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树生华彩”说宣纸(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树生华彩”说宣纸(散文)


作者:虞臣 布衣,465.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5发表时间:2024-03-12 16:32:55

【江山·根与魂】【流年】“树生华彩”说宣纸(散文) “青檀树花开的时候,是我的生日,青檀树生长的地方,也生长诗……”这首《青檀树》,在汪国真诗作中算不得有名,多年前读过有些印象,再读则是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
   《青檀树》起首写乡愁,写对少年时光的追忆。青檀六月开花,花期甚短,不过十来天。汪国真出生于六月,确是青檀花季。“浅灰色的树皮,后来成了,董其昌和张大千,笔下的宣城。”显然,这一段写的是宣纸。汪国真祖籍福建,成长于北京,怎么看都与宣纸产地不沾边。他去过泾县?或者他成长的地方也有青檀树,因对宣纸工艺的了解,联想到其文化功能,联想自己的文化人生?
  
   一
   泾县宣纸文化园里,遍种青檀树,尚不怎么高大,估计是造园时候别处移栽过来的。它的枝干及形态像白杨,树皮像梧桐,叶片介于构树与桑树之间,乍看不可名状。同伴说,泾县与常熟相距不过三百公里,树形树种却大不一样。凑过去看牌子,哦,青檀树!
   青檀属榆科,为中国特有树种,属国家两级保护稀有树种,主要生长在皖南的宣州、徽州和池州地区。青檀可作为园艺树种,其木材是家装良材,树皮是宣纸优质原料,树龄达1700年。1700年的老树能长成多大多高,有几个人见过?
   檀是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榆科的青檀。师范里沈老先生带我们读《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至于檀为何木,他没有细说。古书释义,檀为坚木,强韧之木,适合作车轴。
   小时候,村里有一棵斜伸河边的树,村人说是檀树呢,强调中带着敬意,似乎比榉树还珍贵。因长在旷地属于无主树,无主的便属于集体所有。可能比手臂略粗,三四米高,十几年间,依然那么大小,若干年后随分田到户树不知所踪。奋力回忆,那就是一棵青檀。记忆中的这棵青檀,估计是鸟儿远方衔来的种子,就像我偶然间捡起失落的童年。生活禁锢了想象力,与一棵树关联的不外家具、农具、柴火,扯不到造纸上。小学时便知道了蔡伦造纸,教科书配两幅简笔插图,石臼里有破渔网、破布、树皮、麻秆,一位古装男人举着碓捣鼓,另一幅大概就是捞纸,变成两人,依然是这着装。我一直怀疑其真实性,无论颜色形态,纸跟那些东西相差甚远。
   前几年到富阳,参观剡溪宣纸手工作坊,以竹子为原材料的宣纸称为“竹宣”,经过自然堆放、石灰呛、土窑烧,粉碎后,嬗变成白色纸浆。作坊就两人,男的捞纸,女的贴晒,那是普通规格的四尺宣,挺括,呈浅黄色,有点像做旧的古宣,为富阳特产。不过在富阳,这种纸叫“元书纸”,并有“十件元书考进士”的传说故事。那时,我以为,这就是正儿八经的宣纸了。到了泾县这才知道,富阳的竹宣,严格地说算不得真正的“宣纸”。
  
