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见闻】归乡念(散文)

精品 【晓荷·见闻】归乡念(散文)


作者:陌小雨 举人,4166.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发表时间:2024-01-16 13:02:56

有人说,在外漂泊的人就像无根的浮萍,走到哪是哪。而我更觉得自己是一株水草,只是从家乡移植到了他乡,总有一天会回到故土,去聆听家乡的声音,去感受故乡的气息,去看望和自己有关的那些亲人。
   乡在甲骨文中,是指两个人面对面吃食演化而来。在乡的繁体字中,鄉和饗是同一个字,直到后来才开始分化、简化。乡在现代是国家最基础的一个行政单位,是老百姓民间活动交流的中心。而乡在古代是指同一个地方的人,指代范广。以前科考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说的这个乡是一种概念。比如同省的也叫同乡,以此类推,只要是省级以内的均叫同乡,谁和谁同乡,只是一种相对而言。
   乡对于我来说,它是故土,是孕育出我的一个地方,甚至它只有一个寨那么大。我出乡已经很久,出乡后,一直在南方漂泊,维持着自己的生计。以前年轻的时候,老觉得外边好玩,几年回一次家,也没觉得什么。直到年纪越来越大,对故乡就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不像以前一样,对故乡没什么概念。记得二十来岁刚出社会时,对外边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待在家里父母唠唠叨叨的特别烦,想到外边自由自在的闯荡。可后来当自己在社会中有了一定阅历后,就体会到了父母对儿女的那份牵挂,是那么的深,那么的浓。尤其是看到父母头上长出一根根白发时,就特别担心,特别害怕,害怕父母一天天老去。
   记得十多岁时,父亲黑亮的头发上会偶尔冒出几根白发,于是父亲就叫我帮他拔掉。白发通常比其它头发粗,而且不容易拔。那时候的我不知道拔头发疼不疼,只知道连着黑发一起拔的时候,父亲会皱一下眉头。黑发比较细,和白发分开时得考验眼力。其实光拔一根白发也不怎么疼,就和小蚂蚁咬了一口那样轻微,这种感受是我对着镜子拔自己头发时知道的。
   如今父母都老了,父亲的白发越拔越多,也就不再拔了。母亲已经满头银发,已经没有拔的必要。看着父母越来越苍老的容颜,心里很疼痛,疼他们一辈子辛苦了那么久,光阴却那么短暂,没有好好享受青春年华就已步入苍暮之年。有时想,人若能多活个几百年,身体也跟着延缓一下衰老,那该有多好!可是时光就是如此无情,不知不觉自己也变老了,而父母更显苍白。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就有了一种归乡的念想,想回到老家看看。这几年里,每年我都会回一趟老家,去陪陪老人,去听听他们的唠叨,看看他们那慈祥的面孔。在与老人相处的日子里,我觉得自己的心性正在慢慢改变,发出了微弱的光芒。这事若换到以前,绝然不同。以前总是听腻了老人们的唠叨,不喜欢听,而现在听起来,却觉得越来越有味道,仿佛就像一种非常珍贵的东西在耳边萦绕。其实倾听是一种美德,是锻炼人心性的良药,是一种珍贵的精神财富。有时倾听也是一种尊重,是内心包容的升华,是修养的道果。所以,我喜欢听听父母的声音,听听他们讲述曾经的往事。如今父母已经七十多岁,每每讲述起年轻时,脸上总会荡漾出快乐的笑容。
   父亲已经不做事了,母亲再过一年,也将赋闲在家,过上剩余不多的几十年。再过一年,两个老人就会放下所有的担子,过上属于自己的老年生活。他们老了,再没有什么追求的,有的只是对儿女归乡的那份思念与期盼。
   父母总是想盼望儿女,想儿女早点回到身边,然后一家人好好吃一顿团圆饭。记得有一年我说回家,父母可高兴坏了,每隔几天打一通电话,确定日期。归家的日子到了,为了怕影响我开车,他们一个电话都不打,只是计算着我回家需要的路程时间,然后提前准备一家晚上吃的食材。路程是漫长的,归心似箭。当我停好车,给父亲打电话时,他们很快就从堂屋里走出来迎向我嘘寒问暖。母亲见到我时,总是喜欢笑,笑成一个孩子状。父亲不同,很少有笑容,可是他心底对儿子的那份爱,一点也不少,甚至更深。父亲是一言堂,不过他说不过儿子,从他那份关切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是有多么疼爱自己的宝贝儿子。
