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作品赏析 >> 【箩筐】《琵琶行》的非平民意识及其价值取向(赏析)

精品 【箩筐】《琵琶行》的非平民意识及其价值取向(赏析)


作者:千秋万里 秀才,1037.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95发表时间:2024-02-28 15:00:41

千古名篇《琵琶行》,今人多给予正面推崇,而其中的名句“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则更是被专家和学者们解读为白居易具有无地位差别的平民意识。有学者赞赏到:“这样的一种心态和认同,白居易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够俯下身来与对方平视,交换内心,所以,《琵琶行》是千古佳作,应该备受推崇。”然而,《琵琶行》中所潜藏的思想感情果真如此么?诗人渗透在《琵琶行》中的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它一定值得推崇么?我们不妨根据文本提供的内容,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留恋京都声,取酒还独倾隐含的非平民意识
   诗篇小序中有这样的话语:“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诗人夜晚送客来到湓浦口,听到邻舟有琵琶声,铮铮然有京都风味,于是就有后面的故事,就有了这首七言歌行。显然,这“京都声”,竟成了《琵琶行》诞生的一个契机。
   “京都声”何以如此吸引诗人?我们来看诗篇的后半部分,诗人听完琵琶女诉说之后的一段自吐心声: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这段话语,充满着抱怨。诗人首先抱怨的是谪居,而最不适应的,是浔阳地僻以及无音乐。浔阳古城,州治郡治所在地,难道真是无音乐?原来,诗人觉得这里的山歌和村笛是呕哑嘲哳之音,实在难听。而偶然闻得琵琶语,诗人似闻到仙乐,忽然间心悦耳明。对于音乐,诗人情有独钟的正是“京都声”。我们尽管不能得知这“京都声”的具体风貌,但是,一句“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于乡村音乐的厌恶中,至少可知,所谓“京都声”,它与富有乡土气息,带有清新风味的“山歌”“乡笛”一定是对立的,是格格不入的。一面是对京都之声的崇拜,一面是对乡村音乐的厌恶,其背后所藏,正是诗人对乡村生活、乡村风俗、乡村文化缺乏高度的认知和认可,仅凭这一点,便可窥出诗人的非平民意识和鄙视村野的等级观念。再看,“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去秋来,诗人临花对月,取酒往往独倾,这是抱怨所处之地的偏僻,抱怨没有朋友往来的孤寂。偌大的江州,难道真的缺少人来人往么?从这里,我们还能窥出诗人并不能放下身段,主动与普通人士普通民众交往,或者说,诗人根本不愿意与普通民众相处。音乐,他要的是“京都声”;朋友,诗人恐怕同样要的是“京都范儿”。不由得想起同为文人士大夫的王维,他深居辋川山林期间,能平静地安享于南山边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在林间偶遇一老头儿,谈笑不知归期。隐居期间,依然做着官的王维,竟能如此平视庶民!更有庐陵太守欧阳修,常徜徉于环滁诸山之中,享林壑尤美,得蔚然深秀。并亲率众民悠然从游,沉醉于山水之间。尤其能以众人之乐而为己乐,足见欧阳修与民同乐的平民情怀。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孤寂,实为文人自恃清高,不愿亲近于民的内心自我封闭。
   然而,面对一名乐伎,诗人偏偏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一位缺少平民意识的文人士大夫,对琵琶女果真有同情心么?诗人笔下的琵琶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二、琵琶女的平庸
   大家知道,诗篇在对琵琶女的弹奏有了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之后,从“沉吟放拨插弦中”到“梦啼妆泪红阑干”,共二十四句,通过琵琶女的自述,道出了她极不平凡的身世。
