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到傣家过大年 (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到傣家过大年 (散文)


作者:爱好者快乐 白丁,5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5发表时间:2024-03-15 17:50:57
摘要:坐在回市区的车子里,我合上了双眼,闭目休息,但却怎么也睡不着。一天过往情景犹如一部有声的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回放。在我似睡非睡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万亩滇红花计划项目工程在先锋人勤奋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实现。在那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大山深处的早已经连成一片的滇红花。我想山间的那朵朵红花,带来的不仅是先锋村人的新希望,更是壮大乡村产业,实现自我“造血”,蓄积乡村振兴的澎湃后劲。大片火红的滇红花,既是丰收的希望,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先锋人会将红花产业由“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让朵朵红花映红群众的致富路。

连日来,我的心情一直沉浸在兴奋与喜悦之中,引起这种兴奋与喜悦心情的缘由是因为今年的元宵节,我在傣家村寨过了一个与往年完全不一样的元宵节。2024年2月24日,大年十五那一天,我有幸应邀参加了由攀枝花市创评室和仁和区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本土历史文化挖掘与文学创作采风活动。
   头一天,攀枝花市创评室主任、攀枝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普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让我第二天早上九点前到市创评室楼下等车。当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市创评室楼下停车场,看到同车的有市创评室的朱老师,还有东区作协副主席胡跃宁老师。九点钟我们的车子向着仁和的方向开去,我们要到那里与普老师会合。来到普老师所居住小区时候,朱老师给普老师打了一个电话。得知普老师为乡亲们带了很多新年礼物的时候,朱老师和胡老师忙下车帮助普老师去提。
   一上车,普老师就给其他车上的老师打电话,让他们跟上我们的车子。于是我们的车队就向着中坝高速入口驶去。车上,普老师兴致勃勃地和我们说起活动的情况。普老师说到先锋村采风是一项倾力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家亲的工作。我们在春节前就提炼出了“先锋模式”雏形,并且创作出与之相关的文化、文艺精品力作。最终创造“先锋模式”成型。通过采访、采风、挖掘与写作把先锋村宣传出去,树立起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攀枝花共同富裕实验区的典型,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了解他们,来关注他们,帮助他们。让哪里乡亲们日子过的越来越好。普老师和我们说:我们的目标是,像过去的迤沙拉、阿署达、格萨拉、红旗村、普达阳光、天星湖……我们都是这样做的。我觉得我们文化人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此。听了普老师一番话语,我们人人感到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另外还使我高兴的事情是,今天我们去的灰窝组还是一个傣家村寨。
   说起傣族,对我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感,还在学生读书的时候,就读过作家张曼玲写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小说把傣族村寨描写的是那么美好,还有那美丽的“小朴少”。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哪一年,我们单位几位小伙子从报纸上看到云南西双版纳一家农场要招工,大家还曾经相邀准备要到哪里去工作。只是最终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大家为此还感到很遗憾。但那梦境般的傣家村寨,无不使我们那些情窦初开的小伙子们魂牵梦绕。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近在咫尺的太平乡先锋村也有个傣家村寨,怎么不使我心驰神往呢。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们的车子驶出太平的高速出口。打开车窗向外望去,一眼看见的是天空湛蓝,辽阔无边,没有一片牵挂的白云飘在空中。天空下是连绵起伏的山野,沟壑纵横,一些树木长出了绿色的枝芽,一些枯黄的树叶还没有落下来。远远的看去,山野就像一幅深秋的山水画。
