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齐鲁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齐鲁】文学的意义(赏析)

精品 【齐鲁】文学的意义(赏析)


作者:雷开艳晨曦 秀才,211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64发表时间:2024-01-27 21:58:58
摘要:读元辰先生散文集《家在三峡》

这个标题有点大,不是我这个没有受过专业文学知识的文学草根所能驾驭的,但这却是我读完元辰先生《家在三峡》一书后呼之而出的感想。
   《家在三峡》一书,用元辰先生自己的话说,是一本生活图像,心系三峡,不得不写的三峡,及退休后日常生活的写真,对山水人文的追寻和解读,对于过往人生的回忆,参与宜昌县现代化发展奠基工作的纪实。
   元辰先生是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原协会主席。著有《迈向智慧的金色通道》、《现场批评》、《悠游人生》、《麦青麦黄》、《雪宴》、《夷陵文学评论1978~2020年》等多部文学著作。他曾在宜昌县政研室工作十一年,历任副主任,主任职务。他创办了《夷陵评论》自媒体公号,给夷陵文友及天下文友提供了一个集体展示的平台,发稿1143期。(现《夷陵评论》,转交给夷陵区文艺评论家协会朱白丹主席接手。他又创办了《金兰文汇》公号)受到各级文联的重视,文友们的衷心爱护。为夷陵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年,夷陵六作家出版的六本散文集,我已阅读其中四本,包括黄荣久先生的《谁是房客》,彭定新先生的《与故乡书》,吕孝春先生的《家在峡江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写作对象:故乡。故乡在作家们的眼里,有各自的美丽与牵挂。这几位作家都是夷陵人,除了各自的出生地不同,夷陵可以说是他们共同的家乡,同是夷陵人,所以夷陵的山水与夷陵的人民是作家们共同讴歌赞美的对象。
   而基于各自工作性质的不同,对夷陵爱的方式又各有不同,但同时他们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工作是饭碗外,我想还有不可否认的一点,那就是他们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所以他们有责任、有担当,将工作的点滴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元辰先生的不同在于,他不仅用文学表达了他的情感,他还是宜昌县现代化奠基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和文字的记录者。黄荣久先生也是一位亲历者参与者,但他的《谁是房客》一书侧重于文学而非纪实。
   书中所记,多是文学采风后而作。文学采风对发展地方建设、宣传本土文化、搞活地方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手段。正如元辰先生在《烹茶三游洞》一文中所写,“诗人造就了山水,山水成就了诗人”。
   想想我自己,对夷陵的许多山水,都是通过作家们的文章才知晓的,而我在游览了作家们所提到的一些地方后,写下一点文字,又影响了一些人。
   比如说雾渡河的马卧泥村。我已经忘了是在哪位作家的文章中看到过,很是向往。于是,连续两年秋天去看马卧泥的古银杏,并写了两篇文章发表在文学网站,而后在我朋友圈转发出来。仅我们龙泉镇居民,在朋友圈看到我的文章后,大约有几十人在秋色浓时驾车前往马卧泥欣赏银杏。
   而作家们呢?他们的领域更为宽泛,对某个景区、某个历史遗迹、某个家乡品牌深入了解之后,将他们个人独特的感受,用各自优美的文字书写出来,让更多人看到。这是一种有形又无形的宣传,致力于推荐家乡,推广家乡的文化,作家们手中的笔就是工具。
   元辰先生踏遍了夷陵的山山水水,本书中几乎囊括了夷陵的9个乡镇:分乡、龙泉、雾渡河、樟村坪、鸦鹊岭、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黄花。两个乡:夏堡坪、邓村。还有夷陵的名胜之地:三游洞,石牌、情人泉,百里荒、西塞国、九畹溪、古兵寨、白马洞、南津关等。推介了当地的产品:宜昌密桔、邓村绿茶、三峡奇石等等。他用手中的笔,为夷陵建设添砖加瓦。
