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高高的山岗(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高高的山岗(散文)


作者:爱好者快乐 白丁,5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3发表时间:2024-03-13 20:42:57
摘要: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却在默默付出中成就了许多的不平凡。何书记用努力付出汇聚成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音符,奏响了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发展新乐章。其实在我们攀枝花广大乡村不正是有像何书记这样千千万万个乡村带头人,正带领着乡亲们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吗。


   春节前的一天,攀枝花市创评室主任、攀枝花市作协副主席普光泉老师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时间参加他们组织的到先锋采风活动。听到这个消息。我自然很高兴。立马答应了普老师的邀请。
   去先锋村采风的日子很快就到了。那天一大早我就来到了鑫岛公交车站等普老师他们的车子。和我一起等车的还有仁和区作协副主席、秘书长邓明莉老师。
   大约是上午九点半的样子,一辆黑色的公务车从五十一方向开过来,突然停在了我们面前。我一看,前面副驾驶位子上坐着的正是普老师。
   上了车,普老师给我们大家做了介绍。大家相互问了好。我发现车上除了司机黄师傅,普老师之外,还有一位老师。名字叫李卫平。经介绍得知李老师现在仁和区政协工作。李老师的经历比较丰富,原来在仁和区下面的多个乡镇干过,后来又到仁和区交通局工作。
   车上,普老师给我们讲起了“三峰两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和要采访的人。普老师说“三峰”是指仁和区的红峰、高峰和先锋,而“两山”是指的大火山和老公山。这几个乡村都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带,过去曾是仁和区贫困人口的主要分布地。近些年,攀枝花市和仁和区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些贫困乡村脱贫的扶持力度。努力让这些居住在高海拔高寒山区的乡亲们早日过上幸福的日子。听了普老师的这般话,使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次到先锋村去采风的重要意义。
   一路上,李老师和我聊起了攀枝花本土文化挖掘和研究的话题。我发现李老师很善谈,一路上李老师向我讲述了攀枝花的风土人情,看李老师对攀枝花的风土人情了解的这么多,我不禁对有着渊博知识的李老师肃然起敬。
   一会,我们的车子行驶在山脊上,通过车窗向两边看去,两边都是山沟,很是险峻。满山生长着茂密碧绿的树木。我认识有松树,青杠树,还有桉树。还有一些树木我就不认识了。这个时候,坐在我旁边的李老师告诉我,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太平乡的地界。曾经在仁和区交通局工作的李老师对仁和区的道路情况很熟悉,当年全区的道路规划他都参与过,对全区道路情况了如指掌。李老师指着山下的一条小河沟说十多年前,那里曾是猕猴栖息的地方。顺着另一条路走就可以到宝鼎的猕猴山。
   长期在西区工作和生活的我,早就听说过宝鼎猕猴山,那些年,宝鼎猕猴山是矿区很多人愿意去的地方,喜欢到那里去观赏猕猴。
   李老师告诉我宝鼎猕猴山景区是太平乡先锋村何书记发起的,2003年,为发展村里的旅游产业,带着乡亲们搞旅游,当年34岁的何书记用了整整48天,从当地山上引了73只野生猕猴到村里,并发展到几百只。何书记每年都要给那些猕猴投放很多玉米,用食物将猕猴留在村子里,吸引游客以此来带动村子发展。当时这里确实红火过一段时间,吸引全市市民来这里旅游观光,近距离亲近那些可爱的猕猴。村民也靠着出售一些农产品,比如鸡鸭羊和自己种植的绿色蔬菜等改善了生活条件,有些村民在山庄里还找到了工作如保安,厨师等。眼看着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后来由于投资人去世,投资中断,先锋村的赏猴旅游受到直接影响,猕猴无人喂养就到处乱跑,还伤害老百姓的庄稼。到最后,猕猴没有吃的,也就四下逃散了。从此人们再也看不到那些猕猴了。
   我向下望去,尽管那里已经看不到一只猕猴了,然而我却看到山下的山沟里,一条小溪在淙淙流淌。有两只松鼠在树上串上串下。还有几只鸟儿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给这寂静的山野间增添了几分灵性。同时我也很好奇,没有了猕猴之后何书记又会想出什么样子的点子带村民脱贫致富呢?现在的村民生活怎么样了呢?带着这些疑问,对今天的采访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说话之间我们的车子已经开进了村口。我们的车子在一户牛圈旁的公路上停了车。普老师笑着对我们:“累了吧,下来呼吸一下山里的新鲜空气。”大家积极响应普老师的建议。我们全部都从车里走出来。站在山顶上,向远方望去,远近群山连绵不断,山间还漂浮着一片片云雾。置身于这满眼碧绿的群山之中,我深深地呼吸了一口山野里新鲜空气,使人感到很惬意。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公路旁的牛圈,看到牛圈里面有十几头黄牛,还有一只很可爱的小牛犊。看着这么招人喜爱的小牛犊,我想过去摸它一下,结果它却认生,不让我碰它,它一下子就躲到母牛的后面去了。普老师拿起相机为我们照了几张与牛儿亲近的照片。李老师也拿着相机捕捉着这山间的美景。
