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江汉年味(散文)
过年了,各地的过年氛围一天天浓厚起来。我相信,我们江汉平原的过年,有着不同于他地的习俗,更有精彩可言。
一
又近年关,不免有些想念小时候乡下的年味了。我的家乡在丰饶的江汉平原,我要怀念的是八十年代乡下的那种年味。
进入腊月,村子里便经常可以听到宰猪的尖叫声,貌似有些凄惨,但大人们的心情是愉悦的。杀猪的场面对于女孩子确实是有些残忍的,她们一般都不会到这种场合来,男孩子便无所谓了。唯有这种声音更具欢乐滋味,母亲说,猪是菜,杀猪如挖菜,只是猪菜有声音。
其实我父亲早些年便干过杀猪的营生。屠夫的家当很多,光是刀就有好几把。杀猪刀、剔骨刀、砍刀,还有打气筒,刨子,挂肉用的铁钩子和一个很大的木盆,那木盆是烫猪毛时盛水装猪用的。父亲就把这些家什当初了玩具,过年前就拿出来了。
一般赶猪需要四五个人,屠夫到猪圈后先跟猪周旋几圈,看准机会一把揪住猪尾巴,其他人一哄而上或抓住猪耳朵,或逮住猪腿子,然后几人齐心将猪拖出猪圈。等待猪的是一个长的条凳,屠夫和主人合力把猪抬到条凳上,几个人死死地压住使猪动弹不得,屠夫手提一把明晃晃的细长刀子,照着猪的咽部用力刺进去直至心脏,那血便跟拧开了的水龙头一般顺着刀喷射出来,猪也凄厉的叫起来并用力挣扎着并喘着粗气,但用不了多久就因为血流尽渐渐平息下来。稍后的步骤是下锅拔毛,就是将猪置于那大的木盆内,将滚开的水淋到猪身上,然后直至全部淹没,屠夫用一把专用刨子将猪身上的毛刮下来,很快便将之收拾得干干净净。第三个程序是将猪的各个部位分解开来,变成一块块农村人所说的“菜”,第四步是收拾猪下水,猪肚子、猪腰子、猪肠子、猪肝、猪油……都要收拾得干干净净。那猪的尿泡(膀胱)可以吹起来当球踢,是男孩子有趣的玩具。虽然有人说屠夫伤害生灵,但杀猪其实是一个累活、脏活、苦活,且给人们送上了鲜美口福,所以这个职业倒是让人蛮敬佩的。
过年了,没有这个场景,只是一味地开吃,似乎是演戏没有了序幕,直接考场,锣鼓点不敲,总是氛围不够。江汉平原真广,我们有时候可以清晰地听到外村生猪的声音,热闹起此彼伏,声音唤醒了节前的平原大地。
二
在那个物质并不怎么丰富的年代,农村人平时并没有多少油水,所以杀年猪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幸福的事。这种幸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种精神上的慰藉。那些肉很快便会灌成香肠、腌成腊肉、打成鱼糕、做成肉丸子……挂在灶头上,晾在屋檐下,不仅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饱了眼福,愉悦了人们的精神。
对于肉食,家乡人的做工很地道,这是千百年的传承,有着文化的意义。各家走动,有时候就带着自家的肉食品,好东西就必须分享,这是农人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母亲早就打算了,将肉食品分得很清楚,生怕漏掉了哪户邻居,有时候就点这邻居的名字数那些打包的猪肉。
当然,要准备的年货还很多,而且许多都是自己或请人做,其中熬麦芽糖做米糕和芝麻糖便是必做的功课。熬麦芽糖繁琐且周期长,但那时的人们却乐此不疲。熬麦芽糖要提前三四天对麦子进行催芽,这是个细活且是技术活,否则麦芽可能生不出来,后面的工作也就不能继续。然后还要准备熬麦芽糖的红薯水,最后一道工序才是熬麦芽糖:将红薯水放入干净的锅内,先大火熬,直到那水有些粘性就改用小火熬,并将剁碎准备好的麦芽倒入水中一起熬,不久麦芽糖便会越来越粘、越来越稠。我大舅是个熬糖的好手,每到过年的时候他会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给我们熬麦芽糖,在给麦子催芽时,他甚至会在夜里起来观察芽子的温度和长势;在熬糖时他会用一根一米多长船浆似的木片不停搅动糖稀,以免糊锅,并且要掌握好火候。只是他的这个技艺始终没能传下去,现在已经没有哪家人过年会再去熬麦芽糖了。
有时候孩子突然提出要吃麦芽糖,我都张口结舌,无法满足。这是遗憾,尽管街面也有卖的,但毕竟不是出自自家,少了一份亲切感吧。
农村里过年还有一个菜是必须有的,那就是年豆腐,大人们常给小孩说,吃一个年豆腐,也就长了一岁。年豆腐也需要自家做而不是去买,这又要经历一个制作豆腐的全过程:自己泡黄豆,用石头磨子将豆子磨成浆,再用纱布将豆渣滤出来,然后将滤水舀到锅里煮,适时点上卤水,最后起锅倒入木框内纱布里,上面压上条石,等水沥干后就可以切成豆腐块了。当然那些白豆腐肯定是吃不完的,还要将其一部分油炸成豆腐角,一部分做成豆腐乳,等到来年时再慢慢吃。
豆腐豆腐,兜福兜福。这是谐音,中华文化最讲究,总能在细微处开掘出精彩来。有着“兜福”的意念,吃起来滋味就别致了。在幸福面前,我们的吃相都是带着微笑的,中国人的节日,外国人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少的是这种文化。
