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年味(散文)

精品 【星月】年味(散文)


作者:王国平 童生,890.2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8发表时间:2024-03-03 21:26:17

正月十五元宵节一过,2024年春节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人们各自奔赴工作岗位,开始了一年新的生活。在这个阖家团圆、热闹非凡的节日里,我们又一次承载了厚重的乡愁,又一次唤起了温馨的回忆,又一次品味了团圆的天伦之乐,也留下了深深的记忆。春节不仅是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更是我们展望未来的新起点,激励我们满怀希望与热情,迎接新一年的挑战与机遇。
  
   一、年前的飘雪
   龙年新年来临前,就和雪有了不解的情缘,雪从年前下到年后,也可能是天意造化,也可能是天随人愿,唯独在春节那七八天里,阳光明媚,风和日丽,让人们度过了一个最为欢快、惬意的假期,这是多年来少有的。
   农历五九六九之时,西北风就夹带着雪花,像春天的信使悄然而至,皑皑的白雪接连下了三场,瞬间把灰暗的大地装扮一新,眼前的世界银装素裹、晶莹剔透,给黄陵这座城市增添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清新的气息,更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大雪期间,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拍雪景、发抖音,享受着大雪带来的乐趣。那期间,各种雪景视频刷爆了网路世界。俗语讲:“五九落雪有三尺,明年五谷堆满仓。”瑞雪兆丰年,这几场大雪预示着龙年注定是一个丰收之年。
   在那几天里,新出了一首歌曲《雪落下的情节》,旋律优美,深情走心,瞬间传遍了大街小巷。歌中唱道:“这一场雪下了整整一夜,如同我的思念层层叠叠,回忆如花开满我的世界,我的背上是雪,脚下是约,跨过千山万水一路不停歇,所有的烦恼通通可以忽略,有什么能胜过回家的喜悦,什么都不可能阻挡回家的情结。”这是一首期盼回家过年的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渴望。
   在那期间,大雪也影响了交通,高速公路时不时就关闭了,人们在欢心润雪降临的同时,也不由担心起过年回家的路,但依然没有阻挡住期望过年的热情,人们把一年的深情都溶于了这个节日里。那时的农贸市场、各个超市,比肩接踵,每个人大包小包在购置着年货,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准备好了吗?”
   在大雪中,黄陵的大街小巷也换上了“新装”,别致造型的红灯笼在电线杆上挂了起来,鲜艳的“中国结”布满了一街两行。那巧妙的创意,明快的鲜红色调,在洁白的雪景陪衬下,更加美丽,让人们感受到了喜迎新春的浓厚氛围。好在到了腊月二十六,天气放晴,大雪融化,道路也很快畅通,人们都在翘首期盼着春节的到来,期盼着团圆的时刻。
  
