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烧柴(随笔)

精品 【柳岸】烧柴(随笔)


作者:胸无大志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3发表时间:2024-03-06 21:50:48
摘要:通过割绿柴到毛梢梢到烧用煤炭及煤气,反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个人家庭幸福,美满的基础。

我虚岁十三才读四年级。这时候,就和村里许多孩子一样,承担起了给家里割柴的任务。我们村子附近的山坡,基本都不生长打硬的柴禾(硬柴),就是说小乔木或灌木。大家普遍把一年生植物叫做瓤(绵草)柴。它添加到灶堂里,“咕隆”一声,火苗旺盛,燃烧的也快,人离开不加柴禾,就会及时熄灭。同时,大火里边飞起的火星,一来容易蛰伤人,二来半空中飘下来,还会将碳灰落得人满脸,头发,甚至全身都是。做饭时候,就要有一个人专门蹲在灶火门前负责烧火。像家里人手较少,做饭的那个人就要把油盐酱醋或面粉及碱等调料放在手边,再切菜,擀面等万事俱备后,才开始烧水。做一顿饭要持续很长时间。
   农历四五月天气,下午放学还要三四个小时才能天黑,所以,中间这段时间,我们下学的孩子就三五成群的,结队去附近的田边地头那里,抢割嫩绿且湿漉漉的柴禾。像野棉花叶杆,燎毛子(茵陈)蒿,屲蒿,富汉腿(苦参叶杆),藤类小乔木等。这些嫩枝叶随便几刀就能收割一大捆。一来水分含量高比较沉重,二来枝繁叶茂不能负荷超重,背运回来,放在炙热的太阳底下,不到两三天时间就能烧用。夏季到秋末,家里就一直用它煮饭。
   十四五岁左右,我就跟着父亲去西汉河对岸的山上,割硬实的柴禾。我们叫它毛梢梢(幼树苗),虽是多年生植物,但由于三四年里收割频繁,制约着它始终不会长的太高大。一般指头那么粗细,比大拇指粗的梢梢,算是“驴圈里的公羊,数牠角长”。由于路途遥远,在祖母说的:“三宿(星)调,鸡儿叫”起床,背了装馍馍的口袋,肩上挂一根拴着木绳圈的绳索。胳肘湾里抱了镰刀,在半迷糊、半清醒的状态下,跟上父亲,披着凛冽的寒风出发。
   临时搭建在冰块哗哗的河面上的土桥子,一般都是七绕八拐通过村庄大马路的必经之道。赶着去割柴的人过桥,走的不是田间地头,就是石坎渠埂等较近的便道。深冬季节,那些冻结着布满草丛或麦苗的不是路的路面上,踏上去到处都是披着晶莹剔透,冰冷刺骨雪霜的麦苗或枯草,刚刚行走上去,冻的窝在粗布鞋里的脚趾头,蜷缩着不敢伸直;经过一段时间的预热,才能适应外面的环境。当时,我们穿的都是手工制作的布鞋,一般鞋口都比较宽大,有时候冰渣渍湿鞋帮,泥土钻进鞋子,那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
   河的对岸,比我们居住的南山脚下,人口还要密集,可那里的柴禾却要比我们村后的山坡上富裕许多。上山十数里,虽然是成块、成台阶状的田地,但在这些地块边上,还能生长出许多茂盛的荆棘类柴禾。荆棘类木柴,一条根生长四五,七八根弯曲或歪斜的枝条。品种不同,长在枝干上的棘刺也不尽一致。有的荆棘长在嫩枝条上,有的生在多年生的树干上,有的棘刺尖耸锋利,有的粗壮而长大。像没有主干,从根部到枝头,到处是枝梢且浑身上下长满稀疏荆棘的酸刺。它身上的刺不太牢实坚硬,比较脆弱,手脚碰上去,最容易断裂。它卧在肌肉里边时间长点,就跟溶解了一样,缝衣针挑上去,腐朽的木质残屑就耐在皮肤里面很难去除干净。这时候,肌肉表面则会长出来一块结节样的炎性肿块,等到木质全部腐化而后,肿块才能完全消失。有种结着比米粒略大的果实,能制作沙棘汁的木柴,叫什么检子刺,学名沙棘。它大小高低和酸刺等同,但棘刺没有酸刺细小而锋利。和锥子一样,鲁钝而硬实的刺头近处还生长着叶苞。它猛然刺穿皮肤后,尽管皮肉里不留刺头,但很快会流出米粒大小的血滴,慢慢变大、变黑滴落后,皮肤表面的伤口才会结痂。还有种叫麻斑子(金樱子)刺的柴禾,浑身上下密密麻麻的,长着三角片状,顶端锋利而带钩的棘刺。割起来根本不敢手握树干,只有用木叉子叉着砍伐。那刺比针尖还要锋利,一旦划伤,皮肤就会留一道串珠似的伤痕。回来动手动脚的玩耍期间,肉里埋藏刺的地方就针扎锥刺般,土语说的牵拉样疼痛。祖母眼神不好,母亲挑出来十几个后,则夸张道,刺挑出来了多半背篼。
