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东篱】文人那点事(随笔)

精品 【东篱】文人那点事(随笔)


作者:李旭 布衣,469.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7发表时间:2024-03-16 05:10:21
摘要:阅读王安石欧阳修古文坛趣事有感。

文人那点事,可能自古一样,大家都说透了,不过,我有兴趣再啰嗦一下,以求理解。
  
   一
   我有几个朋友,经常拿闲来无事、打发时间时写成的散文诗词等,在一起自娱自乐,由于脾气相合,志趣相投,所以相互之间便形成了一种默契,对对方的文稿都会以自己的真实看法和感受见示于对方,好则好,不好则不好,并且多以指出不足为主,没有相互肉麻的吹捧,因为大家知道,稿子发给对方,一是请对方品尝创作的成果,能够或多或少地从中受到点教益亦或启示,能够征求修改意见,也是一种请教和学习的机会,不像投递刊物是为了发表。有时把稿子发给了对方,却久久不见回应,那也没必要再去询问,不是朋友顾不上阅读,或者没有心情阅读,就是诗文的观点与朋友有了冲突。这都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退休在家,吟风弄月,附庸风雅,本来就是消磨和打发时间的事儿,和下棋打扑克有着差不多的娱乐功能。
   虽然是消磨和打发时间,其中也有个追求完美和专业的想头,和下棋的一样,尽量地下出妙手来,这就免不了的学习和请教,甚至是不怕别人说“臭棋篓子”的。
   记得年轻的时候给报社投稿,文章一旦被采纳,总是会收到编辑的一封信,指出文章采用的原因后,会有几条之后应注意的事项,其实就是意见。我第一次收到这样的信,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工人报》李连泉老师寄来的,收到信后如同收到了家书一般,很亲切,想炫耀,不仅自己看,还要给朋友看,并且会按照提供的意见去努力。再后来电话方便了,和编辑可以用电话直接交谈,每次接到编辑的电话,都会精神为之一振,有一次接到《共产党员》杂志社的一个电话,整整打了一个小时,做了十来页的记录,之后就按要求认真修改起来。记忆最深的是《阅读故土》的出版,编辑吕仙挺老师和郑建玲老师,要求进行了三次修改,每次修改意见都非常详细,不但有对章节内容的要求,也有对标点符号的提示,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信念。后来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写出稿子后,先发给几个朋友,听听建议,之后再决定是否投出去。
  
   二
   有时候也会进行讨论,坚持一下自己的观点,讨论的过程不但是学习,而且也是老年人的一种消遣,总比对着无聊的电视看无聊的节目要好一些。
   前几天一个文友来电话,和我述说了他与另一位文友交往的苦衷。他说,他的一位朋友很喜欢诗词,屡屡见诸于报刊杂志,在当地很有点名气。有一天他收到了朋友发来的一组律诗,说《中华辞赋》杂志拟在下期刊出,让他“掌掌眼”。他感到这是朋友对他的极大信任,便心无杂念,登堂入室,真的“掌起了眼”,不仅认真拜读,还查阅资料,订正平仄,核实典故,煞是费了一番功夫,最后写出了1000多字的赞语和几条修改建议。没曾想他的朋友对他的举动不仅不屑一顾,还表示出非常反感,给他的回信简短而辛辣:“不可与无知谋有知,不可以不知为知之。”这架势让朋友感到无所适从,非常委屈,他说:“我是就诗论诗的,他的诗仅就形式上看,确实有一些问题,我查阅资料提了出来,他应该感谢我的劳动吧,即使不感谢,也不能反唇相讥呀。”
   我对他说,大可不必计较朋友的态度,是你在对朋友没有深入了解的时候,以你之心度朋友之腹了,朋友的尖锐正是对你的信赖。现在有谁还喜欢听批评?整个社会都进入了相互吹捧的时代,都进入虚拟情感时代,你怎么还去说你自己认为的真话呢。
   安慰归安慰,其实这是文友间的通病。人家的诗已经要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你还要指手画脚,你难道比国家刊物的水平还高?这不是吹毛求疵又是什么?不少文人都在对自己的作品自恋自赏,发给你“掌眼”,那是让你赞美的,你赞美得越极致,朋友就越舒服,越开心,越把你当知音,不管他今体诗品质如何,你说他是“当今可以超越李白杜甫之第一人”,他就会认为你是发自肺腑的,站在文学艺术高度的准确评判。即便把诗写成“屎尿”,你也要说“这屎尿饱含了玫瑰的芬芳”,切不可说有骚臭味,也不能说“有点味”,唯有此,才算是好朋友,才算是值得交往的圈中人,才能算对朋友的尊重和敬仰。
   是高度评价,还是吹捧献媚,是真诚建议,还是蓄意攻击,其实双方都很明白。但这是一张窗户纸,真正的好朋友是可以把这纸撕下来换成玻璃的,一般情况下,千万不要捅破,过来的不少人都有过捅破窗户纸的教训。
  