   车子行驶在崎岖到山路上。路面也明显窄了不少,车子也显得有些颠簸。普老师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我们今天的目的地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灰窝组了。果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位老者向我们的车子招手。车子很快就开到了老者的面前。我们大家从车子里下来。老者热情地向我们走来。并一一和我们握手,嘴里一个劲说着欢迎我们的到来之类话语。听普老师介绍老者名叫杨光德。今天我们就是来他们家里过大年。杨光德老先生就是原灰窝组的组长。
   不一会,我们一起来的车子陆续开了过来。老先生张罗着指挥车子停放的位置。随后热情地把我们引入院内。我们一行二十余人跟随着老先生来到院坝内。
   走入院坝内,农家庭院很宽敞,杨老先生家的两个院子相连的,前边的院子里已经摆上了十几张大圆桌,各种蒸菜、凉菜大盘大盘地码在桌上。我看到一些妇女正在忙碌,有的在摆桌椅板凳,有的在烧火做饭,有的在摆放菜盘,正在忙着备菜。我们被引到相连的另一个院子。
   我们来到另一个院子。就有人热情地招呼我们就座,就忙活着沏茶泡水,并端来瓜子花生,还有他们自己制作的米花糖。
   听普老师介绍,灰窝组是太平乡先锋村七个农业合作组之一,傣族居多。这些年来,依托党的农村好政策,在村委会带领下不断发展,家家户户都富起来,过上了令城里人羡慕的好日子。先锋村从贫穷落后到发展先锋,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在院坝里,我们饶有兴致地听原灰窝组组长、72岁高龄的老共产党员杨光德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了灰窝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故事。杨老先生是傣族,杨老先生对我们说,他们整个灰窝组原来有百分之九十是傣族,现在也有百分之七十多属傣家。杨老先生他们这些傣家人大约是一百五六十年前从云南景东过来的。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保留傣家人的习俗。按照傣家人的习俗,这里过年,从初一到大年十五,家家轮流请客,户户都要到场。今天十五,过元宵节,杨老先生邀请村里各个组的组长都来耍一耍,大家来团圆,他说,这不是要拉帮结伙搞关系,主题是互相交流,共谋发展。村里现在大部分都修了砖房,进出都有小车,大家生活好了,出行方便了。这些改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是大家努力奋斗出来的,也是产业调整带来的。说到兴奋处老先生还给我们讲起,十多年前他们还在灰窝搞过五届泼水节,说起这些老先生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
   听完杨老先生对灰窝历史文化及民俗故事的讲述。我们又听取了先锋村党支部书记、市党代表何先明对全村的情况介绍。
   何书记告诉我们说,这里以前大家都是从事与煤矿相关的工作,肖家湾事故后,煤矿全部关停了。村民没有了工作才开始发展产业。种植主要是芒果,到现在为止,全村芒果种植面积有5000多亩。近年来,为助农增收,经过村两委考察后决定引入耐旱、易种、经济价值较好且可与玉米进行粮经轮作的滇红花。2022年,村两委成员自筹资金从云南购买滇红花种子300余斤,免费发放给农户。当年36户农户试种滇红花40亩,植户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由于试种效果不错,2023年新增自主种植滇红花农户71户,种植规模扩大至100多亩。听别人介绍何书记在来先锋村之前,曾经在乡里工作十五年。看到先锋的遇到的困难,何书记主动要求来先锋村工作的,决心带领大家走出一条共同富裕致富之路来。
   大家正在谈得起劲的时候,杨老先生通知我们开饭了。大家移步来到饭桌前。
   傣家人的大年十五的午餐十分丰盛,满满地摆满了一桌子。有干吧牛肉,有清炖羊肉,老鸭汤,有自家制作的香肠,还有新鲜绿色的蔬菜。看着一桌子色味俱佳的美味佳肴,大家个个食欲大增。特别是傣家人自制的那具有傣家风味的米酒,引起了我们一行中喜欢喝酒的作家们的格外青睐。大家一边吃一边听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畅谈。
   吃完午饭后,大家一听说村党支部书记何先明要带我们去灰窝组滇红花种植基地欣赏哪漂亮无比的滇红花时,本来饭后有点困乏的我们一时都来了精神。
   大家有说有笑,随着何书记顺着山路向着滇红花种植基地方向走去。放眼望去,半山腰以下,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葱绿的景色。大片大片的芒果树,从半山腰一直绿到山沟底部。此时正值午时,二月的攀枝花阳光明媚,阳光下灰窝不灰,视野区内,给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一路上,大家情绪十分高涨,相互述说着来灰窝的新发现和来这里的感受。还有的作家说,来到灰窝一下车,一呼吸到这里的沁人肺腑的清新空气,自己创作上的灵感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不一会,我们就来到灰窝组滇红花种植基地,只见田边立着几个红色的大字标牌,每个牌子上分别写着一个字,连接成“党建引领示范田”。田里的滇红花正值花期,那橙红的花蕊从花苞中探出头来,向四面扩张,形成一个圆球状,彰显着无尽的生命活力。无数朵滇红花在层层绿叶扶持下绽放出自己的靓丽风景。
