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流年】田间偶遇手艺人(报告文学)

精品 【江山·根与魂】【流年】田间偶遇手艺人(报告文学) ——走进北六堡,感受“非遗”抬冰山


作者:疏影横窗 童生,606.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发表时间:2024-03-31 21:47:19
摘要:一次骑行挖野菜中,偶遇田间劳作一对老人,在交谈中知道了“抬冰山”这个词。次年走进了这个村庄,了解“抬冰山”的制作过程和故事。

我记得去年,好像也是现在这个草长莺飞,柳絮漫天的季节。我和骑友们相约到郊外挖野菜。骑行10km后,在108国道旁的北六堡村口,看到两位老者耕作于田间。出土不久的玉米苗,像刚学走路的小孩,摇头晃脑地蹒跚学步;又如胆小的小姑娘般,扭捏着身子,羞涩地张望着马路上过往的行人。我们将赛车平躺在地埂边,向田中的老人挥手,“阿姨,地里有野菜吗?”声音顺着风吹到了老人耳中。阿姨向我们挥手,示意到她那边去。我们几个老顽童如兔子般,快速蹦跳到阿姨身旁。
   “你们慢点,别踩死我的玉米苗。小心你叔骂你们。”阿姨看着身旁的老伴警告着我们。大叔连头也没抬,下命令道:“你们跟在我身后捡就行。不许把我的幼苗踩倒。”
   “你们真有福气。这块地未施化肥,是自家夏天煮着吃的糯玉米。”阿姨边除草边和我们聊着天。车友们你一嘴我一嘴地谢着两位老人。
   “你们城里人觉得啥也是好东西。在我们村里都不吃这野菜,又苦又涩又没有营养,也不知道你们吃它是为了啥?”大叔的语气里带着倔老头的本性。
   我们不敢吭气,生怕说错话被大叔驳斥,只好悄悄地跟在二老身后。半小时后,大叔停下手中的锄头,一手扶着腰,一胳膊搭在锄头把上,“老了,真的老了,不中用了。就这屁大一块儿地,还得休息好几次才能锄完。唉!”
   “叔多大岁数了?”我问阿姨。
   “我那倔老头78,我75。”阿姨也停下了手中的锄头。
   大叔看着满头大汗的老伴问道:“他娘,你行不行?要不,咱坐下来休息一会儿吧。你看太阳开始放热量了,咱们到地边歇缓歇缓,喝口水。”大叔很是体贴地对老伴儿说。
   “我也干不动了!倔老头,你还有主动认怂的时候。”阿姨撩起衣襟擦着额头的汗。
   我们帮两位老人扛起锄头。大叔除了和老伴调侃外,很少主动和我们交流。阿姨则相反,极力向我们介绍着她的倔老头:“你们别看他在你们面前像个闷葫芦,人家那手可巧着呢,是我们村的技术能手加顾问。”
   “种粮能手。”我自信地说。
   “不对,是我们到了”阿姨把自豪的目光投向大叔。
   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看似笨拙的老人,会是“非遗”传承人?我深表质疑的眼神看向大叔,想从他本人那里得到答案。
   大叔憨憨的脸上挤出了一丝的笑容:“是的。我们村的抬冰山你们听说过没?早在2015年5月就被晋中市列为‘非遗’了。”我们几个大眼瞪着小眼,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也没有看到过表演。大叔在片刻的尴尬后,脸上的表情如四季更迭,只不过春夏秋冬发生在数秒之内。看着大叔欲言又止的表情,同伴忍不住笑出声来。我用力拧了一把同伴的屁股。
   “哎呀,听说你们城里人是见过大世面的,啥也懂。咱本土的民间活动都没有见过呀!活在榆次可亏了哈!”大妈开始对我们无知发起语言攻击。
   “别嚷了。他们要想了解抬冰山,天南海北都不是困难;不想了解,你就抓着人家,趴在人家耳朵上,钻到人家眼里,人家也不会关注。”大爷边说边从我手里抢走了锄头,从地上拽起老伴生气地转身,头也不回地向村口方向走去。
   玉米苗好像感受到了主人的情绪,在一阵微风中,别过了头不再与我们友好;空中的蝴蝶也淡出我们视线;就连地上刚刚还和我们捉迷藏的蚂蚁,都嫌弃地离我们而去。看着两位老人佝偻的背影,深一脚浅一脚在玉米地里穿行,我顿感愧疚,心头不由升起对抬冰山这一“非遗”的迫切向往。
   时间飞逝,眼瞅着腊月大门已经打开。阿姨在被迫拽起时小声说的那句,“腊月来村里”还在脑海中回荡。初一那天寒风刺骨,我和骑友利用中午天空中的那一波暖意,骑着赛车进了距市区12km的北六堡村。一路骑行,并未发现村里有活动的痕迹。就连村中心——大戏台下,晒太阳的狗都懒得搭理我们。我们正琢磨是不是那天自己听错了时间,突然戏台上的大喇叭里传出:“嗨!嗨!嗨!社员们请注意,社员们请注意,抬冰山队员们,下午三点大队集合,准备腊八节活动,谁也不能请假。请听到的相互转告一下。”连播三遍后,喇叭中的声音在阵阵咳嗽声中停止。
