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老院老屋的那些事儿(随笔)

精品 【丁香】老院老屋的那些事儿(随笔) ——童年的回忆


作者:吉明亮 布衣,132.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55发表时间:2024-01-03 08:35:13
摘要:通过童年在老院儿里的种种琐事以及成长经历描写,抒发一种深深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那些悄然而逝的,也悄然在心底安住。尽管不可触及,却依旧温暖如初——题记
  
   一
   真不能想象,那个不大的四合院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竟然住着三十一口人。这还不算60年代末出嫁的两个姑姑,再早出嫁的几个姑姑就更不算了。
   在这个被村里人称作“郝家院”的四合院,生活在里面的三十余口人没有一个姓郝的。据说郝家院是民国早期爷爷辈从衰败的郝家后人手里买下的,尽管院子已易主,但村里人仍然习惯称“郝家院”。
   院子是一座二进院,进了大门是马房院,再进一道二门才是住人的四合院落。西窑(砖砌的带屋檐的窑洞)卧室里住着小爷爷、小奶奶。西窑的厅屋(方言客厅的意思)又深又宽,每年花开燕来的时候,后墙上的燕窝里叽叽喳喳的就热闹起来。小燕子嗷嗷待哺的情形,一年又一年的重复着。直到只见燕子年年归,不见故人再重现的一天,才让人感觉时光的残酷无情。西窑的厅屋里,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还有重大的活动——由全院男性参加的祭祀祖先的活动。大伙儿各自穿上崭新的衣服汇聚在西窑厅屋里。小孩们寻找麻袋片和垫席铺在地下,长辈们把挂在墙上卷着的神子(临汾方言指族谱)展开,在桌面上虔诚地摆满各类贡品。随后十余人按长辈在前,晚辈在后的顺序,整整齐齐的列队站在神子前面。仪式开始了,首先燃香磕头祭祖(双膝跪下,双手扶地)追思怀远!然后再按次序给长辈挨个磕头拜年。每磕头拜一次,便由一小辈高声呼唤长辈的称呼,比如:奶奶,给您磕好头了!奶奶在屋里忙大声回应:算了!算了!男性长辈就在现场接受磕头拜年,拜了一个,退场一个。直到剩下一帮晚辈,有淘气捣蛋的就要给年龄大的门哥磕头拜年,门哥苦笑不得,喊一声:快回家吃饺子去吧。仪式就在欢笑声中结束了。
   小爷爷,小奶奶去世后,神子又按次序的在年龄最大的长辈家里传递。大概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庄严神圣的仪式,就越来越少了。
   南舍(带阁楼的瓦房,硬山式房顶,正脊两头各有一个不知名的翘头动物装饰,两个坡面用瓦片覆盖。两行板瓦的接缝处再铺一溜筒瓦挡水防渗。最外面的筒瓦是一个虎头瓦当,虎头瓦当在屋檐顶端一溜排开,煞是好看。长长的屋檐正好遮挡住下面的台阶,下雨天坐在台阶上,可看檐水似瀑布从天而下)靠西的一间是小爷爷的长子(我称作大爹)一家六囗。70年代初期,实在住不下了,大爹第一个盖了三间新房,从院里搬了出去。靠东的一间是小爷爷的小儿子(我称作小爹)一家六囗。中间不装门的厅屋里,常年摆放着一架公用的织布机,供各家织布之用。至今,母亲聚精会神不知疲惫地引梭扳机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梦里。那富有节律的“札札弄机杼”的声音,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在耳旁响起。所以这间厅屋与其叫厅屋,不如叫机房更符合实际情况。
   西窑靠北的角窑住着本族的一个伯伯一家六囗。说是角窑,但是面积很大。一进大门便是一间中部露天的宽敞厨房,光线非常明亮。特别是下雨天的时候很有意思,雨水在天井哗哗哗的下着,人却能在屋檐下忙忙碌碌、叮叮当当的做饭。天井积攒的雨水顺着水道流到院里,再通过更大的水道流到马路上。做的饭菜顺着屋檐端到屋里,再通过众多的筷子送到各人嘴里。这画面,简直就是一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呵,艰辛而富有诗意!从天井再往里边走是两间大的窑洞,第一间窑的窗户朝北,通过天井采光;第二间窑的窗户却朝东,通过院落采光。门串门,窑连窑,人进去,真有一个进了地道的意味。所以小时候经常去伯伯家串门玩耍,就是想真实地感受一下《地道战》的氛围。靠南的角窑也是伯伯家的,起先不住人,存放着伯伯家的柴草家什等器物。伯伯家的大儿子(门哥)结婚以后,把这间房拾掇干净作了婚房,并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直到80年代初期盖了新房,才搬出去住了。
