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历史烟雨里的无锡古城(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历史烟雨里的无锡古城(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4发表时间:2024-03-28 10:14:35

【江山·根与魂】【流年】历史烟雨里的无锡古城(散文) 无锡老城被拆除已经70多年了,我办公的大楼下就是往昔的老城墙,稍稍向西就是老城的护城河。如今,城墙不在了,修成了解放环路,护城河还在,水波荡漾,杨柳依依,似乎在春风里诉说着往昔。
   在这个江南小城住了四十多年,这个春天,我忽然心血来潮,要考察一番小城的建城史。于是,我骑上自行车,沿着解放环路时停时走地跑了一个多月,沿街寻访古迹,走进名人故居,有时就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坐坐,翻看那些泛黄的古书旧籍,县志、郡志。
   “城”最早见于战国。“城”的本义应是城邑四周的墙垣,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说,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引《古今注》说:“城,盛也,所以盛受人物。”看来,城在古代就是用墙围起来的都邑,人民在其中,起着保护防御的作用。
   无锡是一座水城,解放环路是她的古城墙的旧地基,城墙外面就是护城河。自宋代以来,就形成了今日老城区的基本格局。整个城乡有数百条大小河流环绕,所有的河流都流向城西的太湖。大运河穿城而过,九条箭河铺排在大运河两侧,从空中俯瞰,整个城市像极了龟背。无锡古城像一只乌龟,卧在水烟里。
   无锡历史悠久,乡人很以为自豪,称说有3200多年历史。这个是从商末泰伯奔吴算起,至于泰伯和他的弟弟仲雍确切地奔吴日,现在已无可考证。中国上古的历史,很多地方就是一本糊涂账。
   第一次说到无锡建城史的是东汉时的赵晔,他在《吴越春秋》中说,“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泰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苏州)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种其中。”这座城建在无锡老城30多公里外的梅村,梅村古称梅里,是泰伯勾吴国的首都,自泰伯到阖闾25代国王,620多年全将都城设在这里。这座古城现在已经没有了踪迹。不过,东汉桓帝永兴二年,敕令吴郡太守糜豹修建的泰伯庙还在。每年梅村人都举办泰伯庙会,用隆重的礼仪,祭祀这位古吴国的开国之君。
   古代商周之时,诸侯都城的建造是有规矩的。《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谓天子之城.”天子之城方九里,诸侯礼当降杀。则知公七里,侯伯五里,子男三里。泰伯奔吴,虽为世子,却并无封爵,建设三里之城,应该是合乎规矩的。
   结合泰伯奔吴时的经济状况看,当年荆蛮愿意跟随的只有千余家,估计每家也出不了几个劳动力,建造一座周三里二百步的小城已是不易。所谓外郭三百余里,估计是不可能的。想来,也就是像后来最初开发北美的新教移民跑马圈地,在以梅里为中心的耕种土地的边缘,插上荆棘修个篱笆墙而已。
   《吴越春秋》成书于东汉初年,与泰伯的时代已经相去千年。《中国大书典》评价《吴越春秋》,多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之事,有损历史真相。本书被列为杂史,其性质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类似后世的演义。因此,对于《吴越春秋》的说法,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考察无锡的建城史,当然要去祭奠这位古吴国的开创者。于是,我专程驾车去了梅村古镇。梅村现在留存的泰伯遗迹,除了泰伯庙,还有一条泰伯渎,这条据说是当年泰伯带领吴地人民开挖的河流,直通太湖。在这里,泰伯将从中原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传授给了荆蛮之地的人民。泰伯渎河水清亮,水流浩荡,至今依然方便两岸人民出行、灌溉。至德泰伯,功在千秋。
   公元前514年,泰伯的25世孙吴王阖闾,大肆扩张疆土,建造了大小两座阖闾城,大城在今苏州,小城在今太湖西边。现在无锡胡埭镇与常州的雪堰桥交界处留有遗址。建在苏州的阖闾大城,即是苏州建城之始。很多年来,无锡地方的有关学者,一直有胡埭镇上的阖闾城为吴国除梅村外的另一座都城的说法,但稍有历史地理常识的人,都会觉得的不可信。试想,太湖乃是吴越争霸的主战场,谁会把首都建在水防线上?阖闾既然在苏州建设了大城,将都城迁去了苏州,还在无锡留这么一座都城何用?想来应该是座堡垒城更符合实际。
   我站在阖闾故城,脚下是一片断垣残壁、荒草离离,抬头见南山,山脊嶙峋,似有烽火旧墩。转身眼望太湖滔滔流水,不禁思绪万千。遥想当年,吴越争霸,太湖上,战船间,箭飞如雨;闾江口,南山上,烽火连天。如今,一切都沉寂了,只有林间的风,太湖的浪,发出阵阵呜咽。
   阖闾迁都苏州后,只有几十年功夫,他的儿子夫差就兵败身死,吴国被越国所灭。据传说,夫差好战斗勇,数次发兵中原与齐晋争霸,弄到国库空乏。他又好色贪玩,宠爱西施之外,还建有“鸭城”、“麋城”两座小城供其玩乐。在历史的风雨中,两座小城都没有了踪迹,唯有现东亭、后宅两处,留有鸭城桥、麋城桥两个地名。明代无锡人、南京兵部主事秦夔曾写过一首诗:
   闻说吴王养鸭时,年年来此拥西施。
   豪华已尽江山变,落月秋风动蒺藜。
   关于“鸭城”和“麋城”,《舆地治》《太平寰宇记》《咸淳毗陵志》《读史方舆纪要》《无锡金匮县志》等书都有记载。
   夫差亡国,吴地为越国占领。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发兵灭掉了越国。越国对吴国故地139年的占领结束。楚王将无锡故地赏赐给春申君黄歇管理。于是,黄歇在治理太湖、奖励农耕的同时,在吴国故地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史称“黄城”。