   三
   三国时期,曹植在致杨修的信中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世人写作,不可能没有毛病,我向来喜欢听人们对我的作品评头论足,如果有不好的地方,我立即改正,过去丁敬礼常写一些小文章,让我加以润色,我自知才能不及他,因而极力推辞。敬礼对我说:‘您有什么可以为难的,文章改得好,是我受益,人们都以为我写得好;万一改得不好也没关系,后世又有谁会知道究竟是哪一位替我改定了文稿?’我时常感慨丁敬礼这番虚怀若谷、通达事理的话语,以为美谈。”(《文选〈与杨祖德书〉》)
   曹植的人品和文品之所以为人所推崇,和他的这种“虚怀若谷、通达事理”的胸襟是不可分的。曹植是文人交往的楷模。不过能做到曹植这样的,实在太少了,就连宋朝的欧阳修和王安石都做不到。
   《容斋随笔》记载,欧阳修撰写的《尹师鲁铭》,不深辨尹师鲁无辜获罪的冤屈,只是称赞他写文章简而有法,有人认为写得不够全面,(确实也不够全面)欧阳修一下子勃然大怒,给提出不同看法的人写信,严厉地责备说:“简而有法,惟《春秋》可当之,修于师鲁之文不薄矣。又述其学曰‘通知古今’,此语若必求其可当者,惟孔、孟也。而世之无识者乃云云。此文所以慰吾亡友尔,岂恤小子辈哉!”意思是:简而有法,只有儒家经典《春秋》可以当之无愧,我以此称赞尹师鲁的文章,评价可谓不低了。我又称他的学问“通知古今”,如果要找一个真正符合此要求的人,那只有孔子和孟子两位圣人才行。然而,世间的无知狂徒却还要说三道四,妄加评论。我写这篇铭文是为了告慰亡友的在天之灵,难道要去理会那些无知小辈么!
   这副对待别人意见的态度,和我的朋友所遭遇的态度何其相似。原来这“文人相轻”是有历史渊源的。
   无独有偶,宋朝的王安石为钱公辅的母亲蒋老夫人撰写墓志铭,铭文中不提公辅参加科举高中甲科,只是说:“她的儿子在朝中做官,地位尊贵,家资殷实,民间百姓都认为这是老夫人的光荣。”结尾又说“她的七个孙子年龄都很小”,却没有列举他们的名字。钱公辅心中感到墓志铭有所欠缺,给家母的墓志铭,不把家母辛辛苦苦培育成才的儿子的事迹写上,不把孙子的姓名写上,实在是有所不妥,因而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信说明自己的想法,想请王安石加上,没想到王安石也是勃然大怒,回信怒斥道:“比蒙以铭文见属,辄为之而不辞。不图乃犹未副所欲,欲有所增损。鄙文自有意义,不可改也。宜以见还,而求能如足下意者为之。”意思是:前不久承蒙厚爱,嘱托我为老夫人撰写墓志铭,我慨然应允,毫不推辞。没想到我写的文章竟然不合你的心意,因而你想有所增减。我的文章自有其道理,是不可更改的。希望你将它送还,去另求高人吧。
   朋友收到的“不可与无知谋有知,不可以不知为知之”的回复,与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回信比起来,实在是客气得太多了。
  

