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东篱】滦州皮影(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东篱】滦州皮影(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2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3发表时间:2024-03-28 04:47:43
摘要:几十年后,这些孩子走千山,踏万水,扎根在祖国各地或异国他乡。当他们夜晚面对夜空中一轮明月时候,心中的思乡之情就会弥漫开来。我想在他们的脑海里,除了一座城,一座山,一座庙,一条大河,还会有这或铿锵激昂,或低沉幽怨,或者简单一句“呀——呀——呸”的九腔十八调的唱腔,激荡于耳畔。这就是不灭的“根与魂”。

“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面哈哈笑”,这是民间对滦州皮影形象的真实写照。滦州皮影是中国三大皮影流派之一,2006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冀东曲艺三枝花之一。《滦县志•戏剧》篇记载道:“……用薄片透明之驴皮雕成人物之形,夜间于台上架纸窗,借灯火映照,远视之意态生动,惟妙惟肖,故谓之影戏。”1995年,邮电部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特发行四枚皮影造型的纪念邮票,其中一枚就是滦州皮影的小生造型。其人物脸谱夸张,斜直线从额头向下,一气呵成通天鼻,眉毛和眼睛向上吊起,使人物形象既显得清秀、聪颖,又潇洒、大方,富有立体感。滦州皮影不但在冀东大地深受百姓喜爱,也享誉全国,从十三世纪起逐渐传到了国外,赢得了包括日本、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人民高度赞誉,被《欧洲时报》称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
  
   一
   我小的时候村里还时常上演场影戏。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视还远没有普及,晚上还经常停电,也没什么娱乐活动。所以不管是传统的说书唱影,还是现代的电影杂技,只要进了村子,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个遍。不同于其他娱乐活动,农闲歇锄时的皮影一唱就是几天,甚至更长。有些家里长辈还会套上大车去接出阁的老少姑奶奶回家住着,连看几天的大戏。
   我那时很小,只是跟着大孩子屁股疯跑,别人很兴奋,自己就莫名其妙跟着兴奋。傍晚,在村民的帮助下,艺人们开始搭台子,拉幕布,摆锣鼓家伙,还把要用到的影人按顺序挂在拉起的铁丝上。有些戏曲一场就要用上几十上百的不同影人,挂起来色彩斑斓,蔚为壮观。那影人面庞都是侧面,有一尺长,半透明状,着着艳丽的彩妆,正人君子和贞洁烈妇多是素面,粗眉环眼,赘肉横生的象征着奸邪恶霸,龇牙咧嘴眼眶外加白圈的代表趋炎附势或者诙谐滑稽,番王番将头盔上插野雉翎。这和京剧的脸谱有相似之处,但京剧的诞生远远晚于皮影,不敢说皮影为师傅,但两者之间在历史长河中一定有过激情碰撞,相互借鉴。当然挂着的皮影这时候只会随风摇摆。我们总是趁大人们不注意是偷偷摸上一把,或者拿起鼓槌敲上几下鼓,打几下镲。倒是那四弦的鼓面说是用蛇皮蒙的,黑红里带着斑点,我们谁也不敢触碰。
   晚饭,孩子们大多是顾不上吃的,兜里装上几块白薯,半个窝头,就用自己家的小板凳,马扎,甚至随手捡来的几块石头,一把麦秸围起来开始在戏台下画地为牢,结草为营,为自己的家人筑一个围城。几阵咚咚咚的开场鼓响起,就像古代的聚将鼓一样,忙碌了一天的村民喜气洋洋地纷纷奔出家门,围坐在戏台前自家营寨里。天上的星星点上了灯,幕布后面的100瓦的电灯也跟着亮起来。如果赶上停电,就用喷着火苗嘶嘶作响的嘎石灯。灯光引来各种昆虫,它们绕着灯光飞,也在幕布上乱爬。和说书的开场前要讲“定场诗”一样,影戏开始前也要讲一段开场的俗语。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唱影人的把惊堂木往桌子上一拍,发出啪的一声,待下面安静,来了一句拖着腔调的开场白“屎壳郎郎撞南墙——辸——噔”,大家都跟着笑,因为刚刚确实有一只屎壳郎“嗡嗡”从头顶飞过,撞上了南墙。