   北舍(建筑样式同南舍)靠西的一间住着奶奶和我,靠东的一间住着爸爸妈妈和姐姐二弟三弟小妹六囗。中间的一间作厅屋,挨着后墙斜放着一架装有踏步板的厚重木梯,直通阁楼。小时候还把楼梯的光滑扶手当滑梯,爬上爬下玩的不亦乐乎。木梯下面的空间摆放着一张带底箱的方桌,清闲的时候可以在此歇息喝水。
   院子最东面是小爷爷和我们家的夏季厨房(天凉后移至厅屋做饭,冬天再移至卧室。卧室砌有锅台炉灶,通过火炕上的烟道与烟囱相通。做饭的同时又可通过火炕取暖,这种设计很符合现在的环保理念)。东面的厨房高度比其他三面的建筑低矮了不少,这种设计,是为了让东边升起的太阳把更多的阳光更早地洒进大院,让人们尽情享受温暖阳光的普照。两家厨房的南面,还有一块狭窄的空地,生长着伯伯家的一棵茂盛的花椒树。每年的春季,花椒树上长出绿嫩嫩的叶子,母亲就跟伯母打个招呼,采摘一些嫩叶。母亲把它切碎了,用少许棉籽油和自己捣碎的花椒面儿搅和到一起,涂抹在活好的玉米面团上,或蒸或煎的做熟以后,香喷喷地带着春天气息的食物,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至今想来,依然是垂涎三尺。
  
   二
   由于小孩众多,院子里热闹极了。特别是夏天的晚上,整个院子就变成小孩儿们打闹的舞台。有的捉迷藏;有的扯着嗓子东一句西一句的唱着从高音喇叭里听会的歌;有的比赛就地转圈,看谁转的时间长。有一次我转的晕头转向,两手紧紧的扶住地,感觉天空明晃晃的月亮在不停的颠簸摇晃,身旁的房子也左右摇摆。虽然感觉难受,但是也觉得非常地神奇。那一天晚上真是玩儿疯了,不顾大人们的喝斥,一遍一遍的转圈。直到转累了,喊累了,才坐在自家铺在地上的席子上,躺在奶奶的怀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不知不觉的就睡过去了。
   白天也不闲着,和隔壁规模更大的“张家院”(三姓七家四十余口人)里的一帮孩子,要么在张家院的大门口玩泥巴,要么在郝家院的大门口玩老鹰捉小鸡、打仗、过家家等游戏,嬉笑打闹,热闹非凡。
   记得张家院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木质的“光荣烈属”牌匾。问了父母才知道,张百管的父亲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战场。我们院的门楣上悬挂的却是一块木质的“光荣军属”牌匾,也是问了父母才知道,大爹是退伍军人。说起大爹,还有一段故事:“文化大革命”时期,城里“一二六”、“三一八”两派武斗(1967年1月26日、3月18日临汾的两大造反派分别夺取了原晋南地委、晋南行政公署党政机关大权。晋南地区就以这两个夺权日,分出了对立的两大派群众造反派组织——“一二六”、“三一八”)有一天傍晚,有一伙造反派来到我们村欲抢民兵的枪。我和小朋友在院外玩耍的时候,还看到几个城里打扮的人相跟着去了民兵连长家。大概是民兵连长提前得到消息,带领民兵们全部集中到“烟房楼”(民国时期曾担任沁源县知事、黎城县县长等职的吉梦庚的宅院。解放后分配给七八户贫苦农民居住。现在大院的主体部分被迁移到临汾古城公园保护)。造反派没有见着民兵连长,反倒把民兵连长的母亲吓得不轻。当时老太太正准备服用煎好的中药,七八个人前冲后闯地挤进狭窄的屋内,还不小心把放在墙边的药罐给踩破了。
   烟房楼居于村里的最高位置,其堡垒式的建筑便于民兵们观察造反派的动向。当看到造反派就要逼近烟房楼的时候,有人果断开枪击伤一名造反派。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一枪是侦查兵出身且参加过西藏平叛的大爹开的。当时没有人敢开枪,怕瞄不准把人打死,从而招来更大的麻烦。民兵连长知道大爹枪法很准,就把枪塞到大爹手里,并一再提醒,不准打死人。大爹这才朝一个人的屁股上开了一枪。大爹的这个举动也是迫于无奈,如果不开枪,让造反派闯进来,不但要把枪抢走,而且还有可能打人。枪声一响,有人应声倒地,而且还流了不少血。这一滩血迹,事后村里人争相观看,成为议论纷纷的话题。
   造反派看见这阵势,也不敢再往院里硬闯了。他们把伤员抬上一辆大卡车,灰溜溜地驶离了我们村。大爹的这一枪,既保住了民兵的枪支弹药,也间接的减少了两派武斗的伤亡。试想,如果造反派抢枪成功,很有可能在两派的武斗中,造成更多的人间悲剧。所以,不管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动机如何,客观上最终酿成了十年内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最终中国共产党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了这一严重错误。
