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见闻】我心中的萧红(散文)

精品 【晓荷·见闻】我心中的萧红(散文)


作者:兰色泪石 布衣,151.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810发表时间:2024-01-28 22:15:28
摘要:了解一个人,就去读他的文字,看他的摄影,笔迹,听他欣赏的音乐,大概也会明了四五分。人的品味、秉性、气格、涵养、学识以及人生价值观,无不渗透其里。如此辩识,比道听途说来得更真实。萧红无论作为文学,还是作为历史,作为女性的历史、女性的生命都堪称一个奇迹。

“若想了解一个人,就去读他的文字,看他的摄影,笔迹,听他欣赏的音乐,大概也会明了四五分。人的品味、秉性、气格、涵养、学识以及人生价值观,无不渗透其里。如此辩识,比道听途说来得更真实。”这段名言警句时时绕耳,给了我许多启发。
   若你要去了解萧红,这位20世30年代的文学洛神,不能只是道听途说,或者你津津乐道的只是她具有传奇色彩的绯闻。那我觉得你不配去阅读她的文字。萧红无论作为文学,还是作为历史,作为女性的历史、女性的生命都堪称一个奇迹。对于现在的我来说,31岁真的很年轻,甚至于她的生命还没有真正铺陈开来。我最早读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冲击与震撼。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说的女性或者叫新女性,其实是五四运动的一大发明,我们实际上在一个东西方文化的撞击当中,大致接受了西方的性别想象,来创造了这样一个判然有别的两性概念。所以新女性曾经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社会角色。而现代汉语也是一种新语言,也是从胡适先生的白话文运动才开启的。两种新的叠加,就使得今天我们回看五四一代人的时候,觉得他们年轻充满活力。
   萧红的一生其实是在非常撕扯的环境中度过的。生活中既有让她非常寒心的父亲,也有温暖的祖父。她出生于呼兰县的一个地主乡绅家庭。萧红幼时,母亲因病去逝,父亲再娶,继母对萧红姐弟俩感情一般,父亲对她严厉专横。但祖父十分疼爱萧红,他带着萧红在园子里生活,充分释放她的天性,祖父与她自然、和谐、平等、欢乐、自由地相处,让她享受到童年的乐趣,感受到真正的人间亲情;他教萧红《千家诗》,对她进行了最初的文学启蒙,培养了她的爱好与兴趣,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更重要的是祖父对人对事的宽容、善良与理解给了萧红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这是她无法忘记的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她写《呼兰河传》,除了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也表达了对关爱她的人的感激和怀念。她的字里行间里的四季更替、春花夏草、虫鸣鸟啼都是那么顺畅,跟随着时间生,顺着岁月亡,自然界的万物随心所欲、我行我素地活着。而她裹挟在一个时代的混流中独自绽放。
   她的一生都在“逃”,最初逃离原生家庭,她的离家出走,不仅伤了父亲的心,还害得父亲丢了工作——当局以教子无方为由解除了萧红父亲张廷举教育厅秘书一职,远调巴彦县任教育局督学。在那个时代,她没有了经济来源,在北平呆不下去的萧红只得重回呼兰河。返回呼兰河后,萧红被家人软禁在家中。最后,她寻机逃了出来,再次继续她的学业。​这一次的逃离无疑是与家庭的决裂,变成了“一个人”。在后面流浪之路上孤苦无依。她颠沛流离的一生,所有的际遇成了她短暂一生的传奇。在一个异常贫困的时代给她带来的饥饿、寒冷、孤独、恐惧、担忧…。深深地植入到了一个敏感作家的骨髓里,她开始用自己独特的笔触记录一个时代。她从不用直白的文字去讽刺或者赞扬,而是用一段真实的故事,一种真实的情感,将人们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生活展现出来。我记得同时代的作家丁玲,他们就像文学斗士一样,活跃在战场上,而她从不参与政治,也不去书写这方面的文章,这是除了她文字本身之外我非常喜欢她的一个原因。
   萧红曾这样解读自己:“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这是她原生家庭“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与她追求的自由相互牵绊一生。萧红的一生都在追求自由、追求爱,虽然与四个男人有过情感纠葛,却难逃被抛弃的结局,那些曾经相濡以沫的男人,一个个成了生命中的过客,留下的只是刻骨的伤痛。​萧红的一生,都在寻找那个能始终如一爱着自己的男人,可惜,到最后,她依然没有找到。她是倔强的、孤独的,渴望爱的。所以才有那么多的不甘。我自问,能否在家里专制地安排一个结婚对象,而自己又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毅然出逃反抗;能否在一次次失败的爱情中振作起来,并依然相信爱和被爱,答案是迷茫不定的。萧红的答案却是坚定的,肯定的。她的一生是追逐的一生,追求爱情,追求文学梦想。又或者,对前者的渴望更多一些。她的作品在文坛名声大噪,而她并没有因此疏解感情里的郁结。在一个特定的年代,一个流浪带有悲剧色彩的女作家,我们无法站在现代社会的道德上去评价她。我看到的是她艰难一生却从不丢弃善良和希望的坚持。
