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青瓷龙头公道杯的启示(随笔)

编辑推荐 【东篱】青瓷龙头公道杯的启示(随笔)


作者:文远 举人,3446.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2发表时间:2024-02-14 07:51:27

喜欢瓷器,可能是太多怀古的人的情怀吧,我也有。
   在中国诸多瓷器中,耀州产的瓷器是一种特别的存在,青色的釉,讲究实用,日常所用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都有,造型精美,花纹丰富。
   瓷器,在中国,自古就是艺术品,其价值一直的艺术中的独特存在。而瓷器的构造,彩绘,更是蕴含着一些智慧。
   朋友送我一只耀州窑的青瓷龙头公道杯,令我爱不释手,每天都要把玩把玩。全身青色,看似普通的杯子中央立着一只张嘴的龙头,杯底一个小孔,将水注入杯中,如果与龙头脖子部分持平,安然无恙,而如果超过,水就会从底部的孔里迅速流出。
   仔细观察,龙头脖子下面与杯底连接处留有一孔,向杯内注水时,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会漏出;当水位超过瓷管上口,水即通过杯底的漏水孔漏光,应该是利用了虹吸效应,不得不佩服古代匠人的智慧。
   这不是什么孤品,但它的内涵却是独特的。
   看到杯中水流尽,不由得想起一个故事。
   明朝洪武年间,瓷器御窑厂制造了一批内部带有龙饰的瓷杯,进贡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对其爱不释手。在一次宴会上,洪武帝让把大臣们的杯子都换成和他一样的杯子,并将酒全部斟满。而给几个耿直、不给他面子的大臣倒少一点。
   他所宠爱的大臣都斟满了酒,而那几个直言进谏的大臣就只倒了半杯。可是倒满杯子的酒直接就漏完了,而倒了半杯的酒却点滴未漏。众所周知,朱元璋对贪官恨之入骨,用公道杯给大臣斟酒也是在提醒他们莫要贪吧,故事不知真假,无从考究,就当听个乐吧。
   但是,故事中的道理却值得我们如酒一样细品。我们常说一念之间,念,今天心中所想;而贪,则是今天心中只有钱,贝壳是人们最早用来交易的货币,穿起来背着,多了会压死人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造字都如此生动、形象。心有底线,往公道杯中倒一点,它不会流出,再倒一点依旧无事,但如果贪心,水就会全部流走,一滴不剩。就如同沙子,多大的手就握多少沙子,倘若贪心想多握,是不可能的,如果执意多握,那么手中的沙子会不停溜掉,最后一粒不剩。
   常看警示教育片,曾经的高官,手握权力,可由于内心贪婪,丧失底线,最终落马陷入囹圄。所贪得钱财最终也不属于自己,被没收,面对镜头,痛哭流涕忏悔,原本大好前途,就因为自己的一念之贪,导致身败名裂,得不偿失,悔之晚矣。
   龙头公道杯看似是一件喝酒器物,却有提醒作用,朱元璋用它来警告官员不要贪,而我们同样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守住底线,切莫贪婪,走上歧路,犯下让自己后悔莫及的错误,做人清清白白,做事要如龙头杯一样“公道”。
   一只杯,装得合适,可得之;如果贪多,则无得。得失的哲理,这么奇怪,得之合适,失却全失。不能不让人深思。
  

共 11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所写的“青瓷龙头公道杯”,编辑未见,但根据作者的文字描摹,完全可以清楚这杯到底是一件怎样的瓷器。此杯沉郁产于耀州,我们常常以艺术价值来看待之,但忽视其哲理。作者曾得一件这样的瓷杯。作者试验过注水,注水合适,则不溢,注水多了就发生“虹吸效应”。这令作者想到明朝的一个故事。皇帝朱元璋本想闹一个笑话,不给诤臣面子,哪知让人想到贪得则溢的效果,朱元璋一向憎恨贪得无厌的官吏。看来一个物理现象,却引出了从政的启示。一念之差,贪得者,原形毕露,作者想到手中握着沙子的道理,联系现代社会的某些贪官现象。龙头杯是一件检验人心贪廉的试金石,可以看出一个人为官是否过道,是否有底线。这是一个关于“得失”的深层意义的故事,给人以警示。这篇随笔,因物寻理,非常贴切。行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自然推导,且非常有阅读价值,作者善于抓住要点,与为官为人之道上挖掘,很有分寸,说理丝丝入扣,令人信服。【东篱编辑:怀才抱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2-14 08:29:18
  一只“青瓷龙头公道杯”,看看这个名字,就有趣,公道在杯中,不是杯子有机关,而是演绎着人间为人为官的朴素道理。请欣赏精彩随笔!感谢投稿东篱,希望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满足。遥握,问候春祺。祝作者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枫桦        2024-02-14 09:37:21
  文章虽短,却很细致,把一只杯的前前后后,都尽情描述到了,从中领略到了杯子的风采啊!相关的知识学习到了不少,拜读好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