三
最让孩子们期待的莫过于做新衣服了。那时的新衣服多半都不是从街上买的成衣,大多家庭是从商店里扯来布匹,然后把裁缝请到家里来做。裁缝先要将人的身体尺寸量好,然后进行剪裁,真正做到量体裁衣。如果衣服多,裁缝得在家里忙活几天,因为他们是手艺人,所以给他们生活都管得比较好,那时真是羡慕裁缝这个职业——钱挣得不少而且经常有好伙食。不过就是新衣服做好了,若不到除夕是不能穿到身上的,一般要到年三十晚上把旧衣服洗了才能把新衣服换上,那种幸福感和满足感真是不可言传。
当然也会花钱买一些酥时点心、糖果瓜子、还有水果,因为这些毕竟是自己家里做不出来的。现在回想,那些自家做出来的东西似乎更加有味道、有感觉。
团年饭显得隆重而神圣,若有兄弟姊妹离得并不远,一定是要在一起吃团年饭的,而且要轮着吃。团年饭菜品十分丰富,即使是家境不怎么样,也不能显出寒酸相来,因为这顿饭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彩头。菜上好了之后要先祭奠逝去的先人,给他们也盛一碗饭、斟一杯酒,然后烧一些纸钱,这是一种风俗,也显得对逝去先人的孝敬与尊重。在这个当儿,要放很大一串鞭炮,谁家门口放鞭炮便会得知谁家里准备吃团年饭了,完了之后才是大人小孩上桌子吃饭。这顿饭吃得很慢,男人们在桌上吃菜喝酒拉家常,女人们则吃菜说话照顾小孩,一家人其乐融融。
吃完晚饭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给祖坟“上灯”。大人小孩都走到祖上的坟头,给先人点香、烧纸钱、放鞭炮,将一个一尺高、半尺宽的纸糊框子用竹棍扎在地上,将点燃的蜡烛插在中间,然后磕头,祈求先人保佑自己来年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田野都是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还有灯的海洋,场景蔚为壮观。
除夕晚上必须要守岁的,喻辞旧迎新的意思,可以看电视、打牌、聊天、吃东西,最少要过了十二点新旧两岁更替放完鞭炮才能去睡觉,而那时小孩子往往已经恹恹欲睡了。正月初一的早上,小孩子照例会收到压岁钱,有的是压在小孩枕头下,有的则是直接给小孩,祖辈给孙辈压岁钱,孙辈是要给祖辈磕头的,因为有钱得,小孩多显得十分乐意。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初一是不能出门的,成家的必须在家里陪父母,从初二开始才可以走亲访友拜年,初二走的是岳父岳母,也就是“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的说法,这个古训大家一直都是这样遵循的,然后是叔叔伯伯、再是七大姑八大姨,如果亲戚多需要一直走到正月十五,我们老家还有“过年过到正月完、拜年拜到麦子黄”说法,可见农村过年可以过很长时间,也见得农村人的慵懒与闲适。
繁复吧?农村依然讲究这一套,礼仪周到,历数全面,否则就觉得这个年过得有些草率。这种仪式感,包含这人们对时光的敬畏和厚爱。人们谢谢冥冥之中,总有老天的呵护关照,实际上生活是靠自己打拼的,但那份持敬之心,总是有一个归属,这是感恩。以此类推,人们受到邻里的照顾和恩惠,也一定记得清楚,生怕礼数不到,怠慢了邻里。
四
春节过后的年俗还有许多。那时流传于我们这里的有舞狮子、划彩莲船、踩高跷,还有那种卖艺式的响板说唱、三棒鼓,主要是给主人家一些好的彩头。从前那种闹年走江湖的人大都是为了挣钱,现在大家都富了,不知这种闹年的方式消失没有,因为我多年不回乡下老家过年亦不得而知,只是觉得那些形式的民俗真的很有趣味且值得怀念。
我在陕北呆了近二十年,觉得北方的年味似乎要比南方更浓一些。年关近时陕北人家也会做许多好吃的,不过有样东西南方好像是没有的,就是花花馍:将馒头做成各种形状的蒸出来,并点缀上红色,显得吉祥又可爱,有些人还会将这些花花馍用线串起来挂在家里,饶有趣味。他们还会在家里做年糕、糜子糕、油馍馍,团年时一家人围在炕上猜拳喝酒,年味十足。最值得回忆的要数他们闹秧歌了,大年初一就有秧歌队走村串户或走上街头,几乎都不需要排演,前面一辆车拉着锣鼓缓慢行驶,后面一个伞头带队,再后面就是头上围着羊肚手巾的陕北汉子和花枝招展的婆姨,腰间都分别系着一根长长的带子,一边合着鼓点踏着秧歌步子一边舞动着腰间的带子,惹得旁人也恨不得跟着扭起来。这种活动会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这天大街上会有一个大型的秧歌会演,这是由官方举办各个县上和各单位参加的。秧歌会上有各种造型的花车,上百人甚至几百人的表演方队,各种形式的表演,气势浩大,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晚上的灯会亦可算得上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人山人海的拥挤,更是将节日的氛围衬托得热闹非凡。
