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有一种力量无人能抵挡(随笔)
当我拿到《圣地寻魂》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封面上的圣地寻魂四个字所吸引,脑海中不时闪现着亟待解决的许多问题:这本书写的是圣地延安发生的故事吗?寻魂是在寻找英雄的热血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作者通过这本书,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就像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乘着时光的列车,走进了那个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在书中,我看到了吴起镇,这个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出发点,看到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看到了一次次紧张激烈的战争场面,看到了一篇篇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决策文献,看到了一个个捷报频传的胜利果实,看到了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所创造的难以想象的人间奇迹……
正是在这闪耀着理想光芒的革命圣地,我一次次地接受着灵魂的洗礼和情操的陶冶,一次次汲取营养,补钙强身,奋力前行。
正是这些炮火连天的战场,猎猎飘扬的红旗,可歌可泣的英雄,雄浑嘹亮的歌声,给予我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量和信心。
我常常想,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辉煌史册上,陕北无疑是浓笔重彩的一页,中央红军为什么要把落脚点放在吴起镇,为什么要进行东征西征,为什么要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为什么能吸引那么多热血青年和国际友人纷纷奔向延安,为什么放弃延安转战陕北,为什么由最初的不到一万人发展到最后的夺取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一个个以前困扰着我的问题,通过阅读《圣地寻魂》这本书,终于得到了圆满的解答。
是的,作者在书中所写的每一篇文字,都浸透着对这块红色土地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都急切地想告诉每一个人,这个被称之为中国革命摇篮的地方,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土地,这个神秘而又神奇的延安,就是一本厚重而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中国革命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去感悟,学深思。
不是吗?从《西北革命的播火者》《吴起镇,红军长征的落脚点》《红都瓦窑堡》《走进保安革命旧址》到《黄土坡上的三战三捷》《不能忘却的英雄》《红都之子——谢子长》《黄河渡口的遐想》《别了,我的陕北》,这其中的哪一篇,不构成一幅壮丽的英雄画卷?哪一篇,不谱写着共和国一段厚重的华章?
细心阅读,沉思品味,突然发现,作者的描写顺序完全按照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时间顺序缓缓推进:初到吴起镇、绕道瓦窑堡、进驻延安城、东征战阎军、巧弃蘑菇城、再收延安城、东渡奔胜利。
正是这一脉络清晰的时间顺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许许多多革命战士在陕北十三年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革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的艰难历程,进一步了解了延安精神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经久不衰的伟大生命力。
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不敢忘记历史,更不能忘记过去。就像作者在后记中写道的那样:我把这些文章收集成册,就是想让更多的人在了解这段辉煌历史的同时,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继而更加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
这一点我做到了。因为,七十余篇文章的阅读,让我的灵魂更加纯净,意志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十足。我已经清醒地认识到:长征路上,一条被子也要分你一半,这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中国共产党;让劳苦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这就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无论什么时候英雄都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有喷薄向上永不枯涸的动力。
盛世华章记载着民族精彩,这就是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共产党。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这块红色土地上英勇奋战的十三年,创造奇迹的十三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十三年,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和信心,干好本职工作,为铁路,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自己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