   关于黄城,具体的遗址如今已不见了。但据《无锡金匮县志》所言“黄城,在县西二十里开原乡。”据考证,大致的方位应在今惠山一带。锡惠公园里的黄公涧留有“春申君饮马处”遗迹。唐代茶圣陆羽在其《惠山寺记》中说:“望湖阁西,有黄公涧。昔楚考烈王之时,春申君黄歇于吴之古墟,即此也。”
   无锡真正成为一座县城,应该是在汉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史籍上有了“无锡城”、“无锡湖”的记载。据东汉初年的《越绝书》记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廓周十一里二十八步,墙一丈七尺,门皆有屋。”汉初,楚汉争霸的战火刚刚熄灭,国力凋敝,县城的面积都不很大,从考古发现的郡县城池遗迹来看,一般郡县中最大者面积不过5平方公里,次者在1平方公里以上,但大部分多不足1平方公里。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汉代的无锡城应在今天的惠山东边,夹在古运河与梁溪河之间。也就是现在无锡老城区的西北部,可以猜想,当时的无锡城在建立之初,居民大多邻水而居,逐渐地沿河延伸,居民聚集,形成了最初的市集。汉高祖时,初建的无锡城是个很小的城池,其规模只有不到无锡解放时城圈规模的一半。
   汉代的无锡城,分为子城和外郭两重城。子城的位置大致上应该在旧崇安区复兴路街办辖区内(先已并入崇安寺街道)。具体位置似应在今石皮路之西,东西大街之北,西城河之东,连元街向西的延长线之南。
   在这个小城的城圈里,我二十多年里,风里雨里在此办公从未间断,却从来不晓得自己身处的是汉代无锡的第一座县城故址。只知道这里是无锡最繁华的市中心。白日车水马龙,夜间光彩照影。
   无锡城在南北朝期间,主城区有所扩张。《南徐记》上说,那时的无锡城“旧罗城周围四里三十七步,子城一百七十步。”罗城应该是主城,子城应是主城外的牙城。当时的无锡城先建了一个牙城,后来陆续又建立了三个牙城。
   在宋代乾兴元年,无锡县令李晋卿大规模地扩建外城,并修了四座正门,东为熙春门,西为梁溪门,南为阳春门,北为莲蓉门。正门之外,还修了三座偏门。通南禅寺的董家门,通南士桥的的新塘门,通南下塘的顾桥门。
   到了元代,无锡虽然由县城升为州城。无锡县改称无锡州,但州城久废,已无法担任守御的功能。因此上,元末王仁辅的《无锡县志》上说“今州城虽废,迹有可见,城有七门。”公元1355年,无锡修了旧城,两年后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占领无锡,开始整修旧城,“周围九里,城高二丈。”并挖深了护城河,深二丈,宽七丈。到明代弘治年间,无锡县令荣华又修缮了水门。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大才子文征明的大儿子文彭来锡城游历,写下一首五言诗:
   昔尝经此地,荒草蔽颓垣。
   狂寇频年至,危城一旦完。
   嘉靖中,无锡城中人口已由元末的三万人增加到七万余人。建城1700多年来,城市人口日增,城市却依旧狭小,却又时时面临倭寇的侵扰,搞的民不聊生,危城不堪守御。正在这危难之际,嘉靖三十二年,县令王其勤临危受命。他带领全县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用七十天时间,赶修危城,终于在倭寇到来之前,修好了城墙和一干防御设施。倭寇来袭,王其勤带领官民,同仇敌忾,将倭寇杀退,救下一城百姓性命。
   王其勤,不仅抗倭杀敌有功,他在位期间,还通过丈量土地,发现大户豪强无粮田16万亩,责令他们补税交钱。并据此免去无田粮七千余石,减轻了贫苦农民的负担。在修建城墙的紧急时刻,他发现许多修墙军民懈怠,当弄清楚是自己担任监工的侄子同意大家休息时,不由分说,将其侄斩杀在一座小桥上。城中军民日夜赶工,甚是疲劳,其侄不忍军民劳苦,同意大家稍事休息。杀退倭寇后,城中军民感念其侄为民含冤,将其牺牲处,以其名改称克宝桥。可惜的是这座小桥,在1958年被拆除了。
   后来老百姓为了感恩王县令,在惠山和南门外为王其勤修了祠庙。纪念王其勤的南水仙庙,门前临古运河,二门建有戏台、看楼、庑廊后为正殿、二殿。其庙,今日犹存。老百姓心中有杆秤,最能秤量为官者的良心。
   王其勤修建的无锡城,周围18里,东为靖海门,南为望湖门,西为试泉门,北为控江门。王其勤修造的无锡城,大致上决定了无锡城以后的大致轮廓。在以后的风雨岁月里,也是屡废屡兴。特别是天平天国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无锡的攻防战,将整座小城,弄成一片废墟。
   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4月,无锡市人民政府为了建设新无锡,发动7000多人全面拆城。1951年,旧城全部拆掉,在原城基上修成了解放环路。建国后七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昔日小小的无锡城已今非昔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在,全市总面积4627.4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43.8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356平方公里。与东西相邻的苏州、常州两座现代化城市连成了一体。
   如今航拍无锡城,原来龟背型的旧城不见了,纵贯旧城中心轴线的古运河,早已填埋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中山路,九条箭河也成了商住两便的街区,
   历经2000多年风雨岁月的无锡古城,被掩盖在了高楼林立,一片繁华的市声里,成了历史教科书的页码、博物馆墙上的光影。

