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东荣小榜杂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东荣小榜杂记(散文) —— ——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地名由来


作者:宜宾春 白丁,5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2发表时间:2024-01-05 16:44:01
摘要: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三地名由来,是此地古时候属于一个极为少有的姓“猪”人家的地方。这些“猪”姓人家走后,地名留存至今。这就是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地名由来。


   沐爱河东,今沐荫村十组,古时从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置汉南广县(治今珙县傅家坝)至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消亡,计延续700年都属于汉南广县境域。战国时属于西南夷夜郎国地。唐开拓边地时,为安抚这一带少数民族,于此地置羁縻高州,隶于泸州,州治先设在今筠连镇舟,后迁移高县陈村。辖轲巴、移甫、徒西三县。此地属徒西县域。元朝属“水落笋”村落。明清属于高县。一九五三年二月划为川南区高县第五区沐义乡七村,今2023年12月改为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沐爱镇沐荫村十组。
   这第十组有一座山脉,从二半山起到沐义河滩处:上、中、下三处分别叫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一座山脉(埂)的三段取名为“猪”字开头,实属少有。为不对现在居住的朋友造成不必要的影响,我们也沿袭我们族谱上的历史,写成“朱”字。
   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这座山脉是从镇舟镇石头沟凹口过架下来的。朱家坪是今李明宗及至儿李廷俊居住,朱家嘴是李廷九及李孝银居住,朱家滩河边是李明聪及子李廷敏居住。
   朱家坪,是我们族亲修建的大三合头瓦房,装修板楼板壁。在旧社会有这样的大房子很是上档次,也显示主人的高贵。此处旧社会曾经出了相当于省公安厅长职务的前辈,只可惜没有去上任。...朱家坪大瓦房南边厢房上还修建有绣花楼(如沐爱税务所那个绣花楼,比那还豪华些),伙食团后拆掉了。此处是1980年代原高县县上领导李明乐的故居。也是今宜宾市政协领导某某父亲的故居。
   朱家嘴,原居住在此李廷仲七哥说,他曾经在他们屋背后古“生基”的石壁上看见刻有一个比较大的“猪”字。
   可惜这座古生基,后来修建公房,撬生基石条子修建公房砌墙,做角石撬抬去修建公房去了。我反复问七哥,那个猪字是姓朱的朱还是反犬旁一个者那个“猪”?李廷仲七哥也反复回答我,是反犬旁一个者那个“猪”。七哥原在生产队当过记分员。我相信他对姓朱的朱和家猪的猪是分得清楚的。
   我觉得怎么会有姓“猪”的姓。我赶紧上网一百度,果然有姓“猪”的。
   关于这些古生基,不是我们这时代人修建的,也不是清朝时期人修建的。据有人勘察后发现,说是唐宋时期的土著民族人修建的。就我们以前那两三个生产队,也只有大坟坝、朱家嘴屋背后、小榜、大榜、老房子屋后、马屋基屋后这几处有古生基。这几处的古生基修建都比较豪华,另有一处修建简易。
   我们东岳庙李氏,其始祖李应甫,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在永宁(今叙永)在其父亲李德驻守军中任下级军官(估计相当于现在的连长级别)随军参加攻打“九丝城”,后又带军跟随大军搜山追逃敌军,往南追到百花(西林村)大队、新田大队(东荣村)交界处,受命驻守此地,开垦田地。李应甫便驻在名“村子”的房子里。驻守下来后,娶卢家坪卢氏、游家岭(西林村)游举人之女为妻。现后裔已经传20代。游家岭即原筠连县人大副主任李友均(1992年在任)之故居。
   所以,我们李氏前辈人,在这片土地上,都没有修建“生基”习俗。查当地各姓人族谱也没有文字记载修建生基。
   这说明,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这地名是有一些年深了。虽然现在都是我们李姓的人居住,但不是我们李姓人取的地名。这些生基也就不是明朝时期修建的了。当然如果今后相关部门,进行生基考古发掘,应该还可以发现很多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解开很多历史未解之谜。
   从朱家嘴房子背后的古生基墓壁上刻有一个大字“猪”字来推测,应该是这些地方原来是姓“猪”姓人家的地方。后来这猪姓人家远走他乡,或者没有了继承人,人走了,地名留存了下来。李家人来了后,便继续开垦此地、居住于此,在编撰李氏族谱时,为不影响现在居住的人家,便将“猪”写成“朱”了。
   由此,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三地名由来,是此地古时候属于一个极为少有的姓“猪”人家的地方。这些“猪”姓人家走后,地名留存至今。这就是朱家坪、朱家嘴、朱家滩地名由来。
   注1:筠连县,隶属于四川省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麓川滇结合部,古为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今为出川入滇的重要门户。与云南盐津、彝良、威信接壤,省内与高县、珙县相邻,地处北纬27°50′37"—28°14′28",东经104°17′45"—104°47′20"之间,全县总面积1256.3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8月,筠连县下辖7个镇、5个乡。截至2022年末,筠连县常住人口为32.9万人。本文介绍的三个地名均属于筠连县管辖。