   收割刺柴镰刀没有用处,父亲拿的镢头就派上了用场,三两下挖出来,再头尾分明地整理后,脚踏上去,顺着柴木的方向,一顿镢头背,上面不管棘刺还是弯曲的钩状枝干,很快就被乱砸的东歪西倒,听话的孩子一样,即刻变得端直而顺溜。而后,用要(柔韧端直的木条,脚踏着经过双手螺旋状的拧扭,两两头对头挽结一起的木柴绳索)一捆捆,束缚一起就会很服帖的背在背上。
   有句俗语说的“秀才没瓜的,刺柴没瞎(Ha)得。”刺柴砍伐比较棘手,向炉灶里添加也很困难,但它打硬,就是说火势强有力,燃烧值高。正因为它顽劣,才能在较近的田间地头生存。
   再去远点,就是前面说的梢梢柴。它不在田边地头,而是生长在陡峭的山坡上,在手折压的弯屈处,镰刀上去一根根割下来,整理束缚成捆,再结成背子背回来烧用。极其恶劣的是,从山的高处要下到山坡的中间才有柴禾,坎伐捆结打背时候不说,关键是自下而上的背负着沉重的柴捆上坡,最为致命。我听到“咚哒咚哒”的第一次心跳,就是在这样的场合。
   一个冬天下来,一捆捆立在屋子对面的墙角底下,晾晒干枯后,积压成柴禾垛子,就能烧用到湿柴禾长大。
   说到实处,去山里割柴并不太劳累,关键是二三十里路程,虽然回来时候都是下坡路,可老是顿得腿猪娃(腿肚)疼痛。这腿猪娃怪就怪在,疼痛的方式和其他部位不太相同,当时走路时候,人还能勉强忍受,但回来盘腿坐在炕上,就开始折腾人。蜷着疼,伸直腿脚还疼,不是锥刺针扎样剧烈,而是冷幽幽、慢腾腾的,让你活不起,死不了。
   背脚子常言说:“宁可走一上一下,不走平川大坝。”意思是,走在既有上坡,又有下坡的路上,还能起起伏伏,上上下下的有强和弱的节奏感。像这些平坦的道路,一来没有放下背子歇息的平台,土话叫歇台;二来慢悠悠的无休无止。小孩子做工没有多少耐力,主要靠勇猛和冲劲,三两下你追我赶的,能完成任务就信心十足;漫长的道路上,脊背里背着石头一样沉重的柴禾,甩不掉,扔不下,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折磨的人似乎失去了继续生存的性心。
   在我十七八岁时候,父亲所在的大队卫生所里,配置了一辆进药材的架子车。从此,我和父亲就拉着它去更远的山里砍柴。虽然路途更遥远,历时一个白昼和半个夜晚,但一架子车柴禾,要我们家足足烧用一个月半左右,于是,一年里割七八趟就绰绰有余。
   改革开放以后,土地下放到了户,虽然煤炭有了少量的销售,但对于我来说,还可望而不可及。
   记得我第一胎儿子出生,没有打硬的柴禾给孩子过满月。父亲等待我从百十里路外的工作单位回来后,便计划他、我和二弟一起去河对岸的山坡上割柴。那时候,我已经参加了工作,能挣回来几个小钱,人就变得比较懒散。我告诉父亲,与其苦死累活的坡里割柴,还不如出钱去市场上购买劈柴。可父亲坚决不同意:一来只我三四十元的月收入,那么一大家子人面前,纯粹属于杯水车薪。光一年短缺的面粉,也供不应求,岂有余钱,开支其他消费。我拗不过父亲,就只能在农历四五月份,顶着毒热的太阳,割回来了三大捆柴禾,才解决了当前的燃眉之急。