   开演的时候,后台锣鼓家伙,铿铿锵锵就热闹起来。戏台上骑着马,刀枪并举、打打杀杀的武戏最招孩子们喜欢,而咿咿呀呀,哼哼唧唧没完的文戏我们最讨厌。其实唱词我们基本是听不懂的,有时候演出完了,大人逗孩子看了什么,小孩子往往说看的就是“骑马杀仗”。坐一会儿新鲜劲一过,孩子们就转到后台,撩起幕布,看热闹了。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这是对皮影的写照。还记得一位瘦瘦的老者在那里掐着嗓子,脸憋得通红,凸着眼睛,像一只大公鸡一样脖子向前一探一探,对照着眼前的一本线装竖版古书,尖声细气地卖力演唱。他的旁边还有一位十几岁的少年在唱花旦的唱腔。耍影的是两个中年人,双手指缝里、手掌里同时夹着连接影人的箭杆,随着唱腔,上下翻飞,忽快忽慢,活灵活现。有特别热闹的场景时,要表现千军万马的气势,演员就会手舞、脚跺,用膝盖,甚至肚子顶,身子来回扭动如风,像一条蛇,嘴里还要配合主场一起吆喝。唱到高兴处,比方我方将领大喝一声“呀——呀——呸”,一刀把敌方主将斩为两段,再喊一声“儿郎们,给我杀——”,不光演员,看影的也会跟着起哄一起喊冲,喊杀,还跟着连连跺脚。人群立刻笼罩在一片烟尘中,仿佛真回到了古代战场。
   需要换场景、换人物的时候,他们更是利落地放下手中的影人,从架子上取下相应的继续表演。放下的影人仿佛刚才耗干了气力,立刻蔫头耷拉脑垂在架子上。中场休息的时候,往往演员会即兴表演一些小片段,就像插播广告,逗人一乐。还记得一次一直蚂蚱飞到幕布上,演员来了兴致,拿起二郎神的影人和它假装打起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哪里来的妖孽,敢在本尊面前撒野,吃我一刀。”虚砍几刀后,假装刀头掉了,就说:“唉呀妈呀,这……这是不是孙猴子变的呀,前来戏耍与我,把刀尖儿都给我崩豁口咧!”他用的都是道白,都是拖长音的当地的方言,所以大家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到最后,闹到最后,大家意犹未尽,可皮影匠人要收工休息了。他们往往都要把故事演绎到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且听下回分解了”。勾着听众明天早早来听。就像《童年》那首歌里面唱的“诸葛四郎和魔鬼党,到底谁抢到那只宝剑”让人百爪挠心。要是接着在本村演下去还好,有时候下一场皮影去了邻村,大人孩子们就会像风一样跟到那里,非得听个子丑寅卯出来。
   皮影的曲目很多,有几百年传统的《杨家将》《岳飞传》《白蛇传》和改编自《三国演义》《水浒传》精彩桥段,也有近代抗日的剧本和现代样本戏的曲目。自古以来,任何戏曲的戏文都是以传播伦理道德为目的,而民间大众的许多传统观念,也大多来自戏文,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清•王宏)。历史兴衰、封建道德、忠孝节烈、因果报应、江湖义气、世态炎凉、儿女情长,这些最为朴素的观念随着一声声唱念坐打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甚至糟粕就是这样在国人中代代相传,铸成民族的“根与魂”,形成最朴素的家国情怀。
   我的父亲高兴时也会掐着脖子来上一嗓子,多少年都基本就那一句“云浓,月掩,星光暗;露冷,风寒,五更天。王二姐思夫难入眠,披衣打坐泪涟涟——”他是村里的兽医,有很多盛药品的小纸盒。一次父亲看完影戏回到家,连夜给我们做出了四、五个骑着马打仗的影人形象,可把我和妹妹高兴坏了。我们一早来不及穿衣服就嘴里哼哼着“咚咚锵”,在炕上耍了起来。这让我的小伙伴羡慕不已,他们纷纷拿来好吃好玩的东西来跟我交换。父亲又做了很多,有些我煞有介事画上眼睛、眉毛胡须,衣服,还涂上了各种颜色,一时间,我成了统领千军的大将军。只可惜,纸板做得不结实,中看不中用,耍不了几下就容易扯开。一次偷偷拿到学校显摆,被老师抓到,还给没收了。后来我照着带鸭舌帽,麻脸校长的样子做了个影人,让它来训斥老师,心里就平衡多了。也有同学在学校把书本撕了,偷偷用小刀刻影人的,把桌子都给刻坏了。
   在皮影的世界,我既是元帅,又是无名小卒;既能飞天,还能入地;既能杀得尸山血海,也能瞬间起死回生。这让我的思想变得异常跳跃。直到今天,我已年过半百,在荒废近30年后,还能着笔行文,是不是小时候受了皮影那灵活善变,不拘一格,天马行空风格的影响呢!