   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挫折,也犯过不少错误。但每一次犯错误以后,都能及时加以纠正。因为中国共产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私利,所以它从不掩盖自己的错误。相反,它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显著的特征。正如一位诗人在他的长诗《大船》里的描述:
   我们的船一次次靠岸
   一次次卸下昨日的负累
   又一次次启程
   迎来一个又一个
   崭新的黎明
   由于烟房楼紧挨着郝家院,那一声清脆的枪声院里的人就听得真真切切。那时候只要小孩儿哭闹,大人们吓唬小孩的时候,总喜欢说:“再哭再闹,‘一二六’、‘三一八’来了”。小孩儿也就安静了。就像说狼来了一样,“一二六”、“三一八”一时成了吓唬小孩的有力武器了。
  
   郝家院的门楼约七八米高,大门是一座砖石建造的带有楼顶的宽大门洞,顶部飞檐翘角,造型灵动。门眉上的彩色饰画,清晰可辨,是一组着古装的女人领着小孩儿的生活照,热闹喜庆。这反映了当初的房主希冀家庭人丁兴旺,繁衍不息的愿望。无奈世事无常,后人不争气,卖了房从本村一走了之,不知音讯。不由想起林则徐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这话说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脱,但这世界上究竟有几人能够做到呢?我们究竟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为人父母者确实应该深思!
   门洞上用传统榫卯连接的办法安装有两扇高大、厚实、沉重的木质门,门上镶嵌着拍门用的铁环。铁环经过加工锻造成螺旋形状,对称地排列在两个门的上方,乍一看似一对虎眼圆睁,日夜守卫着门洞的安危。铁环不仅仅起装饰美观的作用,它还相当于现在的门铃。因为住人的院子和大门还隔着一个马房院,如果大门上栓了,外面的人要门,里面的人是听不见的,只能使劲拍打铁环。除了铁环,门上还有各种造型的金属装饰,可以想象此建筑在建造之初的堂皇气势。门洞距马路一米多高,上了一个石条铺就的缓坡就进入门洞,门洞有半个教室那么大。缓破两边各建有一个台阶,夏天人们乘凉,或者邻居们闲下没事的时候都可以坐在台阶上聊天。
   这么一个大的场地,两个大院的孩子变着花样的玩耍。譬如有一个玩法,大一点儿的孩子做主持人,把一男一女两个小不点儿撮合到一起,玩结婚的游戏。记得我和张家院的一个小女孩还被姐姐(大我五岁)和一帮大不点们弄进了洞房。大门口的狗洞就是洞房!那狗洞是砖砌的,高宽深各有一米多一点,就在门洞的左边墙上。七八个小朋友在里面玩都宽绰有余。地面也是砖铺就的,虽然说是狗洞,但是从来没有养过狗,里面干干净净的。两个小不点拜天拜地的被一帮小朋友哄进洞房。真是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也许你很好奇,两个小不点儿进了洞房会干什么呢?哈哈,我还记得很清楚,两个人在狗洞里,用手指头各自顺着砖缝画画儿玩。
   游戏到了这里,大概也就尽兴了,一帮小朋友感到没有意思了,淘气的孩子就从门楼的台阶坡道爬到门楼顶上登高望远去了。大部分孩子就在门洞和马房院里玩。大一点的孩子还在马房院的土地上画方格,男孩玩弹溜溜蛋(彩色玻璃圆球),女孩玩跳跶袋(用四块小花布缝制在一起并装进玉米或豆子的自制玩具)。小一点的就在马房院里边儿捉迷藏。说是马房院,但是没有一匹骡马,那个时候的骡马都已经归了集体了。各家的马房有的做了猪圈,有的当了草房。有的草房很深,堆满了草垛,里面漆黑一片。胆大的躲到里边,胆小的明知道里边有人,却不敢进去揭穿,只得大喊大叫得告诉对方,知道你在这里了,自己走出来吧。那阵势无异于八路军把鬼子包围以后,让其从碉堡里缴枪投降出来一般威武。如果藏者意志坚定,凭你怎么诈唬就是不出来,那就采取智取的办法,装作走远,然后躲在一个地方,等里边的人没耐心了,自己走出来,这时候再突然抓住他高喊胜利了!
   有时在院子里玩腻了,还可以出门到不远处的柿子园爬树玩。大一点儿的还用肥皂水吹泡泡,五颜六色的泡泡从树上飘飘荡荡的落下来,树下面是一片欢呼喝彩。还有门外水井旁的柳树下,折柳吹哨是每年春天必玩的项目。