   知道我要回家,母亲总是提前把被褥准备好,用家里的老棉被一层叠上一层,生怕在这个冬天里冻到我。冬天确实很冷,那冰凉的水淋在手指上刺骨的疼。尤其是洗菜修理鸡鸭的时候,我都冻得伸不出手,只能在父亲旁边给他打下手。早上很简单,就是下粉,一碗粉吃得香香的。到了中午和晚上,都是父亲主厨,他会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火锅大餐,然后让我陪他喝几杯,解去离别之苦。母亲也会喝酒,是父亲年轻时教会的。慢慢地,母亲喝酒也喝上了瘾,每每劳动辛苦时,就会喝上一两杯缓解疲劳。年纪大了,会有许多身体疾病,母亲就有高血压,这也导致她喝酒时常被父亲责怪。
   我老家是农村的,住在一个山窝窝里。以前在老家的时候,我们都是上山砍柴,下地种田,过着农耕般的生活。后来搬到了城里,就很少回去,老家就成了一个荒废的宅院。在浑浑噩噩的生涯里,我中途有十来年没有回过老屋,不过父亲倒是经常回,村里还有许多人情世故,需要维系打理。父亲不喜欢城里的生活,他喜欢农村的自在,喜欢带着猎犬去山里打猎,喜欢自己种地自己吃,过上逍遥快活没有约束的日子。其实在父亲的念想里,他更多的是在意老家的那些朋友,那些他值得交往的村民,那些在一起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场景。父亲喜欢热闹,喜欢到处窜门,喜欢去朋友家聊天,扯着农村里的那些往事。我知道,自从父亲进城后,他就没有过上过一天的安生,总是念着要回乡里。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能读懂揣摩老人的心思,知道他们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老人一旦到了城里,朋友就变得越来越少,会感觉孤独,无论走到哪里都很落寂,凄凉。城里的生活不同于农村,老人们得帮着儿子照顾年幼的孙子,就没有多少时间往来。于是渐渐地,有时连邻居也成了陌生人,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
   说起我老屋,我是从这几年才开始回老家的。对于这片养育过我的土地,心中总有一份深深的情结,对故乡有一份无限的留恋。特别是年龄越来越大,就怀念以前在农村老家的生活,怀念老家的一草一木。记得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牛打双升,下河摸鱼,去山里挖野菜,那时多么的快乐,如今回想也成了一场梦。
   我老家是住山上的,山下有一条河,河上有一根用巨木横着的独木桥,是来回村乡的交通要道。木头有些年份,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架上去的。木头很粗,差不多有几千斤,真不知道那时的先辈们是怎么架上去的。不过不得不佩服他们的聪明才智,以及那一身的力气。随着时间推移,那根木头也成了故乡的一种念想。木头下是一个深水湾,水在这里打了一个转。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光着屁股在河里游泳戏耍,直到太阳落山,才意犹未尽穿上衣服裤子回去。由于待在水里的时间太长,有时候经常手指上会出现密密麻麻的竖条纹,煞白煞白的。
   记得有段时间,我特别讨厌回到村里,不想见到村里的其它人,害怕他们说三道四,四处八卦。村里比较保守,也在乎名誉。那时候过年回村,我都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去搭理村里的那些伙伴,自己玩自己的手机,将外在隔绝在识海中。后来心结打开,慢慢开始放下,也就不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虽然放下了心里的包袱,但是还是不喜欢去窜别人家的门,喜欢一个人走在田野上,去怀念曾经儿时的过往。
   在想念的故乡里,小时候我种过许多树,有花有草有树木,都在焕发生机。后来不知不觉中,树木长大,有的已经开花结果,有的枝繁叶茂,呈现一片欣欣向荣,记录着它们的历史。人和树也一样,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成长,衰老。有时,那些树木就跟我一样,一年年增长,一年年老去。不同的是,他们没有言语,有着悠久的寿元,也不在乎人言可畏。而我却不同,在这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山村里,我很害怕别人提及我的忌讳,那些让我无地自容尴尬。我是一个光棍汉,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那种混账玩意儿,还愧对先祖。基于这个原因,我不想听到不该听到的话语,这样会让我很难堪。有时候我想,干脆做一棵树得了,这样扎根在土壤里,不用担心别人说什么,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父亲似乎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不让我回村里,害怕我多想。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坎,时间久了,心结总会释怀。其实村里也是一份关心,只是自己不肯原谅自己罢了。后面回老家都是我自己提出来的,车着父亲一起回家,看看自己曾经种下的树。