   “赶得好不如赶得巧啊!走,咱们也凑热闹去,看看到底什么是抬冰山。”我快速跳上了赛车。
   大队的旗杆下站着一个面孔熟悉的老人,他头戴一顶黑色的针织帽,手上戴着军绿色五指军用手套,上身穿着一件厚厚的过腰羽绒服,脚踩着一双老式翻毛皮棉鞋。十几个成年男人围在他面前。有的拿着斧子,有的扛着麻绳,有的攥着剪刀,有的提着环卫工用的电锯。他们身上都穿着厚厚的棉服,这气势有种要干仗的感觉。老人一声令下,兵分两路,一路朝戏台走去,一路上了三轮车。
   我忙跑上前拉住老人的衣服说:“大叔,记不记得我们了?春天在您地里挖野菜。”我把头盔和护目镜摘下。
   大叔板着的脸,立刻嘴角上扬,“记得,记得,你们真来了啊!走,我带你们采集制作冰山的材料去。”
   三轮车一阵颠簸后,卷着尘土停在了村口的一片小树林中。村民纷纷跳下车,向林子中走去。大叔和我们走在最后。
   听大叔讲:要用臭椿树的母枝条来扎冰山的架子。
   “树枝还分公母吗?”我不解地问。
   “分呀。母树枝长得长,枝杈多,后期的冰柱才会淋得长。这可是个技术活,年轻人是分不清的。”大叔踌躇满志。
   我们聊天被电锯的轰鸣声打断,椿树枝从树上跌落,摔在冻土上,把不结实的枝条进行第一次的淘汰,第二次淘汰是大叔的火眼金睛。他弯腰从地上挑选着母枝条,二十余根树枝被大叔连拖带拽在一起,用绳子绑好,放上三轮车。
   另一路人马,在戏台对面的背阴处,已经拉开了序幕。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用木棒绑起一对大约2米高的架子,用铁丝捆绑固定。将选好的母椿树枝条均匀地捆绑在一个专用的榆木板凳的四条腿上,剪刀修出形状。板凳的平面约40公分宽,60公分长,板凳腿约450公分长。将板凳正向贯穿到50公分粗的木椽子中央固定。暮色中,四条绑有枝条的板凳腿,在昏暗的灯光下自然垂落空中,像一只龇牙咧嘴的怪兽,俯视着我们。
   “冰山是否能淋成功,这第一道程序是关键。”大叔很认真地说。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寒意逼人。为了这第一道程序不出差错,78岁高龄的大叔颤颤巍巍地站上了淋冰用的梯子,仔细检查着每一处细节。
   大叔安排工作井井有条,吆喝着村民们轮班上岗。下午做准备工作的一班人马被匆匆赶来的两个瘦小老头替换下场。两老头,头戴头灯,手提小铝水壶,厚厚的军大衣穿在身上。“老伙计,你俩可不能夜里犯困。一定要随时看温度表,-10度以下要不间断地连续慢淋,把基础打牢靠、打结实,后期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大叔拍着其中一个小老头的肩膀再三嘱咐道。
   大叔在接了一个老伴催他回家吃饭的电话后,背着双手慢悠悠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忽隐忽现的背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为了能第一时间观看到制作冰山的全过程,腊月初二早晨五点,我把自行车换成汽车,赶在上班之前进了北六堡村。汽车大灯的强光刚好照在梯子上,淋水瘦小老头的脸上。他大声喊道:“快把灯关掉。晃瞎我的眼了,老汉可是一晚上没有闭眼,小心我从这梯子上摔下去。”话语间,我看到他围脖上落着厚厚的白霜,眼睫毛上挂着长长的冰花,茶壶中的水,正一滴一滴地落在树枝上。
   “大哥,几点换岗啊?白天不歇息吗?”我怕他在梯子上听不到我说话,扯着嗓子喊。
   黑暗中,从水龙头的流水声处传来一个声音:“你这声音再大点,冰山都要被震裂了。”不看也知道,这个声音是另一个上夜班的瘦小老头发出的。
   他接着说:“别打扰他淋水。现在温度还可以,还能干会儿,太阳出来温度升高,就不能干了。”
   接连几天,我每天下班后,早上上班前都会去现场观看制作冰山的进度。腊月初四晚上下班后,我在汽车里,远远地就发现冰山现场围了一圈人。我下车后扒拉开人群才明白,因天气太热,冰开始融化,不采取人工干预的话,前两天的成果将要毁于一旦,也预示着腊八抬冰山这项传承了上千年的民间活动要被断开。年长一点的村民非常着急,他们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如何是好。大叔是村长从大喇叭里喊来的。大叔的到来,村民像列队欢迎上级领导视察一样,把C位让出来,村民的眼睛齐刷刷地投向大叔。现场顿时鸦雀无声,数分钟后,大叔发话:“谁家有夏天用的大功率电风扇?快回家拿来。这是最快的补救办法。”还没有一袋烟的工夫,一个村民用平车推来了一个特大号风扇,说是从姑娘饭店拿来的。接上电源,风扇开始快速地运作。少顷,冰山收起了眼泪,肌肉再次绷紧。