   二、年货筹备的记忆
   这些年,由于生活地域的关系,在潜移默化中,每年年味中充满了陕北美食的味道。下雪前一天,我自驾来到延安市七里铺农贸市场,在这里备起了年货。
   那天,一次性花费了三千多元,购买了具有延安特色的米酒、黄馍、杂面、油糕、碗托,以及猪肉、羊肉、牛肉、排骨、肥肠、南方的金桔、猕猴桃和各种蔬菜,琳琅满目,满满装了一车。
   看着一车丰盛的年货,妻子不胜感慨,在回去的路上,给我讲起了藏在她记忆深处一个特殊年份过年的往事:
   “那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临近年关,家中无钱无粮,陷入困境。面对一大家人,那些天来,父亲每天愁眉苦脸,开心不起来,一心想着怎么才能让一家人过好这个年。
   到了腊月二十三,天飘起了雪花,父亲就推着自行车,踏上了前往延川县雷赤镇一位亲戚家的求助行程。我大姑当时就居住在那个镇上,姑父是镇上供销社主任。
   从我家到延川县雷赤镇路程遥远,有近三百里距离,为了省钱,父亲也舍不得坐班车。五天后,父亲回来了,脸冻得黑红,带回了一把粉条、一斤多猪肉和半袋面粉。粉条和猪肉还用红线一层层包裹着,显得弥为珍贵。那是计划经济时代,任何商品都是凭票供应,这些食品是姑父过年的供应,分给了我家一半。
   记得当时父亲讲:为了过年,实在没有办法了,我只好去求助你姑。大雪天,路也不好,途中要翻越几座大山,能骑车的地方就骑,不能骑车的地方,只好推着走。天黑了,没地方住,就找个废弃的窑洞,燃起一堆篝火,熬上一夜,第二天接着赶路。太过于疲劳时,就在路边休息下,无意中睡着了,被一个路过的老农叫醒。在南泥湾荒山野岭上,还遇到了一只饿急了的狼,眼睛都是红的,被我赶跑了。见到你姑后,要挽留我住上几天,我想着一家人在等我,就婉言谢绝了,拿着你姑救济的东西,急忙往回赶。”
   妻子接着讲道:“到了腊月二十八,在延安屠宰场工作的一位表亲,知道她家艰难,就给送来了半袋羊蹄,一个羊蹄一毛钱,一家人就围着炉火,燎起了羊蹄上的羊毛。大年初一,母亲给全家做了一顿猪肉炖粉条,煮了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蹄。多年过去了,虽然也吃了许多山珍海味,但都比不过那年过年的那顿饭,羊蹄是那么的好吃,猪肉炖粉条是那么的可口。”说着说着,妻子的眼睛里布满了泪花。
   这是当年许多家庭真实的写照,在那贫困的年代,对于当时许多家庭来说,过年其实就是一种熬煎,那个年代就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当今,贫困已经远去,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不再为温饱和生计发愁,天天都能吃上大鱼大肉,天天就像过大年。但这些尘封的往事,依然回味悠长,记录着我们这代人走过的艰难历程,一想起就会感慨万千。那段艰辛的岁月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永恒的记忆,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三、祭奠先人神灵
   除夕,是一个庄重而神圣的日子。这天,每家都会怀着虔诚的心,带上食品和纸钱,来到家族墓地,恭敬地去把先人的灵魂请回家一起过年。
   亲人的灵魂请回家后,都要在家里的祭台上点上香火,放上贡品,一直要到月尽年过完后,把先人的圣灵送走为之。所以,正月祭奠老人是不上坟茔祭奠的,因为那些天里,先人的灵魂就在家里,与家人同在。
   龙年除夕那天下午,我和家乡的兄弟通过视频连线,全程参与了这一庄重的仪式。
   通过视频,又一次看到了父母的坟茔,让我想起了过去那些年过年的一些往事。记得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母亲就会把第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恭敬地端到中堂祭台上。这第一锅饺子是任何人都不能先吃的,必须由逝去的人先享用。
   当饺子端上后,母亲表情庄重,并念叨着:“都回来过年了,就吃些饺子吧。”说完后,还让我们弟兄们一起跪下。母亲先是烧些纸钱,然后就对着灵位,连磕三个头,嘴里默默念叨着什么。这一习惯,年年如此,一直没有改变过。
   那时,虽然我也跪着,其实什么也不懂,只感到有些神秘,也不知道母亲在说什么?后来才知道,那是母亲在灵牌前,默默地在许愿,希望在先人的庇护下,在新的一年中,全家平平安安,儿女事业有成。因为许愿是天机,不可泄露,说了就不灵了,母亲也很少对我们说起她许愿的内容,但有时会无意中流露出来。
   这一习俗其实是我们民族最慎终追远的一项传统,在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记忆中,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神灵,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会时时刻刻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给子孙们带来庇护和保佑,那祭奠是永恒的,也会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我们民族的一项精神支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我们下一代人相比,对“年”的期许已经有许多不同。在我们这代人童年时,最欢乐的时候,莫过于春节了。那时的过年,就意味着可以吃上一顿肉,可以穿上新衣,可以放鞭炮,还有压岁钱等等。记得那时,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我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
   记得童年时,每年进入秋季农闲后,家里的织布机就不再停歇。到了腊月,母亲就会把织好的布染成蓝色,并根据我们兄弟们的身高裁剪好,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做新衣。
   由于弟兄们多,母亲需要在油灯下熬过好多天,那每一件新衣都是母亲汗水的聚集,都渗透着浓浓的母爱。后来有了缝纫机,条件才算好了许多。
   现在还清晰地记得一年除夕我睡后,母亲从箱中拿出做好的新衣,放到床前,并安顿初一起来把新衣换上。看到母亲离开后,我就急忙穿上新衣、新鞋,一夜也舍不得脱去。
   唐代诗人孟郊在《游子吟》这首诗中就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歌颂母亲的诗词,感动了一代一代人。
   现在,我们的下一代已经理解不了当年我们心中新衣的含义。当我给我的孩子讲起此事时,我的孩子就讲:“你们生活的年代真的不好,看现在多好,网上一点,新衣就来了,随时可以增添。”时代的进步,新衣已经不再是母爱的象征,也不再是年的象征,也不再是汗水的凝聚,它已经变成了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
  