   注2:生基,就是"生命的基础",生长化收藏是生基的物质基础。在原古,是用于祈福的一种设施,多用于感恩,也可自种生基。生基祈五福(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因最后一福乃"善终",故祈福之人死后亦可安葬于此,(但绝不等同于墓地)福延子孙。生基所寄托的是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祈祷。根据考古发现和文字记载,生基,在中国至少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为道教、佛教所吸收,而成为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如今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国家,在部分地区有以生基,作为生日礼物赠送的习俗。大陆以重庆、四川等地较多。根据其生基大小规模,分为三类:第一:可以单独立一个牌位,叫做"生位",一般为自己的恩人所立;第二: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建一个窟室,多称为"生基",一般为自己的父母亲人等所立;第三:修建一个独立的建筑,叫做"生祠",一般是庶民为清官所立。其共同点,都是为在世的、让自己感恩的人而设立,不同的只是规模的大小而已。不管是"生位"、"生基"、"生祠",后世都统称为"生基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 24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故乡地名变迁考证的散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是做了大量考证工作的,由于缺乏资料,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并详细考察,经过认真辨析,仔细筛选,写出了这篇很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章。作者对家乡非常熟悉,写出来条理清晰,层层剥笋,逐步归纳,最后得处结论。这类文章,由于具有寻根溯源的探索价值,细细品读,才能发现其中蕴含的感情。由于在考证过程中需要查阅很多历史文献,免不了在作品中出现大众读者缺乏了解的典故、风俗和生僻字词,因此会给读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和理解障碍,建议作者今后在作品中予以注释和解释。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文风朴素,考据清晰,有历史根源,有民间传说,有事实根据,是一篇很有内涵的关于故乡的文章,感情蕴含于历史之中,热爱彰显于乡情之内,只有用心阅读,才能体味作者对自己故乡的深厚感情。推荐阅读欣赏。 【丁香编辑:王金启】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1-05 16:46:29
  故乡寻根,一往情深,细细品读,令人难忘!
回复1 楼        文友:宜宾春        2024-01-05 17:07:42
  非常感谢您的点评!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1-05 16:47:39
  为故乡立传,为故乡扬名,继承历史传统,不忘故乡深情。
回复2 楼        文友:宜宾春        2024-01-05 17:10:01
  感谢王老师的评价!您的评价对我鼓励很大!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1-05 16:49:36
  感谢作者投稿丁香,盼望作者继续大力支持丁香,为丁香平台的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4 楼        文友:宜宾春        2024-01-05 16:57:19
  非常感谢编者!
5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5 17:06:03
  感谢王金启老师倾情编辑,编按精彩、客观中肯,既肯定了文章的成功之妙,又点出需要改进之处,语言委婉诚恳,帮助作者提高写作水平,王金启老师这是一位负责任的优秀编辑。向老师学习、致敬!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5 17:19:37
  谢谢宜宾春老师投稿丁香,篇很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章,创作辛苦,敬茶问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 楼        文友:晚秋枫叶        2024-01-05 17:31:58
  一篇很有历史文献价值的文章,详细考察、认真辨析、仔细筛选。文章来之不易,创作辛苦,遥握冬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回复7 楼        文友:宜宾春        2024-01-05 17:58:42
  非常感谢几位老师!你们的编辑评论,提高了我这拙文的价值!
8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1-05 20:05:44
  梳理历史,追古盘今,脉络清晰,引人入胜。拜读!
9 楼        文友:张若俞        2024-01-05 20:06:46
  谢谢王老师,辛苦了!
10 楼        文友:宜宾春        2024-01-06 12:55:09
  感谢各位老师点评!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