  
   二
   据稗史所载:“汉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齐人少翁者,自称有术能致之,帝召之入宫殿,乃设帐张灯,帝则坐他帐望之,仿佛见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后,即有影戏。”
   “张灯做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现李夫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来滦州任学正的河间进土左乔林,看了精妙绝伦的滦州影,兴奋不已,遂挥笔写就了这首《海阳竹枝词》。
   到了北宋时期,皮影已经相当盛行,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画中有皮影演出的场景。后随着辽金时代对宋战争的胜利,很多人口被迫向北迁移至受战乱影响,人口减少的冀东一带,其中就包括很多皮影匠人。从此滦州有了关于皮影的记载。明万历年间,滦州城西北安各庄出了一位叫做黄素志的秀才。黄素志不仅文笔出众,并且精通音乐、绘画与雕刻等诸般艺术。他自幼便对当时流行于乡间的“古典大影”发生浓厚兴趣(所谓“古典大影”,系指自古流传下来的影戏而言。其唱腔单调,乐器简单,雕刻粗陋,色泽亦不鲜明。因其影人高大,后人称它为“大影”),除喜欢欣赏之外,并模拟绘画雕刻和耍影人。他曾和本村一批志同道和的青年,一道儿业余演唱大影。因为他演惟妙惟肖,曾经得到村中父老们的同声赞誉。附近村镇没有一个不知道有黄素志这么一个读书人的。
   黄素志虽然喜好影戏,但是,他最初只不过想以此作为一种娱乐消遣而已。他和其他读书人一样,志在科举,希望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跻身仕途。可是他每次应试,皆名落孙山。明万历廿一年(1593年),黄素志在亲友们热情鼓励与热烈送行下,前往府城做最后的一次应试。他曾抱必胜信念,盼望神佛保佑,实现他金榜题名的愿望。但是天公不做美,榜示结果,他又一次落第。他因此心灰意冷,自愧无颜见“江东父老”,遂默默独自出关(山海关),在沈阳(一说辽阳)谋得一个教书席次,设帐教学,做起私塾老师来。他放弃功名利禄的念头,想以此从业终生,不做他想。
   可是几年呆板的教书生活混过之后,他又感到无聊与单调起来,无法打发他的业余时光。因此内心又崛起重温影戏艺术之意念。于是他开始潜心研究,并着手改进当时古典大影。他认为影戏应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应该摆脱以往“专以祭祀为主、以神怪故事为辅”、不切实际的作风和格调。他见当时人心之不古,本着济世救人之心怀,着手写作“影卷”(即剧本),企图挽救当时的社会颓风。在他所写的影卷当中,有一部名叫《望儿楼》,记述周昭王误信谗言,致使夫妻父子离散、悲欢离合的故事,来教育群众。
   为给观众以一种明确印象,他用影人的脸谱来区分忠正与邪恶。并将影人尺码改小,便于操纵演练。整个影人从头到脚,全身不超过一尺。最初雕刻,他用原纸,后来改用羊皮或牛皮雕刻影人。因为羊皮太薄,容易损坏;牛皮太硬,操作起来欠灵活,他最后改用驴皮。驴皮质柔而韧,既不易损坏,又无过硬的缺点,故滦州影人一直沿用驴皮雕刻,以迄于今。所以一般人把滦州影称之为“驴皮影”。
   黄素志将影人改进成功之后,遂专函邀请以前村中诸好友,前往沈阳,协助演出。结果反应甚好,获极高评价,因此越发鼓励他对皮影艺术的研究与改进。
   黄素志给他所创始的这种影戏取名为“宣卷”,其意为“宣诸影卷”的事迹。他不称它为“影戏”,以区别于专门以祭祀为主的“大影”。满洲父老为了纪念其功绩,因其创始人黄素志为滦州人,且其全部演员也都是滦州人的原故,特将“宣卷”称之为“滦州影”。这就是“滦州影”命名的由来。后来黄素志将他所创的影戏介绍回乡之后,滦州影又风靡了滦州各地。从此大影式微,滦州影遂取代其相沿已久的地位。
   黄素志在沈阳所创办的滦州影广受满洲人和东北居民所喜好。当时满人的势力方兴未艾,滦州影当时成了满州人的唯一时尚娱乐。当时历史对滦州影曾有如下记述:“长白黑水之间颇盛行,满洲人尤悦。”(佟晶心《中国影戏考》)在东北形成几个小的流派。
