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洛河流域的古树名木(随笔)
陕西省古树名木分布广泛,且多散生于名胜、古迹、寺院、陵墓或城镇居民点周围,不少在有关历史资料和一些地方志或碑文中曾有记载。
洛河流域的古树名木有,定边古树、甘泉白鹿寺古银杏树、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志丹县小叶杨、蒲城县尧山古柏、柏抱桑、龙槐、蒲城千年酸枣树、仓颉庙古柏群等。
定边县现存百年以上的古老树木有:冯地坑乡李寨子的云杉,植于清咸丰年间,距今140余年。原植七株,同治年间,回军东进经此地烧死五株。今存两株,大者高12.1米,胸径50厘米、生长旺盛,小者仅高6米,树皮存半,烧痕可见。白马崾峻老坟台青杨,树龄百年,高13米,胸径40多厘米,蓄积4.5立方米。砖井镇榆树套的榆树,原属庙产,树龄130余年,蓄积5立方米。张崾峻背达崾峻小叶杨,树龄百年以上,粗可两人合抱。新安边乡三里庙榆树,树龄百年,冠幅近300平方米。这些古老树木为散生,多植于房前屋后、庙院、地界地畔和坟茔之地。
甘泉白鹿寺又名白鹿禅院、众宝寺,位于高哨乡寺沟村东的白鹿塬上,距县城15公里。寺院南靠山,北临洛河。寺院东侧有一棵植于唐代的古银杏树,树龄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是陕西省重点保护的古树名木,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银杏树高23米,树围6.25米,五人不能合抱。虽已逾千年,这棵银杏树却依然苍劲挺拔,枝叶茂盛,见证着白鹿古寺的千年沧桑。
黄帝手植柏,坐落于陕北黄土高原桥山上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沮水环绕,山川秀丽,古柏参天。黄帝陵庙内的“轩辕柏”,传说为“黄帝手植柏”,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树高19.3米,胸径230多厘米,故当地民谚说它是“七搂八扎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此树至今仍枝繁叶茂,苍劲挺拔。周围有古柏林,面积93公顷。据记载,林木总株数在清光绪时有6万株,民国时期为6.3万株,1980年统计为8万多株。
汉武帝挂甲柏,生长在黄陵陵黄帝庙内的大殿前,高17米,胸径150厘米。史藉载,元封元年(前110)十月,汉武帝刘彻北巡,“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乃还,祭黄帝冢桥山”,相传致祭黄帝时,刘彻卸下身上的盔甲挂在这棵柏树上。这棵挂过盔甲的柏树,周身上下斑痕密布,似有断钉在内,纵横成行,仿佛战甲裹身,实为群柏之奇。每到清明节前,从斑痕钉孔中流出树液,凝结成珠,闪闪发光,晶莹夺目,经阳光反射更为壮观;清明节过后,树液中断,从枝到干,又恢复了密密甲痕。
志丹县小叶杨,志丹县保安镇桥沟沟岔,有一株小叶杨,高24米,胸径146.5厘米,树龄400年。1936年7月,党中央移居保安(今志丹县),中央领导曾在这里办公。红军抗日军政大学曾在这株树下向学员授课。
蒲城县尧山古柏,被誉为蒲城八景之一。相传植于唐代。尧山古柏根盘扎于岩石缝隙中,健壮旺盛,葱笼茂密,古老苍翠,挺拔秀劲。
柏抱桑,位于蒲城县大孔乡九娘峪九天玄女庙前,相传植于北宋建隆元年(960)。树高18.1米,胸径1.33米。古柏第三叉基部的树洞中,长一桑树,二树相嵌,凝为一体。桑树高8.4米,胸径14厘米。相传已长百年之久,当地群众叫它“柏抱桑”。
龙槐,位于蒲城县陈庄乡白卤小学院内,系清康熙八年(1669)当地人修建关帝庙时栽植。树高4米,胸围1.65米,根部盘曲,冠分两股,酷似飞龙,甚为壮观。树身距地面2.5米处有嫁接痕迹。
蒲城千年酸枣树,原生长于洛河西岸石羊坡下,高12米,树干直径1.05米。1980年夏被大风吹倒而死。今移存县博物馆。
仓颉庙古柏群,庙内48棵千年古柏与黄帝陵、曲阜孔庙并称中国三大古柏群,“柏抱槐”入选中华百棵名树。
仓颉庙的柏树王,就是仓颉手植柏,位于仓颉墓冢的东北侧,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长寿树”。如今,此树枝繁叶茂,高度约16米,腰围约8米,根围约10米。
整个景区仓颉庙的山门外,还有一株“护庙柏”。相传有一个盗贼,深夜翻爬仓颉庙,想盗窃庙内财物。此时,这株大约有3900多年的柏树突然发出声音,并且喷射出耀眼的火光,把盗贼吓跑,保护仓颉庙。
这些柏树姿态各异,形态万千,民谣称:“干喜鹊”迎客翘尾巴,“扁枝柏”扁身扁枝扁杈杈,“柏抱槐”死合不离抱疙瘩,“转枝柏”预知旱涝巧捎话,“再生柏”复活更潇洒,“手植柏”头在云里插,这些古柏被历史学者和植物专家称为“绿色的国宝、活着的文物”。
其他如宝莲灯柏、孔雀开屏柏、飞檐走壁柏等等,每株树都有故事,都有传说,都有神奇的地方,颇值您去一探究竟。
洛河流域的这些古树名木,是洛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存和历史见证。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2015—2021年)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5株5000年以上古树均在陕西省,其中4株正处于洛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