   我们来看看琵琶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琵琶女一开口,便特别强调“京城”。京城长安,乃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最为繁华的大都市。请不要忽略了“本是京城女”这几个字里,琵琶女正是流露了她出生在京城的优越感。虾蟆陵即蛤蟆陵,在长安城东南。因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墓地在此,百官路过时皆下马,故谓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实为当时有名的游乐区。“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女不光技艺高超,且妆后的美貌艳压群芳。“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五陵年少,即达官贵人子弟。一首琵琶曲弹奏下来,贵族子弟们争相给琵琶女打赏,所得红绡不计其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兴致来时,琵琶女拿贵重的云篦随音乐打拍子,被击碎也在所不惜;酒水玷污了红色的罗裙,也完全不当回事。从开言“本是京城女”,到“家住虾蟆陵”,到“每被秋娘妒”,到“红绡不知数”,我们所看到的还只是琵琶女爱慕虚荣、追逐繁华,以及对自己的才艺和容貌引以为荣的一面,然而,这里的“击节碎”“翻酒污”,我们看到的琵琶女,完全是一个活生生的浪子挥霍纸醉金迷的形象。我们说,但凡倡女,自然摆脱不了欢场的花天酒地,这一点我们不能过于责备,问题是接下来的描写:“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秋月春风,琵琶女居然自甘青春时光的等闲度过,这正是她只知道沉迷美色、精神麻木和人格平庸的一面。而“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则更是显现出老大色衰的她,依然醉梦不醒,依然流连在被众人追捧的少年之事中,依然念念不忘当初的灯红酒绿。她的这种沉沦,是令人惋惜甚至是可悲的。由于她的这种人格缺陷,导致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并对此心存抱怨。因此,即便身处“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这样的境地,她也不会真正博得人们的怜悯。由此,我们有理由说,贯穿琵琶女一生的,实际上是她对名与利的双重推崇,双重追逐,并自始至终沉迷于浮华,直至在老大以后仍不知觉醒。琵琶女人格的浅薄平庸,乃至她的沦落,是不具备被同情价值的。
   实际上,唐代具有独立人格的乐伎大有人在。与琵琶女同时期的薛涛就是例证。人称“女校书”的她,“工绝句,无雌声”,同样有与“唐才子”竞雄的诗作名篇为后人传诵。她在《酬人雨后玩竹》中这样写竹:“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诗人赞美的正是竹子虚心自持、挺拔刚劲、高尚纯洁的品格,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乐伎的人格追求。中晚年的她,深谙“以色示人者,色衰而爱驰”的道理,她最终脱离了乐籍,独居于成都的浣花溪。还发明了被誉为“薛涛笺”的精美纸张。最后,她移居碧鸡坊,并建“吟诗楼”,独自欣赏着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宋人洪迈认为,《琵琶行》记述的夜遇琵琶女之事未必可信,其情节应为虚构,意在抒发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琵琶女是否为虚构,或者说《琵琶行》中的记述确有其事,这并不重要,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像薛涛这类有独立人格的歌女并未纳入诗人文学创作的视野,而是对一位浅薄世俗、缺乏精神力量的乐伎予以高度关注,并倾注了大量笔墨,以浓墨重彩书写。这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诗人对琵琶女的认同。仅就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看出《琵琶行》未能超脱世俗,附和着琵琶女庸碌人格的价值取向。
  
   三、文人士大夫与教坊乐伎“同”在何处
   诗篇中的主人与琵琶女,一位是文人士大夫,一位是教坊乐伎,按理说,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不同,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自然,他们的人生价值取向也应该有所差别。然而,一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使他们成为同类,他们究竟“同”在何处呢?