   当今社会是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要想发展,宣传必须到位。好酒也怕巷子深。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把这句话引用到地方发展这个层面,也是有共性的。其它的乡镇充分利用自己的地方优势,已经在轰轰烈烈地大发展了。你虽是一块璞玉,但藏在山中无人识,还待何日呢?发展才是硬道理呀。就如我今年读《桥料三重奏》,若不是乡村扶贫与乡村振兴,桥料村也许还处在那种闭塞落后的状态中,而现在,它已实现凤凰涅槃,华丽转身,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桥料三重奏》一书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个村庄。许多人萌生了要去桥料村看一看的愿望。去的人多了,旅游经济就发展起来了。
   这就是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实具体的写照。而这一艰难转变的过程,需要有人付出艰苦的劳动。
   元辰先生用他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把这份热爱赋予了文字之中。
   《烹茶三游洞》一文中,作者写:“来宜昌的人如果没有游览三游洞,不能算来过宜昌。最好最近的还是去三游洞,仰望那满地的石刻,踏数那古老的石阶,触摸那黝黑的石壁。站在三游洞顶的山头上,极目远眺,葛洲坝横锁大江,宜昌城烟云一片,江水漫天,航船点点,心头猛然升起一阵激荡。回望山上山下的亭台楼阁,在明媚阳光下闪着光辉,忍不住从心底发出赞叹。好一处自然景观与工程景观的珠联璧合,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遥相呼应!”他在为三游洞召唤八方来客。
   《东去逝水》中,“万里长江流入西陵峡的黄牛峡,流入三斗坪,流入了西陵峡人的甜美梦乡。肥美的江水孕育了古老的巴楚文化。面对杨家湾的陶片、中堡岛的谷粒,不难想象巴楚先人的聪明智慧;面对为祭奠大禹和黄牛而修建的黄陵庙,不难想象三峡文化的古老;面对正在举世独立的长江三峡大坝,不难想象古今文明、东西文明融合的时代趋势。当你登上黄牛岩的顶端,俯瞰高峡平湖和滔滔江水,不禁想起孔老夫子的名句“逝者如斯夫”。东去逝水,流逝的是历史的沧桑与悲凉,流来的是历史的信任与重任。”他用他厚重的历史感知感染着游客。
   《云在天心》中,“县城小溪塔的天空,有几天总是那么湛蓝。秋高气爽的早晨或者是傍晚,我会独自去河边漫步,看四周的山,天上的云或者水中的倒影。偶尔发现几朵白云悠闲地浮在空中——天是那样的蓝,蓝得深广无比,云是那样的白,白得胜过棉花——心一下子被震撼了:云在天心!多么美丽。我为什么未曾注意?”他对夷陵人说,家乡的美无处不在。
   《诗魂不老》中写,“大江截流的日子越是迫近,我的心越是提到喉咙眼上。感受三峡五十个春秋的激荡,一时不知究竟是哪些因素感动得人彻夜难眠。举世闻名的风光?举世闻名的工程?举世闻名的文化?举世闻名的风情?当然!可仍未穷其究竟。三峡是个谜;三峡是个梦;三峡是团火……”这不仅仅是夷陵人的感慨激动,更是中国人的梦想成真。
   这样的热爱之情,书中比比皆是。
   纪实书写,不能偏离、扭曲、隐瞒、篡改事实,以真实的笔调还原历史事件。《亲历宜昌县现代产业奠基艰难进程》一文,是一部缩小版的史书。作者从他的站位、他的亲历亲为、他的视角书写了这一历史进程的转变过程。让后人充分了解,也给研究地方文化的学者们提供了一份历史性资料。它的社会意义不言而喻。
   在《亲历宜昌县现代产业奠基艰难进程》中,元辰先生说了这样一件事:第二届柑橘节筹备工作,因投资方准备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品发布会,后由于厂方觉得产品的本身存在问题,新任厂长与负责新产品研发的副厂长确认后,决定放弃召开发布会,所以预付的三万元定金多次索要未被退还。元辰先生说,“这是我从军队到地方经历的一次最失败的任务。错拜书生为大将,力尽关山未解围。为此,我一直心抱愧意。”
   这话让我很是感慨。他认真看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功是功,过是过,他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不粉饰自己的错误。在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走弯路,吃亏在所难免,但要及时止损,迅速调整方向。这种务实与批评的精神让人敬佩。
   无论是采风,还是纪实,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表达。它不同于公文。写公文繁琐枯燥,条条框框,受限制。不能像写小说、散文那样任意发挥,不免有被约束的感觉,但这是文字的一种形态。正如我们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那样,有自己的文学属性。
