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金文圣地 >> 短篇 >> 江山征文 >> 【江山·根与魂】【金文】沂蒙小调煎饼香(散文)

精品 【江山·根与魂】【金文】沂蒙小调煎饼香(散文)


作者:东夷三子 白丁,6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99发表时间:2024-04-03 21:03:48
摘要:那煎饼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是沂蒙的乡愁,是山间的清泉,是农人的汗水,是岁月的痕迹,一口咬下,便是一段家乡的故事。那金黄色的煎饼,薄如蝉翼,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梦想。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给劳累一天的人们,带来一份希望。此外,煎饼还寓意着“团圆”和“和谐”,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我来说,煎饼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和回忆。沂蒙煎饼,是故乡的味道,沂蒙小调,是故乡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住家乡的煎饼,因为那是我的根,我的记忆,我的家。


  
   “人人那个都说嗳,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嗳,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嗳,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嗳,见牛羊……”每当这段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心中便会涌起一股亲切之情。沂蒙小调,那是沂蒙山的独特声音,曲调简单优美,犹如大自然的恩赐,唱出了沂蒙山人民的淳朴生活,也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而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沂蒙煎饼,更是这片土地上的独特风景,谱写出与沂蒙小调一同流传的美食传奇。
   相传,沂蒙煎饼是琅琊人(今山东临沂)诸葛亮发明的,起源于费县北部山区。东汉末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建安十二年,诸葛亮得到刘备赏识,三顾茅庐之后,出山辅助刘备东征西讨,最后三足鼎立,建立蜀国。有一次,刘备的军队与曹军在沂蒙山区陷入了激烈的对峙。在沂河与湅河之间,两军僵持不下,刘备的军队不仅伤亡惨重,而且锅灶尽失,将士们饥饿困乏,疲惫不堪,战场形势十分危急。诸葛亮心急如焚,他深知士兵们的体力和士气对于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在苦思冥想之际,他漫步在山间,偶然发现了一些野生的谷子。望着这些谷子,诸葛亮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立刻召集了伙夫,将水和谷子磨成米浆,然后找来了铜锣,将其置于火上。接着,他用木棍将米浆摊平在铜锣上,烙出了一张张香气扑鼻、金黄酥脆的薄饼。将士们品尝着这独特的美食,顿时精神一振,体力也得到了恢复。他们纷纷称赞诸葛亮的智慧和创意,士气大振。趁着敌军不备,刘备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顽强的斗志,杀出了重围,取得了胜利。
   从此以后,这种用米浆烙成的薄饼便在沂蒙山区流传开来,并逐渐演变成了今日沂蒙特色的煎饼。由于铜锣昂贵且容易开裂,人们便用铸铁制成锣状的工具来烙煎饼。而煎饼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期。在仰韶文化中,就出土了5000多年前的煎饼制作工具——陶鏊。东晋王嘉《拾遗记》中记载,江东有一风俗,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丝线系煎饼置于屋顶,谓之以补天漏。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而设定的节日。北齐高祖以煎饼为谜,放在宴会上供群臣作乐,也是开创了开宴食煎饼之先河。宋人的诗作中也有“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的描述,可见煎饼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明朝的“分家契约”中更是记载着“鏊子一盘,煎饼二十三斤”,作为财产分家,这进一步证明了煎饼的重要性。沂蒙煎饼以其皮薄味淡而鲜活的口感,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至今,沂蒙大地上仍保持着“户户支鏊子,家家摊煎饼”的习俗,这段曲折而美丽的煎饼传说也在人们口中传颂不衰。
   在很久以前,蒙山一带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在望海楼下,住着一户人家,他们男耕女织,生活过得简单而舒心。男主人田壮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劳作之余,他总是埋头苦读。凭借着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土秀才。因为他的学识,周围的人家但凡有个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帮忙。当有人受了欺侮,田壮也会主动帮忙写诉状、打官司。然而,他的善举却得罪了当地的恶霸。恶霸为了报复田壮,将他关进了山间大牢,并扬言要关他七七四十九天,而且不准送饭,只准送笔墨纸张,想以此折磨他,让他无法再写。田壮被关在大牢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身体渐渐虚弱。巧珍得知丈夫的处境后,心急如焚。她日夜祈祷,希望能找到拯救丈夫的方法。
   一天夜里,巧珍在睡梦中见到了蒙山娘娘。蒙山娘娘告诉她,要救田壮,就必须制作一种特殊的食物送给他。蒙山娘娘详细地向巧珍描述了这种食物的制作方法。巧珍从梦中惊醒,立刻按照蒙山娘娘的指引行动起来。她摊制了煎饼,放上大葱,提着豆酱,前往大牢给田壮送饭。看大牢的人看到巧珍送来的食物,以为煎饼是纸、大葱是笔、豆酱是墨,便没有过多盘问,直接让她进去了。田壮收到妻子送来的食物,感激涕零。他吃着煎饼,感觉体力逐渐恢复。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田壮不但没有被饿死,反而神采奕奕。
   到了出狱的那一天,田壮满怀感激和壮志地走出大牢。他发愤图强,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背着巧珍摊制的煎饼考上了状元。