   在滇红花园旁,何书记如数家珍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种植滇红花的情况。何书记说:滇红花属红花科,浑身是宝,滇红花含丰富的亚麻酸、油酸和维生素等,可以入药,有安神、补血、祛斑、养颜和缓解痛经等功效。种子可以榨油,秸秆含大量维生素E,粉碎后喂牲畜很好。太平乡先锋村海拔较高、气候垂直效应显著、无霜期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光热条件,使先锋村具备种植滇红花的有利条件。何书记还对我们说,这滇红花一株花可以采四、五次,如果不及时采集,花朵就会枯萎凋谢。滇红花的采集属于比较轻巧的活计,上到六七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儿童都可以完成,所以它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先锋、洪峰、高峰这三峰,其实就是一座山的左右面和前面,把这个资源整合一下,一万亩应该是没问题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实现机械化操作,同时可以和国药集团签约,这样,以后的销路就更加稳定了。他们下一步将合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滇红花价值优势,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活力,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提供重要动力。说到这些,何书记的话语中无不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坐在回市区的车子里,我合上了双眼,闭目休息,但却怎么也睡不着。一天过往情景犹如一部有声的电影在我的脑海里回放。在我似睡非睡之中,我仿佛看到了万亩滇红花计划项目工程在先锋人勤奋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实现。在那连绵不断的群山中,映入我眼帘的是那大山深处的早已经连成一片的滇红花。我想山间的那朵朵红花,带来的不仅是先锋村人的新希望,更是壮大乡村产业,实现自我“造血”,蓄积乡村振兴的澎湃后劲。大片火红的滇红花,既是丰收的希望,也为乡村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先锋人会将红花产业由“一枝独秀”到“遍地开花”,让朵朵红花映红群众的致富路。

共 37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如今乡下过大年,初一到十五,这是富裕与幸福的象征。作者随着作家采访团到攀枝花傣族过年及采风,仿佛如回到故土般的亲切与快乐。为此带来一篇活色生香,福瑞同行的佳作。读完全文,就感觉到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浮现眼前。文章既有全场全程描写,也有年味的回味,更有党对农村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想必作者对三农政策的熟悉与了解可见一斑。自我造血在文章里提到几遍,是的,有了党和政府的扶持,剩下的就是靠自己了。创造与发展一直都是农村努力的方向。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说实在的,就是如何放手让农民大胆地干,干出特色,干出成绩,干出效果,让农民劲有地方使,心有地方想,话有地方说。如今的农村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村里村外到处呈现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这都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脱贫,到致富到小康到富裕,一路走来经过了几十载一直不懈的努力与争取,终于实现梦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民生,历来是国之大业,解决好民生问题,就是安抚了民心。作者的文章无疑是对当前农村发展的声声赞美。在这样良好的发展基础上,农民不需要外出打工,在家里求生,求发展,道路非常广阔。一篇值得一读的佳作,倾力推荐共赏。【编辑 文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文绮        2024-03-15 18:17:13
  一篇来自采风文,详细地述说了全程经过与自己所见所闻,高度赞扬了党对农村的政策,也感受到了当地傣族民众的热情与好客。中华文化历来提倡各族人民是一家的主导理念。少数民族也是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得忽视。在大家共度灯节中,建立起友谊,值得当前和将来的学习。好文,倾力推荐阅读。问好作者创作辛苦。
文绮
回复1 楼        文友:爱好者快乐        2024-03-15 18:50:32
  谢谢编辑老师
2 楼        文友:黄土地        2024-03-16 07:27:15
  好文。可推精品。
文化苦旅,苦乐兼容。 人品如竹,如竹文风。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3-16 07:29:29
  感谢芦老师赐稿支持社团!拜读学习佳作!期待更多原创首发佳作呈现!遥问春安!创作开心!
碧潭飘雪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4-03-16 07:29:49
  佳作已申报精品。
碧潭飘雪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