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我的文青时代(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我的文青时代(散文)


作者:佳华 白丁,41.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4发表时间:2024-01-05 06:26:51
摘要:一本杂志,一篇文章,在人到中年的今天,我深深理解青年时期的好友将青春符号赠与我的特殊含义---我们都在怀念那段阳光灿烂无卷无压的美好时光,我们都在想念那个心旌摇荡天马行空的文青时代!


   放下写八股文的笔好多年了,但思维却还未从八股文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为了不让脑袋生锈,闲暇时便读些爱看的书,谁知读着读着,就把读书读成了生活。既然读成了生活,总免不了有一些涂涂画画的非分之想,心血来潮时,也会把躺在历史角落里那些已完成的作品或未完成的半成品翻检出来,看着那些稚嫩的令人发笑的文字,忍不住做些修改或继续把梦做下去,却发现再也无法回到彼时的语境。几次拿起放下之后终于明白,稚嫩就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我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它虽然稚嫩,却透底的清澈,清澈的就像一泓清泉,难以容纳其他水流的汇入。
   翻检,不好说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总归就是把藏在隐秘角落里的东西拿出来见见光。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隐秘,用岁月的经纬层层包裹着,有的包裹着激情,有的包裹着伤痛,有的包裹着尴尬,有的包裹着无奈……或放在无人问津之处,或放在心灵的孤岛上。每一次翻检,就是一次直面过往,由此触发的情绪,用文字是无法描述清楚的。但人还是有选择性的,哪个包裹可以翻检出来见见光,哪个包裹让它继续沉睡,这是意识可以控制的。我应该感谢某一次的翻检,因为那次翻检,让我萌发了一些冲动,有了重新写一点东西的想法。
   那次翻检出来的是一本出版于一九九五年的《辽宁青年》杂志,薄薄的,小小的,带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陈旧气息和高频次传阅的破损痕迹,唯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封面上有一位清纯靓丽手捧鲜花的少女。这是一份时代感强烈的杂志,浓缩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两代人关于青春的阳光回忆。我不知道这份杂志现在的生存状况如何,只知道纸质传媒风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论文艺青年还是普通青年,无论大中专生还是初高中生,好多人的书包里都有一本《辽宁青年》。在那个相对匮乏的年代,看《辽宁青年》的确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情。如果拿她与时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相比,她的确不如自媒体影响力大、传播力强,但她却能以只见珠玉不见泥沙的品质,远胜那些泥沙间杂着珠玉的自媒体!
  
   二
   我是没有收藏杂志的习惯的,唯一收藏的《收获》,是因为我把她当作了书。即便如此喜爱《辽宁青年》,我也是看完就不知道放哪里了。之所以还有这么一本,是因为上面登载了一篇我的文章,是因为几年前昔日的同窗好友将她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与我。一本杂志,一篇文章,在人到中年的今天,我深深理解青年时期的好友将青春符号赠与我的特殊含义——我们都在怀念那段阳光灿烂无卷无压的美好时光,我们都在想念那个心旌摇荡天马行空的文青时代!
   有人说,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我说,因为一个时代也会爱上一座城!江北水城,是承载我文青时代全部梦想的小城,我爱这个涵养我文青气息、容纳我文青行为的城市。初见她,我就被她城依水,水恋城;路随水展,水伴路淌的温婉雅致彻底折服了。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城市啊!清晨,浩渺的湖水笼罩薄雾的轻纱;傍晚,潋滟波光映射火红的晚霞。行走之处,脚步敲响古旧的石板,流水拍打浅灰的堤岸。有拱起的桥,有青翠的苇,有散落的岛,有沧桑的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符号,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底色,这个诗意的地方,与文青时代是多么的珠联璧合!爱,方能生恋,这是肯定的。九十年代初期,我带着满腔的激情和消耗不尽的旺盛精力,以文学青年的方式,死心塌地的恋上了这个城市。
   应该说,我的文青时代就是从丈量这个城市开始的。作为异地求学的学子,那是一个没有过多压力的黄金时代,只要填饱了肚子、完成了学业,就有大把的时间自由支配,与当下考学、考研、考证、考编的“四考”学子相比,的确奢侈的有点不像话。悠闲的时光,使我的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保持在路上,于是我像一缕流浪的风,无拘无束的飘曳在这里的大街小巷、河湖堤岸、乡村田野。我飘过与黄鹤楼、岳阳楼、同为中国十大名楼的光岳楼,飘过与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并称为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的海源阁,飘过以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驰名中外的山陕会馆,飘过独处闹市观听现代喧嚣的宋代铁塔。我也时常起落于京杭大运河边,撩开历史的帷幕,看帆樯云集、商贾穿梭;时常流连于东昌湖畔,听沙鸥集会、南飞雁鸣,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身体在路上,灵魂要么是空的,要么是满的。空的时候,我的灵魂就像纯净的空气,漂浮在澄净的天空;满的时候,我的灵魂就像挤满乘客的列车,负重于清冷的轨道。当灵魂真正满的容纳不下的时候,出窍的我曾经像一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彻夜漂泊在这个城市的角角落落。那一夜,我骑一辆破旧的二手车,顶着秋月的清辉,在链条碰擦链盒的吱啦声中孤独的穿行,把火热的激情肆意的宣泄在清冽的秋风里,宣泄在无数条亮着昏黄路灯的大街以及黑暗幽深寻不到出口的小巷。当激情排空之后,我终于嗅到了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气息,那是给予我灵感的气息,那是令我灵魂附体的气息。我跌跌撞撞,最后瘫软在东昌湖北边的荷香亭里,枕着湖水,静静的看着黎明的曙光闪现。多年以后,王志文在这里主演了一部叫做《天道》的电视剧,剧中出现的背景,常常不由自主的把我代入曾经的场景,而那首空灵纯净犹如天籁的《天国的女儿》,每每会把我化作羽毛,飘扬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拂去现代的尘埃,俯瞰她原本的样子。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人与一个城情感的交融与灵魂的契合吧!
   因为《天道》,我喜欢上了音乐,喜欢不同的器材播放同一首曲子带来的不同感觉。我也时常想象,文青时代学校广播站里那两台笨重的播放设备是否还能使用,用它播放《天国的女儿》听起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用它再播放一遍昔日常播的老歌现在听起来又是一种什么感觉。不知为什么,每念及此,我首先想起的就是大雪飞扬,我踏着乱琼碎玉,听着周华健的《花心》,自外面迈进学校走向广播站的情景。也许是这首歌的播放频率高,也许是这首歌的某一句歌词曾经拨动过我彼时彼境的心弦,也许是我怀念学校广播站工作的那段美好时光。
  