   前面,我们对诗人的一段自述作了解读,也对琵琶女的形象及人格缺陷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尝试着找一找他们的某些相似点或共同点。
   其一,念念不忘京都的荣耀与荣华。先说琵琶女,她自报家门时,对“本是京城女”,及“家在虾蟆陵下住”的那分自满和得意,正是琵琶女迷恋繁华都市的最好注脚。而“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始终是琵琶女深深刻在脑海里有关京都最美的记忆。再说诗人,谪居浔阳的他,对乡村音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让诗人豁然开朗的,正是铮铮然的京都之声,诗人唯京都音而独尊。在诗人看来,重要的不是音乐,而是音乐的“京都”风格。一次偶然,诗人得京都之声,竟如听仙乐,忽然耳明。京都声,带给诗人的是何等美好的境界:如闻仙乐,如入仙境。可以揣测,京城之音,还有威威长安,繁华的大都,这不正是诗人心中的仙境么!诗人和琵琶女,此二位流落之人,原来,他们同样念念不忘曾经拥有的京城。因为,那里是权位、丰物、荣华、还有享乐的象征。
   其二,同样充满对现实的抱怨。琵琶女嫁作商人妇后,衣暖食饱,本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然而,她所感受到的,偏偏是一种悲凉:“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面对遭受冷落的现实及处境的孤寂,琵琶女有的是深深抱怨和愁绪。诗人呢,同样抱怨声声,“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不光抱怨“终岁不闻丝竹声”,还有居住环境的恶劣:“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更有百无聊赖、无朋友来往的寂寞,“往往取酒还独倾。”现实的处境,同样让二者平添无限愁绪,原来,不能给予他们满足的,正是精神与物质的双重需求。
   其三,人生失意中的同病相怜。想当年,“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往日的琵琶女,欢场处处受宠,享尽富贵荣华。现如今,“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昔日的春风得意,如今荡然无存,这是琵琶女最大的人生失意。同样,诗人也有过荣耀京城,誉满皇都的日子。他在《与元九书》中,回忆贬谪前的仕宦生涯时写到:“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请看,当初的诗人,是何等的风光!然而,宦海风波,诗人遭受政治打击,贬官辞京,到江州作了一名有职无权的司马。如今的诗人,官场失意,从权利中心一下谪居到浔阳。诗人和琵琶女,同样从繁华的京都流落江湖,同样失去名利的角逐之场,同样失去荣华富贵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人士大夫与乐伎,他们的人生失意,确有相通之处。
   在此,我们要说说白居易的缺憾。上文中,我们将诗人与琵琶女作为名利场的同类进行比较,还因为白居易其人的确存有世俗的一面。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文人或学者的评述中找到印证。比如:明人胡震亨有言:“乐天非不爱官职者,每说及富贵,不胜津津羡慕之意。”宋人罗大经说:“其诗中于官职声色事,极其形容,殊不能掩其眷念之意。”宋人洪迈说得更直白:“白乐天仕宦,从壮至老,凡俸禄多寡之数,悉载于诗,虽波及他人亦然。”等等。以上列举,凡论及白居易处,均未脱离名利得失与权势的范畴。白居易即便处于闲情之中,也少不了提及俸禄。比如他的《中隐》中就有这样的句子:“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日有俸钱。”还有他在《闲适》中的表述:“禄俸优饶官不卑,就中闲适是分司。风光暖助游行处,雨雪寒供饮宴时。肥马轻裘还且有,粗歌薄酒亦相随。”无论是风光和暖外出游赏,还是雨雪严寒邀朋宴饮,诗人的供给都不是问题,权位与俸禄的快感,均见其中。而一首《卜居》,“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则是直言不讳地道出了他困于贫穷生活的无奈和对富贵生活的向往。白居易的世俗,正在于他既在意权位高低,又注重名利得失。
   我们还要说一说诗篇的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听一段身世的诉说,闻一首琵琶曲的弹奏,诗人何至于涕泗横流?宋人葛立方对此颇有微词:“至于泪湿青衫之上,何惫于此哉!”诗人的泪水,果真是出于对琵琶女的同情么?请注意,诗人在这里为何特意点出“青衫”二字并以泪水浸染?青衫在唐代是最低等官员的官服,白居易当时的职官是州司马,属五品,官服理应为绯色,而由于被贬,他的散官阶为将仕郎,只能身着青色。诗人很是在意的一身青衫,不但意味着政治上的失宠,俸禄也远远低于司马。这些,恰恰是诗人沦落天涯的痛点,恐怕这才是他泪湿青衫的真正原因。
   从上述中我们看到,诗人与琵琶女,对繁华京都念念不忘,因精神生活与物质享受皆不如人意而对现实予以抱怨,这些,他们几乎是惊人的相似;由于沦落,人生失意的愁苦难消,这一点他们又有相通之处;作为文人士大夫的诗人,同样具有世俗的一面,这与琵琶女的平庸相差无几。所有这些,均源自他们相同或相似的人生价值取向,即对名利的追逐,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这,才是他们同病相怜的深层原因。从而,也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了《琵琶行》中所显露的世俗价值取向。
  
   四、关于讽喻诗
   本文前面论及《琵琶行》中显露出非平民意识,可能有人会说,白居易的《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等著名的讽喻诗,正是对下层百姓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怎能说诗人缺少平民意识呢?