   说萧红,就不能不提她的伯乐鲁迅先生。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人们总会把鲁迅先生和萧红的关系添一抹暧昧的色彩,这是我某日坐在办公室同事们嘻笑中听到的。我当时也没有反对,当然我也不去苟同。你若读了他们二位的文学作品,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惺惺相惜。所以我的开头就说鲁迅先生是萧红的伯乐,萧红最初对自己文字的自卑和不认可,把写作当做一种业余,甚至于她经常为萧军的文章做抄誊工作,而让她产生文学自信的正是鲁迅先生。我在读他们二位文字的写法中我看到了很多相似之处。而萧红对于鲁迅先生的情感,那大概就在于萧红得知鲁迅逝世的消息之后,写下一篇文章《怀念鲁迅先生》。这篇文章,被后人评为缅怀鲁迅文章中最好的一篇。萧红敏锐捕捉到了鲁迅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为读者刻画出了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形象跃然纸上。这种情感已经超脱了男女之间庸俗的情感,而在我看来他们应该是纵容孩子般的感情,不掺杂任何欲望的。保持一定距离,心灵又相互抵达。
   ​临死前,萧红写下令人潸然泪下的绝笔:“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未写完的《马伯乐》,与她的生命都在某一个时间戛然而止,留下了一个女作家的无尽的遗憾,她不曾有任何锋芒,却在人间受尽疾苦。她最后用自己的方式回报了给予她帮助的每一个人,把《呼兰河传》的版权给了洛宾基,把《生死场》的版权给了萧军,把《商市街》的版权给了弟弟。她在弥留之际尽自己可能的回报了每一个人。
   她在世间的每一份情感都撕扯着她,我想萧红一定时刻挂念着被自己送走的孩子,满怀愧疚;我相信萧红的所为,定是不得已而为之,若是有更好的选择,若是生在清平盛世,她也许也会是一位好母亲。萧红临终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希望端木蕻良为她打探送走的女儿的下落,只是她到死也没等来女儿的消息。两个孩子,一个送人,一个刚面世就夭折,这些对于一个敏感而又善良的女人,成了她心中不可言说的痛,这种情感可能时刻都在折磨她。可是对她自己而言,命运又何曾善待过她呢?
   她在《生死场》里写道:“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回顾她的漂泊之路,其实又何尝不是“忙着生,忙着死”的惨淡一生呢?
  

共 26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着“文学洛神”的称号,师从鲁迅。萧红可以说是二三十年代最新时代的女性,他渴望自由,渴望爱情,渴望文学。然而她的家庭背景,除了她的祖父予以她启蒙外,她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是不受待见的。然而为了自由以及以及对爱情和文学的追求,萧红毅然离家出走,颠沛在穷困潦倒的路上。她有幸遇到了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并在她的文学路上给了她从未有过的自信,从而也让这位女作家的光辉照耀了那个时代。老师文章娓娓道来,抒写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萧红的光辉形象,从而也让这位伟大的作家呈现在大家眼前。非常不错的一篇文章,文章情感充沛,描写细致细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 【编辑:陌小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06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1-28 22:15:43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回复1 楼        文友:兰色泪石        2024-01-28 22:23:55
  感谢老师修改编辑,辛苦老师了,问候老师!
2 楼        文友:何叶        2024-02-07 23:23:48
  恭喜精品!老师真棒!
何叶
3 楼        文友:陌小雨        2024-02-09 10:49:38
  恭喜老师斩获精品!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
4 楼        文友:至简至爱        2024-02-09 15:06:47
  恭喜老师获得精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