟子唱反调,大肆宣扬“性恶论”,且说的头头是道。全篇围绕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观点展开。注意:这里的“伪”并非“伪装”是“人为”的意思。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耳目口腹之欲、贪利争夺之心,所以其天性是“恶”的。因此需要通过“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的学习去改变,矫正恶的天性,此即所谓“化性起伪”。这就是说,由“性恶”到“性善”重在后天的努力、环境和教育,积善而不息,曰:“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纵观全文,窃以为,其“性恶”说不无道理,乃至更接近人的生理本性,完全不应该成为诟病。
  
   二
   早前对列子的认知是“列子御风而行”,感觉其人不真实、很玄幻。查资料得知,历史上确有其人,姓列名御寇,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一生不求名利,清静修道,被尊奉为“冲虚真人”。我又疑惑,同样作为道家且早于庄子,在名气地位上为何逊于庄子?看过《列子》全书,稍有粗浅认识。一来篇幅小,能看到的只有八篇文章,也就几万字;二来其思想相对单纯,主体就是阐发“贵虚尚玄无为”的道家学说;三来以寓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贯穿全书,且常常虚构一些子虚乌有的人物,粗略算起来有130多则,题材广泛,颇富哲理,读起来要比读《荀子》轻松的多。这里不妨再记下我对其中几篇文章的理解:
   《天瑞》篇,顾名思义,就是讲天地之灵瑞、自然之符应,一切缘自"道",“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天地万物只是自然而然地变化运转,万物皆有始有终,唯有"不生不化者",亦即"道",能够循环往复、独立永存。"人生亦复如是:从婴孩、少壮、老耄直至死亡,性命本非吾有,生死不过往来。说到底,就是宣扬“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黄帝》篇旨在推崇黄老学派"清虚无为"的治世主张,先后用了“列子御风”“梁鸯饲虎”等·多则寓言,论述养身冶物之道,申明唯有应理处顺,忘形养神,做到心无逆顺,物我两忘,才能达到所适常通,遇物无滞的境界。同时又指出,人们在应物处世时还必须"含其德",做到韬光养晦,与世无违。在列子的理想国内,上有效法天道无为,德庇万物而不以为功的国君,下有自治自化的国民,同时还得有孔、墨等圣贤以仁义济人使"四竟内,皆得其利。"如此,天下大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汤问》篇载有诸多超逸绝尘、诡异奇特的神话传说和寓言,大多是我第一次看到,比如“终北国的故事”、“扁鹊换心”等。文中极言天地之广阔无垠,万物之繁荣驳杂,时空无极无尽,极力表达"天地亦物"的宇宙观,宣扬"默而得之,性而成之",万事万物不可能凭借有限的耳闻目见来臆断其是非有无,进而论证了“万物齐一”的道理,“物这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事物的变化,在此则谓之终,在彼则谓之始。终始相循,哪有分际?最后还提出了为人处世须葆有的平衡状态,即"均"术。曰:“均,天下之至理也。均也,其绝也莫绝。”意思是说,“均”是天下最高的准则,人们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均"于术,则可以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均"于技,则可以聆高山流水,响遏行云。
   《力命》是让我产生共鸣的一篇文章,不是我思想消极,而是符合我现状,年老无为,一切随缘随命。文中用拟人的笔法将“天命”与“人力”展开对话,认为天命本身并不具备判断是非、主持公正的独立意志,也不怀有任何赏善罚恶的目的,它总是"昂知所以然而然",结论就是“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自然者默之成之,平之宁之,将之迎之。”大体意思是说,深远没有边际,天道是自然会聚的;寂静没有界限,天道是自然运动的,平常而安宁,时消时现,不可企及。同时指出,若一味无情,放任天命,亦难免使有志之士心寒。农,商、工、仕,皆有否泰之命,然趣利逐势,亦是人力使然,势在必行,逆过既是顺,并没有完全否定存在的意义与人力的作用。
   《杨朱》篇看过后,让我加深了对那个所谓“一毛不拔”之杨朱的认识。同为道家的杨朱,极力主张“贵己”“重生”以及"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主张,堪称千古罕有的异端"奇"说。但纵观全文,未免有以偏概全、支离其说,杨朱思想其实就是极端或者变异的道家思想。文中讲述了"且趣当生,奚遑死后"的论调,就是说,人生要追求在世的快乐,没必要考虑死后的事情,崇尚超越一切欲望和外在事物的自由,昭示人们,消解贵贱等级,抛弃造作虚伪,不为功名所误,不为利禄所累,乐生逸身,悟道真人。
  