   三
   学校是文青扎堆的地方,过去是,现在也是,只不过展现自己的方式现在和过去不一样。我的文青时代,黑板报和广播站是展现文青才华的主要舞台。因为文青特征明显,学校让我负责这两个舞台。我们学校的黑板报不在自己教室里,而是集中在进出校园的路边上,“板报街”是学校的一道独特风景。每个星期我们都要组织一次板报比赛,各班自己设计、自己撰稿、自己书写,能写的会画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最后我们组织一批文青代表评比打分排名次。现在想来,其实好多人都是有一点特长的,如果没有展现的舞台,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一个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学生有丹青妙手、会笔走龙蛇、可字字珠玑。板报每周一评,而广播站则每日播报,课余时间我大多待在这个有两台设备和三张桌子的小屋里。每天起床铃响,广播站值班的男生便开始播放音乐,同学们在操场列队集合,鱼贯而出,到东昌湖畔跑操。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日出时朝霞碧浪的美景,还可以听见鱼跃时水弹水落的声音。每天放学后的晚餐间隙和周末的大部分时间,是广播站最忙碌的时刻,除播放同学们之间以各种由头相互点播的歌曲外,还要播读文青们投来的稿件。文青多,稿件自然也多,而播读的每天也就几篇,每当听到校园广播播出自己的作品时,作者无不欢呼雀跃。这种简单的快乐,也许独属于那个时代的文青。我的快乐则是从众多的稿件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文青们的稿件大多不拘文体,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简单、朴素、真实,他们的情感流露在方格纸上,就像不带美颜的写真。我至今后悔未曾把这些近乎原生态的作品保存下来,在这个已经不习惯拿笔的时代,他们中的好多人也许一辈子就写那么一星半点可称为作品的东西。审稿是快乐的事情,但也是劳心费力的事情。疲累时,我便把目光停留在稿纸上,侧耳倾听旁边一个叫叶的女孩读稿,她的声音圆润饱满,犹如琴键弹出的音符。播音员是两男两女四个人,不知道为什么,只有叶在不播音的时候经常来熟悉预播稿件,于是在我的记忆里,都是伴随着日光灯轻微的嗡嗡声,我一页页的翻阅稿件,叶轻声读稿的场景,那种温馨和静谧,真的是特别美好特别难忘的回忆。叶能歌善舞、长相甜美,是学校排演的歌舞剧《白毛女》喜儿的扮演者,在学校里自然是一种校花般的存在。相处久了,话题相应也就多了,无数个夜晚我们聊过什么如今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个晚上突然停电,我们在漫无边际的暗夜中聊了很多。也许暗夜更适合长谈,灯突然亮起的那一刻,我们竟有些许的慌乱。很难说清那是一种什么情愫,一次非常偶然的机会,青春远逝的我看了本属于青年人的日本动漫电影《烟花》,电影演绎的故事令我突然明白了未曾想清楚的一些事情:青春是青涩懵懂的,因为青涩懵懂,有一种倾慕叫羞于启齿,有一种倾慕叫担心靠近,有一种倾慕叫不知所措,的确,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说到青春,我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它的不同应取决于个体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但不论什么时代和文化背景,青春所独有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我才疏学浅,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词能够简单的概括出那些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有,无奈之下只能用一个动态的“作”字来传递心中的体会。著名作家张抗抗在她的长篇小说《作女》里,塑造了一个与传统社会角色定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她勇敢、自我、挑战、叛逆,容不得世俗的羁绊……。张抗抗笔下的“作”,是女人,是成年人,是集众多与众不同于一人的“作”,但我认为这个“作”更应独属于青春的男女,因为成人的世界里“作女”鲜见、“作男”少见,而年轻人的世界里“作”寻常的随处可见。试想之,我们每一个人,谁的青春没有“作”的影子呢?作,就是冲动,对文学,对文化,对创作,怀着一种冲动,无可厚非。
   “作”之于文青,就像血液之于生命。青春的张力产生的脉动,驱使着彼时的我们不疲不歇。我也曾呼朋引伴、驰奔山河,体会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感觉。我也曾默念着李白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行义气之行,平不平之事,并为此受苦受挫。真正使我一“作”成名的是我在《辽宁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之所以写那篇文章,是因为我踌躇满志、豪情满怀的参与了校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却以折戟沉沙、一败涂地的结果铩羽而归。回忆竞选的过程,我愤懑不平、激情难抑、如鲠在喉,于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倾泻于文字,一吐为快。稿子投出去,我胸中的块垒也就消失了,意想不到的是没多久接到了《辽宁青年》编辑部的采用通知。《辽宁青年》,众人心目中神一般的存在,我还未曾在影响力如此大的刊物上发表过文章,不仅我,学校那么多同学也没有,身边舞文弄墨的那么多文青伙伴更是想也不敢想。当喜悦的冲动和内心的虚荣叠加在一起的时候,足以战胜“作”之外的一点点理智。以现在的心态和阅历回想,发表那样一篇文章的确是影响学校“和谐”的。我应该感谢那时的“作”,人的生命不能没有一次血性的勇敢流露。我也应该感谢我的班主任,她的公开赞许和大胆肯定给予我莫大的精神支撑。
  
