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汪满田,鱼灯璀璨六百年(散文)
徽州古城,周六非遗夜市是文旅产品中最成功的实践,鱼灯表演异常火爆,成了徽州非遗文化名片,古城门上一幅灯光投射的楹联“灯耀汪满田,鱼跃六百年”。最具魅力的经典,吸引着游人把目光投向深山一个古老的村落,汪满田。
布射河一湾一湾、经流不息,鱼灯会一年一年、薪火相传。
古村落一代一代,繁衍生息,烛光焰一茬一茬、祈福永续。
水与火的故事,非遗文化的坚守。八百年的村落,六百年的鱼灯会。
汪满田,藏在古徽州褶皱的小山村,鱼灯是最耀眼的底色。如今,巷深酒也香千里。鱼灯,近几年如出浴芙蓉,走进人们视野,原生态的纯粹,如翩翩少女,灵空、纯静,晶莹剔透。
徽州非遗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宭境,我家乡竦坑,与汪满田毗邻,“接观音”的民俗,曾经民国时期依然万人空巷,乡人沐浴戒斋,虔诚祈福。如今,只能活在老人口中遥远的故事里。
汪满田的鱼灯,成了例外,盛名之下,名符其实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古城人命为大鱼徽州。
一项民俗,没有商业的气息,中国式特有的浪漫,因祈福消灾,庇佑村庄的夙愿,演变成舞鱼灯会的欢庆,续传六百年。文化基因已然根植血脉中渊源流长。
每年元宵,从正月十三开始,山村的夜,灯火璀璨,烟花绚烂,爆竹声声,锣鼓铿镪,万盏红烛闪耀鱼腹。人们摩肩接踵,队伍浩浩荡荡,前不见首,后不见尾。“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浪漫场景,璀璨了星空,缤纷妖艳。
俯看夜空,如星河浩渺,群星闪耀。大鱼王若巨鲸遨海,小鱼欢快鱼贯,烛光闪耀,梦幻般灵秀,各支灯会轮番出场,鱼影入河,影影绰绰,如梦如幻。
“鲤鱼龙化”、“狮灯”、“花灯”、“十二生肖灯”、“横空出世”在炫烂烟花中,阵阵鼓声里“滩花戏水”地游动,灵动而妙曼。
鱼灯口中流星妖娆,游到各户皆以爆竹声迎送。
逢年长者、新婚之家,可从鱼灯内换得寿烛、子烛。添丁进口之家,更要行“点烛”礼。为鱼灯会提供香烛和果品。答谢宗亲族人祝福,以祈求子嗣兴旺,幸福绵长。
精堪的表演,优美的舞姿,璀璨的烛光灯火,把数千年农耕文明精华诠释得淋漓尽致,年的企盼,美好祝福,被艺术地演绎出独特浪漫情怀,也深深震撼了杯乡的人们。
鱼灯习俗起源,传说建村以来,因木质结构,火灾频发,村民认为,祸根乃村对面西光滑如镜大岩石聚焦光点,导致木头达到着火点温度而起火。每当起火,火烧连营,殃及邻舍。
河流,从来都是孕育文明的源泉,布射河穿村而过,人们唱着歌谣长大:小河湾湾出深山,大河湾湾入海流。
河流不息,信念不绝。
汪姓族人们对河流、对鱼推祟,让他们在寻求保护族人的努力中,似乎找到了他们想要的答案,也成就了非遗民俗。
鱼,“滩花戏水”,可以克火。遂以宗祠房为单位,(房派指同姓里的支派)举办元宵鱼灯会,汪满田共六房。六支鱼灯队规模宏大,竞相角逐,每年正月十三即开忙,十四、十五元宵鼎盛。
汪家老祠堂,成了宗族议事的地方。祠堂是文化续传的根基,鱼灯的组织者“鱼头”,就在这里通过民主选举诞生就显得特别庄重。而“鱼头”让孩童们来担任,这是村落特殊智慧。
村中耄耋、乡贤、非遗传承人懂得谦逊,自觉服务于、服从于“鱼头”的管理,并奉献智慧。
数百年来,鱼灯会坚若磐石般地守望,孜孜不诲地坚守。美好与福安是其文化精髓,在历史长河中得以沉淀了。在年的文化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小小年纪的“鱼头”,承担了灯会从筹备、组织、筹集资金、安排日常事宜。“小鱼头”中再推举“总鱼头”,负责通告、出灯、祭祀等各环节统筹协调,一些重大事项,“总鱼头”还要组织鱼头班子召共同商讨决定。
集体智慧,民主集中制组织架构,缘于民间,而让孩童从小种下文化的种子,是村落经久不衰的信念,汪满田的了不起,不仅仅在于的鱼灯的传承,在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上面堪称经典。
鱼灯的美,总能咉起故乡最柔软记忆,弥漫在游子的心间,成了思乡的理由,凝结成续传的乡愁,于是故乡在那头,我在这头。
大学生、返乡创业青年回来了,重拾非遗,做鱼灯、卖鱼灯登堂入室,已走进上海街巷。古城斗山街,有汪满田鱼灯文创工作室,汪梅娟,以鱼灯纽带,链结外面世界的窗口。周末,上海常有人来工作室、入深山学习制作鱼灯,鱼灯文化走进都市,成了新的业态。
流光溢彩的鱼灯,经久不息的嬉灯会,一直照亮着中国人血脉里的文明之光。
鱼灯会的薪火相传。不仅仅“年俗”文化的灵魂,已然成了徽州人的集体记忆,如今星火燎原之势,滋养着华夏儿女精神沃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