   普老师说:太平乡先锋村是一个彝族村,面积8.9平方公里,一个位于川滇交界的古老村落。海拔在2200米,为全乡海拔最高的村,属于高海拔高寒的村落。今天我们要去看望和采访两家人。一位是村小学的沙正友老师,另一位是先锋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有亮。(后来采访中我才了解到他们两人还是连襟。真是无巧不成书。)
   我们又了上了车,车上普老师和我们说:我们马上就到,果不其然没多久,我就看到在前面不远处,在一个挂着“攀枝花市仁和太平中小学先锋教学点”牌子的大门口前有一个人向我们招手。我们车子在大门口前停了车。我们下了车。那个向我们招手的人立即走到我们面前,和我们一一握手。普老师介绍到,这位就是沙正友老师。沙老师把我们引进院内。走进院内,我看院子有两百多平方米的样子。院子正对面是一栋有六间教室的二层楼。看着我们站在那里,马上有一位妇女和一位小伙子接待我们。他们拿来一些凳子放在院子里请我们坐,并端来茶水,瓜子和花生。落座后我才得知那位妇女是沙老师的妻子,而那位小伙子是沙老师在北京中国农科院读研究生的儿子小沙。坐在哪里,我们开始今天的第一个任务---采访沙老师。
   沙老师原来是盐边县高坪乡人。一次机缘巧合,沙老师来到了先锋村。1990年的第一天,那年沙老师刚刚高中毕业。当时先锋村陈有文老师即将退休,需要一位懂彝汉双语的人来接替他。就把沙老师从盐边县高坪招来了。刚开始沙老师也在犹豫,先锋村属于高海拔高寒山区,并不比高坪好,再说离家很远。但一听陈老师说那里的彝家孩子多么需要像他一样有知识懂汉语和彝语的老师,让更多彝家孩子能走出大山回报社会。沙老师自己也是家里唯一上过学的孩子,知道学习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一想到那些大山里孩子们期盼学知识的眼神,却没有老师传授更多的知识,沙老师毅然决然地来到先锋村。而且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并还在这里娶妻生子。
   1990年9月,沙老师背着行李来到先锋村。沙老师刚到先锋村的时候,那里的生活工作条件很艰苦。老校舍还在先锋村的大山顶上。先锋村还是一个“三不通”的地方。信息闭塞,无法收到寄来的信件。交通不便,生活用品和学生学习用品,全靠肩扛马驮,到最近的太平矿赶集必须来回两天。有时一两个月都不出山。到中心校开会也要两天。不通电,用松明照明就度过了三年。当时沙老师每月工资仅有95元。干,就干出样子来。就要把心扎下来。说一回事,干又是一回事。地处高海拔高寒山区的先锋村,能在这里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考验。
   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教学点地处仁和区最边远的高寒山区。始建于1958年。由于全村都是彝族,教学点的教育教学都要进行双语和复式教学。村里当时没有一个正式小学毕业生。知识对于彝族同胞来说可有可无,受封建思想的桎梏,孩子们到十六、七岁就谈婚论嫁了,继续就读的孩子没有几个。汉族教师到来,一年半载就走人,所谓的“定向生”、“委培生”从未谋面。
   由于边远的彝族山区条件艰苦加之繁重的双语教学及复式教学,沙老师也苦恼过、犹豫过,但是每当沙老师孩子们那渴求的眼神就坚定了他的信心。1996年12月,沙老师和先锋村陈老师的女儿结了婚。这更坚定了沙老师在先锋村小学干一辈子的决心。
   每天上课,沙老师要和孩子们讲三种话。沙老师首先给孩子们讲普通话,孩子们普通话听不懂,沙老师就用四川话解释,用四川话讲还听不懂,他再用彝族话解释。一遍又一遍,有时候讲得口干舌燥。然而这些还都不是最苦最难的事情。这点困难,沙老师都能克服。有时候遇到家长不理解,不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他们认为自己几代人都没有读过书,不也这样生活过来了吗。沙老师就深入学生家中,苦口婆心给他们讲道理。终于使流失儿童又回到了校园。
   一次,有位学生在上课时生病,沙老师就跑了二十多里路把学生背到乡卫生院。沙老师一片付出也赢得学生们的爱戴。直到现在。每逢逢年过节总有学生打来电话向沙老师问好。那些外出工作或打工的学生,一回到家里,总要到沙老师的家里坐一坐,叙一叙他们的师生之情。
   30多个春夏秋冬,一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沙老师一直坚守在这高高山顶上的三尺讲台。34年来,先锋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逐年好转,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了100%,沙老师教过的孩子有200多人,在他们当中有2人考上了研究生,11人考上了大学本科,4人考上了大学专科。最重要的是村里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村民都以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为荣,而不是和以前一样,认为学习没用,让孩子十几岁就结婚,打工。乡村教育面貌的改变,也使沙老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家长的好评。
