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人到老年,我们怎样做父母(随笔)
一
有人说,50后和60后是最后一代给父母养老的子女;同时也是最后一代帮助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是的,由于50后和60后兄弟姐妹多,有能力轮流值班给父母陪床;有能力每人给100元为父母出生活费。但是当50后或60后成为老人的时候,他们的子女都是独生子女,不可能轮流值班给老人陪床,也不可能出100元来给父母养老。没有人与这些子女(一般是80后和90后)轮流陪床,100元更不能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还好,城市里的50后和60后老人都有退休金,不用独生子女出钱。可是农村的老人怎么办?他们微薄的收入能够养老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50后和60后都已经变成六十或七十岁的老人,也面临着养老的问题,那么人到老年,我们怎么做父母呢?我们没有福气像上代人一样“房子给谁继承,就住在谁家养老”呢?没有。因为独生子女们即使继承我们的房产,也没有能力给我们养老。当孙子们长大的时候,我们完成了“带孩子”的任务,我们就“哪儿来的,还回哪里去”吧,这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
那么我们该怎么面对这个现实呢?看看生活中我们这一点人是怎么做的吧:
1、我的一个同事,在七十岁的时候,将自己唯一的住房赠与孙子,自己去敬老院生活。这位老太太一手把孙子带大的,当孙子要结婚没房子的时候,她主动让出自己的房子,还把自己的存款也给了孙子。本来儿子承诺给他养老送终,可是一次交通事故中,他儿子死了。媳妇立刻将老太太撵出去。她无家可归,只能去敬老院。敬老院费用比较高,她的退休工资只够交敬老院,连个零花钱都没有,孙子和儿媳都不给她钱,她只好向外甥女求救。外甥女每月给她200元零花钱。后来老太太瘫痪在床,孤独而亡。
2、另一个男同事有两个儿子,大儿媳比较强势,小媳妇比较软弱。老人偏向大儿子,又惧怕大儿媳,早早地将自己唯一的房子给了大儿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现在老人长寿,大儿子却短命。大儿子死后,儿媳妇只要房子不要老人。老人只好进敬老院。小儿子每月给老人200元钱做零花钱。经常去敬老院看望老人,每次都带着礼物。大儿媳和大孙子则很少去,即使去了也很少带礼物。最后,小儿子也有心脏病死了,老人孤苦伶仃在敬老院活到95岁。无疾而终。
3、我的同事中最数数学尤志珍老师和语文王老师最幸福,因为他们一起活到80多岁了,还双双健在。他们没有给子女看孩子,而是在退休后的最初几年,到处旅游,国内外都玩了个遍。80岁以后,卖掉房子去敬老院居住。房子款谁也不给,自己留着应急。当下他们夫妻双双在敬老院包了一间卧室,晚上一起睡觉,白天在活动室下棋打牌,有时候跳舞,生活很快乐。
4、我的同事中多数还在为儿女看孩子,一边干家务,带孩子,买菜,一边搭上自己的工资。过着“带新保姆”的生活。
眼下我们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很快面临这孙子辈的孩子都长大了,儿子媳妇开始嫌弃我们了,他们的孩子需要独立的房间,他们需要私密的生活空间,我们变得多余了,我们该怎么办?赖着不走,生气吵架?还是走回自己的家,孤独地生活?怎么都不快乐,不得不问自己一句:我们该怎样做父母?
如果,老伴还在,那么还是可以比翼双飞的。可是留下自己一个人,该怎么度过孤独、冷清的岁月?是勇敢地面对苦难,乐观的生活每一天,还是悲观失望,在抱怨和自卑自怜中度过风烛残年。这是我们每一个做父母亲的我们不得不做出的人生选择。
二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看到有些老人开始了夫妻双双旅行、健身、相依相伴的生活,他们有不算多的存款,有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身体,有一颗善良和快乐的心,愉快的生活在岁月的夕阳里。
我也看到有一些放了单飞的老人,每天早晨在公园里散步,在早市上买菜或闲逛,然后在蓝白快餐厅享受自己的早餐。白天的时光里读书、写作、散步或做家务,或与人聊天;晚上看一会儿电视早早睡觉。
当然也有一些老人,急忙忙的将自己的房子、存款等给了子女,然后自己病了没有钱治疗,子女也把钱财用光了,老人只有在困难中等着死神的降临。
也有人怀揣梦想,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将所有的钱财交给孩子们打理,自己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孩子会给自己养老送终。哪里想到孩子遇到失业和养育后代的问题,花光了钱财,开始嫌弃老人,结果生活变得鸡犬不宁……
这时候,我就想老年时代,我们应该这样做父母:不要对儿女存有过高的期望值,理解他们的辛苦和难处,他们面临着职场的激烈竞争,生存下去已经是压力很大,不可能在把我们负担起来。我们应该安排好自己的老年生活,在自己还能动的时候,自己做饭买菜洗衣服,自己还要有个爱好,书法、写作、跳舞、打球,不管干什么,只要快乐即可。每天快乐的生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年轻的体态。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在财产方面不要过早地交给儿女,就那么一两个孩子,我们死去后一切都是他们的,不必那么早考虑这些事情。能动的时候好好享受生活,小病找医生,大病找死神。拒绝过度抢救,减轻儿女负担,减少临终的痛苦,减少对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有尊严的告别这个世界,就像对待以往的一切苦难一样,视死如归。
不要对子女进行道德绑架,如果有两三个子女也不要偏爱某一个,对孩子一视同仁。争取做一个明事理、懂慈爱、有尊严的父母亲。


1、难忘的腊月二十三《烟台晚报》2023年1月23
2、我的第二故乡亲人们《烟台晚报》1月4日文学角
3、月缺过生日《烟台晚报》2023年2月4日文学角
4、我是女孩,我也要理发《烟台晚报》2月21日文学角
5、老姐妹相聚记当年《烟台晚报》3月8日文学角
6、父亲的羊皮袄《烟台晚报》2月26日文学角
7、父亲的羊皮袄《西北文艺12》第一期
8、父亲的雷锋故事《烟台晚报》3月3日今日芝罘版面
9、手机丢了以后《当代文学海外版》51期
10、我和爱人的茶文化之旅《南北作家19期》《苏州文学13》
11、大山深处的相机情缘《阅读》春季刊
12、一束火红的玫瑰花《烟台晚报》今日芝罘3月24日
13、爱情树《烟台晚报》3月12日文学角栏目
14、农家子弟顶呱呱《烟台晚报》3月19日文学角栏目
15、收废品的张大爷《烟台晚报》3月28日文学角栏目
16、每一朵花都值得爱《烟台晚报》4月6日
17、清明夜思念父母《烟台晚报》4月7日今日芝罘
18、我爱植物园的秋天《烟台晚报》2023年11月6日
19、我的小学老师王玉英《烟台晚报》2023年9月11日
20、美好的童年记忆《烟台晚报》2023年9月18日
21、母亲的茉莉花茶《烟台晚报》23年5月4日
22、婆婆的海虾猪肉水饺《烟台晚报》23年5月16日
23、母亲的北极星情结《烟台晚报》23年6月12日
24、留在苍山村的童年 《烟台晚报》3年6月5日
25、隔辈儿亲《烟台晚报》6月29日
(2023年上半年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