   四、大年初一的改变
   女儿前年成家后,因为都是独生子女,说好了过年一年一轮,今年轮到在女婿家过年,过年就冷清了许多。
   今年过年,为了黄帝陵古柏的安全,县上颁发了禁止燃放鞭炮的禁令。除夕那夜,在看完春晚,到了新旧交接之时,我也没有去燃放鞭炮,这一几千年延续的习俗今年改变了。为了衬托节日的气氛,我亮起了家中的红灯笼,在家中营造出一种明快吉祥的氛围,以此来表达了对新年的期盼。
   大年初一那天,妻子要去参加黄帝陵景区迎宾盛装表演,五点多就出发化妆去了,我睡好起来后,一个人包了点饺子,这让我感到了一丝丝凉意。
   我们六零后这代人,经历了一孩时代,这是这代人最大的遗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严格强调“一孩化”,多生一个孩子就会面临着高额的罚款,甚至丢失工作。就是有的偷生了二胎,也是躲着、藏着,给偷生的孩子在心灵上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创伤。
   现在国家提倡生育,并且还给予奖励,但现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觉得一生要为自己而活,觉得生孩子是浪费青春,浪费美好时光,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一些丁克家庭,他们与猫猫狗狗相伴,把那些宠物当作一生的陪伴,这是观念的进步还是落后,不可置否?
   我独自一个人吃完饺子后,做了几个小菜,拿出一瓶多年舍不得的好酒,饮了起来。过去,每年都要回老家团圆,自从父母先后去世后,也就很少回老家了。平时没有什么感觉,一到春节,我才发现那个家已经永远失去了,没有了回家的路,灵魂在节日里也就无处安放,四海为家的观念其实在过年时是没有作用的,只能带来心灵上的心疼和追忆。
   慢慢酒也喝多了,思绪也不再受把控。想想一年有所成,也无所成。有所成是独立完成了《水库移民志大事记》的编纂事宜,和书写了许多文章。无所成是依然故我,慢慢在变老。现在,我们这代人已经进入了渐生白发的岁月,每过一次年,就像敲响了一次警钟,加上现在对于过年没有了美食的诱惑、没有了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少了许多过年的乐趣。
   我感到世上唯一不需要努力就可轻松得到的就是年龄,现在也终于熬成了不想聊天,不想去联系谁,厌烦了事事非非,厌烦了人情世故,只想孤独简单又舒服的去生活了。现在每年出发去旅游,在大好河山中,去寻找一种美好,来寄托心灵的安慰,来锻炼自己的身体,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以后,需要去更关注自己的健康了,有句话讲:“健康过人民币,健康赛过当皇帝”。余生很短,我觉得对自己好一点也才是生活的味道。
  