   人到了一定年龄,思维就会有所改变,会有许多感慨,忧虑。这些年以来,我写过许多文章,都是关于故乡的,关于故乡的一切。故乡很美,故乡是一种情结,是一份念想。在一本古书上,有人说故乡是落叶归根的魂,尘归尘土归土的一种圆满。然而在漂泊的汪洋里,我不知道自己归根何处,也许只是一缕幽魂,入不了祖坟,去不了故乡,只能在外游荡,做一个没心没肺的野鬼。我虽然不信鬼神,可是我仍然愿意死后能和祖先葬在一起,能和故乡的伙伴游山玩水,能看见故乡的每一寸土地。
   时光蹉跎,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快到了。我知道父亲已经砍好了猪肉,正在院坝的火堆上熏烤,等我回家。父母只有一个念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过一次美好的大年。佳节将至,我也在数着日子,等待老板公布放假的时间,好归乡似箭,去看看时隔一年没见的父母。一年里,我多想回家几趟,给父母过一次生辰,清明节回乡祭下祖,大年陪父母吃顿年夜饭。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每次回家来回车费就是一个大数目,我也经不起金钱的折腾,只好放弃这份念想,一年回去一次。我并不是看重钱财,可是我担心用钱的时候却找不到它们。
   我工作的地方离家有一千多公里,开车要十多个小时。十多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这距离却阻隔了我与故乡的相知。回家的路上,我都是一个人开车,累了就休息一会再开。在归乡的路上,我只想一个人,或者是副驾驶里的心爱之人,一起平平安安地回家,开开心心地过一次大年。
   每到农历十二月份的时候,时间就很难熬,像蜗牛爬一样慢,折腾得你恨不能立刻飞到家里,去吃一顿合家饭。作为父母,他们并不奢求什么,只是想每年都能看到自己的儿女,归到家中团圆,吃一顿年夜饭。但作为儿女,也想父母过得好一点。父母已年近高龄,能陪一年是一年,毕竟时间不等人,少一年就多一岁,少一眼,就少一天。
   ……
   不知不觉,日子就快到了。今天的天气很好,晴空万里。我想起了父亲烧的菜,想起了母亲的笑容……

共 40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在哪里扎根,成长,生我们养我们的故乡始终是内心深处最顽强的思念。思念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思念那里的土地、空气、日升月落,思念曾经的小伙伴和相处的时光,最最思念的还有父母。作者在文章中由乡字的起源解起,逐渐深入描写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父母一年一年老去,青丝变白发,可是父母对于“我”的爱却不曾减分毫。对于一个漂泊在外的人,每一次过年回家相聚的时光显得多么珍贵。而父母对于“我”归家的期盼也就显得格外急切、浓重。这种爱是双向的,是心灵相通,血脉相连的。父母因为爱对“我”理解、包容,饱含着广博的深情。“我”对父母的呵护之情,养育深恩,急欲报答却又无法完成的痛惜之意让人感叹。年欲近而思乡情欲切!一篇情感饱满的散文佳作,力荐共赏!【晓荷编辑:萧垦】【东篱编辑:琳达如菊】【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12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垦        2024-01-16 13:04:12
  感谢小雨老师精彩分享,创作愉快,期待后续更多精彩!
回复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1-16 13:41:23
  感谢萧老师的精彩按编,敬茶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