   冰山经过前几天的加工,已经初步成型。从腊月初五开始,大家对冰山不完美的外貌进行微调,工作量也减了下来,修修补补成了常态。腊月初六,天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短短中午一个小时的时间就积了18厘米厚的雪。一时间整个城市交通瘫痪,保护冰山不被压垮成了北六堡村民的使命。村民自发清理冰山身体上积雪,让其像风雪中梅花一样依然绽放。
   腊月初七中午雪停了,我下班再去冰山现场。村民们不管男的女的还是老的小的,聚集在冰山下,仰望冰山。它晶莹剔透,像一只成年雄性八爪鱼,长短不一的爪子笔直地向下垂着;侧面又像猪八戒的耙子向地面延伸。37根碗口粗的冰柱,由粗及细,各司其职。最前面,突出来的左右各一根冰柱代表着乾坤;前面的9根冰柱,象征着风、雨、雷、电、雪、雹、雾、霜、露;后12根,象征着一年12个月(遇到闰月年需多加一根);左右各7根,象征着北斗七星;每根冰柱之间的距离近乎相等,为了防止外部因素折断冰柱,每根冰柱之间的中段处用木块支撑;长短不一的冰柱被烧红的铁棍修去了多余部分,一个整齐圆润又略带锋芒的冰山就此成形。
   腊八凌晨四点,十个身强力壮的中年村民集合在冰山下。翻冰山需三人配合默契,一个背,两个扛;扶板凳的两个人站在冰山一左一右;护杠的揽腰的各尽其责。大叔搭着我的肩膀站上了冰山前的梯子,用粗麻绳将上千斤的冰山与翻杠捆绑在一起,用菜刀再次修理冰山的边角,让其看上去更美观。大叔默不作声,做着翻冰山前最最关键的,也最具神圣的工作。青龙金匮时,随着大叔的一声叹息,“护杠人员一定要稳,力量要均匀,揽腰的要注意发力点,翻杠的要听号子统一晃动。”大叔表情严肃。
   “各就各位,准备,一、二、三,起喽!”利用杠杆的晃动惯性,大家一起发力,刹那间,冰山发生了180度的旋转,将原先朝地面的冰柱翻上天空,村民把这一动作叫做“翻冰山”。翻好的冰山,被稳稳地放在事先准备好的方桌上。
   此时的冰山如37把尖刀直插云霄,伴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响起,东方的鱼肚白渐渐染上了橘色。女人们小心翼翼地为这位“救世主”披上华丽的衣衫,让其尽可能地端庄大气,而又不失尊严和霸气。
   闲下来的大叔,主动拽我到一个僻静的背风处唠嗑。我们北六堡村制作冰山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在很早以前,庄稼经常被冰雹(冷蛋子)关照。那时的冰雹颗粒大如鸡蛋,被它打过的庄稼颗粒无收。村民们无法预防。不像现在可以提前预知,科学干预,只能靠老天爷吃饭。年长的村民为了与天斗,扭转庄稼被打局面,能秋天有个好收成,能让一家老小有饭吃,于是坐在一起,商量对策。一个村民说出他前两天做的梦,梦中一个盘坐于莲花上,身体发着光的大耳垂男人,嘱咐我做个冰山,在腊八那天祭奠冰雪神就会消灾。
   腊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嘛,村民都明白。屋子里的人在一个老者的带领下,双膝跪地,连叩三个响头,口中念叨,上苍有眼,这是派佛祖来指点我们了。然后站起身来开始策划冰上的制作。
   那个年代,村民们信仰神灵的庇护,天象的变化,和对土地的敬畏。所以在制作冰山的过程中,每一根冰柱都赋予了它灵魂。虽然当时制作手法粗糙,老套,但从第一次祭奠以后,冰雹就再也没有光临过我们村。后来就有了民间传说的那句:冰雹猛如虎,不敢打六堡。为了纪念老祖宗的智慧,为了延续我们村的文化传统,我们申请了晋中市“非遗”。据网上报道,我们这项民间活动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下一步,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入围国家级“非遗”。大叔眼眸里散着亮光。
   我们的交谈被几个在人群中跑动的孩童惊扰,他们高喊着:快快快,冰山抬起来了……