共 18017 字 4 页 首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篇《老院老屋那些事儿》主题突出,围绕老院老屋的人与事,叙述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以小见大,写意深厚,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读后受益匪浅。作者文笔精彩,驾驭文字能力强,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每个阶段发生的事都有历史代表性,一篇很有特色的佳作,力荐佳作共赏,期待夺冠!谢谢老师投稿。【丁香编辑 晩秋枫叶】【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1010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3 10:08:14
  感谢吉明亮老师投稿丁香!文章时代感强,画面感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过目难忘。创作辛苦,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3 10:09:47
  叙事清楚,行文流畅,好文欣赏,遙祝冬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楼        文友:吉明亮        2024-01-03 11:34:57
  感谢编辑老师的推荐、点评、指导!祝新的一年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万事顺意!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1-03 14:24:09
  感情深厚,文笔朴实,精彩无限,令人难忘
回复4 楼        文友:吉明亮        2024-01-03 18:19:10
  谢谢鼓励!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5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1-03 14:25:45
  感谢作者老师投稿丁香,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丁香稳步前进;感谢主编晚秋枫叶无私奉献倾情编辑,向老师致敬并学习!
6 楼        文友:闰土        2024-01-03 20:07:33
  作者写的真好,写出了高水平,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写出了爷爷、奶奶的真情,写出了苦难的遭遇,爷爷为国捐躯了,令人遗憾。全文结构完整,长而有绪,层层递进,扣人心弦,好文拜读学习。
7 楼        文友:闰土        2024-01-03 20:11:16
  晚秋总编辛苦了,这么长的文字,别说写编按,就通读一遍也要些时间。且编按写的好,向总编学习。
回复7 楼        文友:吉明亮        2024-01-03 22:54:35
  是的,我也知道,这么长的文章,很多人是不会看的。编辑和文友们耐着性子读完拙作,并给予点评和鼓励指导,内心非常感动,并由衷地感谢大家!
8 楼        文友:扶风王宗合        2024-01-03 20:53:01
  时序依次四季来,
   风水轮流八卦台。
   多少脑海深处事,
   落在笔端是文才。
9 楼        文友:吉明亮        2024-01-03 22:57:25
  我也知道这么长的文章,很多人是不会看的。编辑和网友们能够耐着性子读完拙作,内心里非常感动!由衷的对大家说声谢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10 楼        文友:吉明亮        2024-01-03 22:59:16
  再次感谢大家的点评、鼓励和指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共 17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