   二
   “没有青檀树,便没有宣纸”。作家、书法家唐晓亮是泾县人,他对皖南文化,对宣纸颇多研究。他曾跟我们几位讲宣纸,可惜时间太短不够尽兴。
   据说,宣纸的发明者为孔丹,是蔡伦徒弟。蔡伦去世后,孔丹画了一幅师傅的像,挂在墙上,以表怀念。没过几年,画纸老化、虫蠹、剥落,画像随之损坏。孔丹决心发明一种更有韧劲、更能抗老化的纸,故遍访各地寻找合适的原材料。他路过泾县,在一处山溪发现一棵倒在水中的树:树皮被浸泡发白,露出丝丝缕缕细腻而柔韧的纤维组织,这不就是现成的材料吗?孔丹经过一次次试验,终于发明了跟普通纸张不一样的纸,白净、细腻、柔软、韧劲,由于产地在古宣州,遂命名为宣纸。
   古宣州在元代以前地域广阔,包括今天的宣城市全境(除绩溪县)、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和黄山市部分地区以及江苏高淳、溧水部分地区和浙江昌化等部分地区,跟现在的宣城根本不是同一概念。
   孔丹发明宣纸的传说,真假无考。这个无需纠结,不过至少能说明几点,一是宣纸与蔡伦造纸之间的渊源,二是宣纸的发源地与命名来历,三是宣纸发明的大致时间在东汉。第一点无需解释,名字值得一说。最早的宣纸表示地理意义,原料尚不固定,也可能构树(我们这里误称为朴树)、麻皮、龙须草,后来成为书画纸的统称,而今严格地说,只有泾县一带用青檀与沙壤水稻秸秆为原材,运用传统方式制作的纸,才能叫宣纸。
   唐晓亮说,除了我们本地产的叫宣纸,其它地方的一律叫书画纸,二者有什么区别?一般人难于辨别,他只需上手一摸,真假立辨,且能大致判断成分、配比、年代等元素。普通书画纸便宜啊,一刀几十上百,而且好写,宣纸至少五百元,区别究竟在哪里?宣纸吃墨,年代久远,被誉为千年寿纸,他眼睛中透着自信与骄傲。
   宣纸早在东汉就有了,为何到元朝以后才有名气,东晋王羲之写字用的是不是宣纸?兰亭不存,无考。现存最早可考的实物当为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其托纸为檀皮,还有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命纸、背纸、托纸中均有不同比例檀皮成分。可能官方没有重视推介,交通物流不畅,宣纸的使用,仅仅局限于江南部分区域,一直没有大规模制造,而制作工艺在民间得以保存下来。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综合因素的推动,书画艺术市场得以繁盛,书画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书画纸张的用量大幅提高。南宋以后,帝国中心南移,小朝廷安逸富足,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以及民间绘画三足鼎立的繁盛,给宣纸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元至大明,宣纸制造工艺愈发精湛。明宣宗尽管在位仅十年,文治武卫,各行各业制定了严苛的制造标准,宣德宣纸是宣纸中的极品,其价值非常高昂。由此想到山水画“元四家”之首黄公望,在圣井山学道的次年,其忘年之友危素,去山中拜访他时,曾将携带的家藏二十方珍贵宋代宣纸,赠送给黄公望,并说“非大痴笔不足以当之”的故事,这是一份何等的慷慨和情感。
   宣纸除了用于书画,还广泛用于榜文、奏本、信笺,宫廷定制的洒金、五彩纸,是白坯宣纸的精加工品。宣纸是勤劳智慧的泾县人民在千百年创造性传承中,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之大成,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材料,汲取天地之灵气而创造的独特的中国文化——虔诚、清白、坚贞、不凡、无双……宣纸制作技艺在传承过程中,讲求吃苦耐劳、心灵手巧,每一项技艺都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人与材料与环境完美融合,如信徒礼佛,肃穆而虔诚;宣纸的洁白细腻不是靠药物漂白的,而是经反复蒸煮、洗涤、捶打、摊晒,得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以其高洁的本色,挥洒行云流水的诗情画意;饱经沧桑,却始终坚贞如玉,永远秉持着不屈、不腐、不损、不移的气节;平凡的树皮稻草,经日月光华、千锤百炼成为宣纸,宣纸人精准而流畅一招一式,所有的不凡寓于简单平凡之间;在传统手工纸中,宣纸原料最为复杂,工序最为繁复,工艺最为精细,与地域关系最为紧密,产品用途最为优雅,文化空间的拓展最为广阔,宣纸举世无双的特质与生俱来,可谓厚德载物,光耀五洲。
  