   母亲去世后的近一段时间,七八口人的烧柴,已不是一背一背着割回来的事情。主要劳力——我,在外面搞了工作,所以,就没有余力去割柴。于是,我学着其他家庭的样子,买了一个手摇履带式鼓风机,开始烧用煤炭。每月购买,单价四五分钱的面子煤一百四五十斤,就能解决家用。买来鼓风机的一天,我安装整齐后,妹妹过去手摇着尝试了一番。父亲对妹子道“还学,今后就要你天长日久的在这上面工作。”父亲的意思,一来沉浸在思念母亲的无尽悲哀之中,二来也有批评我妻子不可能长期给家里做饭的原因。
   后来父亲去世,我也新建了宅基,只我们四五口人,相对压力就变得比较小。这时候,家里没有了柴禾,就去市场上购买骡马驮着的七八,后来十一二元一驮子的劈柴烧用。
   我们搬到新宅基里之后,由于距离村子比较远,暂时没有通电,于是,我便在以前的基础上,又买来了一个齿轮式能自动加速的手摇鼓风机。它摇着像装了珠承一样“呲呲呲”的响动,比前一个进步许多的是手摇的慢,可叶轮旋转的速度快。就是说,力量也大。
   家里通电后,我买来了一个电动鼓风机。这家伙的安装,改变了我们家以往人力做工的传统模式,生活质量不说,家庭竟况似乎也发生了从无到有且质的变化。
   从手摇到电动鼓风机,从烧柴禾到烧煤炭的变化,不能不说家里的炉灶问题。
   我新房建成后,才深知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肩不能驮,手不能割。其实庄稼活还没有能难倒我的作业,关键是面对建筑工作,就困惑、踌躇的一筹莫展。
   先是家里的土炕,而后又是炉灶。和我一个单位,也是我旧的隔家邻居,他性窦,是我的远表哥。他毛遂自荐似的,要来为我盘(制作)烧火炉子。我和泥,背土坯的和他合作了整整一个白昼,结果做出来的炉灶,撇牙歪嘴不说,况且,只顶一口锅,一个烧火口,扭捏了很长时间,好不容易安装上去的电吹风,稍微接触就会活动或掉落,甚至其吹风点也不是十分精准。它仿佛一个疲惫不堪的虚弱老人,瘫坐在地上没有一点精气神不说,关键是也烧煤,但非常浪费能源。
   用了一个年头左右,我们家新邻居,一个装潢工周师傅。他一年里给自己家的工作,也要挪挤在年头月尾的闲适时间。一次来我家串门的时候,发现那炉子非常落后和鄙陋,就承诺免费给我修造一个,即先进又多功能且美观实用的炉子。
   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日工资近乎四五十元;包工做一个炉子要一百多块,岂能白白地将钱财施舍于他人。然而,在麦收落雨的一个下午,突然见他头上披着一片塑料纸,胳膊肘湾里夹着直尺,泥箅子,掌锤等木工家具,赶来为我做炉灶。我赶天赶地的跟他忙活了一个下午,他还建议我去买了一些瓷砖,贴了上去。发现他做的炉灶,就是和攒劲少年一样威武气派。这个炉灶有两顶锅,两个烧火口,一条烟火通道。在这个锅里做饭,另一个锅里热水。柴火与煤炭两用,就是说,有电用煤,没电时候烧木柴。
   我觉得自己人虽然长得龌龊、羞涩,关键时刻凭自己的实力,给任何人帮不上大忙。隔家邻居甚至和我一个职业,一样懒惰的表哥及周师傅等,都能来给我免费投工,让人至今感激涕零不敢忘怀的同时,也不能不说和邻里之间的关系处理的还算不错。
   自从有了鼓风机,烧的木柴就变成了煤炭,起先烧用的是面子煤,一斤三四分钱,不光节省了支出,还改变了往日割柴及拉运柴禾的劳累和艰辛。当时乡下没有煤炭销售点,就骑着自行车来回城里捎带一半百斤,类比起早贪黑,肩驮背扛就要省力省时许多。
   后来隔壁邻居的堂弟买了一个煤气灶,那东西比起烧煤要卫生洁净许多,只是费用较高。更不可思议的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竟然一家人搬进了中等省会城市生活,一罐罐要购买的煤气,瞬间变成了昆仑燃气,价钱合理,实惠耐用,坐炕上手机网上缴费,只听“滴答”一声就万事大吉。想着和背驮拉运柴禾比较,真所谓:天上人间!