   五、文化之旅的快乐
   记得少年时的春节,那些天始终是忙绿的,需要走许多家亲戚。那时,走亲戚也是约定俗成的,初一全家团圆,初二走娘家,初三走舅家,初四走姑家,初五走姨家,初五过后,就是一些远亲了。虽然当时没有现在电话的方便,但每家都准备着,知道今天家里要来什么亲戚。亲戚来后,因为经常见不上,一年因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原因,联系也不紧密,见了后,就显得格外的亲切,有着说不完的话语,有着不尽的欢乐。现在,由于通讯交通便捷,已经很少有这种情景了。现在过年走亲戚,许多人礼品一放,很快就离开了,已经找不回过去走亲戚的快乐。
   今年的“年味”,不仅是物质上的丰盛,更多表现在精神需求上。古人俗语就讲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人们生活丰衣足食了,才能去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
   “开着新车回家过年,驾着小车出游四海”,已经成为了龙年春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今年春节期间,许多家庭,一家携口,开着私家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乘着高铁、飞机,到各地游玩,在美丽的风景中去体会年的味道。海南、西安、哈尔滨等地由于过年去的人太多,出现了上万元的机票,上万元的宾馆,仅黄帝陵景区春节期间几天也涌进了三十多万人。
   到了大年初二,在北斗的导航下,我也加入了自驾出行的行列。在那一周里,我先后去了剑门关、都江堰、青城山、刘文彩庄园等景区,享受了心中的快乐。
   原来也计划去成都,去乐山大佛,去登峨眉山。当我千里奔驰来到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时,已经是“一票难求”,只好选择离开。在我距离成都很近时,网上得到消息,成都已经涌进了一百多万人,人满为患。因为我过去去过多次,也就放弃了这座魅力四射的城市。
   来到剑门关,站在气势磅礴的关楼上,欣赏了李白在这里留下的“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千古绝唱,欣赏了杜甫、陆游,唐玄宗在这里留下著名的诗句,精神得到了升华,心灵得到了安慰。古关依然,过去曾经的辉煌已经变成了故事,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在这千古雄关面前,我体会到了河山之美,更体会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魅力。
   我还参观了位于大邑县安仁古镇的刘文彩公馆。这是一所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地主庄园,建筑面积6571平方米。整个建筑豪华气派,充满了山水意境。特别是刘文彩的卧室,金碧辉煌,连廊柱上都包着金箔,堪比“龙床”,刘文彩的穷奢极欲,让我触目惊心,令人咂舌。在这里,我还欣赏了大型泥塑群像《收租院》。这一次艺术上的享受,这些泥塑像各个栩栩如生,再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残酷。
   在都江堰,我了解到两千年前,李冰父子面对桀骜不驯的岷江水,修建了这一伟大工程,将逢雨必涝的西蜀平原,化作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这是我们先人的智慧,也是我们民族骄傲。在四川期间,我还品尝了四川的火锅、钵钵鸡、串串、毛血旺等特色美食,使舌尖上得到了一次充分的享受。期间,也捕捉到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而日新之,又日新之。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但龙年春节里所饱含那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龙年春节,又一次彰显出了一个生机勃勃、活力奔涌年的味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有着说不完的感慨。新年已过,龙年的年味依然飘荡在我的心中,持久会让我去回味,去思考。
  

共 574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是作者对刚过去的春节一个详细的回顾和全面的总结。年前的一场雪,并没有阻挡人们回家过年的步伐,大家高兴而忙碌地筹备着年货,妻子却回想起了很久以前自己的父亲为了筹备年货而经历的艰辛;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有差异,可是祭祖这个环节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年俗,作者回忆起儿时母亲祭祖的场景以及母亲为了孩子们过年能穿上新衣而付出的辛劳。以前虽然家庭贫困,可是过年却很热闹,现在过年明显冷清了很多,其中有国家禁燃禁放的原因,更有时代造成的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以前人们过年喜欢一家团聚,现在却喜欢出去旅游,体会祖国的山河之美。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但春节所饱含的那对吉祥如意的向往,对和谐美满的渴望永远不会改变。一篇有关年文化的散文,主题明确,层次清晰,为我们展现出中国春节的传统文化。倾情推荐,好文共赏!【编辑:淇水碧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05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3-03 21:27:54
  一篇有关中国年文化的散文佳作,为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春节的传统文化。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2 楼        文友:淇水碧柳        2024-03-03 21:29:01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可是年味却越来越淡了,读着这篇散文,回忆起儿时那浓浓的年味,不由得感慨万千。
与文字相伴,把柴米油盐的生活过出诗情画意。
3 楼        文友:彩蝶飞舞        2024-03-04 10:25:46
  一篇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的散文,欣赏拜读了。
愿做一株野草,简单,自然,宁静,美好。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