   沙老师抓好教育教学工作同时,认真钻研教学业务,总结探索双语复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他撰写的论文《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发表在2009年12月的《中国教学研究与参考》杂志上,同时被授予优秀学术论文证书并获一等奖。2014年4月沙老师撰写的论文《民族地区小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在全国教师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12年8月,沙老师还被评为四川省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2013年8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师”。
   采访结束了。沙老师热情地挽留我们,今天中午一定让我们在他们家中吃饭。领队的普老师对沙老师说:今天我们就不在你们家吃饭了,我们中午的午饭已经安排在村里的何书记家了。一会我们还要到何书记家去采访,了解一下先锋村的发展情况。
   于是我们起身告别了沙老师。离开了“攀枝花市仁和太平中小学先锋教学点”,离开了沙老师坚守一辈子的先锋村小学。
   离开沙老师的家,我回头望去,看到那栋教学楼上面赫然写的“学好知识,学会做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十六大字。看到这十六大字,我的心情感触良多。大山里的孩子不正是按照沙老师的教导那样走出了大山,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吗。
   接着,我们的车子又向着先锋村党支部副书记何有亮家的方向道路驶去。来到何书记家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何书记正在修建新住房。施工机械欢快地唱着歌,上面的小吊车正在运送水泥砂浆。何书记见到我们来了。忙放下手里的活路,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并把我们引到旁边临时工棚里。由于今天是双休日。何书记两个在外面工作儿子和女儿也回了家。
   我们又开始我们今天第二个采访任务。何书记告诉我们原来的先锋村是一个单独的彝族村,全村村民都是彝族。前两年按照上级的乡村规划。先锋村和大坝村合并,成立了新的先锋村。现在何书记在先锋村当党支部副书记。说起如何带领乡亲们走致富路,何书记一下就拉开了话匣子。
   何书记对我们讲:曾经,先锋村村民只种植玉米等单一农作物,产量低、收入少。为了改变乡亲们穷困面貌。何书记带领村民主动学技术,并积极与仁和区相关部门联系,加大送科技下乡进村力度,着眼于加大品种改良和选育,调整种植业结构。同时,依托先锋村良好的土地资源,不断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力度,走精品农业发展道路。村支部还借助外力求发展,采取走出去、内联外引的发展思路,将全村的年轻剩余劳动力进行就地转移就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收入。
   近年来,先锋村人正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在经济发展、脱贫攻坚、社会事业、民生工程、森林防灭火等工作中,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先锋村人也向外界展示出自身所具有的民族特色、独家魅力。目前先锋村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80%以上村民养了牛羊,整个山村是成片的核桃树、成群的山羊。继猕猴旅游带发展这条路之后,在何书记的引领之下,在政府的支持之下,依托先锋村丰富的林业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先锋村已规模种植核桃,花椒等高山无公害农产品3000多亩,牛羊存栏数5000只,年人均出栏量超10只,不断向农业产业规模化方向发展。产业发展蒸蒸日上。在这一路上遇到劳作的人,还有放牛羊的村民,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何书记多年的辛勤付出,也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他本人多次被太平乡、仁和区和攀枝花市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何书记被市里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儿子小何也被市里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说起何书记的儿子小何,我在这里还要多说一句。小何是他们先锋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研究生的学生。他研究生毕业后,又通过公招考上了攀枝花市里的公务员,工作后他积极肯干,主动申请到木里参加援藏工作。工作中有彝家人那种干劲。作为沙老师的学生,他就是“学好知识,走出大山”最好的例子。努力学习考上研究生又找到了好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为村里的彝家学子树立了榜样。