   四
   如果放到现在,我注定是一个被“特别关注”的不安分学生,但彼时人的神经和心灵远没有现今的敏感和脆弱。我也被“特别关注”了,只是被“特别关注”的给了五十元稿费还有数不清的“点赞”。稿费够我半个月的生活费了,但我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还是非常豪迈的“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了。“点赞”并不是现在手机和电脑上动动手指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通过邮寄书信的方式发表观点,这放在能动手绝不动脑的当下实在有点不可思议,但那是文青时代,那是笔和墨搭档才能“点赞”的“冷兵器”时代。“点赞”的信很多,因为《辽宁青年》的“粉丝”遍布全国各地、角角落落。曾经一个时期,教学楼一楼的信箱天天爆满,邮递员只能将塞不进去的信放在地上,有风的时候,信在楼道乱飞,几个热情的同学只好把信捡起来交给我。因为信多,我惯出了按信封上字的颜值和地址的好奇程度读信的毛病,有的信件也就随手放在一边了,再加上还有信件丢失的原因,我没有看到全部的“点赞”,辜负了文青们对我的一腔热情,想起来真的非常愧疚。不过,有几个文青至今我还记得他们,有一位驻守雪域高原的解放军战士,他为人正直一身正气;有一位沈从文笔下神秘湘西吉首卫校的学生,她有好听的名字和娟秀的字体;有一位风景优美的海滨城市大连外贸学校的学生,她成熟睿智满腔热忱;有一位“八朝古都”开封粮校的学生,她活泼可爱乐观幽默;还有一位草原上长大汉语不太好的蒙古族少年,他勤劳能干好学上进。之所以记得他们,是因为文青与文青之间有一种叫作“笔友”和“文友”的特殊友谊,我和他们书信往来不断,一直持续到毕业,最终因漂泊不定居无定址而结束。等一切固定下来,想接续上昔日的友谊,却无奈的发现逝去的难以再来。人生真的像一列通向生命尽头的列车,不同的时期停靠不同的站台,不同的站台上去和下来不同的人,他们有的同行一站,有的同行几站,没有几个能够一直同行到列车的终点。然而,我仍然会想念他们,偶尔会默念他们的名字,想着人到中年不曾谋面的他们是否安好,想着他们是否也像我想念他们一样想到我……
   远去了,我的文青时代,他化成了一篇梦和想的文字。想,是把过去做进了梦,是把梦做成了现实,是清醒着的不清醒。在咀嚼已经索然无味的时候,反刍反倒是一种高级享受。时光,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反刍的草料,那是我们梦和想的滋养。也许,我把他们的梦做进了我的想;也许,他们把我的想做进了他们的梦,在梦和想之间,我感觉到了孤独,孤独的只想反刍不想咀嚼。有一天,我想坐在那个小城未曾改变的某一个角落,遥问同窗好友,遥问我的文青伙伴,遥问我的“笔友”、“文友”,你孤独吗?
  