   满清入关定都北京之后,皇室及王亲贵胃遂将滦州影这种娱乐消遣带进北京。据历史学家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一书中说:“康熙五年(1666)礼亲王府竟有八个食五两俸专管影戏的。”当时各省将领皆属满人。他们为了自娱消遣,都随带影戏班子前往驻地任所。顾书又指出:“各省驻防将军被派出都携往任所,因各地语言不同,殊乏乐趣,因派人来京请滦州影前往,演于衙署。”
   滦州影因此便传遍全国,盛极一时。由于满清权贵的爱好,几乎官府都设有影戏班子。“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行下效,蔚为风气,滦州影因此越发蓬勃发展,遍及全国。
   有道是“诗人不幸诗家幸”,黄素志科考不第,倒是成就了滦州皮影,也使自己名垂青史。其创办的滦州影借影戏表扬忠孝节义,贬抑奸小邪恶,激发社会人士的正义感与道德观,寓历史教育与社会教育于娱乐之中。其语言通俗能够反映人们的心声,故广为社会各阶层以及男女老少所欢迎,相沿至今,历久不衰,成为中外各界人士共识共赏、极具艺术价值的一种雅俗共赏的娱乐消遣。
   几百年间,经过数代民间艺人不断改编、演绎、创作,创新使滦州皮影艺术在清末民初达到极盛。由乐亭县的齐二黑父女创作的《五峰会》分十三场成本大套的连台大戏,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唱词结构多变,被影戏界誉为“影戏纲鉴”。没有个一两个月都演不完,是滦州影的艺术代表之作。该剧除了借用宋神宗年号,其余内容皆为独立创作,其唱念坐打均有功夫,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动人,场面开阔。《全家福》一场人物出场有14人之多,对提线艺人技艺要求极高。

共 649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滦州皮影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享誉国内外。可上溯至汉武帝之时,兴盛于清代。其间委曲婉转,有兴有衰。到北宋时,皮影已相当盛行,在《清明上河图》中已有皮影演出场景。后随着辽金对宋战争的节节胜利,很多人口被迁来,充实冀东,其中也有很多皮影匠人,从此滦州有了关于皮影的记载。到明万历年间,滦州的秀才黄素志,对“古典大影”产生了浓厚兴趣,除喜欢和欣赏之外,也模仿绘画、雕刻和耍影人,和村里一批志同道合的青年,一道业余演唱大影,在十里八村小有名气。黄素志屡试不第,独自出关谋生,做起了私塾先生。为打发无聊单调的业余时光,重温影戏之意念又起并着手创作影卷。以挽救当时的社会颓风。改造、雕刻影人脸谱以别忠奸。改用驴皮为雕刻影人的材质既不易损坏,又不太硬,故滦州影人被称之为“驴皮影”,深受当时东北满汉亲贵的喜好。继之满清入关,各省将领奔赴各地任职皆携带影班,滦州影遂传遍全国,盛极一时。作者幼时观看驴皮影的盛况,如在眼前。上世纪80年代因影视剧的冲击,很多传统曲艺节目逐渐凋零、淹没,大有失传之虞。政府和民间都在极力挽救这些文化瑰宝并已见成效。特别是滦州中山实验学校,成绩斐然。驴皮影之根已扎在了这些小演员的心里;驴皮影所彰显的正义之魂,已汇入了这些小演员的血脉之中。这就是始终不灭的滦州精神的根与魂。本文叙述了滦州皮影的前世今生。时间跨度之大,史料之繁盛,地域之广泛。人物之众多,堪称之最。文章铺排有序,文思井然,纵横捭阖,文风恢宏浑厚,笔力千钧。美文佳作力荐赏读,祝天方老师春安大吉!【东篱编辑:淡墨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28001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墨花开        2024-03-28 04:49:47
  天方老师的《滦州皮影》,隆重登场。欢迎文友们前来观看,曲目繁多,演技精湛,桥段精彩,影人逼真,唱腔或高亢或婉转,堪称一绝,此戏难得,失之,悔之晚矣。欢迎各位文友老师前来滦州,逛古城,访夷齐,观影戏,吃火烧,天方和淡墨花开随时恭候。
