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正月来是新年(随笔)
正月来是新年,今天是正月初一,农历甲辰年新年,十二生肖属龙,也是农历龙年。
那到底什么时候开始确立正月来是新年呢?其实,这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探索的过程。
我们知道,年的概念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经历的时间周期。地球如此循环往复,形成四季轮回,是谓一年。
古人不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古人通过观测身边的现象和天上的星星位移的变化发现了四季更替的规律,进而发明出历法。
在古埃及,尼罗河泛滥的季节之后是种植和管理庄稼的季度,然后是收获的季节。
在古代中国,人们夜观天象,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季节的开始,例如,斗柄指向寅位时,春天就来了,这就是斗转星移。
中国古人至少在夏朝时就测定出一年大约365天,并编制出相当精确的历法,这就是夏历,也是我们今天农历的雏形。今天,我们仍然把农历叫做夏历。
古埃及人、古巴比伦人、古希腊人也发明出相当精确的历法。
一年365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但把哪一天定为新年的第一天,哪一个月定为新年的第一个月,各个地方各个时期都是不同的。
新年的第一天很神圣,新年的第一个月也很庄重,必须取一个好听的名称。中国古人把新年的第一天叫元旦,把第一个月叫正月。
夏朝把一月定为正月,但到了商朝,殷商人为了和夏朝有所区别,则将十二月定为正月;到了周朝,又把十一月定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天下时,更以十月为正月,并一直沿用到汉武帝时期。
到了公元前104年,也就是汉武帝太初元年,汉武帝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组织制定并颁布了新的历法,恢复了夏历的做法,将一月定为正月;同时,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之中,这就是著名的太初历。
太初历是非常科学和完善的历法,后世虽有修改和完善,但基本框架一直沿袭至今。这是司马迁的另一重大贡献。
我们都知道司马迁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编著了闻名于世的史记,成为公认的史学的开山鼻祖。其实,司马迁那个时代,史学家本身就是天文学家,司马迁除了是伟大的史学家,还是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
欧洲的历法在凯撒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并得到统一,进而成为现在世界通行的公历。
凯撒大帝采用了天文学家索西尼斯的建议,将元旦从三月一日移至元月一日,于是,元月就成为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但旧的月份名称没有改变。这样一来,九月仍然叫September,虽然这个词的意思是第七。同样,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月的名称October,November,December来自拉丁文的第八、第九和第十。
我们知道,元月份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月份,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季。我实在不知道伟大的凯撒为什么要把一月从春暖花开的三月移到寒冬凛冽的一月。
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了中华民国,民国为了和世界接轨,实行了国际通行的公历历法,同时继续保留中国传统的农历。这样,一年之中就出现了两个元旦和两个一月。为了区别,民国把公历的一月叫做元月,元月一日叫做元旦;而农历的一月继续叫正月。
由于农历正月初一恰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前后,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将春节和元旦同时列入法定节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