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长安路上,不一样的李白(散文)
唐朝是诗的国度,李白是诗坛的神话。他才气过人,他桀骜不驯,他是策马闯天涯的剑客,他是潇洒浪漫的谪仙人,他是不染尘埃的青莲居士,他更是斗酒诗百篇的酒中仙。
透过电影《长安三万里》,掀开历史的帷幔,在去长安的路上,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李白。
干谒
电影讲述了高适与李白相识相知的三十年,长安由兴盛到衰败的三十年,李白由青春飞扬到流放夜郎的三十年。
从48首诗词中,我看到的是电影的艺术,是大唐由盛到衰的史诗,更是李白在诗坛风头无两,仕途不济的人生。
出身商贾之家的李白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因为家境优渥,所以在扬州城中,他一年散金三十万;因为是富二代,所以他豪爽地说千金散尽还复来。在用金钱衡量的烟火人间,他是幸运的。
因为出身商贾之家,李白的政治抱负,便被戴上了枷锁。纵使才华横溢,他亦无法参加朝廷组织的任何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在出身定政审的现实面前,他是不幸的。
青春年少的李白,有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他拿着自己的诗作《大鹏赋》,去敲响那些达官贵人的高门,希望能有一人慧眼识珠,举荐他入朝为官,以才效国。
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感。在一次次闭门羹面前,仰门大笑朝天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诉不尽李白心中前所未有的无奈。
为了改变命运,圆梦朝堂,李白做了一个在当今社会,依然难以被大众接受的决定——入赘前丞相府,做上门女婿。即便如此,幸运之星依然没有降临,他依然只能遥望长安,入仕无望。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面对命运的一次次鞭挞,李白只有用酒排解自己心中的愁绪。
入仕
诗歌是神迹般的文化烙印,李白所有的光芒,都落在出鞘的笔尖之上。他漫游各地,广交好友,才名远播,终于可以用济世之才,报效朝廷。
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唐玄宗召见了李白,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可以用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报国。皇帝给他的只是负责写诗的翰林代召,远不是朝堂之上,以才报国的能臣。
在诗坛,李白做了才名远播的谪仙人;在仕途,他却只是为皇帝和贵妃写写清词的翰林代召。
四十二岁方有所得,李白既欣慰,又失落。人生最好的年华,已是虚度,如同奔流东去的河水,拦不住,挽不回。他欲辅佐明君、治国平天下,虽然凭借敏捷诗才得到器重,却是御用文人,而非治世能臣的身份,同自我期许相去甚远。
郁郁不得志中,李白的才情和傲慢游离在沉香亭畔。他狂傲不羁,与复杂的官场格格不人,很是苦闷失望。唐玄宗听信谗言,疏远李白,赐金放还。
李白用了四十二年才来到了长安,而离开长安,却只用了短短三年。
漫游
一半灵魂抑郁不得志,一半灵魂化作酒中仙。被赐金放还后,李白开始了他长达十一年的漫游。
他有一颗豪迈的心,他爱结交文人好友。杜甫是他的小迷弟,贺知章是他的忘年交,王昌龄、丹丘生是他的座上客,高适是他的古交……
漫游中,李白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才华和豪情。他与友人,登高望远,把酒言欢,不知不觉间杯盘狼藉、醉意朦胧,觉得还未尽兴。
他借酒遣兴、拿来纸笔、挥毫落墨便是名作《将进酒》。诗的开篇,李白发出千古慨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慨叹,乍看是残酷是震撼,细想是执拗是不甘。此时,荣辱沉浮已逝去,留给李白的是万千感慨。
他求仙学道多年,还是三十多岁白了头,再难重现青春。
白发,是时间留在身体上的印记,不可拒绝,无能为力。他不得不承认衰老的逼近,发觉修仙原是虚妄,越发忧虑生命易逝,无穷伤感。
他以流水譬喻时光匆匆,夸大青丝变白发的迅疾,看似有着磅礴壮阔的气势,却掩不住他心底功名未就的焦虑,掩不住他对岁月流逝、无所成就的茫然与悲哀。
经历坎坷后,李白体会到仕途的不易和痛苦,饮酒成了排遣苦闷的良药。此时的石门山,美味佳肴佐好酒,生逢知己,酒逢对手。李白却愁闷难扫,愈饮兴致愈高,一腔幽愁,几经翻涌,化作奔涌的豪情,荡气回肠。
酒杯倒满,清冽冽的酒水,漾着碎亮的月光。李白面对墨迹未干的诗篇,大笑一声,仰头饮下烈酒,大呼痛快淋漓。
在李白的吟诵声中,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李白,看到他失望于人世,幻灭于神仙的苦痛。
我看到他的酣饮大醉,是短暂的宣泄;看到他的激愤,不是颓废,而是酣畅,是旷达;看到他的悲慨,不是绝望,而是自傲,是豪爽。
释然
大唐的繁华落幕从战乱开始,百姓的水深火热从战乱开始,李白的牢狱之灾亦是从战乱开始。
安史之乱爆发后,永王李璘为了壮大自己的队伍,到处招贤纳士;他派人三顾茅庐,请李白出庐山,做自己的幕府。一直怀才不遇的李白,终是抵挡不住内心一展抱负的热烈,于是他投奔了永王。
永王兵败,平定永王叛乱的,正是他昔日的好友——高适。一夜之间,高适成为高统帅,李白成为阶下囚,两人的友情再也回不到两人的初见。
李白曾写信向高适求救,可高适却因诸多因素,没有伸出援手。最终,李白顶着反叛的帽子,被流放夜郎。厄运的尽头是幸运,当李白行至白帝城时,突然收到了朝廷大赦的消息。
欣喜万分的李白,随即调转船头顺江东下,返还江陵。李白孤身一人,坐在小船上,虽然两岸猿声啼不住,但他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轻快。
官场的失意也好,世情的冷暖也罢,在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李白都一一释然,统统放下。
细细算来,李白这一生,其实并不像我们课堂上接触的那么快意繁华,那么浪漫潇洒。
青春年少时,他渴望建功立业,却干谒无门,求荐无主;他喜欢漫游,乐善好施,他喜欢结交朋友,但他最好的朋友高适,在世事变迁中,与他渐行渐远。
那么一个才名远播,自视甚高的人,只能通过一次次的入赘去博得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么一个斗酒诗百篇人,却不能用自己的卓世才华,治理国家。
世间的苦痛、屈辱、郁闷、不得志,李白都一一尝遍。经历过绝望后,他依然自由、豪迈、潇洒,依然对待生活不屈不挠。他的豁达和坚持,对我们来说,何尝不是一种穿越千年而来的精神财富?
李白,一生狂傲,一生卑微,一生才华,一生不遇。他用自己的才情书写了生命的芳华,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潇洒。
有人说:只要书在,诗在,长安就一直在。我想说:只要书在,诗在,李白的光芒就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