共 418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展现历史烟云中的江南小城无锡老城的文字。建国后的第一年拆除老城至今已经70多年了,对老城记忆深刻的那代人已经随老城而去了,作者为了探究老城,走访查看三十来天,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写出此文。是的,城在古代与今天人们理解的不一样。城在古代就是用墙围起来的都邑,人民在其中,起着保护防御的作用。今天人民心目中的城是指很多人居住的地方叫城市,相对乡下农村而言的。无锡历史悠久,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东汉时无锡的记载就详细了,那时无锡城分为子城和外郭两重城。南北朝期间有所扩张,宋代乾兴元年更是大规模地扩建,并修了四道门,元代,无锡升为州城。嘉靖期间县令王其勤修建的无锡城有周围18里,已经有模有样了。建国至今,昔日小小的无锡城已今非昔比,成为有名气的现代化大城市了。古城样子已经荡然无存,只能在字里行间寻找了。作者大为感叹,掩盖在高楼林立,一片繁华市声里的无锡已经成了历史教科书的页码、博物馆墙上的光影。散文引经据典,罗列了许多历史名人和时任官吏,融入大量的文化元素,使得思想深刻起来。散文语言素朴优美,从古到今有理有据极为严谨,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历史散文。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328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4-03-28 10:17:36
  写这样的文字是要花功夫的。切合征文主题,堪为佳作。
   好文好读。遥握二哥,安好!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24-03-28 11:36:28
  非常感谢山兄的美按。今年以来,受地方之约,写一些考证文字,这种小文章,篇幅不大,却不大好写。中国古籍,历来重历史、轻地理。对一城一地的历史沿革多有记录,但对古城具体地理空间的位移、变动、盈缩却很少提及。加之数千年来,特别是改开以来,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地名随政治、经济因素的经常性变更,逼得写作者非做现地调查不可。比方说,我写汉初无锡城的位置,前人志书上写的方位完全无法利用。因为,古今地名、街巷名、区划隶属,甚至地貌都因建筑物的更替都已完全不同。远的不说,就我所在崇安区前两年并入了新建的梁溪区,复兴路街道并入了崇安寺街道。许多街巷在大规模城建中,被拆拆拆得巷子没了,河道填了。其上又盖了花园或居民小区,地貌都变了,地名也改了,给落实古城的遗迹所在,造成很大的困惑。这就不得不大量查阅地方志书,仔细辨识每一处地名变化的沿革。非常让人头大的是,历史上因区划废弃的地名,会在现代新建的建筑、街巷上出现。这阵卖弄学问的风气,着实害人不浅。写作者若不去现场实地踏勘,写在纸上,真得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闹出笑话。因此,我一直大声向城市的“郡守”“知县”大人们呼吁,地名是历史的延续和承载者,千万不要轻易换地名。盲目更换地名,就是在做历史的阉割。你有可能将自己的城市,变成一个断了根的“太监”。考证做的是小文章,但给一城一地一街一巷擦去历史的风尘,还她原本的模样,也是件功德无量的事呢。在我的文章发表之前,我问了与我同在一座大楼办公的同仁们,他们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我们的脚下,是小城历史上第一座县城遗址。就为这,我觉得写这篇小文就值了。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3-30 20:40:42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3 楼        文友:沙场秋点兵        2024-04-01 18:23:10
  无锡古城自古以来就是富庶之地。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已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历经千年的沧桑巨变,无锡古城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兴衰荣辱,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座城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进步。它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孕育出无数的商业巨子;也曾是文人墨客的栖息之地,留下了无数诗词歌赋。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对无锡古城的历史的变迁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无锡古城,在社会的变革中逐渐演变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情、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寺庙、祠堂、古街和古巷,它们见证了无锡古城的历史变迁,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勇气。在未来的发展中,无锡古城将继续保持其独特的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呼吁广大市民、游客和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保护好这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无锡古城的辉煌历史永远流传下去。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