   三
   在泾县中国宣纸文化园,很多人在宣纸制作流程图前驻足,上部为“檀皮制浆工艺总流程”,砍条,蒸煮、浸泡……下部“稻草制浆工艺总流程”,选草,破节,摊晒……图表很长,拐了两次弯,占据很大一块区域。甭数,一百零八道工序,看着就感到繁复,鲜有一一看过去的。
   宣纸与生俱来独特的历史、文化、工艺、经济价值,是一代代宣纸人智慧的结晶,因而引得外夷觊觎。清光绪年间,英人白恩开窃密先河。同一时期,日本印刷局楢原陈政化装成广东人到泾县暗访,回国后所著《支那造纸术》,有一章正门介绍宣纸。中国之外对书法崇拜及普及的国家当属日本,每年从我国进口大量宣纸。日本人只知大概,细节上有很多错漏,加上日本沿海气候,不适宜纸张的晾晒、风干,虽然一直在模仿中国的宣纸制作技术,但都没有成功。自楢原陈政后,日本窃取宣纸核心技术的野心一直没中断过。
   大国工匠周东红讲过一个故事,说日本某考察团到宣纸厂参观,其中一位偷偷将领带尖浸在纸浆中,此举被我方发现,出来的时候,我方备了一条干净领带,对他说,你的领带脏了,给你换一条。过去保密意识可能不太强,外人所知多少不好说,如今,宣纸制作技艺列为工业技术“绝密级”而加以保护。
   泾县不乏山溪,流水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所以碓房建在水边。“药槽水碓傍水溪,捞纸人家费品题。”“沿溪纸碓无停歇,一片舂声撼夕阳。”这些诗句,都出自清代诗人。清代,是宣纸的全盛时期、高光时代。
   一个不大的纸浆池,周东红正跟同伴表演捞纸。两人将一块长方形的细竹帘铺在帘架上,将帘子放入储满纸浆的水池内,摇晃几下,再提上来,保留的纸浆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形成薄薄的纸。然后把帘片上的纸反扣到铺坨盘上,压上石头沥干水分,送到晒贴车间。这是普通的四尺宣,一张一张叠上去,一百张为一刀,似一板豆腐,用不着人工计数,竹帘上有自动计数器。捞纸的捞字很形象,瞬间变无形为有形,似玩魔术一般。捞纸的轻重薄厚,看似简单,里边学问完全靠老工匠师傅的拿捏感觉,没有三五年时间是学不会的,而且要有悟性。宋应星《天工开物》描述,“厚薄由人法,轻荡则薄,重荡则厚”。
  
