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沐爱沿河四组“碾盘子”的故事(散文)
沐爱沿河四组“碾盘子”的故事
春竹
筠连县沐爱沿河四组“碾盘嘴”碾房遗址:位于沐爱百步梯斜对面往沐义方向走几百米处,现在仍然有古石碾盘。
据传说在明代,这里居住一姓名“高”人家。高家有一个子弟读书非常勤奋刻苦,虽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家子弟,经过多年刻苦读书,终于考中“进士”及第。但可不止十年的时间。
首先考“秀才”资格,考秀才要经过三关:
第一关:县试(考),由知县主持,一般每年二月份在本县城连考五场,并刷下去百分之二十,留下百分之八十,参加府试;
第二关:府试,由知府主持,通过县试留下的百分之八十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时间在四月份,府试会刷下去一半的考生;
第三关:院试,院试由皇帝钦派翰林三品学政主持,考试地点在各省或者京城举行,院试三年进行两次。经过县试留下的百分之八十,再经过府试留下的百分之五十,实际一百个考生中只有四十个考生能够参加“院试”。“院试”合格后才获得生员“秀才”资格。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够出十几个秀才,可想其难度之大。
后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乡试”在省城考,乡试取得“举人”资格后,第二年在京城参加“会试”,会试中考者取得“贡士”资格。取得“贡士”资格后,参加皇帝亲自主持(出题)考试的“殿试”,“殿试”考中者成为“进士”。
高家子弟获得“秀才”资格后,参加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获得“举人”资格后,第二年三月又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并考中获得“贡士”资格。当年四月,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并考中获得“二甲进士”,因考试期间表现好,被授予“京官”,可能是管理“天文、天象”的官,估计至少三品官员。
就这样高家子弟在京城做了官,人称“高天官”。“高天官”在京城十分勤政,从科举考试到“进士及第”、做官以来,很久没有回家探望父母了。沐爱此地本为边远山区,离京城遥远,路途不畅,又不像今天,有飞机、高铁,三五几月都看不到儿子书信。一去几年,父母实在思念儿子,便请教阴阳先生:怎样才能让儿子早日能够回家一趟。
阴阳先生告诉她,在屋侧修一碾坊,每三天晚上人睡静时,去碾盘碾转一圈,给儿子暗暗提供动力,让他有充沛精力处理政事,便可获得皇上批准假期回家省亲。
高家主人为了让儿子早日回家,便每天去推碾盘转三圈。本来是三天碾一圈,弄成了一天碾三圈。结果儿子累死在京城,主人从此心灰意冷,碾盘也就废弃至今留为古迹。我们以诗歌记之:
这正是:
筠连沐爱古石盘,典故疑谜远近传。
碾址丛林轮磙见,高家院坝栋楼迁。
窗前手把经书卷,殿上皇批御旨宣。
获第朝庭离父母,思儿赶碾过频繁。
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远近闻名。但今沐爱场上、镇舟也有姓高的人家。我曾经问沐爱场上高姓人家,但时至今日发文,没有信息传他们家谱上有记载。我们通过这篇文章的披露,看相关高姓他们能够查清这一事情否?
因为我们曾经提到过“沐爱詹家村”詹姓“詹解元”一事,当时沐爱詹家村(今沐爱团结村)詹姓族谱上没有记载这个“詹解元”,其“茔园”也是土堆。后来我们有文章提起,现在詹家村的詹姓集资已经把他们这个“詹解元”的茔园包好了,并有碑文记载,以激励后人勤奋读书。
诗歌中:“离父母”,一是高家儿子考中进士后,去京城做官,离别父母;二是,因为父母在家推碾石磙,整反了“三天推一转”,整成“一天推三转”,所以过于频繁,致使儿子累死在京城,从而离别父母。此事的真假,分析“高京官”,应该是有,但英年早逝与其家中推“石碾”可能没有关系。
碾盘现在有遗迹(碾盘嘴)远近也很出名。我们沐爱河东,今沐荫村东岳庙李氏族谱上,在几百年前修的家谱就以“碾盘”、“沐浴堂”等为坐标,注明家谱上老祖宗的位置。这也印证这个“碾盘”时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