   我有时候读到有些文学爱好者的文字,公文痕迹很浓,觉得读起来不够味道。但我随着阅读内容的增加及阅读层面的扩展,我学会了以包容的姿态看待文字,那是一个人成长的痕迹。
   元辰先生说,“工作期间写的多的是公文、杂感、评论,随笔只能是夜间余墨。”
   我的认识是:工作使然。其中不乏有应付形式之作,但没有这些公文,单位的形象何以展示?人民群众如何理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各部门如何有效有质量的合作?等等。
   元辰先生写了大半辈子公文,他对公文有他的认识。“具体工作无非是调查研究、课题组织、典型推广、公文起草、信息传递这样一些平淡的日常事务,没有诗意,没有学术性,没有个人情致和名利。但正是所谓“吹鼓手”、“公文匠”的工作,变成了发展中的一滴水、一朵浪花、一种粘合剂,从而使我们的个人生命染上历史进程的色彩,历史进程中也有了我们个人的人生味道。而且,无论过多少年,这一进程造福桑梓,润泽广大乡亲的性质都不会变。”
   我们得感谢这些公文,就如感谢文学采风,因为它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了社会的诸多层面。这也许就是文学的现实意义的一个方面吧。对社会有用,文字彰显了力量。
   有些人说文学是为政治服务的,这话看你怎么理解。有的作家不屑于自己的文学作品渗入政治的因素。他所表达的文学意识形态是相对,纯粹的思想感情的抒发,感性的呈现作品。但同时,也要被理性制约。在我这个初学者看来,都无可厚非。
   文学对元辰先生个人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杜鸿先生说,“文学即我佛”,这是对文学与他自己的一个高度融合的自我评价。这句话对元辰先生也适用。但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文学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是大家熟知的“夷陵文学守夜人”。经常编辑至凌晨,所以他的时间多半与文字打交道,他是终生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
   元辰先生在前言中说,本书时间跨度三十年,写作风格有变。的确有这感觉,先前的文字,读来给人高天之上的印象。
   比如在《西塞国秋色》一文中,他写秋雨里的西塞国秋色。“作家试图使用生花妙笔,轻轻地点染,缓缓流动,勾勒秋天的万种风情。雨后有彩虹高挂,林中光影变幻,线条清晰,色泽与色块不停地流变,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可精心准备的图案里挤满了忧郁、忠贞和躁动,而理性或非理性,功利或非功利比较、选择的结果,被定制成了光怪陆离的图谱,扑向天空的烦躁被反弹回来,一点儿没有改变本来的秋色。”
   退休后的生活平静淡然,文字也赋予了这种情感,日常生活无波无澜,养花、种菜、养狗、喂鸡。回归生活的本真。人生的意义,也许就是在平淡中寻找生活本身的乐趣。
   而不管哪种风格的文字,给我们呈现了他性格中的丰富。
   元辰先生是有侠士精神的,写景流露了他的这种情感。“秋色也不是思维的阅马场,我多么希望自己像个勇士,骑上快马,手执利剑,刺穿秋天的伪装,抵达冬天的宁静。”
   先生是调皮的。《夜风掠过古兵寨》一文中,“今夜有风掠过,我就想了这么多。明天还要陪两位作家登顶,那时再喊:“把你的压寨夫人让我带回家当保姆吧!”讨得一声:“你这个胆大的奴才!”今晚皮影戏就这么唱呢。
   他也是深情的、浪漫的、热烈的。《五宫游罢不恋洞》中,“游罢五宫,出得洞来,已至山顶,广场开阔,碧树烟影,视野豁然,一览众山,恨不得放声高喊:“爱死你了,洞中绝品!爱死你了,山中仙子!”《粉黛林畅想》中,”月光从青山背后慢慢升上来,不经意地洒在香溪河上。沙洲上银光闪耀,水面波光粼粼,粉黛林茂密的柳树朦胧一片。就是这幅水墨画,在我脑子里停留二千多年。”
   他用自己的感受赋予了夷陵山水的深沉、细腻、浪漫、唯美,每一处景色都是灵动的,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如果说故乡是写作的根,那么亲情就是给予根的养分。《玉米金黄》、《我家的石墙老屋》、《整个夏天弥漫着母亲的味道》,这些文章,都是他心底流淌的源源不断的亲情。这些文章都写于他六十多岁的年龄,对故乡,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人的一生,能过几个六十呢?
