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大集(散文)
人上了年纪,记忆就如加了长焦的相机,近处的事与景越来越模糊,甚至转眼即忘,反而是越远处的记忆,却越加清晰,纤毫毕现,恍如就在昨日。
伴岁月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离开家乡也有四十多载春秋。村里亲人相继远走,甚或曾经熟悉的面孔也是日渐零落,然深藏于心的那份情思与乡愁,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浓郁,成了挥之不去的情结,萦绕于怀,无从消散。
前些时候,与堂弟相约回老家看看,途中正逢镇上大集。鬼使神差的,我没有拐到一边的公路,而是将车驶进集市熙熙攘攘的人流。许是时过景迁,已经习惯了城市淡漠与疏离,我并没有停下车逛逛的兴致,就这样任由车在人流中走走停停,仿佛我只是需要这样的一个背景,而心,早已飞回到儿时的时光。
作为60后的一代,曾经乡村大集,是永远无法磨灭的美好记忆。记忆中的大集,是无比的繁华,无比的温暖,无比的动人。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在孩子们的眼中,大集无异于聚集了所有的美好。吃的就不必说了,二分钱的冰棍,一毛钱的包子,两毛钱的油条、麻花……哪一样都足以让我们垂涎欲滴、大快朵颐。玩的就更不用说了,泥人、皮球、哨子,甚至是铅笔、像皮、文具盒等学习用具,每得到一样,都能让我们欣喜若狂,感受到无尚的幸福。即便没有钱,孩子们也都乐此不疲,在人群中穿梭笑闹,仿佛这就是一个无比巨大的游乐场。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热情洋溢,脸上带着笑,话语含着情,一切都是那样喜庆,温暖。
关于大集,有两件事是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第一件是儿时的一个玩伴在大集上偷拿了摊主一个铅笔盒,记忆深刻的原因是我一不小心成了这件事的告密者。当时一个铅笔盒要五毛钱,放在现在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关键是那个铅笔盒很漂亮。所以,我是怀着一种略带羡慕、嫉妒的心情跟妈妈讲的,我没想到的是妈妈转头就告诉了他的母亲。最后的结果是,玩伴挨了他爹一顿好揍,他的哭声响彻云天,让我们这些一起玩的小伙伴都胆战心惊。然后,他爹揪着耳朵走了三里路,硬是以耳为索,把他牵到大集,让他亲手把文具盒物归原主,并向失主道歉。因为这事,玩伴两年没有跟我说一句话。当然,后来我们又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此后的时间里,我很多次回想起这件事,而且每次想起,我都会做一次假定:如果此时发生同样的事儿,最终的结果会如何?但每次我都无法坚定地相信,此时的家长会如同我玩伴父亲做出同样的选择。
第二件事是我即将上初中的那年暑假。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去大集买东西,由于车艺不行,前车轮驶入马车的车辙内滑倒,加重大金鹿重重砸在我的左臂上,胳膊脱臼加骨折,让不知所措的我只知道抱着不受控制的左臂号淘大哭。此时,所有路过此处去赶大集的人纷纷围拢过来,不管能不能帮得上忙,大家都停下脚步,脸上全是由衷的担忧与焦虑。村里几个叔伯分头回去,很快,我父亲带着村里的拖拉机赶来。拖拉机经过大集的时候,在知情人的呼喊声里,赶集的人们很快让出了一条通道,拖拉机毫无阻滞地通过集市。虽非命悬一线,但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心里总充满温暖。特别是在“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的时候,我总是会唏嘘不已,感叹世事变幻,人心不古!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现在的城市高楼林立,商超遍布,电商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然而,曾经的大集并没有在这些现代营销手段的绞杀中走向没落,而是依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究其原因,我觉得便是大集传承不衰、不加雕饰的那份质朴、那份真诚、那份融入血脉的朴素民族文化基因……
《论语》有云:“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目前,全社会都在呼唤道德回归,但道德的回归不仅仅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的普及,更重要的在于把这些文化元素融入血脉,化为发乎于心的自觉行动。从这种意义上讲,大集的生命力,或许正来源于普通大众对中华文化的内在认同,和对社会道德的朴素坚守!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