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雄关依旧(散文)

精品 【菊韵】雄关依旧(散文)


作者:颜永柏 白丁,8.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0发表时间:2024-02-08 13:05:51

【菊韵】雄关依旧(散文)
   十月的朔北,阳光仍然是那么的灿烂。蔚蓝色的天空,没有一丝的云彩。雁儿已南飞,凉爽干燥的秋风,吹黄了山间田野。走西口的茶马古道,落叶纷飞。只有那金黄色的银杏树和国槐树在秋风里摇曳。崇山峻岭难见绿色,显得有些苍凉。
   我们几个军人出身的老战友,相伴凭吊古战场,慕名游览了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感慨万千。
   仰望关城,两山对峙,中间高挺险峻的塞口,其形如门。以“飞雁出于其间”,故名雁门关。门额嵌着“雁门关”,楹联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登临关城,雄伟壮观的建筑让人震撼。蜿蜒起伏的古长城,犹如一条巨龙,连关接塞,盘卧于群山脉之巅。气势辉煌磅礴,万里连云际。历经千年风雨,傲然屹立,与日月同辉,山河同在。
   斑驳的石板路,铁甲车扎出的深辙痕印尚存。古战马的铁蹄,在坚硬的石板路上烙下历史的痕迹。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城砖都记载着无数英雄的征战与荣耀。
   古老的烽火台,高高矗立在山岗上。栉风沐雨,见证了边关千百年的战争与和平。曾经狼烟滚滚的烽火台,如今已是荒草凄凄,不见狼烟,只有那秋天的一抹残阳。“烽火台上无烽火,四面东凤唱古歌。”
   即兴擂响关城上的战鼓,让我们这些曾经戎边卫国的老兵心潮澎湃。穿越千年的历史云烟,仿佛听到了古代战马的嘶鸣声。金戈铁马,千年鏖战的古战场在我们眼前展现。在这古老的雁门关下,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为华夏的安宁,浴血奋战,马革裹尸,青山埋忠骨。
   战国末年,赵国将领李牧镇守雁门。“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秣马厉兵。当匈奴来犯时,李牧将军精心布阵,英勇战斗,一举歼灭匈奴十万骑。李牧碑记载了这位名将的赫赫战功。
   秦朝初年匈奴大举入侵,占领河套地区。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统兵三十余万,从雁门关出塞,击败匈奴,收复河套失地。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始筑万里长城。
   大汉初建,百废待兴,匈奴强盛,骚扰边境。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单于冒顿率领数十万大军南逾雁门,直驱晋阳(今太原)。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反击,出师失利,被围困在平城(今大同)的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后用陈平之奇计,突围而出,得以生还。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围”。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3年),王昭君从雁门关下前簇后拥,出塞和亲。成就和平传奇。
   汉武帝时期,虽然匈奴十分猖狂,屡犯雁门关,掠夺边民。但大汉经“文景之治”,国力强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下诏整修雁门关。大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在雁门关下鏖战。卫青的“匈奴不灭,无以家为”,李广射虎,霍去病封狼居胥等典故。耳熟能详,名传千古。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华夏的最强音。
   一代女皇武则天也巡视过雁门关,见雁门关险峻陡峭,不胜感慨,题写“天险”砖匾,如今仍嵌在雁门关东门的门额上。只是这个造字女皇所书的“䒶险”,的“䒶”字,没有几个人能认得。
   雁门关战斗最激烈的年代莫过于宋朝。北宋初期,塞外契丹人崛起,建立辽国,常犯雁门关。英勇善战的杨家将在雁门关前屡败辽军,一代战神杨业被辽军誉为“杨无敌”。
   公元980年,辽军十万大军入侵雁门关,骚扰边民。时任代州刺史杨业,布置重兵把守雁门关隘道南口,又亲率精兵由关南迂迥到雁门关北口,断敌退路,将辽军包围在几十里长的峡谷之中。向正准备攻关的辽军发起突然袭击。重创辽军,杀死其驸马,擒获马步军都统指挥使李重诲。杨家将也一战成名,从此令辽军闻风丧胆。
   北宋雍熙三年,辽国发重兵进攻雁门关,由于敌强我弱,寡不敌众。杨业身陷重围,士卒全部战死,杨业因伤被囚禁。他宁死不屈,绝食身亡。
   杨家将三代镇守雁门关数十年,仅杨六郎就镇守雁门关二十余年。酷暑寒冬,苦守边关,寸土未失。
   杨家将的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精神千古流芳,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
   如今在关桥前的东西两侧建有杨家将雕塑群。东侧是佘太君率领的杨门女将,西侧是杨令公和七郎八虎,威风凛凛,杀气腾腾。
   这是雁门关风景区最亮丽的风景线!
   近代史上,雁门关仍然是战略重地,兵家必争之地。八年抗战,雁门关战绩辉煌。1937年10月18日,贺龙统领的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以南公路两侧高地设伏打击日本侵略军,激战三天,击毙击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日军汽车数十辆。在古战场上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新凯歌。
   雁门关也有伟人的足迹。公元1948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告别陕北,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途径雁门关时,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一道登临雁门关,凭吊古战场。后来毛泽东还为雁门关题写了“中华第一关”和“雁门关”关名。
   追觅历史的烟云,雁门关自周定王五十二年(公元前595年)赵襄王北逾雁门,攻击代戍之国起,到二十世纪初。在雁门关地域发生有规模的战役和战斗共计140余次。彰显出华夏民族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这是战斗之史,民族强盛之史,华夏辉煌之史,
   战斗精神是华夏民族之魂。
   雄关依旧,民族魂永恒!

共 20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雁门关,雄踞朔北边关要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峻,历来是边关重地,古人对它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笳喧雁门北,陈翼龙城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雁门关雄踞关口,两翼古长城龙蟠虎踞,历经千年依屹立不倒;长城石板上深深的车辙印,清晰的马蹄足迹,向人们展示了无数英雄的战绩与荣耀。忆当年,李牧灭十万匈奴;刘邦突围;王昭君和亲;卫青、霍去病抵抗匈奴;杨家将雁门关屡次打败辽军,都书写了人们保家卫国,奋起抵抗外寇入侵的决心和毅力。近代史上,贺龙雁门关伏击日军,毛泽东亲书“中华第一关”。一座雁门关,半步华夏史,它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权,保家卫国,誓死捍卫人民安全的决心和信念!雄关依旧在,民族魂永恒。好文欣赏,倾情推荐【编辑:寂寞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214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寂寞寞        2024-02-08 13:06:47
  一座雁门关,半步华夏史。好文欣赏了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4-02-08 15:47:56
  龙年吉祥!龙年吉祥!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刘明国        2024-02-08 18:03:25
  没有到过雁门关,今借颜老师游文一篇,欣赏到塞北如此雄关一座,一一所历经的半部华夏史,心中末免感慨连连…龙年春节,有幸读到此文,又多了解到我们中华龙的一些浓香味道!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