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元旦与春节(随笔) ——历法的故事
元旦到了,马上春节也到了,我们中国人一年之中要过两个新年,一个阳历年,一个阴历年,这是历法演进中西合璧的结果。
(一)中国阴历
历法的演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我们的始祖自然而然地根据太阳的升落来计算天日,从太阳升起白天开始到太阳落下夜晚来临,再到太阳升起白天到来,周而复始,是为一日。
人们在计算日期的时候,除了观察太阳的升起与落下,必然也会注意到月亮的变化:起初是满月,逐步变小,越来越小直至完全隐没,然后又一夜一夜地逐步变大成为满月。
从满月到满月是一个很好的时间计算单位,这就是月的来历。将月亮一次阴晴圆缺的周期定为一个月,这就是中国阴历确定月份的方法。
后来,人们发现季节也是有规律地依次交替的,寒来暑往,冬去春来,循环往复,就是一年。
不过,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还不能很好地把日、月、年搭配起来,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遇到了困难:月不能被日除尽得出整数,因为从满月到满月的时间约为29天半;年也不能被日除尽,因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实际是365天5小时48人46秒;而且,年也不能被月除尽,因为月亮绕地球运行每年为12-13圈之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古人将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于从满月到满月并不正好是29天半,而是29天12小时44分,所以一年12个月,有的年份有6个大月,有的年份有7个大月,一年十二个月就是354天或355天。
这与一年的实际天数365天少了10-11天,为弥补这个缺陷,就实行了闰年的办法,叫做“19年7闰”,即在19年中加上7个闰年。闰年多一个月,也叫闰月,今年就是闰二月。
据说这种历法是夏朝人发明的,因此也叫夏历,夏历是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月份的长度。
中国古人以阴阳八卦理论解释宇宙,认为月亮主阴,所以也称阴历。夏历中的二十四节气能很好地指导农事活动,因此,也称为农历。
农历每月十五(大月十六)是满月的日子,称为望日;每月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称为朔日。月亮的阴晴圆缺都在每月固定的日子,这是它的优点。它的缺点是每年的天数不一样,闰年384-385天,平年354-355天,这在农业社会并无大碍,但是到了工业时代,就带来了统计的不便。
(二)阳历
古巴比伦和古希腊人以及古罗马人也发明了类似的历法,到了凯撒大帝统治罗马帝国的时候,历法一度变得非常混乱。
凯撒决定废弃旧历,一切从新开始,他采用了天文学家索西尼斯的建议,将365又四分之一天这个一年的实际长度定为一年,下令一年为365天,但是在每个第四年又将额外的一天放入二月底,以补偿所丢失的四分之一天。
凯撒的天文学家把一年分为长短大致相等的12个月,这就得到了5个31天的月份和7个30天的月份。
罗马人认为单数吉利,于是,他们从一个有三十天的月份取出一天,以增加一个31天的月份。
二月是罗马人处决犯人的月份,罗马人认为二月不吉利,希望二月份短一点,因此,就从二月份取走了一天,二月变成了29天。
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个月份的名称,以此纪念自己,正是凯撒的禀性。这个月就是七月——是凯撒生日所在的月份(英语7月July是以凯撒英文名字Julius命名的),当然,这个月必须得是31天。
凯撒死后,奥古斯都大帝(Augustus)成为皇帝,他也为自己命名了一个月份,这就是奥古斯都的生日月——八月(August)。
有一种说法,奥古斯都大帝不容许凯撒大帝的月份比自己的月份长,所以,他也从二月份中取出一天,以使八月和七月一样长。这样,一年中就有7个31天的月份,而除闰年外,二月份只剩下28天了。
凯撒的闰年法一直沿用了大约1600年,到这时误差积累了大约10天,因为一年并不是索西尼斯提出的365又四分之一天,而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当凯撒在每四年增加一天时,他增加了24小时,而本来应该仅仅增加5小时48分46秒的4倍,即23小时15分4秒,其误差是每个闰年44分56秒,也就是每年11分14秒。
这个误差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如果乘以1600年,就成为一个严重的误差了。
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采用了意大利天文学家克拉维斯的建议,下令从日历中去掉10天,教皇同时要求克拉维斯制订一套更好的闰年法,以避免今后误差的累积,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沿用的格列高里闰年法,即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
虽然格列高里历法是极其精确的,但一年还是长了约26秒,这个误差在3000年中累计约为一天。
所有的天主教国家都立即采用了格列高里历法,但是希腊教和大多数新教国家却拒绝承认它。
将近二百年后,误差进一步累积到了11天,英国才认为有必要从日历中去掉11天以求一致。1752年,英国国会通过法案决定在当年去掉这11天,这使得许多人认为在他们一生中丢失了11天,人们在一些大型集会上高呼口号:“把我们的11天还给我们!”
凯撒历法和格列高里历法没有将月亮的盈亏和历法联系起来,满月在每个月的日期不是固定的,这是它的缺陷。但它的好处是明显的,那就是每年的天数基本一致,而且是极其精确的,极大的方便了统计,因此也成为世界通用的历法,被称为公历。
由于凯撒历法和格列高里历法是严格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制订的,我们中国人认为太阳属阳,因此,也称为阳历。
(三)纪年
历法解决了年月日的度量问题,剩下的就是给年代起名了,也就是纪年的问题。
公元525年,基督教神学家狄奥尼修斯建议将耶稣基督生年定为纪年元年,被教皇采纳,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方法,也叫做基督纪年。
在中国古代,纪年是采用干支和帝王年号分别纪年的办法。
干支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十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排列组合,依次为: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以次类推,2023年为农历癸卯年,2024年即为农历甲辰年,这样一个循环下来是为60年,叫做60年一甲子。
古代中国,每个帝王在位时都要为自己定一个年号,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贞观年间,他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而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却有三个,分别是:先天,开元,天宝。
开元这个年号从公元713年一直延用到公元741年,共计29年,这期间唐朝成就了前所未有的辉煌,被称为“开元盛世”,而天宝年间却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911年,农历辛亥年,也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宣统三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决定使用国际通行的公历,同时保留原有的农历,并以国号“中华民国”纪年。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就职誓词中,孙中山以“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为结尾。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和公元纪年法,彻底摒弃了年号。
为了区别农历和公历,又鉴于农历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将春节和元旦同时列入法定节假日。
——本文参考了百度百科和《许国璋英语》第四册“THECALENDAR”,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