   诚然,白居易早些年写过不少讽喻诗,他的《秦中吟》、《新乐府》五十首等,以最大的勇气,极高的政治热情,掲露政治腐败,讽刺权贵骄奢,反映民生疾苦,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然而,正是因讽喻诗受牵连,贬谪后的白居易,人生态度及政治理想发生了重大转折,从此,他噤若寒蝉,独善其身。自谪居江州后,他再也没有写过讽喻诗。中晚年的白居易,选择了“中隐”的处世态度。“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他所谓“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折中处世哲学,正反映了他思想上的矛盾,也给他的世俗倾向提供了思想基础。
   有人作过统计,白居易总计170多篇的讽喻诗与他现存的3800多首诗相比,其实是一个很小的比例。何况,讽喻诗只是他一辈子的诗歌创作中某一时段的作品,有学者更称其为“昙花一现”。作为文人士大夫,“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并非白居易一辈子秉持不变的行为准则。这方面,他与杜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节操,至死不渝的忧国忧民情怀是有很大不同的。
   文章到此,并非要否定《琵琶行》方方面面的成就。白居易的诗歌才能以及诗歌创作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毋庸置疑的。《琵琶行》作为长篇歌行体,其中对于人物的内心刻画,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文字表现力等,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它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92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的精彩赏析。作者针对《琵琶行》中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声”一词作出了详细的解读,不仅把琵琶女的心声表露出来,也道出诗人的心境。“京都声”和“呕哑嘲哳难为听”两句话形成鲜明的对比,一面是对京都之声的崇拜,一面是对乡村音乐的厌恶。作者将王维和白居易做了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自恃清高,不亲民,内心封闭的性格特点。针对琵琶女的所做之事,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爱慕虚荣、追逐繁华,沉迷美色,自甘堕落的平庸之人。作者又将有着独立人格的薛涛和琵琶女进性对比,薛涛并未纳入诗人文学创作的视野,而将琵琶女给予高度关注,体现出诗人对琵琶女的认同。诗人将琵琶女作为“同是天涯沦落人”道出了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京都”成为琵琶女最留恋的地方,也给她留下了美好的记忆。而“京都声”将使人带入一种美好的境界。他们念念不忘的是京城的权位、荣华和享乐。他们都对现实充满抱怨。琵琶女嫁给商人后,依然抱怨被冷落的现实及处境的孤寂。而诗人也同样抱怨寂寞的生活和现实的处境。琵琶女曾经辉煌过,也风光过,过着灯红酒绿,被人宠的生活,如今昔日风光荡然无存,现实与心理上的落差使琵琶女落寞、哀愁。诗人亦是如此,曾经也荣耀京城,誉满皇都,风光无限,如今却遭受政打击,贬官辞京,流落江湖,失去名利,现实与心理上的落差同样让诗人愁绪满怀。他的处境与琵琶女有着相同之处。关于讽喻诗,白居易也写过不少,在位时,他政治热情极高,敢于揭露政治腐败,讽刺权贵骄奢,反应民生疾苦、被贬之后,人生态度和政治理想发生很大转折,自此噤若寒蝉,独善其身,中晚年选择了“中隐”的处事态度。诗人的《琵琶行》,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将诗人及诗歌中的人物处境、命运都做了详细的分析,以及诗歌中的语句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文中多处运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赏析构思独特,分析精准,观点明确,思路开阔清晰,有条有理,表达严谨,令人回味不断。感谢千秋万里老师的精彩分享。好文推荐共赏,祝老师创作愉快,春日安好!【编辑:梦在何处】【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29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2-28 15:04:26