   回忆往日,思想目前,生活状况的变化,并不是谁有多么大的本事和能力。其实一个人、一个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也在于自己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但家庭的和睦和平安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共 44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的一家烧柴的故事。通过笔者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读到了在燃煤紧张的年代,农村的人在生活中经历的苦难。笔者小小年纪,就担起家中烧柴的重担,和同学们牺牲了自己的游玩时间,去田间地头抢收湿淋淋的柴禾,背着沉重的柴禾回到家,柴禾晒干后供一家人煮饭用。十几岁就跟着父亲去山上砍柴,风吹日晒,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身上经历的磨难更是数不胜数,承受大人都承受不了的痛苦,苦不堪言。结婚生子后,过惯苦日子的父亲还是不听儿子的劝说,坚持让他继续顶着烈日炎炎去割柴,这样的经历一直坚持到笔者的母亲去世,自己也参加了工作,才过上了用煤做饭的生活。又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也结束了割柴做饭的苦日子,家里有了电动鼓风机,木柴变成了煤炭,如今家里也用上了煤气灶……散文通过回忆过去在老家烧柴的经历,反映出物质生活匮乏给人们带来的磨难,记录了时代的变迁,讴歌了社会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读之令人感慨万千。散文感情真挚,文笔细腻,回忆往昔,情节生动,给人回忆,故事贴近生活,引人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31100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3-06 21:52:07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正月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4-03-06 21:52:33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胸无大志        2024-03-06 22:45:36
  谢谢柳琴老师,人生不易,任何一件小事的变迁,都能折射出一个人一生的经历,一个人短暂的经历,更能说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常平
4 楼        文友:巧眉        2024-03-07 06:00:47
  每读大志文友作品,都是一口气轻松读下来,可见作品的笔功不是一般。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5 楼        文友:胸无大志        2024-03-07 08:06:30
  谢谢巧眉老师一路伴随,愿我们在写作中共同进步,互相学习!
常平
6 楼        文友:老百        2024-03-07 10:25:58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7 楼        文友:老百        2024-03-07 10:53:30
  胸无大志先生的作品确实不错,内涵丰富,有深度有广度,文笔流畅,我们柳岸欢迎先生,请加入柳社团QQ群:858852421,或老百微信18609016096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8 楼        文友:雏燕        2024-03-13 20:19:18
  叙述流畅,回忆真实生动,贴近生活实际,文脉清晰准确细腻情感丰富,好文分享,点赞作者!
9 楼        文友:贝拉迪迪        2024-03-18 00:09:34
  初读大志老师的文章,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文章里的很多方言和我们老家的非常相似。“硬柴”,“瓤柴”,“毛稍稍”,多么亲切的词眼。老师的经历和我记忆中父亲的经历何其相似!文章一气呵成,娓娓道来,祖国几十年的稳健发展在一捆捆柴火中被巧妙地折射出来。文章接地气且紧跟时代的步伐。拜读佳作,向老师学习!
往事不回头,余生不将就!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