回复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00:20
  谢谢淡墨老师精彩解读,按编精彩,深解其意。滦州皮影是滦县的骄傲,也是中华的文化瑰宝,作为滦县人,我有着历史责任感,慢慢把这些历史写出来。这篇文章酝酿很久,由于小时候皮影已经没落,印象支离破碎,需要看视频,找资料来串联,弥合。即便这样,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往往挂一漏万。祝老师春安大吉,万事如意!
2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4-03-28 09:02:28
  天方老师的这篇《滦州皮影》,写的非常精彩!不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滦州皮影戏的历史和文化,也叙述了滦州皮影戏的继承和发展,表达了当地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情感和重视,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能够得以传承,是令人欣慰的事。说起皮影戏,我太熟悉了,小时候经常看皮影戏,特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场,表演的非常生动而精彩,至今还记忆犹新。皮影戏在我的家乡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天方老师家乡皮影戏的历史悠久,天方老师深度探索家乡的皮影戏的历史和文化,写的很有深度,令人赞叹!拜读学习,大赞特赞!问好天方老师,遥祝春琪!吉祥如意!
回复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10:33
  感谢如菊老师拨冗来关注小文。滦州皮影和东北皮影应该是一脉相承,400多年历史和黄素志到东北改良皮影时间应该是契合的。中国皮影有说三大派别的,有说七大派别的,东北的几个小流派和滦州皮影应该同属一大脉,毕竟山水相连,人员往来密切。咱们这个年龄,小时候皮影就逐渐式微了,我也是酝酿很久才勉强成文,老师身居异域,思乡之情应该更重,好在可以在网络看皮影,以解思乡之情。祝老师春安大吉,万事如意!
3 楼        文友:滴善斋        2024-03-28 09:22:04
  这篇关于乡村皮影戏的文章唤起了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娱乐活动匮乏的年代,皮影戏成为了我们村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每当有皮影戏上演,全村老少都会聚集在戏台前,享受这难得的视觉盛宴。文章生动地描述了皮影戏的准备过程、表演形式以及观众的反应,让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感传统文化的魅力,它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还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和欢乐。写的非常好,文字功底深,学习了!祝天方老师生活愉快!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回复3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15:44
  小文能唤起老师美好的回忆,这就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小时候皮影已经开始式微了,一些关于皮影的记忆片段难以串连成串,看了大量的视频,翻阅大量资料才勉强成文,不当之处,还可能贻笑大方。在这个时代飞速发展的年代,我就得我辈应该有历史责任感,用文笔记述历史。祝老师春安大吉,万事如意!