   访谈中,当我们问到当前影响先锋村村民致富的最大问题时,何书记感慨地对我们说:“我认为当前最大的问题,还是道路问题。这也是全村人最关心的问题。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对我们位于太平乡海拔最高的先锋村来说,修路对村民来说尤为主要。”
   作为仁和区人大代表的何书记就拓宽和硬化先锋村到太平乡和仁和区的公路问题上曾多次在区里人代会上提过建议和意见。目前他们自己也正在积极想办法修建先锋村通往乡村外的公路。同时也希望我们能在修路的方面帮助先锋村村民呼吁一下。
   得知我们要走了,何书记对我们依依不舍。我们的车子开出了很远,我回头通过车子后面的玻璃,还看到何书记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向我们不停地挥着手。
   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迹,却在默默付出中成就了许多的不平凡。何书记用努力付出汇聚成一个个文明、和谐、温馨的音符,奏响了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农村发展新乐章。其实在我们攀枝花广大乡村不正是有像何书记这样千千万万个乡村带头人,正带领着乡亲们走在幸福的康庄大道上吗。
  

共 56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的一篇应邀采风作品,文章从到仁和乡先锋村采访,一路上的所闻所见通过普老师对政策地讲解和李老师的介绍,这个宝鼎猕猴山景区,是当地脱贫致富带头人何书记发起的。还有扎根在这里的教育工作者沙正友老师,工作了三十多年,把半生精力献给了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那句标语“学好知识,学会做人,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真的是呕心沥血,值得人们尊敬和学习。何书记,一名工作在基层的一线干部,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带领广大彝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事业上,了不起的人,这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文章取材真实,写作水平很高,教育和宣传力度很大,是一篇好文,推荐共赏。【编辑:刘春庆】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春庆        2024-03-13 20:44:42
  感谢老师赐稿,真的是一篇好文,值得推荐,祝老师精彩继续,遥祝春安。
回复1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4 15:33:39
  感谢编辑老师!
回复1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4 22:36:59
  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采访
回复1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4 22:39:41
  编辑老师:您在编者按中提到的“仁和乡先锋村采访”应该为“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采访”。能修改就修改一下,谢谢
2 楼        文友:黄土地        2024-03-14 14:23:25
  改写一下便是一篇好的报告文学。有个个见和作者交流,即为:此文的开头部分最好不要这么写,我曾参加市重点作家座谈会,那次聊到这个问题,可直入主题,不比如此交待采风活动的准备等。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回复2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4 15:23:27
  感谢黄土地老师的指教。在这里学习到写作的技巧,非常感谢老师!
3 楼        文友:黄土地        2024-03-14 14:24:28
  同样,就是散文的开头最好也不要这样的开头。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回复3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4 15:24:54
  黄老师这样改写,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我的微信是13378398082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3-16 07:24:45
  拜读学习!感谢芦老师赐稿支持社团!佳作昨天已申报精品。祝福春安笔祺,创作愉快!
碧潭飘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