   四
   宣纸人的工作“水深火热”。“水深”言捞纸,工人终日泡在纸浆中,尤其大冬天,水温在五度上下,双手泡在冰冷刺骨的水中。“火热”是指晒纸车间暑气蒸腾,焙晒墙温度保持在七十度,工人一年四季大汗淋漓。捞纸车间工匠毛胜利,着短裤短衫,小心翼翼捋起纸边角,耐性谨慎揭下一张,托在手中,转身贴到墙上,飞速挥动刷子,一张纸服服帖帖贴吸附在墙上,冒着水汽,水渍以肉眼所见的速度退去。焙晒墙有一人高,十几米长,能晒九张四尺宣,湿的贴,干的收,循环重复。
   晒纸也是一道重要工序,马上成品了,稍有不慎前功尽弃,尽管纸浆可以重复利用。凡一个人有点本事,往往形容有两把刷子,以文化人写文章的毛笔引申为才情,毛胜利的一把刷子刷出他“大国工匠”的名号,三丈三巨宣的头刷非他莫属。那天还算有缘,巨宣车间在晒纸。硕大的纸浆池上,搁着巨型捞纸帘,若捞纸巨型纸,不算辅助工,四十四位捞纸工人,跟着口令,合力将竹帘浸入池中,舀,晃,起,两组吊绳将几千斤重的帘架吊起,滑到晒座。巨大的焙晒墙前,二十位工人合作晒纸,辅以梯子、行车,真是个大工程。巨宣长十一米,宽三点三米,其厚度非普通宣纸可比,当然价格不菲,不过于一幅巨型书画作品的价值,纸张大致可以忽略。如果黄公望在世,他想作《富春山居图》时,就无需用七张宣纸去拼接了。
   很多人会忽略宣纸生产的重要工具,纸帘。纸帘的原材料,是泾县本地产的苦竹,大自然搭配就是这么奇妙。我们家里也常用竹帘晾晒东西,但其精细程度与纸帘无法比。
   宣纸纸纹来自纸帘,通常有单丝路,双思路,罗纹,龟纹。还可设计个性化图案,纪念宣纸,特种宣纸。迎光而视,水印清晰可见。宣纸的分类有多种,如按工艺,原抄纸叫生宣,再加工的称熟宣。以尺寸分,规格很多,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其它规格还有别名,如七尺金榜,八尺疋,丈二白鹿,丈六露皇,丈八檀香,二丈千禧……
   由宣纸很容易想到文房四宝。大众化的认知,有名的文房四宝为宣纸、徽墨、湖笔、端砚,前两个均在安徽,后者在浙江与广东。其实,歙砚与端砚同样有名,宣笔还是湖笔的祖宗,这么说是否惹浙江人不快?皖南这片土地,天寥地阔,山高水远,山的俊秀与水的灵动孕育诗意桃源。宣纸、宣笔、徽墨、歙砚,独具皖南风景,灵山秀水间流淌着数千年的徽派文脉。文房四宝作为文具组合,缺一不成,皖南是当之无愧的文房四宝之乡。以笔墨纸砚为载体,书写锦绣文章,书写山川秀美,书写世道人心。那么漫长以毛笔字为主要书写方式的时间里,舍近求远者毕竟少数,更多人选择就地取材。现代社会,笔墨纸砚的传统功能为更快捷方便的现代化工具替代,我们丧失了对笔墨纸砚的亲近,但它们与书画艺术一起,作为文化符号保留下来。
   真的羡慕书画艺术家对宣纸的情有独钟,他们胸壑有万物,手中有神灵,将世间的美神奇固化在宣纸之上。“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宣纸为文人墨客的眷恋终身的同时,也成就了自身的绝代风华。山有文脉,树生华彩,纸墨千秋书写经典范世。清流无意,一脉若水,宣纸,流传着千年不绝的古老技艺,传承着万古不朽的华夏文明,连接着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

共 48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以作者亲临泾县,现场观看、了解真正的国宝级传统工艺技术——宣纸的制作流程以及独特的精华。并引用了传说孔丹发明宣纸。虽真假无考至少能说明宣纸与蔡伦造纸的关系、宣纸的发源地与命名来历以及发明的大致时间——东汉。从传统技术及原材料原产地来看,泾县一带用青檀与沙壤水稻秸秆为原材并运用传统方式制作的纸才能叫宣纸。元朝以后,名气越来越大。通过考察,现场感悟,作者体会到:宣纸是勤劳智慧的泾县人民在千百年创造性传承中,集传统手工造纸技艺之大成,充分利用当地的原材料,汲取天地之灵气而创造的独特的中国文化——虔诚、清白、坚贞、不凡等。正如作者题目“树生华彩”,纸墨千秋书写经典范世。无疑,宣纸展示了千年不绝的古老技艺,传承着万古不朽的华夏文明,连接着割舍不断的民族血脉。这才是作者真正表达的文本之意,文之中心。作者所学、所见、所思、所悟呼之欲出。读罢为祖国的伟大和中华儿女的创造精神感到无比自豪,既了解宣纸及其相关知识,更是为祖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文化自信,这也是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与魂。散文语言凝练,情真意切,正能量满满。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13001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3-12 16:35:43
  信息量大,独特有意,切合征文主题,佳作一篇。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3-12 16:39:01
  受教了。我以前着实不太了解真正的宣纸以及相关知识,这一读,受益匪浅,也为祖国感到自豪,也充满了文化自信。
   中华儿女不简单啊!谢谢赐稿,奉献了一篇高质量的参赛作品。遥握,问安!
3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3-14 09:42:1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