   在《五月蒿香》一文中,他写道:“想穿了,人就是一株草一棵树,就是远山近水中的一分子,像水中的星月虚幻莫测,心不可并吞八荒,力不能拔举关山。诸事有命,顺天应人,竭尽人力而已,至于成王败寇,人前人后,运而已,何须纠结?”洞穿人间世故,心静如此。文字是开启心门的一把钥匙。
   元辰先生说擅长散文,但他在他的小说集《麦青麦黄》中说,希望他死后,人们在他的墓碑前说,这里埋葬的是一位小说家。所以文学与他是多元的,是他的生存体验,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文字的多样性。
   《家在三峡》一书,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率真的,有责任心,有能力的,真心爱着家乡,爱着文学的元辰先生。但若要全面了解一个作家,你要通读他的其它作品。比如元辰先生的评论,我认为是非常精彩的,相当喜欢。
   恩格斯说“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那么,我认为文学的意义从大的方面概括来说,便是以它有形的文字,无形的力量,推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体到个人,我们都是浪花朵朵,采取不同的文学形式,簇拥着向前。
   我读此书,作家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他的文学作品就呈现什么样的姿态。本书收录的这些文章,是对夷陵旅游文化发展用心宣传,对过往人生的真情回忆,对宜昌县发展记录与总结。
   领略散文形式下的夷陵山水美,知晓纪实里的宜昌县现代产业奠基发展进程。从另一个侧面感知元辰先生的文字带给我对文学的意义,这个大主题的思考与启迪,算是有所小悟吧。

共 53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对于文字的意义,千人千解。而作者,从阅读元辰先生的文章开始,对这个命题做了自己独特精辟的解析与探索。元辰先生的儒雅博学,在公文与纯文学之间自由转圜,对当地文化氛围的影响,以及丰厚的文学著作,随着文章的进一步深入,被清晰刻画。文中展露的简短摘录,温润凝练,既勾勒出了夷陵奇崛如画的山水,又对当地蕴藉丰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阐述,也将元辰先生丰富广博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来。作者的文笔自然妥帖,如春风拂面,在温馨润泽的气氛中倾述所有。这种以历史以人文以传统为溯源的讲述,最入人心,也能够成功激发出读者对元辰先生作品的热忱向往。真正意义上的作家,是有义务和责任去通过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特性和社会现象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也会有不同的责任。元辰先生便是顺应潮流,为推广宣传家乡,积极行动起来的良心作家。文章有着明朗向上的气息,对人、当地风貌、文学作品、文学意义的解读既透彻又敏锐,客观又清醒。以引导与共情代替说教的好作品,佳作共赏!【编辑:紫玉清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03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1-27 22:01:47
  开艳对文字的热情,对家乡的热爱,对文学意义的解读很精辟,给人以眼前一亮之感。引人思考的作品,问候开艳!
紫玉清凉
回复1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1-28 07:17:38
  编文辛苦!感谢老师!遥祝冬安!
2 楼        文友:紫玉清凉        2024-01-27 22:05:19
  想起余秋雨大师的一句话:文化道义和文化良知,永远是文化灵魂的所在。或许,这便是文学的意义。作家的笔,便是他的道义和良知。很有意义的一篇作品!
紫玉清凉
3 楼        文友:土木禾刀        2024-01-28 21:44:59
  在一个物欲横流,商品泛滥,娱乐至上的时代,纯文学的存在感越来越微弱,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你我都要努力,都要多写一些好的东西,来诠释这个世界的真谛,来证明我们的存在。
回复3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1-30 21:00:34
  感谢老师留评!遥祝冬安!
4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4-01-30 10:28:50
  每一粒种子都可以茁壮成长,每一寸微光都可以光芒万丈,读了你的作品感觉很有发展前途,祝你在文学道路上勇敢前进,预祝春节愉快,阖家幸福安康
太行飞剑
回复4 楼        文友:雷开艳晨曦        2024-01-30 20:59:39
  感谢老师留言鼓励,遥祝冬安!
5 楼        文友:万重山        2024-03-27 13:17:38
  作者详尽细致地解读了元辰先生作品的风格特色,表达了对元辰先生的敬仰之情。
   作品结构清晰明了,语言流畅准确,见解独到深刻。
   佳作欣赏学习点赞。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