所谓某某味,就是需要细细咀嚼、可以品咂、耐人回味的人或事,比如烟、比如酒、比如美食、比如有味道的男人女人,当然还有春节这道大菜。对于年味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有着丰厚的传统韵味,有着浓郁的民俗,还有着和睦的家庭氛围与温馨的亲情。
应该说中国年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各地迎年、庆年的方式和内容亦花样繁多,然而如今人们对于春节的记忆是什么呢?首先让我们想到的大概是春运,仿佛人口大迁徙,无论火车、汽车、轮船,全是人山人海,私家车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堵”字了得。其次是短信满天飞,等到除夕的那天,手机会收到一大堆熟识与不熟识人的短信祝福,然后又将之转发给一大堆熟识与不熟识的人。春节剩下的其他内容就是吃吃喝喝、走亲访友、打牌,那些青少年们,更多的兴趣是上网、玩游戏,各人抱着一个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完全沉迷其中,这也许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年俗罢……
对于大人们来说,过年还有各种“怕”:怕各式各样的应酬、怕走不尽的亲戚、怕赶不完的人情,一个春节下来眼睛黑了一大圈、腰围粗一大圈、只是钱包瘦了一大圈。当然最害怕各种场合与同学朋友在事业生活上的比较,只是事业有成的、做官的、有钱的、娶了娇妻、得了乖儿的觉着无所谓,心理优越感自然是有的,然而没有成就感的便显得有些不自在。年还是年,可是味道却似乎变了……
记得去年春节,年二十九那天突然想起没有贴春联,便骑车到街上去买,谁知转了一大圈居然没有见卖春联的,而且后来我仔细观察,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各家门口贴春联的习俗都不多见了,这让我很是奇怪也有些感叹。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在中国被过得红红火火的时候,中国年的年味被工业化、信息化、还有西方文化涤荡稀释得还所剩有几呢?
也许,过年过的是心情和心境罢,心情心境好了,便觉得年是有趣味的,反之便觉得过年没什么意趣。小时候对于过年总有一种期许,因为过年比之平常有更多好吃的、好玩的、还有新衣服,甚至当学习成绩好时大人们可能会满足你一个愿望,还有对长大的渴望,于是觉得过年如此美好……现在呢,似乎没有了什么期许、也没有了什么渴望,对于吃的、喝的、玩的,也渐渐失去兴趣,甚至成了一种负担、一种累,还有什么年味可言!
五
小时候的年,那时虽然物质贫乏,但温馨、有趣、值得回味。大概那个时候我们还年少不经世事、没有忧虑、没有负担、无需责任,所以向往过年,年也过很快乐;而今呢,那些烦恼、那些沉重、那些不快,又岂是一个过年就能洗刷去的吗?但总希望摆脱那些不顺,于是对过年还是心怀敬意。
现在所有年货只要上街就可以全部买到,根本不需要再去熬麦芽糖、打年豆腐、请裁缝做衣裳了,甚至年夜饭也可以到饭店去吃,完全省去了以前那种繁琐,但是你感觉省去的仅仅是繁琐吗?其中的那些意趣是不是也随之省去了呢?速冻饺子超市里应有尽有,可是如果年夜里一家人一边看电视、一边拉家常、一边包饺子,还有哪种氛围能比过这种浓浓的亲情呢?吃瓜子犹如此,若是嗑瓜子便有一种趣味在里面,且越吃越香越想吃,但若是买的瓜子仁,吃一阵便有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因为瓜子要嗑才有味道。还有喝红酒,囫囵吞枣、大口豪饮是不能感受其中味道的,而是将之含在口中,让其充分的刺激味蕾渐入佳境,方品得其中妙处。可见有些省去的过程也省去了许多乐趣与享受,这大概也是我们觉得过年越来越乏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年即是一道盛宴,要将之烹饪调制好,同时还要慢慢的品味,这样才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过年,对于小孩是一次快乐假期,于外出的人是一次寻根,于老人们是一次团圆,于家庭是一次天伦之享……年味无论于你是什么样的味道,我们都要过出自己的滋味来。
江汉年味弄。最近听说,各地的年节都有群体组织的,举办各种庆祝活动。打糍粑、杀年猪、灌香肠、腌腊鱼等一些活动,都与电商挂上钩了,通过网络,将江汉平原的产品推向全国,甚至飞到海外。从未有过的大过年氛围正在形成。
江汉年味,时变时新,到老家走走,过过年,一定不好失望。乡愁,也在变味,变得越来越有时代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