   三
   读罢《荀子》与《列子》,掩卷而思,学问学术的东西,我是搞不明白的,也不打算搞明白。虽不能理解两家思想学说的真谛,但是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还是有点的。儒道两家之经典,曾粗读过几本,虽涉及亦尚浅,以我个人拙见,不管儒家还是道家,穿越几千年,都仍有可以借鉴的光辉。倘若将这两种崇高的精神互滋交融,儒道互补,将会受益匪浅:
   儒家是讲“入世治世”学问,讲求“仁”与“礼”,秉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倡导崇尚高尚,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鼓励勇敢担当,积极进取,至善至美,这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道家是讲“避世出世”学问,宣扬道法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主张“无为而治”,随遇而安,面对困难,保持良好心态,从容不迫,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此观之,两家之学说都从研究天、地、人三者关系出发,得出的结果不尽相同,实乃一脉相承。
   儒家与道家之学说以不同之姿傲立于世,虽然他们互相解难,乃至互相批驳,观点迥异,但始终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同样都在绵延的历史中,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同时也兼容并蓄,在相辅相成中引领着华夏人民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秋。儒家的坚毅仁德,道家的浪漫隐逸,儒中有道,外儒内道,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人们如果都能真正在灵魂深处灵悟儒道合一的思想,在工作生活方面,洁身自好,志存高远,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兼济苍生;在为人处世方面,修身养性,知行合一,追求真善美,和光同尘,尊重自然,韬光养晦,与万物共生,与天地相融,面对困难,保持良好心态,从容不迫,这或许是在历史长河中,对儒道结合的最鲜活、最真实的诠释与实践。
   读过儒道两种思想几本书,对其认识虽不深刻,但较前有了较多清晰,在只言片语中“窥”其思想之皮毛。无论是儒礼仁,还是道清修,二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相对的积极与消极也只是处时而变、因势而动的心境。比如说,我年轻和工作期间,还是更倾向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主张,尊崇“仁义礼智信”,大半生靠着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孜孜不倦的执着,一路拼搏,一路坚忍;现在退休了,人老了,又开始学习道家思想了,因为它在乎的只是个人内心的平静无愧,信奉的是“随命随缘”,学会适时放手,学会控制自己,学会排解孤寂,习惯世间冷暖,追求清修平稳。这也是我读过之后的一点启发和教益!
   美哉!儒道互补,中华文明!
   美哉!儒道合流,通祉未来!
  
  
   2023年12月18日

共 549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荀子》与《列子》是中国古人著名的思想体系经典,荀况和列御寇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代表人物,其《荀子》思想博大精深,《列子》虽为道家学说,但题材广泛,颇富哲理。中国土生土长的两个学派,互为争鸣,又互融互补,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穿越历史几千年,至今仍有大可借鉴的思想光辉,极大丰富了中国人的文化思想。文章系统地分析两家学说,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理解与感悟,并以渊博的知识,介绍了这两部经典及两家思想之大成。文章语言准确,行文清晰,充满着思想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富有哲理,值得大力推荐阅读。【编辑:北方天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3-12-19 20:45:36
  老师文化和文字功底深厚,令人佩服,谢谢赐稿书香,请茶,祝安。
回复1 楼        文友:阮兴珠        2023-12-19 21:17:03
  感谢你又一次编辑我的文章。这是我以随笔形式写的一篇读书笔记,水平一般,多指教!
2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3-12-20 10:34:38
  拜读老师佳作,问候冬安!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2 楼        文友:阮兴珠        2023-12-20 13:02:07
  以随笔形式写的一篇读书笔记,水平一般,多指教!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