   田壮和巧珍的故事传遍了沂蒙山区。人们对他们充满了敬佩和感激之情。巧珍,这位善良的女子,为报答蒙山娘娘的恩德,热心为四邻八舍传授煎饼技艺,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摊煎饼在八百里沂蒙开花结果。巧珍因发明煎饼,被沂蒙山人供奉为“煎饼老奶奶”,煎饼由此又称为“状元饼”。
   沂蒙煎饼“圆如望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美的诗意荡漾,引来嗜好读书的蒲松龄写出流传后世的《煎饼赋》,摘其几句如下:煎饼之制,何代斯兴?溲合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味道是那样纯天然,“三五重叠,炙烤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吃上它,又能充饥,又能养生。东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他小时候对煎饼情有独钟。煎饼作为古琅琊临沂人的主食,不仅是沂蒙人民勤劳智慧的体现,更承载了他们丰富的情感与历史记忆。沂蒙人民精选各种粮食,如麦子、高粱、玉米、谷子、地瓜干、小米等,经过精细的研磨,制成细腻的面糊。然后,通过独特的制作工艺,将面糊在炽热的铁板上摊开,最终创造出薄脆香酥的煎饼。每一口煎饼都散发着热气和香气,让人垂涎欲滴。这种美味的煎饼不禁让人想起抗战时期的一段历史。冯玉祥将军隐居山东期间,他深入了解了煎饼的制作过程,并撰写了《煎饼——抗日与军食》一书,详细介绍了制作煎饼的原料和方法。他将这本书送给了蒋介石,希望能够解决军粮补给的问题。煎饼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食物,为抗战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那时,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中华大地上,人民军队为了民族的解放而浴血奋战。1946年秋,陈毅将军率新四军从苏北移师山东。在艰苦的战斗中,物资匮乏常常成为困扰军队的难题。然而,陈毅将军以他的智慧和乐观精神,自编了一首顺口溜,教导战士们如何吃煎饼:“吃煎饼,卷大葱,张大嘴,口一咬,手一松,吃个煎饼也就几分钟。”这句简单而生动的顺口溜,展现了陈毅将军的风趣和亲和力,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沂蒙煎饼与陕北的小米一样,是人民军队的重要粮食来源。它养育了无数的战士,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沂蒙煎饼,更是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舌尖》上的出镜,以及《沂蒙》《沂蒙六姐妹》《红日》等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沂蒙红嫂们为前线部队战士烙煎饼做军粮的感人场景。这些画面,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也见证了那份沉甸甸的革命情感。
   在今天,我们品尝沂蒙煎饼时,或许能品味到其中蕴含的历史与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让沂蒙煎饼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
   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和发展,煎饼制作技艺在我家乡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工艺流程。也是60-70年代困难时期我们求学的必备食粮。由于原材料各异,煎饼又分成麦子煎饼、玉米煎饼、小米煎饼、高粱煎饼、地瓜煎饼等。就其制作工艺而言,有刮、滚、摊等手法,口味有酸、甜、原味等。色泽有黑、白、黄、紫红、金黄等。烙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鏊子是就是摊煎饼用的圆形“饼铛”,由表示“海中大龟”的“鳌”演变而来。铁制,圆形,有大、中、小三种,中心稍凸,下有三足,谓之三足鼎立,其下用柴草或煤炭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二是篪子。用手来回推动糊子的工具,木制板状弧形,有柄。把糊子放在热鏊子上后,用篪子左右推摊,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也有的用筢子,还有的用“竹劈”,作用相同,但烙出来的煎饼却各有特点。三是油擦子。老百姓呼为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为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记得小时候,每天早晨,我的母亲都会为我们制作煎饼,那时的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烙好的煎饼,折叠成卷,随时可以食用。晾个半干,折叠起来,可存放上半月二十天都不会变质。出门携带更方便,人们称之为“干粮”。它可以搭配各种食材和酱料,如豆腐乳、辣椒酱、芝麻酱等,因此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那金黄的色泽让人垂涎欲滴,香脆的口感更是让人陶醉,吃一口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乡土的味道,心头涌起无尽的思念。
   那时,我家基本上是每星期推一次磨,不到平明时分,就得起床,夏天天气热还好些,到了冬天,天寒地冻,那滋味真不好受,头上顶着寂寞的星星,眼睛眯缝着打着盹,寒冷的空气,逼得人佝偻着身子,抱着磨棍像一头蒙眼的驴子,围着磨盘亦步亦趋地转着圈子,一圈又一圈,像循环小数一样,不知何时才能结束,眼巴巴地瞅着磨眼出神,这是我们每个孩童当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磨眼空空如此。我们每个人发出急促的呼吸,哈出的热气还带着晚上睡梦中甜甜的笑意。就这样,我抱着岁月的磨棍,伴随着煎饼特殊的香味,一意孤行地跋涉在高考的羊肠小道上,也不枉煎饼的滋润和营养,最终迈进了高校的大门。如今回想起来,眼睛仍是湿润的,仿佛蓄满了星星惨淡的光芒。