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28 09:41:16
  皮影,这个梅子从小就听到,可惜为正儿八经看皮影戏,所以是遗憾的。电视上看,没有参与感,所以只能是普及性的东西。天方老师致力于挖掘地方艺术,功夫深厚。我特别喜欢那段孩子们围着皮影玩的场景,这是一种精神和艺术的开发,就像天方老师说现在执笔写江山,这种精神的活跃一定有着根源的。文章沉厚朴实,写出了皮影的前世今生,特别精彩。
怀才抱器
回复4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28:25
  早就有写皮影的冲动,只不过那时候太小,后来皮影逐渐式微,接触自然少了,24.1.05小儿子学校到央视表演皮影,就有了写作的紧迫感。翻阅大量的视频、资料,补脑海中的缺失,对于皮影刻画技艺没敢涉足,怕贻笑大方。只选用了自己可信的资料。我一直以这片热土为荣,致力于在这片热土深入挖掘文化,记述成文,不枉此生。祝老师出行顺利,春安大吉!
5 楼        文友:枫桦        2024-03-28 09:45:28
  滦州皮影,真的是一绝,老师的文章有着极其厚重的一面,绘声绘色的叙述,把读者的心神带入其中。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让文章有着沉重的历史沧桑感,结尾的文化传承,让人觉得古老的艺术在绽放着青春的光芒,不由给人无限向上的感受。拜读老师的好文!
回复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38:47
  皮影,即是滦州的也是全国,全世界的,这种传承就是我们文化根与魂。我一直致力于挖掘这块热土上的文化底蕴,还有评剧,剪纸,地秧歌,大鼓书,只可惜了解太少,不敢轻易下笔。您是我在江山的领路人,感谢老师一直以来的支持,祝老师春安大吉,万事如意!
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4-03-28 10:06:22
  滦河流域,人文荟萃,从皮影戏的发展可见一斑。这篇征文,写出了中华文化皮影的渊源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章很厚重。
怀才抱器
回复6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32:39
  中华文明也是一篇融合史,几条大河岸边的先民筚路蓝缕,披荆斩棘,他们之间,有过对抗,有过联合,最后紧紧相拥。皮影就是缩微版的迁移和融合史,就像大河都要奔流入海融为一体一样!
7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3-28 15:02:07
  好文拜读学习了,皮影是中华的瑰宝,为佳作点赞,在外培训。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7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40:51
  老师在外培训也心系社团,这种精神让人佩服。您的文章给东篱带来了活力,您是东篱的中坚力量。希望老师在东篱感受到快乐!
8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4-03-28 16:13:55
  滦州是个有丰富底蕴的地方,一条滦河蕴育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没想到,皮影戏发展得那么好。老师的文描述了滦州皮影的兴衰历程,使我大开眼界。语言生动形象,绘声绘色,内容厚重丰盈,是一篇非常棒的写“根与魂”的散文。拜读学习 ,春祺,写作大丰!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8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48:23
  滦县的宣传是“枕燕山而踏渤海,屏京津而扼关外”自古就是汉民族和少数民族杂居融合之地,被迫的有南民北迁,主动地有闯关东的在这里歇脚,一条大河从草原流到渤海,所以各种文化、习俗在这里碰撞。诞生了冀东三支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还有十三香小调等艺术。老师回老家可以在滦河站歇脚,走走看看,我来当向导。祝老师春安大吉!
9 楼        文友:李湘莉        2024-03-28 17:44:06
  此文写得好,语言幽默风趣,内容丰盈厚重。有声音,有画面,有场景,有故事,有情有意,有趣味,有知识,有过去,有当今,有未来。读来令人震撼,令人回味,久久不舍掩卷。好文!点赞!遥握问候,谨祝春祺,精彩纷呈!
回复9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51:53
  这么多有,老师的评论有意思,哈哈!有句话叫做“谁不说咱家乡美”我将用我的后半生致力于深挖脚下这片沃土,写出优秀的文章,回报家乡!感谢老师百忙之中关注小文,祝老师春安大吉,万事如意!
10 楼        文友:诚本真        2024-03-28 19:13:24
  感谢老师给本真的美评,我佩服您把文章写得这么详细。涉猎这么多领域,像百科全书。老师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佩服学习了,问候老师,祝万事顺意!
回复10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3-28 19:55:56
  本真老师好,文学就像皮影一样,也逐渐式微,耐得住寂寞坚守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就更应该彼此珍惜。一篇文章从有了立意到成文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翻阅资料、视频,再决定取舍,这种文章尤其是。老师的文章很好,希望老师在东篱收获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