  《琵琶行》让人了解到诗人的命运及心境,还有琵琶女的命运及心理落差,让人深受感染。
梦在何处
2 楼        文友:梦在何处        2024-02-28 15:07:01
  作者思路开阔,分析问题全面有序,构思独特,耐人寻味。
梦在何处
3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2-28 15:57:12
  谢谢梦在何处老师的精彩编按。老师的评论,对拙文所述,拙文所要表达的观点,还有拙文的行文脉络,把握细腻精准。
   千古名篇《琵琶行》,专家及学者们历来多给于正面评价,给于正面推崇,拙文却提出了与一些主流观点相佐的看法,才疏学浅的我,如此解读经典,自然有些忐忑。
   诗无达诂。本着从本出发的指导思想,拓宽视野,多角度思考,多角度解读,是本文作的一种尝试,也是本文的着力点。意在抛砖引玉,以求教于专家学者及同仁们。
   再次感谢老师的辛苦编按!敬茶!问好老师!
4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2-28 16:26:24
  3楼留评中,“诗无达诂,本着从文出发的指导思想”,应为“本着从文本出发的指导思想”。特此纠正。
5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2-28 18:07:55
  再次纠正3楼留评中“拙文却提出了与一些主流观点相佐的看法”,“相佐”应为“相左”。特此更正。
6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4-02-28 19:31:1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为士大夫的白居易从京城被贬谪到浔阳,地位有云泥之别,琵琶女年老色衰,嫁做商人妇,昔日肆意的欢笑一去不复返,在这方面两人或许有同感,但是并不能说白居易具有平民意识,他很留恋往日的京都生活,也不屑或者很难适应浔阳的生活。作者观点新颖独特,表述翔实严谨,条分缕析,分析到位 很有说服力。好文章拜读学习了,感谢千秋万里老师带来的佳作,祝老师春安吉祥,快乐每一天。
淡淡的云彩
7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2-28 20:15:42
  谢谢云彩社长的一段精彩点评。点评之话语,很如我意。如此,我写这篇文章的忐忑之心,也多少有了安慰。谢谢社长的鼓励,问好社长,遥祝春安。
8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4-02-28 21:05:32
  读完全文细思量,万里老师说得不无道理。很佩服老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引经据典,用大量翔实的文字加以辩证,深刻剖析了诗歌隐藏的人性弱点。即便是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难免俗,所谓人无完人。重新解读经典,别开生面,受益匪浅。祝万里老师一切都好!
9 楼        文友:千秋万里        2024-02-28 21:44:38
  我不只一次说过,写这篇文章的忐忑心情。读了房顶月亮老师的留评,我这心里头的疙瘩可算放下了。因为,对一位历史文化大人物说不,这是要各方面的底气的,显然,才疏学浅的我,多少有些自不量力。还有,人是有惯性思维和从众心理的,所以,一个和主流声音不一致的说法,要想让人接受,是有难度的。好在文学评论这类文章,还是要本着从文本出发,做到尽量客观,所以,拙文仅从文本着手,略加旁证。当然,文章水平不高,不足以让人心服口服,这就另当别论了。其主要意思,还是想多多求教于文友。房顶月亮老师留评所言,与拙文的主旨完全一致,并有更精彩的表达,说出了我想说的话,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握手!谢谢!问好老师!
10 楼        文友:箩筐文学        2024-02-29 19:05:12
  作者赏析观点独树一帜,突破传统看法,观点鲜明,分析到位,让人眼前一亮。恭喜千秋万里老师佳作获得精品!祝老师春安!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