   2023年12月
  

共 551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个属于作者的时代,那个叫文青的时代,那是一个清纯自由的时代,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很简单,心灵却是自由的。作者在这个特殊而美好的时代恋上了一座城市的气息。这座城市婉约雅致,文化气息浓厚。作者在这样的城市里像白云一样游荡,享受美景的润泽,文化的熏陶,不仅带来了灵感,也净化了灵魂。与一座城市恋爱,自己的灵魂变得很轻,被一种情感托起,不自觉地上升。在学校,作者展示自己的才华,黑板报上的文字,广播里播送的美文,这一切属于文青的创作,简单而又朴素。就像不带美颜的写真。作者的文青,一“作”而飞,作者的一篇稿子刊登在《辽宁青年》上,收取了一拨关注,吸粉无数。那时的粉丝都是文友或笔友,彼此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篇好文,让我们看到那个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时代,那个时代是悠闲的,朴素的,美好的。那个时代从作者笔下缓缓流淌出来,像甘泉一样滋润读者的心。感谢作者倾情执笔,为东篱献上佳作,力荐赏阅。【东篱编辑:诚本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114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1-05 06:37:42
  很美的散文,我在编案时花了一番心思,力求能契合原文的神韵。如诗如画的文章,抒情自然如水,缓缓流淌,荡涤人心!希望能经常看到老师佳作再现东篱!
2 楼        文友:吴孟友        2024-01-05 10:39:19
  翻检,晒出曾经的文字,虽然文字稚嫩,但清澈得像一泓清泉。稚嫩就是它原本该有的样子。翻出《收获》,有重新点燃我的写作激情,因为《收获》上曾经登载了我的文章。因为时代让我爱上了一座城,带着满腔的激情和消耗不尽的旺盛经历,以文学青年的方式,死心塌地地恋上了这座城市。于是,我像一缕流浪的风,无拘无束地飘曳在这个城市的上空。文章语言活泼灵动,文学功底深厚,文采斐然,好文拜读学习,问好老师,祝老师佳作连连!
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1-05 11:23:48
  老师的文章写得不错,这就能理解了老师当初能在辽宁青年上发文。我也曾喜欢辽宁青年这本杂志,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我也曾是文青,所以,老师的文带给我特别的感慨。佳作,拜读学习,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4 楼        文友:佳华        2024-01-05 11:59:22
  谢谢诚本真老师的费心编按,谢谢文友的评论。我的文青时代,其实我们的更贴切一些。我,只是若干文青的一个影子。相信这里的不少老师都曾经有过文青的经历,经历不一样,故事不一样,但愿能在拙作找到似曾相识的感觉!我也期望文中提到的几个“笔友”看到,把梦继续做下去!
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1-05 12:11:40
  文情时代,成就了一代人,时代的印记,那么清晰,那么温暖,不一定要有什么富贵,精神的追求和满足,足以让青春勃发。爱一座城市,有很多理由,因为文艺而爱上,属于高档次的爱。写得真好。点赞!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继续,谨祝在东篱创作收获很多的快乐和满足!
怀才抱器
回复5 楼        文友:佳华        2024-01-07 17:28:40
  文艺属于上层建筑,热爱文艺的人多为精神贵族!
6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1-05 21:06:30
  感受到了老师的文艺风范,很羡慕那个纸媒盛行的时代,高中时候记得为了每一期的《萌芽》省吃俭用,真是不释手。现在工作了也一直定《读者》。老师说的《辽宁青年》应该是一本有名的杂志,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真是了不起,因文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珍惜,真好!问好老师!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6 楼        文友:佳华        2024-01-07 17:18:05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印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寄托!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