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马齿苋(散文)
家乡属于丘陵地带,但既有山,又有湖。小时候,田间地边、路旁沟旁、房前屋后长有各种各样的野菜,像荠菜、苦菜、马齿苋、蒲公英、灰灰菜、苜蓿菜……不过,因为我们这儿是“蔬菜之乡”,像其他地方经常食用野菜果腹的日子,在我们这里并没有出现过。
在我的印象中,真正吃过的野菜就只有荠菜和马齿苋了。春天里,挑荠菜来包饺子、包春卷,嫩,香,味足。夏秋时节,在菜地里扯马齿苋回来做凉拌菜,清爽,开胃,好吃;或者是把马齿苋蒸熟晒干,来客时做红烧肉、做扣肉,味道醇厚,香味浓郁。
马齿苋,算是大名,其实,在我的家乡它的俗称是叫“马齿旱”。我觉得“马齿旱”这个接地气的名字与它既耐旱又耐涝,生命力顽强的个性更相配。
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滑利似苋,故名。”马齿苋,它的别名又叫马齿草,马齿菜,豆板菜,酸味菜,地马菜,猪母菜,狮子草,五行草,长寿菜,蚂蚁菜,马蛇子菜……它性喜肥沃土壤,耐旱亦耐涝,生命力极强。“安于际遇甘平淡,山野烟村放异香。”那时,每到夏季,家乡的山坡、草地、菜地、菜园、水沟边都可见到它们茂密、旺盛的身影。
马齿苋是贴着地皮扎堆生长的,一丛丛,一簇簇,粉色的茎上长着小小的团扇般的绿色叶片,叶片边有薄翅,淡黄色的小花簇生顶端。结出的种子,黑色,扁圆,光溜溜,明亮亮。
中医认为,马齿苋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消炎止渴、解酒止泻的作用。对于这些,大人说起来头头是道,小孩子还是似懂非懂的。
小时候,与家一墙之隔的水厂有个人得了糖尿病,他常常在湖边的菜地里扯马齿苋,说是马齿苋有降糖的功效,有利于保持血糖的稳定。这个说法我至今未求证。我家有十亩多菜地,地里的马齿苋是多得不得了,父亲还“嫌弃”得要命。每次见那人来扯马齿苋,父亲还主动帮他一起扯,那人连连道谢,父亲说这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要扯随时来。
马齿苋的吃法有多种,但比较常见的是清炒、凉拌和蒸熟晒干。
清炒马齿苋,将扯回来的马齿苋去掉老叶、老茎,洗净。锅里把菜油烧热,蒜末炒香,倒入马齿苋翻炒几下(可焯水炒,也可不用焯水炒)。口感微脆,略带酸味,吃到嘴里又不失马齿苋的清香。
凉拌马齿苋,将扯回来的马齿苋去掉老叶、老茎,洗净后下沸水锅,焯水。捞起来,用清水多次洗净黏液,切段放到盘中待用。蒜瓣切成细末,倒在马齿苋上,倒入酱油。淋上麻油,拌匀。凉拌马齿苋外观碧绿清香,口感鲜美爽口,具有清热止痢,美容之功效,是夏日里一道很不错的健康菜。
不过,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还是蒸熟晒干的马齿苋。母亲不仅厨艺好,而且还是节俭过日子的好手。一到夏天,都会晒很多干马齿苋。因为,马齿苋不需要像芥菜、萝卜菜、雪里蕻那样特地去种,只用“就地取材”即可。趁着夏天的大日头,把扯回来的马齿苋洗净,晒干。有时,放在外面晒时,忘记及时收进屋,淋了雨,它们好像又“活”了回来,新鲜如初。把暴晒了三五天的马齿苋,切段,放锅里隔水蒸40分钟。蒸好了,再拿出来在簸箕里晒,直到彻底晒干晒透。密封保存,随吃随取。来人来客时,做扣肉、蒸腊肉,一碗不错的下饭菜。地里的马齿苋经阳光的滋养,时光的淬炼,吸收了肉汁,“脱胎换骨”变成了一道人间美味,香味独特,滋味更美。
家乡有句俗语:“草往猪胯钻一下,也会变成美味”,我深以为然。记得那年的中秋节,母亲用晒干了的马齿苋做扣肉。晒干了的马齿苋用水泡发,洗好了的五花肉,抹上酱油,用一深口碗,把肉朝下码好,马齿苋铺在肉上。隔水蒸熟,又用一深口盘子把菜倒扣过里,再蒸半个小时。肉香,马齿苋的清香,四处弥漫,令人垂涎。在我们翘首以盼中马齿苋扣肉出锅了,油光黑黄,香味扑鼻,喉头蠕动,齿颊流津,肉质软烂,肥而不腻,味道一点也不比用芥菜、萝卜菜、雪里蕻做成的霉干菜差。在那个生活不济的年月里,马齿苋扣肉无异于是一种“舌尖上的诱惑”,虽说吃的次数是有回数的,但它们不仅给予了我们味蕾上的享受,更是母亲给予我们深沉的爱。母亲的爱,是最美的味道,让人回味一生。
倾美味,献情真。马齿苋,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