共 28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人那点事,说白了,有些文人相轻。作者喜欢平时和朋友聚在一起谈文,互相参谋一下写得怎么样,提出修改意见,权当如打扑克下棋一样娱乐。互相请教,也颇得乐趣。作者年轻时就喜欢投稿,收到杂志刊物老师的信和电话,得到指点,坚定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观点,很是受益。有时候也遇到朋友之间因为文章而出现分歧的事,只因提出一些意见而反目,本质是文友那张自尊的脸皮很薄,就像窗户纸,捅破了就受不了。作者由此想到典故。曹植心胸宽阔,和丁敬礼的一段故事,给文人树立了典范,而官职炽热的欧阳修,王安石,却因一点“文字事”而勃然大怒。作者引经据典,将文人相轻的事说了个透彻。怎样等待文学文字,创作时倾心投入,修改要端正态度,不因一点意见而暴躁,文名不一定是品名,统一起来,才是大道,大道至简,如此简单,但愿我们不要出现这样那样的笑话。如果单纯说理,似乎一句两句就完,但作者的文章之所以可以打动读者,在于引述了非常恰切的事例,即使不辩事例,也有说服力。在语言上,不费辞藻,而行文自生魅力,这就是作者文章的特点。文章观点极有警示意义,读之受益。【东篱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323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6 07:24:10
  文人那点事,自古就存在,今人不蹈覆辙,树立更高的境界,在文章里寻找自我,文字相磋,情感互磨,这才是一回事。请欣赏精彩随笔,让自己在文学的路上不迷失,找到更多的同行者。感谢投稿东篱,希望精彩不断,问候春祺,谨祝创丰!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16 08:14:49
  特别羡慕作者能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现实的圈子里,找到可以谈文揣字的朋友,不必拘束,批评好,赞美也好,随意而为。这种状态,对文人相轻就是一种鄙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有人就不这么看,哪怕是用错的东西,也有坚持,说那是自己的一个孩子,不要整容。我觉得此类现象也可以归在老师的这篇文章里,好像天下的王安石很多。有感而发,老师的文章耐品,有味道。
怀才抱器
3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3-16 11:33:25
  文人那点事,确实是这样,老师的描写很真实,感受到了老师和朋友对待文字的虔诚与认真,点赞学习!
随心而有趣的人
4 楼        文友:郑德友        2024-03-16 11:56:55
  文人相轻,若是大行其道,肯定会制约文人在艺术上的提高。但此乃古以有之,根深蒂固,纵观历史,又有几人能如曹植那样”虚怀若谷,通达事理”究其因也有有多重缘由吧。佳作,颇有启迪!拜读,学习。
5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3-16 14:18:50
  老师的文章实际是个老话题,但老师写出了自己的味道,难能可贵。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文章,老婆是别人的意见,都好,如此想想,别把写文太当回事,玩玩而已,就心平了。拜读老师好文,祝好!
带着影子散步。
6 楼        文友:红花草        2024-03-16 17:04:23
  读此文,很受益。文人那点事,确实如此,老师说得对极了。岂止是文人,哪个行业哪个人都差不多,喜欢吹捧,喜欢听好的,毕竟忠言逆耳。好文好文,点赞学习,问候老师,祝老师健康快乐!
7 楼        文友:李旭        2024-03-16 17:24:28
  谢谢各位老师的留言,这篇小文能引起老师们的共鸣,投稿时还没有想到。特别感谢怀才老师对文章作出的修改完善,包括题目的重新拟定,比我原来的题目更通俗、更接地气,还在开始增加了一段小“引言”,并分了段落,从中看到了老师经营耕耘《东篱》的责任感和深厚功力。再次表示感谢,并向各位留言老师致敬!祝老师们开心快乐,创作丰实!
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17 12:53:11
  非常喜欢老师的文章,怀才社长和韩副社长的评价都很有建设意义,本来就是玩玩而已,别太认真,谁当真谁受伤严重。我很喜欢被评论,因为我本来就水平低,能读我的就是看得起我了,哈哈!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