   烙煎饼是许多沂蒙姑娘的必修课。她们在长辈的谆谆指导下,竹耙在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薄厚均匀、又大又圆的煎饼就烙好了。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年轻人已经不再热衷于制作煎饼,这一传统美食的赓续受到了严重威胁。然而,也有不少人在努力拯救这一传统美食,她们通过创新煎饼的制作工艺和推广煎饼文化,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接受这一美食。在沂蒙山区的北部,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叫二郎峪。村里的人们以制作美味的手工煎饼而闻名。这些煎饼薄如蝉翼,口感酥脆,香气四溢,是当地的一道美食特色。改革开放初期,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大山,向往着大城市的繁华生活。但有一位年轻女人,名叫李怀珍,人称“煎饼大嫂”,她却选择留在了村里,继承父辈们的煎饼手艺,后来成立了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巧珍煎饼世家的传承人,她继承老工艺,开发新技术,其“煎饼制作技艺”已被收录“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荣获“全国下岗女职工再就业带头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许多荣誉称号。她的煎饼名字叫做“沂蒙小调”,其“薄如纸,柔似缎,色泽亮丽,营养丰富”的特色,氤氲着泥土的香气,荡漾着金色的岁月,在微风中,在一口口鏊子上,诉说着乡土的勤劳与执着。
   李怀珍对手艺的热爱和对祖辈的尊重,使她的煎饼独具匠心。她坚持古法制作,每一道工序都精益求精。在她的手中,沂蒙煎饼成为了一种美食艺术,吸引了来自各地的美食家和游客。然而,村子里的传统手艺面临着现代社会的冲击。大城市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和快节奏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手工煎饼的存在。她的生意逐渐冷清,心情也日益沉重。就在她陷入低谷时,一位名叫小红的女孩出现在她的生活中。小红是一个旅行作家,她被“煎饼大嫂”制作的金色煎饼所吸引,走进了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小红品尝了她的手工煎饼后,被这种美食所打动。她决定帮助李怀珍通过写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古老的手艺和村子的故事。
   在小红的帮助下,“煎饼大嫂”的故事和沂蒙煎饼的美味传遍了世界。这个偏远的小村庄再次焕发出生机,成为了一个旅游胜地。李怀珍的手工煎饼也走向了全国各地,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美食佳话。在这个故事中,沂蒙煎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李怀珍和小红的努力,让人们意识到了传统手艺的价值和重要性。她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煎饼还常常被当作招待客人的佳肴,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在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煎饼卷大葱”成为家乡的一种标志性符号。每当逢年过节或庆丰收时,都会拿出最好的煎饼来分享,那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那煎饼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是沂蒙的乡愁,是山间的清泉,是农人的汗水,是岁月的痕迹,一口咬下,便是一段家乡的故事。那金黄色的煎饼,薄如蝉翼,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梦想。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给劳累一天的人们,带来一份希望。此外,煎饼还寓意着“团圆”和“和谐”,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我来说,煎饼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和回忆。沂蒙煎饼,是故乡的味道,沂蒙小调,是故乡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住家乡的煎饼,因为那是我的根,我的记忆,我的家。

共 496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这篇散文,散发着浓浓的故乡气息,令人回味无穷,心神向往。一张张饼散发出的淡淡的香气,是沂蒙的乡愁,是山间的清泉,是农人的汗水,是岁月的痕迹,一口咬下,便是一段家乡的故事。那金黄色的煎饼,薄如蝉翼,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梦想。在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给劳累一天的人们,带来一份希望。此外,煎饼还寓意着“团圆”和“和谐”,表达了当地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我来说,煎饼是一种无法替代的美食,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和回忆。沂蒙煎饼,是故乡的味道,沂蒙小调,是故乡的声音。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记住家乡的煎饼,因为那是我的根,我的记忆,我的家。作者独具慧眼,选材得当,思维敏捷,观察细致,构思严谨,风格朴实,有资料有感想,有抒情有内涵,读后让人留恋惆怅,想起无数的故乡往事,故乡亲情,以及故乡的各种小吃。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推荐阅读欣赏并申报精品。 【金文编辑:王金启】【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40409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若水如歌        2024-04-03 22:35:44
  小散文,大意境。美不胜收……欣赏了
2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4-04 06:53:55
  形散而神不散,抓住了散文的精髓,文笔炉火纯青,写作行云流水,美轮美奂,精彩无限
3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4-04 06:55:05
  故乡情深,让人思恋,煎饼的芳香,让人回味无穷
4 楼        文友:王金启        2024-04-04 06:55:32
  优秀文章,值得细品
5 楼        文友:张鹏        2024-04-04 09:01:10
  满满的生活气息,生活的味道里珍藏了人生的滋味和留恋
6 楼        文友:熊俊英        2024-04-11 15:15:18
  为美文点赞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