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班主任老师捎来的信儿(散文)

精品 【菊韵】班主任老师捎来的信儿(散文)


作者:修成国 童生,945.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0发表时间:2024-03-06 22:08:56

【菊韵】班主任老师捎来的信儿(散文) 那是1963年的8月初的一天中午,我和父亲刚刚从生产队干活回到家中,准备吃午饭。已经做好饭的母亲告诉我说:“刚才六队的肖二孩子来给咱们家送个信儿,说是万顺中心校的刘成珍老师叫你到学校去一趟。”
   我疑惑地问母亲:“肖二孩子没说什么事儿?”
   母亲说:“我问了,肖二孩子说,刘老师没跟他说究竟是什么事情。肖二孩子还说,等你们去了就知道了。”
   肖二孩子是我们大队六队的一个社员,那时十七八岁,名字叫肖树利。我们家住五队,跟他们六队只有半里路之遥,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去我读小学六年级的万顺中心小学办什么事情,碰见了刘老师,才给捎来了这个信儿。究竟是什么事情呢?
   “会是什么事情呢?”父亲也在心中犯起了合计,自言自语地叨咕着。
   我们家乡那个生产大队(现在叫行政村)是1958年4月才建立的小学,我是这个小学的第一批学生,由于学校扩招的需要,我在小学一年级刚刚读了两个月,就被宣布为二年级了,因此,本来应该读满六年时间的小学,我只读了五年时间,到1963年7月上旬,我就小学毕业了,开始参加升初中的考试,考试结束,就回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了。那时候我还不满13周岁,个子也小,也干不了什么大活重活,生产队长就安排我跟着妇女社员一起,到庄稼地里放个垄薅个草什么的。至于是否能考上初中,也没想那么多,原因是那时候我们那一溜好几个村子也没有几个中学生,我们对中学的学校一点也不了解,对考什么样的成绩能升入初中也一点不懂。完全不像现在中考高考这样,考生出了考场,就知道自己能考出多少分数,也知道自己大约可以报考什么的学校。因此,考完试回到家里我就已经把自己当成生产队的一个小社员了,而且已经参加一个多月的生产队劳动了。
   “是不是成国考上中学了?”母亲突然想到了这个事情,自然是一种毫无根据地猜测。但是,这个猜测又似乎是那么的合乎情理,那么的合乎逻辑,因为这个时间段班主任老师要我去学校,好像也不会有别的事情。于是,父母的脸上都显示出了一种无法掩饰的兴奋。我则更是突然在内心感到了一阵惊喜和振奋,可我只能是如同人们所说的偷着乐,而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还只是一种猜测一种预感,一旦不是这个结果,自己根本没有考上初中,不仅自己会很失望,而且还会被人家笑话。
   母亲这样猜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为我刚刚考完试的时候,母亲曾经询问过我考得怎么样,我跟母亲说了一下答题的情况。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对我的学习非常关心,她不仅经常嘱咐我要用功学习,还力所能及千方百计地从吃穿用上保证不影响我的学习,也从来不在我写作业的时候要我干家务活。我当时跟母亲说了我答卷的情况。我们小学升初中考试只有两张试卷,即数学试卷和语文试卷。数学试卷我估计可以得85分以上。语文试卷也应该得80分以上。我记得语文试卷有五道考题:第一道题是名词解释,解释两个名词,即“归纳”和“爱不释手”。第二道题是造句,也是两个,即“不但……而且……”;“应该……但是……”;第三道题是拼音,第四道题是填空,具体内容我现在回忆不起来了。第五道题是默写,要求默写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观刈麦》。那首诗歌的内容是: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是一首非常好的诗歌,既流露了作者对小麦丰收的喜悦,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苦的同情,还批判了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残酷,也表述了自己作为官吏不劳而获的愧疚。我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歌,很快就流利地背诵下来了。考试并不要求全部默写下来,而是要求默写前12句,即默写到“但惜夏日长”即可。因为我特别喜欢古诗词,背的滚瓜烂熟,所以很快准确地答出来了。
   父亲接着母亲的话茬说:“可能叫你猜对了,八成是成国考上初中了。”父亲说这话时已经喜形于色了。
   “不可能吧?”我虽然心中很是喜悦,可仍然是心中无数,我低声跟父母说:“咱们这一溜四个村子,12个参加考试的学生,怎么就通知我一个人呢?也不可能只有我一个人考上吧?”
   我们实在是猜不准刘老师要我们去是因为什么了。母亲说:“不管什么原因,还是得去一趟。人家刘老师也不可能平白无故地要咱们去跑一趟腿。”
   父亲说:“说得对,无论如何得去一趟。”
   按道理,我自己去一趟学校就可以了,可此时是八月时节,正是东北平原田野上青纱帐起的时候,那时候还有狼,父母不放心我一个人去。虽然我表示自己并不害怕,可他们还是不放心。于是,父亲去邻居表哥家借来了一台白山牌自行车,利用中午休息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驮着我直奔12里路远的万顺中心小学而去。
   八月初,是东北气温最高的季节,中午,恰恰又是一天气温最高的时刻。那天是个大晴天,气温高达零上30多度。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父亲蹬着自行车,行驶在乡村喧腾腾的泥土路上。喧腾腾的泥土路人走起来可能感觉还比较舒适,可骑着自行车走在上面,不仅速度起不来,骑车人还特别的累。父亲费力地蹬着车子,他气喘吁吁,大口地喘着粗气,路程还没有走到一半,父亲的汗水就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期间我感受到父亲蹬自行车的艰难和吃力,跟父亲说想下来走,可父亲还是不同意,说这样总是比步行要快一些。待赶到学校时,父亲已经是大汗淋漓了。
   我们很快见到了我的六年级班主任刘成珍老师,刘老师见我们来了,满面笑容地对我父亲说:“祝贺呀!你儿子修成国考上初中了!”说着,他把中学下发的印有《录取通知书》字样,盖有“农安县第十五中学校”鲜红印章的一张纸递给了我父亲。接着刘老师又不无惋惜地说:“你们那一片四个村子,12个毕业生,只考上你一个呀,不容易呀!”
   父亲赶忙用衣服的下摆擦净手上的汗水,边高兴地从刘老师的手中接过那张《录取通知书》,边激动地说:“谢谢刘老师!谢谢刘老师!都是你教育的好啊!”此刻,我分明清楚地看到,父亲那一路的辛苦和疲惫,早已经不翼而飞了,显示出来的全是兴奋和快乐。
   刘老师欣慰地说:“也是你们当父母的养育了一个好孩子啊!他考上初中,也给我这个当班主任的争了光啊!”
   然后,刘老师又转向我,用手抚摸着我的头,爱抚而又亲切地说:“成国同学,你小小的年纪,每天往返24里路,这一年的春夏秋冬风霜雨雪没有白辛苦,现在应该高兴啊!也是天道酬勤啊!到了中学,仍然要努力学习呀!争取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呀!”
   父亲说:“刘老师说的对呀,你千万要记住,别辜负了老师的期望。”
   我在一旁高兴地点着头,表示自己记住了。
   须知,那是1963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和人民刚刚从三年困难时期走出来,国家还不富强,人民生活仅仅是个低等温饱的水平。教育事业也不发达,好多孩子连小学还念不完就辍学了。至于中学,我们全县30多个公社,才只有18所中学,而且规模都很小,招不了多少学生。就拿我所考上的农安十五中即万顺中学来说,1961年只招一个班30多个学生,1962年没有招生,我毕业的1963年也只招两个班100个学生。而那一年在农安十五中参加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学生有三个公社的500多名小学生毕业生,入学率仅仅达五分之一。因此,那时候谁家中出了一个初中生,比现在出了一个大学生还宝贵还新鲜,不仅学生本人非常光彩,家里人也都跟着荣耀。
   告别了刘老师,父亲把那张《录取通知书》递给我,高兴地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初中生了。这张《录取通知书》你拿着,要保管好,别弄坏了,更别弄丢了。我们回去吧,下午还得去生产队参加劳动呢。”
   回去的路上,父亲还是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大梁上,道路还是那条道路,天气还是那个天气,气温还是那个气温,可父亲蹬起自行车来,似乎比来时快多了,虽然也是气喘吁吁,虽然也是大汗淋漓,但只觉得一会功夫就到家了。
   母亲听说果然是我考上初中了,乐得合不拢嘴,满怀自信和自豪地说:“被我猜中了吧!我儿子的学习成绩啥样我知道!”
  

