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实话实说《热辣滚烫》(随笔)
贾玲是我们襄阳老乡,还是我们东方化工厂子弟。贾玲是重情义的,《热辣滚烫》的襄江市显然就是襄阳市;《你好,李焕英》的胜利化工厂应该就是东方化工厂,不信,你看,连起来就是“东方胜利”。她的东西,全来自现实生活,通过她的电影艺术,襄阳上镜了,走进了银屏,这让襄阳人无比兴奋。
襄阳人和东方人也是感念贾玲的。贾玲的电影,不管是《热辣滚烫》,还是《你好,李焕英》,老家人,老厂人都一个不落地要去支持,要去捧场的。她对家乡,对生活的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爱,这份爱,纯粹无瑕。我常常想,如果某个城市,都出现一个贾玲,成为代言人,中国的文化艺术该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
实话实说,《热辣滚烫》演得非常成功和喜庆。尽管电影院是公共场所,观众比较克制,但放映过程中还是笑声不断。
演员台词的幽默、精辟以及动作表情的细腻、老道都恰到好处,无可挑剔,很接地气,耐人寻味,令人忍俊不禁又会心一笑,就像刚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确实,《热辣滚烫》说出了我们积压在胸中的各种压抑和愤懑,老板的龌龊,朋友的背叛,恋人的无情,姐妹的嫌弃,亲戚的利用,职场的不堪,生活的无奈……这些就是生活的原版,我们不能随意地丑话生活,也不能粉饰生活,贾玲以现实主义的态度,关照现实,让我们沉思这些故事,人生不同的人性,这是一种努力向好的艺术表达。襄阳人看了,有时候觉得脸红,但这种羞愧,何尝不是生活的一种警醒和觉悟呢。
尴尬人难免尴尬事。2023年,我们太不容易了,我们太需要一部《热辣滚烫》吐槽了。贾玲太善解人意了,她把我们想说的话都说了,想骂的人都骂了,甚至想打的人也都打了。我们也用脚投了赞成票。
只是,看完之后,却不知道看的是个啥故事。一个减肥的故事?一个爱情的故事?一个打拳的故事?一个就业的故事?好像都有一点,又好像都不是。也许,这就是生活的抽象主义?碎片化,总难有一个主题,这就是生活吧。我们也跟着影片懂得了怎样从碎片化的影子里去提取自己的时候主题和情调。
仔细想想,剧情也经不起推敲,杜乐莹这姑娘怎么突然就180度大转弯,从啃老一族变成了励志模范了呢?就因为受了一点点打击和刺激?或许,这个巨大的“留白”就是为了给众多的如杜乐莹一样的年轻人自己去填充故事,自己去反省人生,如此,可能就是有了现实的警示意义?这种警示,只有用心和有艺术鉴赏力的人才会懂得。
我们受到的打击和刺激太多了,就这么一点打击和刺激就彻底改变了一个人?打击和刺激只能让人趴下,很难让人站立,更不要说奔跑了。
或许,贾玲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现代人的人生血腥,就是为了让人闻出味道。多少人只能在血腥里麻木,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故事的一些意义,不能只是指责艺术的拙劣。
杜乐莹缺的是钱,学习拳击可不是一般的烧钱。穷得叮当响四处碰壁处处不受人待见的杜乐莹凭什么学习大把烧钱而又毫无用途的拳击?杜乐莹学习拳击的钱从哪里来?杜乐莹学习拳击到底要干什么?实在看不出她有什么学习拳击的道理,也实在弄不明白她从哪弄的钱。
也许,年轻人喜欢发泄,无需什么理由吧?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真的命中了青年人现实的命门了。
当然,电影最后做了解释,老板希望她能赢下这场比赛以补上欠下的学费。可是,老板明明知道她赢不了比赛,甚至,老板都没指望她能打完比赛。
杜乐莹实在太业余了——她打拳只是为了打拳,或者只是为了做给前任看。从这一点上看,杜乐莹倒像是一个纨绔子弟,不像一个为了生存而四处奔波的草根百姓。
就是这样不成器?可年轻人并未认识到,却把人生当成了游戏。这种游戏,还会继续一段时间吗?也许摘精是一篇向观众发问的最严肃的问题。电影,最好的电影,从来都不是给人一个标准答案,让人回味,使人思考,可能是著名的电影的共性吧。
我们不能怪贾玲,《热辣滚烫》不是讲故事,它只是演绎一下生活的酸甜苦辣,确切地说,是辛酸苦辣,替我们吐吐胸中的块垒,并不是讲一个励志的故事。我这样说,并不背离现实的需求,一部分人,如果总是塞给他们一些励志的故事,是没有用的,讲故事的人也会很尴尬难堪的,还真不如调侃,有些人会在调侃中难受,挂上自己的号,也许好的电影就应该是手法的百花齐放吧。
励志的故事是贾玲的故事,是贾玲演电影的故事。为了这部电影,贾玲也是拼了,硬是减了100多斤,一大袋水泥啊。不过,这也最好的广告,贾玲是聪明人。确实,看在几十亿票房的份上,值得为之一拼。
我们要原谅《热辣滚烫》逻辑上的不够严谨,因为《热辣滚烫》纯属虚构,就是为了吐槽和自嘲而编排的一个搞笑节目。
相比而言,《你好,李焕英》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也有改编,但那只是艺术加工。它演绎了老贾家的历史和贾玲成长的经历,当然也更能打动人。
有人说《热辣滚烫》有点模仿《摔跤吧,爸爸》。可能有模仿的成分,但我觉得,更多的可能是《摔跤吧,爸爸》给了贾玲一些灵感和启发。
和《你好,李焕英》一样,《摔跤吧,爸爸》也是缘于真实的故事,因此,也更能感动人。《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真正的励志的电影。
如果说《摔跤吧,爸爸》是一部音乐剧,适合在音乐厅演出和观看,那么,《热辣滚烫》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街边的麻辣烫,是啤酒和撸串组成的大排档,适合我们这些平头百姓光着膀子,一边虎吞狼咽开怀畅饮,一边指爹骂娘高谈阔论。
票房是个硬道理,票房是个好东西。有点搞笑,有点自嘲,还有点励志的《热辣滚烫》,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热辣滚烫。
今年春节的电影档,在找不到令人兴奋的镜头的时候,贾玲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瞪大眼睛看的人物,也是可以让我们在茶余饭后可以引起兴趣的人物。她的名气,已经超过了她的《热辣滚烫》,无论是电影制作人还是影片,有一样出名了,都是幸运的。
即使在全国的范围内不能全被认可,但在襄阳人的眼中,贾玲和她的电影是一种划时代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