   北六堡村的街道上不知什么时候人山人海,锣鼓威震八方。在人海中,冰山在十个人的肩膀上稳稳地坐着。十人踩着鼓点,迈着鸳鸯步,穿着黄锦缎对开襟盘扣表演服,头缠红毛巾。冰山两侧旗杆高悬,冰山之巅,彩旗飘扬,对联张贴;手工剪纸龙凤呈祥、五谷丰登、喜庆丰收悬挂冰柱;纸花、鲜花、五颜六色、姹紫嫣红,松柏枝条郁郁葱葱;此刻的冰山被装扮得神圣而高雅。冰山在人群中穿梭,走街过巷,徐徐而行;欢快的秧歌且行且舞,唢呐声如一湾清泉流过心头,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重头戏的上演来自冰山安全落地的那一刻。人群蜂拥而上,老年人拿着拐杖,小孩们就地捡起石块,年轻人也不甘示弱,棍棒在手,一起砸向冰山。一时间,如碎玉飞溅,似山崩海啸,人们争食冰块,以求来年无病无灾。
   大叔名叫柳牛子,现年79岁。从十八岁开始接触冰山的制作,至今已有61个年头。滴水穿石,不是因其力量,而是具备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大叔能早日完成心愿,也祝老人家身体健康、长寿!
  

共 525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在去田间挖野菜的时候,结实了78岁的柳牛子大叔和他75岁的老伴儿。从他老伴儿口中得知了柳大叔是晋中北六堡村‘非遗抬冰山’的传承人。带着几分好奇,进了腊月“我”来到北六堡村。在村里“我”目睹了制作“冰山”的全部过程。从选择采集“母”椿树枝开始,到后来如何绑扎,如何安排人夜间淋水。为了观看全过程,“我”由骑赛车改为开汽车,以后每天下班后都要去现场观看冰山制作进度。因为气候温度高,柳大叔又找来特大号风扇降温。后来下了一场大雪,冰山基本成型,不同下垂的冰柱各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后来经过柳大叔的一再修整,到了腊八这天,在柳大叔的指挥下,把冰山翻了过来。冰山的37根冰柱如尖刀直插云霄。柳大叔为“我”们介绍了抬冰山的由来。原来古时候这一带经常下冰雹,庄稼时常颗粒无收。为了避灾祈求丰收,就演绎成“抬冰山”的传承。现在这项活动已被申遗。冰山被抬起来,冰山之巅彩旗飞扬,全村人载歌载舞,整个村庄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柳大叔从十八岁开始冰山制作,其工艺已经炉火纯青。祝柳大叔身体健康长寿,早日完成申遗心愿。【编辑:秀针河】【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40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秀针河        2024-03-31 22:01:03
  疏影横窗老师好!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民俗。不要怪乎老祖宗们的愚昧和迷信,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靠天吃饭的老百姓只能祈求苍天保佑,多收一口粮食来填饱肚皮。到了今天,虽然这些民俗失去了本来意义,但是企望生活美好的愿景依然不改,让这些不同的民俗演绎成美好的民间文化传承。望以后多多欣赏老师的美文,祝春季愉快,身心安康!
回复1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4-04-01 11:06:50
  这是一篇纪实文学。
2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4-04-01 11:05:25
  这其实是一篇纪实文学。因为在投稿的既有体裁里没有纪实文学,所以我点了随笔。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3 楼        文友:疏影横窗        2024-04-01 11:13:19
  首先,感谢老师在百忙之中为小文写精彩的编按。
   其次,老师我觉得老师对基层“非遗”文化理解还不够深。也许是自己的文字太过平淡吧呵呵。
   再次感谢老师!向老师问好。
不忘初心,还原本质,真实为美。
4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4-04-02 22:01: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