共 33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经历,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可经历过过去那段艰难岁月人是知道,那时能读书已是非常不易,人们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能吃饱肚子都难,想让子女读书更是少之又少,作者是幸运儿,当然也与他天资聪颖有关。班主任捎来的信,他考上了初中,在那个时候可是天大的喜事,一是学校招的人少,二是录取比例不高。同时班主任对作者赞赏有加,有班主任的鼓励和鞭策,作者便更加努力的读书,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着。在那艰难岁月,能改变命运的唯有读书,那时交通也不大方便,家里有自行车都算是富裕人家,可那时人吃得了苦,虽说穷,但对生活充满无限热情,干什么事干劲都大。现在看来,穷日子也不是坏事,能磨炼人的意志,让人成长。反观现在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生活条件优渥,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小没有劳动过,什么事也不会,生存能力差。历经世事才懂得,苦难经历是人生的一笔财富。读此文让人忆苦思甜,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一篇不错的散文,佳作推荐欣赏!【编辑:明月千里】【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0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明月千里        2024-03-06 22:14:23
  文章中描写的场景如放电影般印在人的脑海,虽过去六十多年,对作者来说依旧印象深刻。
2 楼        文友:远近        2024-03-07 11:31:18
  生活中满是过往,回忆使人感到温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楼        文友:修成国        2024-03-18 08:16:41
  谢谢编辑老师!谢谢远近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